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导的教学研究

时间:2023-05-28 21:00:1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育带来无限生机。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三维教学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追求的崭新目标,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又一问题。

关键词:教育观念 教学研究 教学方式

为顺应素质教育改革潮流,实现学校内涵的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我校悉心探索教学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切入口,从转变学生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着手,在德育实效、教学改革、教育科研、质量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而积极的实践,努力创设提升学生学力的环境和条件,并由学生的“学”的需求带动教师“教”的追求,终于初步取得学校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成效。

一、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

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后,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本身有生命力的唯一正确认识。

1.对学生本位论的认识

学生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就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主张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主张学校的职能是把学生充分地培养成为名副其实的人,而绝不能只是提供人力资源。学校教育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真正有助于潜能发挥,个性释放和成长的知识经验;教育要重视人的主观存在,强调学习者的内因机制,认为学习者的心智完善比学习的功利性更重要,人格陶冶比知识习得更有意义。让教育适合学生,还是让学生适合教育,就是教育以谁为本的问题。让教育适合学生,是指学生总是有个别差异的,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让教育适合学生,就是教育以学生为本,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

2.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成功教师的立身之本

现代教育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现代教师应该树立以下三个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德育教育,也是一种注重内涵发展的教育概念。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着眼于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从人的共性与差异性考虑,强调因材施教和个性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指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现代学生观的本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学生观既承认学生还是发展中的人,正在成熟的人,有发展潜在可能性的人;同时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关注和要求自己向上的主动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教育的任务是把这些需要与可能转化为现实,让学生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

教育质量观。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现代教育质量观是看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有用人才,这种人才不仅是社会精英、名人,还要有更多脚踏实地、敢于奉献的“凡人”。因此,学校要着眼于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主张培养全方位、多规格、多类型的,具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踏实肯干、敏思好学,既有扎实的基础,又有鲜明的个性,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求,不断在事业上有所进展,有所突破的人才。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当教师走进新课程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心理变化,并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达到提升学生学力之目的。

(一)锤炼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从关注“教”转变到主要关注“学”,就有一个锤炼教学基本功的问题。在传统意义止,“三字一话”基本功是衡量一个教师合格的尺度,即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及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内容有了新的发展。

1.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现代教育需要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等,这都需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协作。

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合作与交流。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努力在课堂上共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气氛。语文组的“合作学习”、数学组的“做中学”、理化生组的“情景实验学习”等,都是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追求新的发展与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成功教学范例。

教师还要与其他教师合作。让教师们在热烈的课前讨论、认真的课件制作、丰富的资源共享中,把教学中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学校还牵线搭桥,将老师的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禁毒馆等优质资源丰富和充实课堂,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教师们驾驭课程、与社区开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老师的信息素养、技能水平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也就直接影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我校把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3.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而且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主体的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而根据他们的需要、经验及差异开发、选择或重组各方面的课程资源。为了成功地开发适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我们要十分关注培养教师们开发和课程实施的技能,还成立了拓展型课程教研组,构建学校课程管理网络,鼓励老师撰写拓展型课程教案;还定期召开课程开发教师的信息交流会议,在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生需求、课程评估等方面对教师进行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4.开展教学研究

新课程需要老师成为一个研究者,具有一种批判、反思的科研精神,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而选择某些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独立或合作的展开研究,最后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要重视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不断调整和充实科研队伍,健全和完善教学科研工作管理网络,提倡以教师、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教师们在一次次研究、备课、实践、交流中掌握了教学科研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了认识水平、理论水平。

(二)按学生学的特点,研究教师教的行为

学校鼓励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潜能,并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研究教师教的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情感,借助语言、倾听、教学器材,开展教育教学的行为。教师教的行为的延续就是教学过程,具体表现为课堂内讲述与聆听、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等教学方式。

1.教师的关注行为

课堂关注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是在一般观察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它直接或间接地在课堂情景中收集信息,并依据信息调整教学行为。课堂关注应注意什么呢?

提问中关注。课内知识要点传授后,教师进行提问,如果注意到学生较多无法正确回答时,应考虑讲授方法问题,讲得过快,或学生还无法理解,教师随之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讨论中关注。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许多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自主讨论,集思广益后得出的结论。教师在采用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时,一定要关注每个参与者,关注他们的参与率、参与热情、适时地帮助他们去寻找答案。

反应中关注。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有个思维过程。有些学生思维反应快,解题能力就稍强,也有些学生思维反应慢。老师要对课堂中的所有学生进行关注,通过关注了解学生,也反省自己的授课方式是否需要改进。

质疑中关注。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某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如在课堂中无法解答,课后必须进行关注。

2.教师的引导行为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教师的引导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关注,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行为。主要是引导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引导学生寻找、搜索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引导学生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并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的潜能。为了强化教师引导行为的效能,应当坚持3个原则:信任与尊重原则、理解与支持原则、鼓励原则。

3.教师的评价行为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应时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这样就需要评价和教学同步,及时对学生的情况作出评价,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做好学习知识能力的评价。加强对知识实践和应用能力水平的测试,从中关注学生表现行为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思想认识能力的提高。这一评价的侧重点克服了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鼓励了学生重视能力的提高。其次,做好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上,不能仅仅以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还要结合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学习与实践的态度,创新思维的活跃程度,以及获得的成果等多方面进行总体评价。鼓励学生重在参与、重在过程、重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能力的提高。

最后,做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教师传授的文字信息,而是让学生学会对终身发展有用的东西,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继而改变他的学习态度,甚至培养出学生的人生面和价值观。

(三)聚焦课堂,改变教学行为

1.摸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教,是聪明的老师,会教的老师。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会有成效。如在上《再给我十年》一文时,以“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度过”设置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入课文的氛围之中。唤起情感后,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这种教学方式诱发了学生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在教授其他学科时,也一样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2.探索以思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上探索反思教学,也有教师引申出“以标导思,以趣引思,以动启思,以疑激思,以说促思,以变活思”的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在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引导学生搜集历史信息,对史料进行比较,辨其真伪,以趣引思、思其内涵,锻炼培养了学生搜集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常规是指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结合教学实际,以教学常规的内涵发展为切入点,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更新和深化教学常规管理,从而转化成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优质教学,不仅体现在课中的有效展示,也包括课前的充分准备和课后的深刻反思,这是优质教学的不可缺少的3个环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

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是导致课堂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提倡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前准备中去,努力做到: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娄,手中有法。切实提高备课的实效性。还要加强课后的反思指导,提高教师自我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从“自我评价,问题归因,课堂重建”三个方面对教师的课后反思提出要求。要求教师既从自身角度考虑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么样;更要换位思考学生获得的是什么(知识信息),怎么用(智慧技能),用在哪(策略能力),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重要。

四、改革课堂教学评估

教学评价是了解教学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学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内容: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教学结果的有效性。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只是教师单人表演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而应该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所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既要从教师角度评价,更要从课堂的主体——学生发展情况评价。如,以教研组为单位设计拟定《学科课堂教学反馈表》,在每次听课后,马上以问卷的形式收集每个学生对本节课教学情况的反馈,为师生在教学中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感应奠定良好的基础。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更是课堂上可贵的课程资源,能帮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所关心的话题等,进而促使教师及时地设计教学程序,改变或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活动过程。有机整合三维目标,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要因学科、因人、因地制宜地帮助学生开展有效地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推荐访问:教学研究 主导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