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雷激荡70年,苏联海上力量发展启示录(下)

时间:2023-05-29 15:10:1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发展潜艇力量是苏联海军自赫鲁晓夫当政时期开始的建设重点,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其各型潜艇装备数量已经达到476艘的高峰。然而,冷酷的现实却证明这是一条建设现代海军力量的畸路。赫鲁晓夫轻视海军水面舰艇兵力建设的后果仅仅在几年后便得以显露——1956年英国海军入侵苏伊士运河、1958年美国海军在黎巴嫩登陆,苏联皆因缺乏海上实力而无力进行干预。特别是1962年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由于苏联的近海防御型海军对危机发生地区极端缺乏可以使用的力量,因而在美国海军及空军的威慑下,向古巴运送导弹等军事物资的苏联船队及潜艇蒙受了耻辱,也使苏联在整个世界面前丢尽脸面。事实说明,水面兵力仍然是海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潜艇的战斗稳定性、为其提供全面保障,同时是对抗敌潜艇及反潜兵力的主要力量。“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苏联海军内部对于此前苏联高层决定取消建造重巡洋舰、大型驱逐舰等水面舰艇的怨愤之声几难遏止,甚至直指决策人“对水面舰艇应在大洋里完成什么任务都搞不清楚”。这一刺激使苏联领导层对于发展远洋型海军力量的重要性无疑也有了新的认识,戈尔什科夫关于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兼重海军力量的平衡发展,以及绝不忽视发展包括水面舰艇在内的海军其他兵种”的见解开始被更多高层人员有所接受。从这时起,苏联海军开始对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的赫鲁晓夫也只好默许戈尔什科夫批准设计建造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巡洋舰以及直升机母舰等大型水面战舰。

远洋进攻型海军发展战略的确立

20世纪50至60年代,苏联海军建造了“科特林”级和“快速”级共63艘驱逐舰,并在部分舰只上开始配备SA-N-1型舰空导弹和SS-N-2C型反舰导弹,进而建造了配备远程飞航式导弹的“肯达”级导弹巡洋舰,以配合潜艇兵力对抗美国海军航母舰队。在较短时间内,苏联在作为“近海作战多面手”的驱逐舰装备数量方面已经大大高于同期美国海军的同类装备,并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近海防御作战体系。但由于船舶工业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同期苏联驱逐舰在单舰吨位及舰载武器、设备质量方面仍处于劣势。而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起,由于美国A-3D喷气式舰载攻击机的服役,其已经具备从东地中海和南挪威海的航空母舰起飞即可对苏联心脏地带实施空袭的作战能力。因此,苏联海军必须寻求建立在岸基战斗机的掩护范围之外阻击美国航母编队的作战能力。同时,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快速发展也使苏联海军的压力明显增大。有鉴于此,苏联海军加紧了从近海防御向远洋防御的过渡。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海军开始建造“卡辛”级及“卡辛”Ⅱ级导弹驱逐舰,西方将其称为大型反潜舰。该舰是世界上首级完全依靠燃气轮机推进的战舰,配备有4座SS-2-C反舰导弹发射装置、2座双联装SA-N-1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同时配备有反潜鱼雷及深弹武器,但仅设有直升机平台。“卡辛”级综合作战能力较上一代驱逐舰有进一步提高,至20世纪70年代初该级建造了20艘。戈尔什科夫曾指出:“我们水面舰艇中的大多数是为对付敌人的潜艇而设计的。”实际上,在戈尔什科夫执掌苏联海军帅印之后不久的20世纪50年代末,他就决定研制“莫斯科”级舰载反潜直升机母舰(苏联称之为载机反潜巡洋舰),以对付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不过,当时苏联低估了美国“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的射程,认为其战略核潜艇仍需要驶近苏联近海海域才能有效打击本国纵深目标。20世纪60年代初,携载“北极星”弹道导弹的战略核潜艇开始成军,如何对付这一巨大威胁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苏联开始建造“莫斯科”级载机巡洋舰。“莫斯科”级首舰于1963年开工,但此时美国“北极星”A3型弹道导弹的射程已经达到2500海里(约4600千米),其核潜艇部署在印度洋和挪威海就能够打击作为苏联主要工业分布地的俄罗斯西部地区。这使得以近海反潜为目的的“莫斯科”级直升机母舰尚未建成服役就已经过时,因而仅建造了2艘。在建造“莫斯科”级巡洋舰的同时,苏联还建造了以反潜作战为主要任务使命的“克列斯塔”级和“克列斯塔”Ⅱ级反潜巡洋舰。该级舰在保持“肯达”级强大对舰火力的同时,着力加强了反潜武备,增装了四联装SS-N-14反潜导弹、第一代舰载反潜直升机、以及RBU-6000和RBU-10000等反潜武器。

在戈尔什科夫领导下,苏联海军的注意力逐渐从近海转向远洋。而要建设远洋海军,就必须发展航空母舰并研制舰载作战飞机。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领导层批准了戈尔什科夫关于建造可搭载固定翼飞机航空母舰的计划,随即该工程进入设计阶段。1970年7月,苏联首艘航空母舰“基辅”号开工建造。该舰舰长274米,舰宽47.2米,吃水10米,满载排水量43000吨;搭载12架雅克-38型垂直起降战斗机和19架卡-25/27反潜直升机。与西方国家航空母舰有所不同的是,该舰自身还拥有强大的对海、对空和攻潜探测及武器系统,装备有多种雷达、声呐,舰载武器主要有4座双联装SS-N-12重型反舰导弹发射装置、2座双联装SA-N-3B舰空导弹发射装置、1座双联装SUW-N-1反潜导弹发射装置以及其他多种作战武备。该舰1975年5月建成交付服役,编入北方舰队。“基辅”级第2艘“明斯克”号和第3艘“新罗西斯克”号分别于1978年和1982年建成服役,编入太平洋舰队。第4艘“巴库”号也于1988年6月完工,同年12月编入北方舰队。“基辅”级航母服役后,作为苏联海军在远海进行制海及反潜作战的舰队核心、保障苏联军事力量在全球重要地区及海域的政治和战略存在,进而对潜在作战对象进行军事威慑,一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当时苏联对现代海军力量的认识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苏联如果不能进入海洋并拥有自由航行权,经济就难以发展。尤其是当苏联的经济和综合国力达到更高水平后,其更加深切地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现实意义。其二,在与西方对立的格局下,苏联必须发展一支强大海军,特别是能够进入远洋活动的作战力量,才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抗衡。在这期间,苏联已经充分体会到和平时期海军兵力是有力的外交工具和威慑手段。没有强大的海军,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应对国家间矛盾和纠纷时发言权的分量明显不足,甚至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往更深层次看,一个国家的海军力量应当能够在需要时显示存在,使外界“看得见”才能产生应有的效应和作用。苏联在二战前和二战后一段时期均拥有规模居世界前列的潜艇兵力,特别是战后无论是技术性能还是作战能力方面完全能够对美国构成很大威慑,但在“古巴导弹危机”发生期间实际上没有发挥任何实质性效果。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实际上成为一个分水岭,使苏联领导层开始真正意识到“还是需要有远洋水面舰队”。于是,苏联利用其高度集权的国家体制,全然不顾及其他方面的因素,以惊人的速度大规模建造昂贵的军舰,力求在较短时期赶上西方。实际上,仅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苏联已经发展成一支超过西方预计的海军力量。尽管这时苏联仍缺乏以大型航空母舰为标志的舰队航空作战力量,但已经发展出独特的导弹作战体系。

驶向世界各大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的各种商船、远洋拖网渔船、海洋调查船及海洋研究船等船只开始在世界各大洋海区展开广泛的活动。西方专业人士认为,这些船只的活动实际上是在为苏联海军搜集各方面情报并能够对苏联海军潜艇执行任务及反潜作战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而不久之后,苏联海军的水面舰队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远洋水域。由于起初苏联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均没有海外基地作为支撑点,因而其海上力量公开走向大洋的行动是以有计划地向外出动舰队进行巡弋揭开序幕。苏联海军首先选择的路径是从黑海冲向地中海,进而挥师印度洋,用当时他们自己的语言说就是“冲破缝上袖子的外衣”。在亚非欧多国环抱中的地中海既是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天然枢纽,也是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交通要道,历来无论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西方国家一直将这一区域视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腹地,美国海军主力第6舰队即在此长期部署。

苏联决策当局决心首先使本国海上力量“挤”入地中海。1962年,戈尔什科夫向苏联海军发出“驶向世界各大洋”的号令。随后,苏联黑海舰队开始出动舰艇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地中海并由此航行至大西洋活动。1964年,苏联海军又出动舰队沿着这一路线一直航行到美国后院的古巴进行访问。从1965年起,苏联海军开始在地中海上举行军事演习。1967年,苏联海军“莫斯科”级直升机航空母舰首次通过土尔其控制的海峡及地中海,参加了远在冰岛外海水域举行的反潜作战演习。同年,1支苏联海军舰艇编队进入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1969年,活跃在地中海的苏联舰艇在数量上已经超过美国第6舰队。在这一海域,局面已经在短短几年间悄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1968年起,苏联海军开始向印度洋部署兵力,其最初的行动是苏联太平洋舰队的1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对印度、巴基斯坦等8个沿岸国家及地区进行一连串访问。而这年年底,苏联海军4大舰队则均出动舰艇前往印度洋举行军事演习。外界注意到参加演习的苏联舰艇中包括2艘潜艇,显示苏联潜艇的航迹已经延伸到了印度洋水域。1968年12月中旬,人们发现大约20艘苏联舰艇聚集在马达加斯加以北的塞舌尔群岛附近海域。苏联海军在这里向各国海事人员发出通告,声明在科提维岛以东30海里处布设了2个标有苏联财产字样的红色浮筒站。有研究人士认为,该浮筒站具有可供潜艇及供应船只作系留作业等用途。

1970年4月,苏联海军举行了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参演兵力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在黑海、波罗的海、巴伦支海、挪威海、地中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菲律宾海同时展开行动,其演习范围之广,是其他国家在和平时期未曾有过的。西方军事观察员认为,包括潜艇、海军航空兵在内,至少有两百多个苏联海军作战单位被部署到公海。这一时期,苏联军事理论对于今后海军作战方式做出如下表述:粉碎敌人海军集团和其他海上目标的基本方法是,对其最重要的目标实施核突击,以及海军各兵种兵力为迅速利用核突击战果的战斗行动。苏联官方公开出版的《苏联军事战略》一书中在关于苏联海军的任务一节中则明确写道:“(1)(战时)要用潜艇对敌陆上目标实施核突击。(2)打击敌航空母舰。(3)遂行侦察及反潜作战。(4)破坏敌人海上运输和保卫自己海上交通。(5)协同陆军在近岸海区作战。”苏联现代军事理论尤其强调在未来战争中重视突然袭击、先发制人。苏军始终认为,未来战争的胜利者并不在于拥有大量武器的一方,而将在于首先发现敌方兵力、首先使用武器,并且首先实施第一次齐射的一方。尽管此时苏联海上力量的某些方面仍大大落后于美国,然而其作战构想、准备中的海上作战样式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已经开始引起美国海军界的恐慌。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海军进一步在埃塞俄比亚的马萨瓦、达拉克岛,索马里的柏培拉、摩加迪沙和基斯马尤,莫桑比克的贝拉,也门的亚丁和索科特拉岛,还有印度诸港口获得建港或停泊权。苏联水面舰艇及潜艇因而拥有了众多的海外基地及停泊点,苏联海军随即在印度洋部署了常备舰队。这一时期,苏联也在非洲加剧了扩张活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在古巴的大力配合下,苏联海军又取得了在安哥拉的立足点,这是苏联海军在大西洋建立的前哨,而西方更视其为苏联在南半球埋下的一颗重要钉子——考虑到沟通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道的苏伊士运河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曾被关闭达8年之久,而在其再次通航前波斯湾的石油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国与欧美间能源与物资的交通均必须绕道非洲,倘若苏伊士运河在未来战争中再次被阻塞,苏联海军部署在安哥拉的潜艇必将对西方海上运输造成巨大威胁。这使得西方对苏联海军连续取得的扩张成果更加感到寝食难安。

在太平洋方向上,常年部署在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弹道导弹潜艇达28艘,其中除6艘为GⅡ型常规动力潜艇外,余下均为先进的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并且苏联舰艇发展成果的50%被集中到这个舰队。这一时期,苏联大力加强其太平洋舰队水面舰艇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在西太平洋保持足够强大的力量,以保证能够封锁通往鄂霍茨克海的通道,进而在这一通道之外排除美国海军的威胁,确保其核潜艇基地附近广大海域的制海权和制空权。鉴于对其核潜艇基地的最大威胁就是来自水下美军核潜艇的袭击,因此在第一阶段,苏联尤其重视加强其太平洋舰队的反潜能力,其新一代主力水面战舰普遍拥有同期比较先进的搜潜设备和攻潜武器。同时,苏联太平洋舰队用于担负反潜作战任务的潜艇也达69艘,其中21艘为核动力潜艇。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苏联毫不迟延地进入美军撤离后的越南金兰湾海军基地,并迅速加以施工扩大。自此,部署在金兰湾的苏联舰队已经与驻菲律宾苏比克湾的美国舰队遥遥相对、隔海相望。这一带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要冲,并且美国的重要盟友——日本所需的相当部分原料及进口石油的90%都要经过这里,足见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苏联海军已经开始扼住西方国家的咽喉。为进一步在远海和大洋与美国海军相抗衡,苏联海军当然不会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努力在太平洋水域寻找港口和基地。在这一时期,苏联海军令人眼花缭乱的扩张攻势令昔日的“海上霸主”美国瞠目结舌。而伴随着苏联在全球凌厉的扩张攻势,那些已经冲破藩篱的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及巡航导弹核潜艇则开始在整个世界范围进入了活跃的高峰期。特别是1967年埃及海军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使用苏联制造的早期型反舰导弹轻而易举地将1艘以色列驱逐舰送进海底之后,出于对已知苏联海军拥有庞大数量的装备有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恐惧,不禁令美国海军舰艇在遭遇苏联潜艇之际倍加小心。此时,西方海军终于意识到尽管苏联海军尚缺乏航空母舰和舰载机,但由于发展出独特的导弹作战体系,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海军陷入了不得不加紧研制这类武器的同时,还必须寻求防御这类武器的尴尬处境。

苏联海军的最后辉煌

20世纪70至80年代是冷战的高峰期。为争夺海上霸权,美苏两国均投入巨大资源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在水面舰艇领域,美国海军在这一时期先后建造“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基德”级导弹驱逐舰以及“斯普鲁恩斯”级导弹驱逐舰等,并由上述舰艇组建多个强大的航空母舰作战群。而苏联方面,其水面舰艇同样进入到空前的高速发展期。1974年,苏联开始建造“基洛夫”级大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该舰舰长252米,宽28.5米,吃水9.1米,标准排水量19000吨,满载排水量达24300吨。首舰“基洛夫”号于1980年7月加入北方舰队服役,该舰配备了不同型号的近400枚舰舰、舰空及反潜导弹武器,不仅在吨位上两倍于西方国家海军的现代巡洋舰,在载弹量方面也远超同期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以至于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将其定级为“战列巡洋舰”。按照苏联海军设想,“基洛夫”级在和平时期将深入远洋水域显示存在并保护俄罗斯的商船运输;在危机期间对敌对方进行威慑;在战时保卫自己的海上交通,掩护战略潜艇部队行动并伺机打击消灭敌方海上目标。战时,“基洛夫”级将作为海上编队的核心力量,与其他舰只共同组成导弹巡洋舰编队,遂行攻击敌方战斗舰艇和破坏敌方交通线的任务,特别是利用其重型超远程导弹的超视距打击能力,协同潜艇和航空兵对敌航母舰队实施水面、水下和空中立体饱和突击,摧毁其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目标。“基洛夫”级计划建造4艘,苏联解体前有3艘建成服役,1艘在建。

1976年,苏联开始建造“光荣”级导弹巡洋舰,该舰是苏联鉴于“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建造和维护耗资巨大,在借鉴其多方面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建造的一级常规动力导弹巡洋舰。首舰“光荣”号于1976年11月开工,1979年7月下水,1982年12月服役。该舰长186米,宽21.5米,吃水7.6米;标准排水量9800吨,满载排水量11200吨;主要舰载武器包括SS-N-12“沙箱”重型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发射装置、SA-N-6远程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以及SA-N-4近程防空导弹等,具有全方位作战能力,可单独或作为编队核心组织实施对海、对空、对潜和对岸作战。“光荣”级实际上是“基洛夫”级的缩小版,其以后者一半的吨位配备了与其型号大致相同的作战武器,具备了新一代巡洋舰的主要作战功能,并且经济得多。“光荣”级在苏联海军舰队中的任务使命也类似于“基洛夫”级,即战时作为海上编队的核心力量,以导弹巡洋舰编队协同潜艇和航空兵与敌航母舰队进行决战。该级舰计划建造4艘,苏联解体前有3艘建成服役,1艘在建。尽管这时苏联无论是在造船、电子设备还是舰载武器系统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仍然与美、英等西方国家存在差距,但苏联研究人员却通过将既有技术进行综合集成设计,建造了一系列具有强大作战威力的海军装备。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苏联先后开始建造“现代”级和“无畏”级大型导弹驱逐舰。与先前建造的驱逐舰相比,新一代驱逐舰的主尺度、排水量、续航力和自持力均明显增大;适航性、生存力以及居住性等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从而表明,随着苏联海军向远洋进攻战略的转变,其驱逐舰设计思想出现了变化,开始强调提高远洋作战能力。“现代”级舰长156米,宽17.3米,吃水6.5米;标准排水量6500吨,满载排水量7600吨;配备SS-N-22重型超声速反舰导弹、SA-N-7中程舰空导弹以及卡-25/27反潜直升机等舰载武器;其在舰队编成中的主要任务和使命是攻击并歼灭敌方大型水面舰只,舰队的远距离防空及反潜作战由其他专门舰种承担。“现代”级计划建造28艘,截止苏联解体前已有18艘建成服役。“无畏”级舰长163.5米,宽19.3米,吃水7.5米,标准排水量6700吨,满载排水量8700吨;舰上配备SS-N-14反潜导弹、反潜鱼雷、2架卡-25A/27型反潜直升机以及多达64枚SA-N-9垂直发射舰空导弹等作战武器,具有优异的反潜作战能力。截止苏联解体前,“无畏”级共建成12艘。“现代”级和“无畏”级两型驱逐舰实际上是为对抗美国海军同期的“基德”级和“斯普鲁恩斯”级主力驱逐舰而研制。当西方水面舰艇已普遍将防空和反潜置于首要位置时,苏联舰队中仍大量编入以制海作战为主要使命的大型战舰也是有其深刻背景的。苏联海军这一思想主要源于其冷战时期缺乏大型航空母舰,因而注重水面舰艇的进攻性作战能力,采取大量使用装备了先进重型超声速反舰导弹的水面舰队以及航空兵和潜艇的联合作战方式,以“饱和打击”战术突破包括美军航母舰队在内的舰队防御系统。但反潜毕竟同样是苏联水面舰艇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苏联在电子、武备方面仍比较落后,在单艘舰艇上很难做将体积较大的对海、对空及反潜等探测和武器系统综合到排水量有限的驱逐舰上,因而采取了分工合作的方式。“现代”级侧重用于对海作战,并兼有防空和反潜能力;“无畏”级侧重于反潜。西方国家认为苏联海军发展这两型驱逐舰在作战效能上有可能压倒美国“基德”级和“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但实际上苏联已经开始为将要建造的航空母舰配备防空、反潜护航兵力。

为加强近海防御能力,苏联海军还先后建造了5级250余艘护卫舰。前期主要为“里加”级、“别佳”级、“米尔卡”级及“格里莎”级等中小型护卫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开始建造“克里瓦克”及“克里瓦克”Ⅱ级大型护卫舰,排水量达到3900吨,配备SS-N-14反潜导弹和SS-N-4舰空导弹,不仅综合作战能力较有大幅度提高,并已具有远洋任务能力。在两栖输送和登陆作战舰艇方面,20世纪60至70年代苏联大批建造了满载排水量4000多吨的“鳄鱼”级和“蟾蜍”级大型登陆舰。1973年9月,满载排水量14060吨的“伊万·罗戈夫”级船坞登陆舰开始建造,在苏联解体前有3艘建成服役,并已开始着手设计更大型的现代化两栖攻击舰。

20世纪70年代后,苏联在集中主要精力发展核潜艇的同时,常规潜艇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并未中断。1978年,苏联开始建造新一代“基洛”级(K级)常规潜艇。该级具有较出色的隐蔽性和远洋活动能力,在整体技术性能方面也与西方国家同期研制的同类装备水平相当。而当“基辅”级航母、“基洛夫”级、“光荣”级导弹巡洋舰和“现代”级、“无畏”级等大批大型水面战舰相继服役之际,苏联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开始开工建造。这艘航母在建造过程中吸收了约800个学科的专家参加,有7000多家工厂为其提供材料和设备,堪称集苏联当代科技发展之大成。这艘最初被命名为“苏联”号的航母标准排水量53000吨,满载排水量65000吨,1985年12月5日下水进入舾装。尽管该舰在使用功能方面与成熟的美国海军大型航母相比仍存在不少欠缺,例如没有装备弹射器,只好采用滑跃式起飞甲板,但该舰完全能够起降苏-33重型固定翼战斗机。该舰建成后将配备苏-33重型舰载战斗机18~20架,苏-25UTG教练机4架,卡-27反潜直升机15架以及卡-31预警直升机2~3架。毫无疑问,该舰服役后将标志着苏联海军航母舰队的建立。1985年12月4日,同级舰的第二艘也正式开工,1988年11月下水舾装。1988年11月25日 ,满载排水量79758吨的苏联首艘大型核动力航母开工建造。按照苏联海军规划,未来苏联航母舰队的任务使命包括在和平时期显示存在并保护俄罗斯的商船运输;在危机期间对敌对方进行威慑;在战时保卫自己的海上交通,掩护战略潜艇部队行动并伺机打击消灭敌方海上目标,包括敌航母舰队。苏联的强大远洋海军时代似乎正在真正来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们可以看到,苏联海军总吨位和总体实力年复一年不断创造新的记录——水下拥有包括Y级、D级、“台风”级战略核潜艇和V级、A级、“梭鱼”级、“鲨鱼”级攻击核潜艇以及C级、P级和O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等组成的庞大潜艇兵力;水面则有“基辅”级航空母舰,“喀拉”级、“光荣”级导弹巡洋舰,“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现代”级、“无畏”级导弹驱逐舰以及“克里瓦克”级护卫舰等众多作战威力强大的大、中型战舰,并即将拥有真正的航空母舰,从而不断向西方展现全新的强盛阵容。这支规模空前且完全导弹化的水下和水面舰队在世界各大洋纵横巡弋,与拥有“逆火”式超声速轰炸机及“熊”式战略轰炸机的苏联海军航空兵等远程突击力量一起构成了从空中,水面到水下对西方舰队的强力威慑。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苏联海军一再举行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全球规模军事演习,其锋芒之盛已使西方无不感到且恨且敬畏。勿庸置疑,这个民族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使用海上力量和认识海上力量的用途方面真正跟上了时代。

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在谈论起苏联海军时往往将其称之为“戈尔什科夫的海军”。毫无疑问,自1956年1月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总司令的戈尔什科夫在任长达近30年之久,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4位苏联领导人。他对苏联海军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苏联海军从一支被西方轻视的近海防御力量发展成为能遂行各种作战任务、令西方谈之色变的“远洋导弹核海军”,与戈尔什科夫制订并长期贯彻的发展战略无疑是分不开的。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戈尔什科夫统帅下的苏联海军以更加咄咄逼人姿态出现在全球各大洋。苏联海军除在本土部署北方、太平洋、波罗的海和黑海四大舰队外,还向地中海、印度洋和南中国海派出了常驻分舰队或海军编队。在制订远洋海军发展战略后,戈尔什科夫极其重视苏联海军舰艇的远航训练。他强调:“远洋航行是海上训练的大学校”,是“适应现代战争进行精神心理锻炼的唯一正确方法”。戈尔什科夫亲自组织指挥了苏联海军两次全球规模的军事演习,并通过演习检验了他的远洋进攻作战理论。戈尔什科夫同时也是颇有建树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思想家,著有《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海军》、《国家的海上威力》等著作。美国前海军部长小约翰·莱曼曾做出如此评价:“作为个人,我对戈尔什科夫的才能极为敬佩,苏联海军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境地,是他天才般领导才能的结果。”而对于苏联海上力量的发展目标,戈尔什科夫曾在一次公开谈话中做出如下宣示:“……苏联能同意西方海洋大国对海洋永恒的统治吗?当然不能!……(我们)必须迫使五角大楼意识到,原先保护美洲大陆免遭攻击的海洋已经完全丧失了原来那种屏障作用……苏联舰队要航行到国家安全利益需要的一切地方去,即航行在世界大洋的所有地区。在和平时期也要用于显示我们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世事难料。仅在刚刚步入20世纪90年代不久的1991年12月,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在经历80年代后期一段时期持续政治动荡后轰然解体,由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独联体随即宣告成立。而始建于1918年的苏联海军在历经二战后的崛起和20世纪70至80年代的鼎盛之后,也黯然降下了飘扬72年的军旗。以至于开工于苏联时期的首艘最终易名为“库兹涅佐夫元帅”号的航母刚刚入列而尚未接收舰载机,曾经强大的苏联海军已在朝夕间不复存在。诚然,苏联的解体缘于其在政治、经济、民族、社会等方面持续积累了难以解决的深刻危机,但其长期处于畸形发展的军事工业以及在和平年代长期维持庞大的军力无疑消耗了太多国家难以承受的资源。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对外军事扩张在恶化外部环境的同时,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当一个国家长期以牺牲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代价去换取军事机器的强大时,也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苏联解体3个月后,继承了苏联海军绝大多数装备和设施的俄罗斯海军重新建立,其各海军舰队和基地统一升起了沙皇俄国早在1668年开始悬挂的白色圣·安德列海军旗。然而,此后仅仅不足10年左右时间,在俄罗斯海军力量编成内,包括3艘“基辅”级航空母舰、多艘导弹巡洋舰、驱逐舰和核潜艇在内的大批主力战舰因没有得到必要的维修和保养,很快报废除役,主力战舰悄然间消失2/3。曾经威名远播的“明斯克”号和“诺沃罗西斯克”号航空母舰在远未达到服役寿命期限的情况下,因管理、保养不善事故连连,终被除役并当作废钢铁卖掉。前者如今停泊在中国深圳供游人观赏,后者境况尤其悲惨,被以废铁价在韩国拆解,从此在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更有甚者,在潜艇基地竟然横陈着大批由于维护保养不善而报废的核潜艇,如同大批搁浅而亡的巨鲸陈尸港湾,呈现出一幅世纪末的可怕景象。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那些未经处理的核废料已经对周边环境构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而这一时期连正常的装备维护资金甚至官兵工资都难以落实的俄罗斯海军已经完全没有能力顾及这些。即使那些终于被保存下来的约1/3装备和兵力也仍然在维护和训练方面捉襟见肘。由于经费短缺、燃料供应紧张和舰艇老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俄罗斯太平洋舰队舰艇、飞机的战备训练经常不能按计划进行,甚至于作为国家终极盾牌的战略导弹核潜艇也竟然曾连续数月未出海执行战备巡航任务。

许多人或许因此才深切认识到,国家经济困境竟然具有悄然间消灭一支现代化军队的巨大威力。应当庆幸的是,作为亲手培育了这支强大海上力量的红海军之父——谢尔盖·戈尔什科夫元帅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切。这位海军元帅于1985年12月被新上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免职,黯然结束了其58年的海军生涯,实际上也从此终结了红海军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戈尔什科夫时代。因为戈尔巴乔夫已经决意对庞大的苏联海军进行改革和收缩,大规模远洋演习逐步停止,其作战思想开始由“远洋进攻”转向“近海防御”。1988年5月13日,戈尔什科夫元帅与世长辞,噩耗传出,巡弋在世界各大洋上的红海军舰艇集体汽笛长鸣、军旗低垂。红海军官兵们以这种最为隆重的礼仪向他们深深爱戴的统帅和“父亲”致以了最高的告别礼仪。

苏联海军奇迹般的强盛历程在今后的岁月里仍将是许多人继续思考和讨论的话题,无疑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曾有过如下结论:“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国防战略上,我们不应犯同样的错误……不应以牺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代价来解决军队的建设问题。这是一条耗尽国家资源的死路”。

推荐访问:苏联 风雷 启示录 激荡 海上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