蓝色战趣(五)

时间:2023-05-29 17:10:2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笑里藏刀奸诈战

深夜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清晨,刚度过周末狂欢夜的驻珍珠港美国水兵还在睡觉。突然,日本海军舰载机飞临珍珠港上空狂轰滥炸,海面和水下舰艇也对停泊在港中的美舰实施鱼雷攻击,美国驻太平洋的最大的海军基地顿时被炸成了一滩烂泥。美国总统罗斯福得知这一消息后懊丧地说,12月7日这天是美国的“国耻日”。第二天,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了这一不愿宣布的消息。日本突袭珍珠港顿时成了轰动全球的头号国际新闻。

这次突袭仅一个多小时,日军投掷鱼雷40枚、各种炸弹556枚,以损失飞机29架和6艘潜艇的微小代价,炸沉美军各种舰船40余艘。其中,击沉战列舰4艘、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1艘和辅助船5艘,约占在港大型舰艇的50%;击毁美军飞机260架,约占飞机总数的70%;毙伤美军约3500余人。美军如此巨大的伤亡,使太平洋舰队丧失了战斗力,瘫痪达半年之久。

策划这场海战的是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美国太平洋舰队于1941年夏天进驻夏威夷,以珍珠港为主要基地后,山本大将就认为有“太平洋心脏”之称的珍珠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不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向东南亚进攻的“南进”战略就会受到美海上兵力威胁,必须要痛击珍珠港,瘫痪美国太平洋舰队。于是,山本于1941年1月7日正式致函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提出了袭击珍珠港的设想,并授意海军第11航空舰队参谋长大西泷治郎少将秘定了作战计划,后经海军司令部批准,并得到日本天皇同意后下达了作战命令。

为确保这次突袭成功,日本先后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充分准备,在制定好作战计划、搞好战前练兵和选择好舰船、飞机航线的同时,日本又大耍“和谈”骗局。为迷惑美国,日本一直高唱和平调。突袭之前,在日本海内主要港湾组织了与突袭珍珠港没有任何关系的登陆演习,并邀请各国驻日武官参观。同时,日本展开了微笑的和平外交,进一步麻痹美国。日本政府还委派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好友、海军上将野村舍三郎为驻美大使,与美国就两国在太平洋利益问题进行会谈,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内,主动与美国谈判达40至50次。这样,美国政府完全放松了警惕,天真地寄望于以和谈的方式来解决美国和日本争夺东南亚和太平洋殖民地的事端。美国认为自己力量雄厚,日本不敢贸然发动战争。日本首相担心这种假和谈、真备战的做法暴露,专门于1941年7月亲自致函美国总统,表示“两国之间并无不可用谈判方式解决的问题”。就在突袭前的一个星期,日本还派出一艘邮船驶往美国,以表示日、美两国间和平友好,近期没有战争。12月5日至8日,日本海军连续派出3000多名官兵到首都东京“游览”,以制造“日本近期不进行重大作战行动”的假象。当参战的日本航空母舰悄悄航行到夏威夷附近海区时,日本海军又派出大量舰艇和飞机在日本本土内活动,并模拟航空母舰编队,频繁进行无线电联络,给美国造成“其主力舰队仍在本土周围活动”的错觉。就是在日本下达第一号作战命令的当天,日本还派特使赴美,一再表示:“不拒绝谈判的机会。”

在一系列“烟幕弹”的掩护下,日本做好了战前准备,并先后派出200余名间谍初步摸清了珍珠港的美军动向。1941年11月18日,日本海军先遣队的潜艇伪装日常巡逻。分别由佐伯湾和横须贺港出航,沿事先选择好的中航线和南航线驶向夏威夷的瓦胡岛,侦察和监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活动。11月26日,日本突袭珍珠港的突击编队从单冠湾起航。沿预定的北航线以14节的航速前进。12月5日至6日,补给编队给航空母舰和警戒舰只加油后,突击编队以24节的航速直逼瓦胡岛,并收到先遣队潜艇发来的“拉哈纳锚地无美国舰队”的信号,由此推断出美国太平洋舰队可能在珍珠港。于是,7日清晨,日本舰载机开始了空中投弹攻击。当时,尽管美军也组织了抵抗,但因毫无准备,仓促上阵,协调不好,自始至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美军之所以被动挨打,主要是因为军事思想错误而导致丧失了战争警惕性。战前,美军片面认为。在夺取制海权的斗争中,决定性的力量是战列舰。对日军军事行动估计不足,看不到在太平洋地区日军航空母舰多于美军的优势,并一味认为珍珠港距日本约3500海里。“在日本舰队有效射程之外”,麻痹大意,丧失警觉。早在1941年1月27日,美国驻东京大使格鲁就曾向国务院报告,一旦日本与美国发生事端,日本试图突袭珍珠港,美国当局不信。接着,美国情报机关多次截获日本积极收集珍珠港情报的电报,同时还发现了日本派到瓦胡岛的许多间谍,但仍被当做一般情报没引起高度重视。在日军突袭前夕,美国情报机关又截获了日本的“对美备忘录”(即最后通牒)的重要电报,并于12月5日21时30分将译出的一部分交给了罗斯福总统,总统看后本想立即召见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研究对策,但因斯塔克当时正在国家剧院看戏,为避免惊动观众而搁置起来。12月6日11时,罗斯福和最高军事首脑又看到该电报的最后一部分,情况已经十分明显,但美国还是没有采取措施,错过了战机。当日军开始突袭时,美军毫无战争准备。

当天是星期天,停泊在珍珠港的舰船上的官兵照例放假。情报中心假日也停止工作,檀香山和薛夫特堡之间的电报联络机构假日也不工作。因此,日军突袭时,美军的飞机不能起飞,舰船不能起锚,高炮不能射击,通信不能联络,指挥不能奏效,完全处于束手无策的境地。随着日军炮火的猛烈轰击,美国的两艘战舰顷刻在港内爆炸。舰体巨大的碎片被抛到几百英尺的上空,黑红色烟云升腾翻滚,熊熊燃烧的烈火吞噬着战舰和官兵。

日军突袭珍珠港,无疑是一次胜利。可由此而引发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太平洋战争,又埋下了日军最终失败的祸根。

声东击西伪装战

成功占领诺曼底

1944年6月5日夜,狂风恶浪像巨兽一样威胁着英吉利海峡。可是盟军的9000余艘军舰却顶风破浪,从英格兰南海岸向德军驻守的诺曼底海岸悄悄挺进。同时,英国皇家空军的750架轰炸机也飞掠海峡,将数千吨炸弹倾泻在德军的海防工事上。在强大的空中火力和舰炮的掩护下,东部盟军先头部队在诺曼底东端的“斯沃德”和“朱诺”登陆,并向德军海防守军发动了猛烈攻击。于是,德国军队驻守的诺曼底要地危在旦夕。

这是世界海战史上最大规模登陆战役的序幕。这次海战从一开始就把德军打得溃不成军。因为,盟军的多国联合部队经过了周密的计划和部署,采取的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

伪装战法。

1943年11月,为了配合苏军大举反攻,彻底打破德国法西斯称霸世界的梦想,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确定于1944年5月初发动“霸王”战役,即执行登陆作战计划。1943年12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任命艾森豪威尔为盟军最高司令官,统一指挥西欧的登陆作战,并把时间定为1944年6月6日,地点定在英吉利海峡的诺曼底地区。该地区距英国海岸较近,港湾广宽,可容纳较多舰艇,便于舰船集中起航,协同作战。同时,盟军设在英国的空军基地也较近。便于海空军协同作战。

为了确保登陆作战胜利,盟军还进行了数月的战前备战。除建造大型人工海港,保障兵力和作战物资的顺利补给外,为保证战役的突然性,还在战前进行了周密的侦察活动,采取了伪装术,造成在加莱地区登陆的假象迷惑德军,致使德军在盟军登陆后仍以为诺曼底登陆只是一种牵制行动,造成判断错误,处于被动局面。

其实,在现代海战中,攻防双方都拥有先进的侦察手段,采取以假掩真战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盟军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宁肯放弃从近距离加菜地区登陆作战的计划,反而决定舍近求远、舍强攻弱地从诺曼底登陆。为了转移德军的视线,盟军大作“文章”,造成要从加莱登陆的假象。盟军在加莱对岸的英格兰东部的多佛尔港口,虚设以巴顿为首的美第一集团军司令部,经常从这里拍发各种假作战电报,散布盟军即将渡过海路最短的多佛尔海峡的消息,有时还故意制造些并不存在的“秘密”,并巧妙地让这些“秘密”泄露出去,造成盟军就要对加莱地区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假象。于是,希特勒命令准备调往诺曼底的装甲师和步兵停止前进,并决定从他处调兵加强加莱地区的防守力量。

6月6日清晨,盟军大部队继续开始登陆,但因涨潮浪大,海水翻腾起伏,登陆困难。当天下午,美第三集团军大部分乘英坦克登陆舰“帝国标枪”号和“查尔斯亲王”号,以及数十艘突击登陆艇,在“奥马哈”西端的“格朗康”地区冒着德军的炮火阻击强行登陆。一艘小艇触雷爆炸,100余名官兵丧生。其余登陆艇在登陆舰和战舰炮火的掩护下,顺利登上海滩。驻守在前沿的德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盟军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不少德军官兵纷纷举手投降。

德军最高统帅部至此才恍然大悟,组织了大规模的疯狂反扑。6月6日夜,希特勒命令隆美尔立即调派4个装甲师从加莱出发,切断盟军退路,其余部队迅速集结向诺曼底靠拢,围歼登陆盟军,防止盟军登陆。翌日,德军调来1000架飞机,轮番轰炸盟军舰艇和登陆部队,并布设水雷进行抗击,使盟军损失惨重。面对德军反扑,英轰炸机在战斗歼击机的护航下采取了有力的回击:11日清晨炸沉了德3艘鱼雷艇和1艘护卫舰;12日午夜又向勒阿弗尔港投下2000吨炸弹,炸沉10艘布雷艇、15艘护卫艇、3艘鱼雷艇及10余艘其他巡逻艇等小型舰只;其他德军舰艇也严重受损。13日黄昏,盟军以同样方式袭击塞纳湾的贝辛港,炸伤10余艘小艇。在短短的时间内,德军水面舰艇大部分被消灭,英海军从容抵进诺曼底海岸,使希特勒从苏联战场上调来的2个装甲师还未开进诺曼底便陷入困境。

从6月19日开始,历时三昼夜的大风暴席卷英吉利海峡,盟军800艘舰艇被狂风巨浪抛上浅滩,数十艘葬身海底。德军阵地上一些人造港和防御工事也被摧毁。当时,形势对双方都不利也有利。德军抓住战机,对盟军实施反扑,使盟军遭到较大损失。但7月初接连下了几场大雨,又给盟军争得了战机。盟军利用恶劣天气,集中装甲部队对德军阵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围歼战,打破了僵局,拉开了战场,坦克部队横冲直撞地向诺曼底进攻,德军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彻底打破。到8月10日,盟军向德军发起全面总攻,德军主力遭受毁灭性打击,被分割包围的其他数千名德军官兵纷纷缴械投降。

至此,历时43天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以盟军的胜利告终。盟军共歼灭德军有生力量40万人(其中半数被俘)、坦克1300辆、军车2000辆、大炮1500门。尽管盟军也有损失,但终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

表面看是退却战

明退实进为长远

许多英国人和法国人一直自愧地认为,历时10天的敦刻尔克撤退战,与其说是一个重大战役,还不如说是一场奇耻大辱。因为在战争中不是勇敢参战,而是临战而走。当时,在庞大的德国装甲部队的攻势下,整个盟军防线立即土崩瓦解,数十万英国远征军和法国军队陷入敌军重重包围之中,只有选择海上撤退了。由此看来,这次海上大撤退,的确是盟军大溃败的顶点。然而,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美国五角大楼就将这次海上撤退战列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次战役之首,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敦刻尔克撤退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对德国军队的一次重要的战斗,确有研究的价值。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救援行动涂上一层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打赢的。但是,在这次救援行动中却也包含着胜利,这一点应当予以注意。”他还说:“尽管眼前的胜利属于越过阿尔登山区而来的德国军队,但他们的失败正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

究竟哪种说法正确暂且不论,还是看看这场奇特的战争吧。那是1940年5月10日,在盟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法西斯德国出动136个训练有素的师对西方发动了闪电式进攻,以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他们出动的军事力量和速度都是以往战争中从未有过的,坦克装甲车队横冲直撞,轰炸机轮番轰炸袭击。没有作战经验的法国部队在德军攻击面前连连失利,德国装甲部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闯过了马斯河防线。当时,法国第一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也只能退守一道防线——埃斯考河防线。然而,德国军队并没有因为英、法两国军队的退却而放弃进攻,而是把目标指向了英国远征军的交通线,并在占领法国之后,把目标对准了英吉利海峡的各个港口。当时,情况万分危急,法国最高统帅部已失去了决战能力,没能准备好部队反攻。此刻,德国地面部队已经逼近离敦刻尔克港19千米的地方,空军飞机也开始威逼英军投降。

英国远征军和整个法国第一集团军,受到德国装甲部队和飞行部队的“钳口”式的威胁,处境举步困难,形势越来越危险。于是,5月20日,盟军统帅部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战局和作战计划。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被围困的数十万盟军实施突围是不可能了,坚守阵地的结局也只能是全军覆没。现在只有一条生路,就是集结一切能调动的船只,开赴敦刻尔

克一带,通过英吉利海峡,撤出陷入重围的将士们。多数将领和丘吉尔的想法一致,认为此刻走为上策,保存一些经过战火考验的将士,将来就有重新杀回来取得胜利的希望。可是以法国第一集团军指挥官布朗夏尔将军为首的几个将领则坚决反对,他们主张同德军血战到底,将最后一滴血洒在法国的土地上。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最后还是制定了号称“发电机”的撤退计划,并决定一面坚持顽强的防御,一面调动能调动的大小舰船,准备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全面退却。

在万般无奈的时候,盟军最高统帅部于5月26日正式下达“发电机”计划命令。可要从重重包围之中突围,从敌人的眼皮底下撤走数十万军队,谈何容易啊!为此,英国迅速调集了1000多只舰船,出动了皇家海军的许多驱逐舰,并忍痛向一些部队下达了“战斗到死”的命令,以配合法国和比利时的军队作战,.阻挡德国军队的进攻,掩护大部队撤退。同时,又立即在敦刻尔克一带,配置了强大的反坦克火力,建立了比较坚固的桥头阵地。从加莱到敦刻尔克,尤其是在格拉夫林一线,建立了重要的洪水防线。这道防线的作用,就是将敦刻尔克和加莱之间沿海一带水闸打开,让大水淹没周围的低地,阻挡德国装甲部队的去路。有些地域的洪水退却之后,只留下一些不太深的积水,当德国的坦克群呼啸着冲过来时,闸门一开,汪洋似的洪水立刻变成了大海。原来,他们陷入了盟军的“水困火攻”的防御阵地。刹那间,坦克有的被积水淹没,有的被烈火燃烧,德国装甲部队的进攻就这样失败了。

尽管这样,德国军队仍不断地从陆上、海上和空中对敦刻尔克实施立体攻击。成群的德国飞机,在英吉利海峡周围的云中钻来钻去,把成千上万吨炸弹倾泻在毫无掩蔽的海滩上,倾泻在满载撤退官兵的舰船上。撤退极其艰难。英国皇家海军和空军密切配合,同德国飞机进行殊死搏斗,将数百架德国飞机击落,从而保护了海峡中的撤退舰队免受重大损失。有一天,一批批的敌机铺天盖地而来,炮弹和炸弹呼啸着向海滩、港口和堤道上飞来,四处一片火海,盟军至少有11艘船只被击沉,9艘被击伤。然而,任凭轰炸机的疯狂袭击,英国远征军仍临危不惧,勇敢地迅速登船。一天时间,共救出26256人,19561人由大船从港口接走,6695人乘小船从海滩撤走。

战斗中,几名英军将领来到和他们并肩战斗的第一集团军指挥部,劝将领们赶快随英军撤退,可那些将领们像他们的总指挥布朗夏尔一样强硬,毅然决然地说:“撤退就是逃跑,就是怕死鬼,我们宁愿将最后一滴血洒在法国的土地上。也决不撤退!”两天后,法国第一集团军一部分被德军围歼,数以万计的法国官兵死守阵地洒尽了最后一滴血。另外有几名将领带领四至五万名法国官兵拼死苦战,踏着尸体和热血杀出重围,在敦刻尔克登船同英国远征军一起撤退了。10多天里,英、法军队边打边撤,到6月4日,盟军总共从敦刻尔克港和海滩上,撤走了236000人。被人称为“大救星”的“发电机”撤退计划,终于保全了盟军的军事实力。

由此可见,这次撤退战,是有计划的“退”,是有目的的“退”,是保存实力的“退”,是待机取胜的“退”。当时,他们退中有战,战中有退,最后达到了保存军事实力的目的,这正是这次海战的价值之所在。

出乎预料空海战

取胜需要制空权

这场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在大西洋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海空战。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队占领马岛之后,英国军队开始组织兵力对阿作战。当时,阿根廷投入飞机350架,其中作战飞机就有200架;作战舰船30余艘;守岛兵力13500余人,加上海军和空军共有6万多人。而英国也把二分之一的海军兵力投入了这次海战,征用和租用了50多艘商船和油船,出动飞机270多架。总兵力达27000多人,组成了浩浩荡荡的舰艇编队。

这场海战是围绕着争夺马岛这一重要海上目标而展开的。

4月26日,英国两架直升机在海面上发现阿根廷“汕太飞”号,随即火箭击中该艇,拉开了潜艇战的序幕。5月2日。英国核潜艇“征服”号又用“飞鱼”导弹将阿根廷巡洋舰“贝尔格兰多将军”号击沉。同一天,英国军舰上的两架直升机又用“海鸥”空对舰导弹击沉阿一艘巡逻快艇,并将另一艘击伤。初战的失利,使阿根廷海军感到出乎预料。英国为什么能初战取胜?是因为他们拥有了制空权。阿军立即开始了收缩兵力,除水下潜艇和运输船只外,其余作战舰艇全部撤退。因此,双方舰对舰的战斗并没有实质性进展,英军只是封锁了马尔维纳斯群岛周围200海里内的海面。阿军并没因为初战吃亏而罢休,在总结教训的同时,避其弱点,充分发挥空中优势,出动飞机向英国军舰实施反击。也就是在5月2日这一天,阿军出动“超军旗”飞机攻击英国现代化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在距英国舰艇46千米处,阿军飞机发现了“谢菲尔德”号,阿根廷飞行员将飞行高度提高到150米,立即发射一枚“飞鱼”式导弹。导弹击中舰体后爆炸,一举击沉该舰。这艘1971年才下水的现代化战舰,立刻带着弥漫的浓烟烈焰而沉没于南大西洋海底。“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造价高达两亿多美元,它刚一出战便被击沉,使英国军队大为震惊。5月21日至25日,阿军连续5天又出动170多架飞机,多批次对英国军舰实施攻击,先后击沉英舰4艘,重创8艘,战果显著,从而给英国特遣舰队造成严重损失。特别是6月8日,当英国军队在斯坦利港西南布拉夫科夫建立第二个登陆场时,舰船和人员遭到阿军空中飞机的猛烈袭击。顷刻间,“普利茅斯”号护卫舰、两艘登陆舰和一艘登陆艇被击沉击伤,舰艇上人员伤亡惨重。英国舆论界得知这一消息为之哗然,把这一天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开战以来,英国特遣舰队“最黑暗的一天”。

英国军队也不得不进行一番思考,悟出了制空权的重要性。因为英国军队两艘航空母舰上只配备20架战斗机,而阿根廷有100多架飞机参战,当时英阿作战飞机的比例是1:6。英国作战飞机的数量太少,无法招架阿军飞机的空中袭击,所以失去了制空权。经常是阿机已经到英舰上空,却没有英机来保护,只有靠舰载导弹和火炮进行自卫,这使阿机攻击不断获得成功。在明白了其中奥妙之后,英军两艘航空母舰形迹诡秘,经常神出鬼没于远离马岛和大陆的地方,使阿机的航程达不到。与此同时,英军从本土运来大批作战飞机,大量补充物资和设备,增强了空中作战力量。而此时阿根廷飞机在作战中已损失达41%,无法得到补充。因此,空中力量明显减弱的阿根廷军队又开始变得被动起来,这是导致马岛海

战战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到6月14日,经过历时74天的激烈战斗,最后阿根廷守岛部队实在招架不住英国军队飞机的狂轰滥炸,不得不投降,宣告失败。

上下左右立体战

塞得港里巧登陆

海上登陆作战,对登陆方来说,显得困难更多,胜战更难。这就需要登陆指挥官在战法上下功夫,光凭死打硬攻恐怕是很难取胜的。英、法联军在塞得港登陆成功,一举打败埃及军队的海上登陆战役,其中“秘诀”就是采用了立体战法。

苏伊士运河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历来被世人关注,也一直是各国军事家们青睐的重要军事目标。1956年7月26日,这条重要的海上“交通线”被埃及宣布收归本国所有的时候,眼红的英、法两国为此震惊。“不能看着让这块肥肉被埃及独吞!”于是,英法两国积极进行战斗准备,决心以武装干涉发动侵埃战争。在大规模的战争爆发之前,英法又拉拢以色列参战。为使以色列军队从西部地面进攻成功,英法把塞得港作为重点进攻目标。接着,战舰游弋、炮火阵阵的大规模登陆作战,在塞得港附近拉开了战幕。

为了争夺苏伊士运河,英法不直接攻打,为什么要在塞得港登陆作战呢?英法军队的作战意图十分隐蔽。他们先指使以色列军队从地面进攻,从而吸引住埃及军队的主力。然后,英、法两国的陆海空军再联合出动,迅速占领苏伊士运河区域,把埃及军队的后路切断,进而把埃军消灭。为了不暴露作战意图,他们决心一举拿下塞得港。于是,联军派出了80000多人的地面作战部队、1000多架飞机、100多艘军舰组成了陆海空联合作战部队。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从陆地向埃及进攻,英法联军也从海上和空中进攻埃及。为了登陆成功,这种立体战法,使埃及军队一下子摸不着头脑,四处用兵,分散了兵力,结果是四处挨打,被动应付,措手不及。

原来,埃及并没意识到敌军进攻塞得港。即使到英法联军发起进攻的当天夜里,塞得港地区仍是一片平和的气氛,熙熙攘攘的人们仍悠闲自得地在港口散步。突然遭到英法联军的狂轰滥炸之后,埃及不得不重视警戒,进一步加强了防御力量。

眼看进攻塞得港碰到了重重困难,英法联军暂时放弃登陆,及时改变战术,又对苏伊士港发起了猛烈进攻。为了造成在苏伊士港登陆的假象,除了增加火力之外,英法还通过报刊、广播等宣传媒体大肆制造舆论,并有意搞点小小的“泄密”,以此暗示埃及军队,英法联军即将在苏伊士港登陆。这种名登苏伊士港,实攻塞得港,名以陆地作战,实为海上作战的立体战法,的确使埃军感到晕头转向。即使在进攻塞得港过程中,英法联军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第一批用战斗机登陆的所谓伞兵,实际上都是用木头和橡皮做的假人,牵制了埃及大部分兵力。当埃及军队都忙着攻击那批假人的时候,英法联军又动用登陆艇开始登陆。在双方混战的同时,又一批身穿埃及军服的英法联军乘登陆艇登上了塞得港,埃及军队也许是打晕了头,也许是真的上了圈套,竟对登陆的英法联军未动一刀一枪。直到英国第三陆战旅顺利地登上陆之后,这些“埃及兵”又一同对埃军实施左右夹击,待埃军反应过来时,为时晚矣。最后,埃及以伤亡三四千人的代价丢掉了塞得港,而英法联军在登陆战中仅伤亡三四百人。后来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反对下,英法联军被迫停火。要不然,埃及的伤亡可能更加严重。

粮草先行后勤战

保障有力为前线

英国军队在占领阿根廷驻守的马岛之后,又兴师动众地向阿军驻守的斯坦利港挺进,决心攻占这一重要港口,使阿军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可是,斯坦利港三面临海,只有一面靠山,阿军还在山地之间构筑了坚固的格尔铁里防线,并在山与山之间布设了大批的地雷,再配备守军9000余人,英国军队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然而,经过一个多月的海港激战,英军竟很快地占领了斯坦利港。

阿根廷军队为何失败?英国军队又为何能够取得胜利呢?有人曾形象地说,这场军港争夺战实质上是一场后勤保障的争战,也就是说,哪方的后勤保障充足,哪方就可能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英国军队在攻打斯坦利港过程中,后勤保障自始至终十分充足,为海战取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5月末,英国军队兵分两路向斯坦利港挺进。从5月27日到6月1日,两路英军经过5天的激战,很快完成了对斯坦利港的军事包围。从6月6日开始,英军与阿军在斯坦利港近郊的两姐妹山、浪顿山和哈里埃特山一带,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争夺战。在英军不断进攻的同时,阿军曾用迫击炮、火炮和机枪等火力进行还击,使英军受到重大伤亡。有时夜间炮火把半山腰照得通亮,致使英军前进仍十分困难。当时,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要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后来,英国军队除了陆地争夺之外,主要集中兵力,利用飞机、舰船上的火炮对阿军阵地进行轰击,一举攻下了两姐妹山、浪顿山和哈里埃特山地区,并俘获阿军400余人。

这样,英军逐步缩小了对斯坦利港的包围,又一步步向该港逼近。在阿军对英军舰队几乎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英军地面、海上军队密切配合,收缩包围,准备向港内发起总攻。

当英阿双方军队打到关键时刻,双方的后勤保障显得越来越重要。按理说,阿军战线短,后勤保障不应该有什么问题。可英军切断了阿军的海空交通线,使阿军后勤保障一直跟不上。虽然阿军也运送了大量兵器上岛,但因有些武器不配套,有的炸弹、炮弹失灵,再加上弹药供给不足,满足不了守岛部队的战斗需要。在生活上,因天气寒冷,阿军携带的防寒物品缺乏,不少士兵冻伤冻残。粮食蔬菜供给不足,保证不了部队饮食需要,有时一连数日官兵们吃不上一顿热饭。士兵们怨声载道,许多人无力作战,大大地削弱了部队战斗力。可是,英国军队则相反,尽管远离英国本土,战线拉得很长,但英军自始至终控制着海上交通线,弹药、御寒物资、生活用品和医疗卫生用品都源源不断地向作战部队进行补给,特别是在攻打斯港的最后几天,英军每天发射大约400吨的炮弹,都是用商船队及时进行补给的。

在包围阿军一个多月之后,英军对阿军发起了最后攻击。后勤补给困难的阿军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格尔铁里防线”也很快被冲破,整个军港已经全被英军的炮火所控制。紧接着,英军又动用了海上、陆上和空中所有的炮火向港内发起攻击。每天12000发的炮弹如雨水般向港内倾泻,阿军在挡不住、无退路的情况下,不得不提出与英军谈判。至此,守港阿军与英军达成了非正式停火协议,14000名军人被迫全部向英军举手投降。

推荐访问:蓝色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