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质量文化的价值与构建

时间:2023-05-29 08:35:3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质量文化在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高校管理中普遍存在质量意识缺失的现象,因此,必须真正认识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建设高校质量文化,发挥质量文化的导向、约束、激励等功能,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质量意识,以确保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高校;质量文化;价值功能;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08-0013-03

一、高校质量文化的内涵

高校质量文化是指高等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涉及质量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和习惯等“软件”的总和。

从其概念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同时它又是一种物化的形态,如校舍、图书馆以及教学研究的文件等。它的存在形式影响着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高校的质量文化不仅直接显现为教学质量、服务质量、生产质量、环境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而且集中表现为一所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的质量。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在高校内部主要体现为全体师生员工对于“质量很重要”、“质量是可以管理的”这两个信条达成共识后所形成的一种学风、教风或办学的传统,属于校园文化或大学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之外,高等教育的质量文化主要体现为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对于高校办学水平变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重视或不重视的态度及相应的政策倾向。

二、高校质量文化的价值功能

1 导向功能

任何文化都有其价值取向,高校质量文化通过其所形成的校园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使教职工的个人质量观与高校的质量取向趋于一致,使其增强质量意识,使他们把提高工作质量作为实现本身价值的需要,自觉树立起质量第一的工作信念,努力学习相应的质量管理知识,提高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地保证每一个工作环节的质量,从而实现学校整体工作的高质量。

2 约束作用

开展质量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还能通过质量管理指标、质量技术指标、质量成本核算和质量效益指标等从根本上约束、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师生员工的质量行为。同时,作为一级组织,各高校常常需要制定出许多规章制度来确保各项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但规章制度的作用毕竟有限,且执行起来也并不一定就能完全到位,因此即使有千万条规章制度,也很难规范每个教职员工的行为。而质量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目标一致性则是用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潜意识,以此规范和制约教职工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

3 激励功能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已经成为收入相对较高的人群,低层次的需求已基本满足,精神的激励作用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高校质量文化能激发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潜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因而要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激励作用。

4 能够提升高校的地位,增加学校的荣誉度

高校的形象与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水平、师资力量、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人才培养质量是最重要的因素。世界各国的著名大学都是以其毕业生的成就而闻名的,如美国哈佛大学,由于培养出了7位美国总统和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扬名于世;英国牛津大学先后培养出了5个国王、26位英国首相、多位政府首脑和近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一大批著名科学家而声名显赫;我国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也因为培养出数以百计的两院院士和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学者而受到国人的追捧。这些名校之所以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就是因为它们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质量文化。如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保证了它英才辈出;哈佛大学“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与真理为友”的校训以及坚持严谨科学的治学精神和严格的淘汰制,确保了其毕业生的高质量。可见,优秀的质量文化是这些名牌大学的灵魂,它成就了他们在世界的地位。

三、当前高校质量文化的缺失

1 理念层面的缺失

质量文化理念是指在长期的质量管理活动中,由高校领导倡导、由全体教职员工自觉实践而形成的代表员工信念、激发员工活力、推动学校发展的一种办学思想。它在质量管理中形成,反过来为质量管理、员工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和创新动力。可以说质量文化理念支撑着高校的发展。但是,目前在高校中却存在质量文化理念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1)高校领导方面

质量文化取决于校长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思想。校长在质量文化建设中占主导地位。因为他是一校之首,他是倡导者,没有他来推动,质量文化就无从谈起。在高校管理中一些领导认识到了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因而力求通过这一手段来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有失偏颇。如过多地重视奖金、工资、住房等物质因素的刺激,而相对忽视了思想教育和精神鼓励,致使一些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淡化,形成对物质奖励的依赖性,致使物质激励的效能逐渐降低。

(2)管理人员方面

我国自建立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以来,大量引进和介绍了国外的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成果,广泛开展了教育质量保障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和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障组织,这些措施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一些高校贯彻标准后质量管理成效不大,或取得的成效不能长期保持;一些高校为了符合质量保障标准,编制了大量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有的高校几乎把所有的过程文件化,其指导思想是满足审核员的要求,这看似是一种制度建设,但实际上并未充分考虑高校的实际和高校质量文化的现状,结果大量的文件和表格给教务工作人员带来了繁重的额外负担,让工作人员望而生畏,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这种质量管理被控制在限定的质量监控模式中,形成被动地准备材料、被动地实施质量监控和被动地迎接检查的现象,导致质量只体现在表面文章上,并没有真正地树立起正确的质量价值观。

(3)师生方面

教师与学生是高校人员的主要构成成分,在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日常的质量管理中,高校的师生大多数还只是被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而师生的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并没有充分地激发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还

没有从被动的学习机制下解放出来,没有真正建立起教学相长的科学激励机制。事实上,师生还需要实现从“要我遵守”到“我要遵守”的质量文化理念的转变,需要激发教职员工自觉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校的质量理念在每个教职员工的工作中得到实践和体现,进而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制度层面的缺失

制度文化是按照现代科学管理的原则,用优化的管理方法,规范、约束高校成员行为的规章制度的总和,它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益和办学质量为奋斗目标。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实施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缺少质量文化的现象。高校多实行自上而下的传统的质量管理,主要由学校管理者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检查,以学生的终结性成果评定为主,并以此来考核教师的工作成效。

著名管理学家戴明曾指出,85%的质量问题是由管理制度和体系造成的。许多高校质量管理制度松弛,“人制”色彩浓厚;一些质量管理制度不够严谨,形式主义严重;执行力度不够,普遍缺乏全面的质量管理机制。

四、如何构建和培育优秀的高校质量文化

1 强化质量文化建设的意识

教育质量意识是高校全体人员努力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主动搞好教育质量管理、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自觉性的综合反映。掌握质量知识的程度、对质量的思想认识、质量信念以及质量素养和对质量的评价等都属质量意识的范畴。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教职员工一旦具有了较强的质量意识,思想就会受这种意识牵引,并自觉地转化到行动中,主动地改进自己工作的质量。因此,要通过广泛开展生动活泼的质量意识教育和实践活动,加速转变全体教职员工陈旧的质量观念,树立新的质量意识。首先,要树立质量竞争意识,既要敢于与对手竞争,以高质量战胜对手,更要善于与自己竞争;要敢于向教学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其次,要树立质量忧患意识,强调质量对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质量危机感和紧迫感,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更好地承担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任务。第三,要树立质量责任意识,明确“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的思想,坚守精益求精的态度,坚持把质量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因素。第四,要树立质量道德意识,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过程中要不畏外界压力,抵制不正当的经济利益的诱惑,自觉自愿表现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行为、意识和习惯。第五,要树立科学的质量管理意识。质量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因此,高校在质量文化建设中必须强化科学的质量管理意识,遵循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广泛运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实现对质量事故的预测、预防和控制。

2 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

高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不能缺少自由民主的气氛。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但它与社会又有着明显的差别,不管是以“象牙塔”相称,还是用“最后一片净土”作比喻,体现的仍然是与校外社会的巨大差别。这种差别的根本在于思想,在于精神。校园精神是清纯的、积极的,它没有社会上的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它是在一种自由、民主和平等、公正的氛围中形成的;它的发展需要自由民主环境的呵护。只有增强自由民主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真诚合作的行为习惯和理解人、关心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也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形成对共同志向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时,这种自由民主的氛围也会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校风是校园主体心理氛围的核心,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风以其产生的良好的心理效应,成为高校质量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可见,自由民主的氛围、良好的校风和高尚的质量精神文化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 使组织管理文化化

“社会已经进入‘文化人’的时代,质量管理也正步入‘文化全面质量管理’这一新的时代。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无形的文化力量’来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服务的质量直至教育组织的质量”。文化的力量是与产品(高校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正比例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组织文化是一种联合性的机制。一个组织中拥有共同信念的人越多,文化对组织内部个人行为的影响就越大。通过高质量组织文化的培植、经营和全面塑造,将形成良好的“联合性的文化机制”,并朝着管理者所期望的目标运作,形成一个高质量的组织文化重心,使得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合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为此,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善于经营、培植、管理组织文化,善于发展并保持组织文化力以不断提升组织质量,为不断提高产品(高校培养的人才)与服务的质量,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持。文化全面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有益延伸,也是一种文化觉醒,它将使组织管理者更加关注文化,更加注重于优质文化的培植、保持与发展,进而也才能建立起一个健康快乐的、和而不同的、更适合人性的组织。高校一旦形成先进的组织文化,就会形成强大的合力,在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实施的过程中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最终使组织文化转变为质量文化。

4 创新与完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高校为求得更大发展,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办法。它包括学校的人事制度、教学科研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要求等。如从更高的层次上说,管理制度还将给师生带来一种独特的管理思想、管理观念和科学、完善、实用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既是影响质量管理的关键变量,又是整合其他变量的核心。高等学校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把经费、生源、师资、设备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的管理制度具有内在的约束力,能规范教职工的行为,保障质量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从而最终实现质量管理目标。实现管理制度创新,要注重刚性与柔性相结合,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使管理制度具有伸缩性。制度不能凝固和僵化,要有弹性和活力;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根据人的复杂性、多样性及成长环境的不一致性,为各类教育对象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在制度文化发展中,应当破旧立新,建立起与时俱进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内容要具体明确,切忌抽象含糊;条文要简明扼要,切忌繁杂冗赘;要把握分寸,做到无歧义,避免模棱两可和可能出现的偏差;逻辑要严密、和谐,不可自相矛盾。

参考文献:

[1]刘德仿,高校质量文化及其意义[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0(9)

[2]何茂勋,高校质量文化论纲[J],高教论坛,2004(6)

[3]郑树海,质量文化建设综述[J],中国勘察设计,2006(7)

[4]刘邦奇,学校全面质量管理需要什么文化观念[N],中国教育报,2004—12-04

推荐访问:试论 构建 高校 价值 质量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