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与歌唱的辩证关系

时间:2023-05-28 18:50:2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歌唱与心理是紧密相连的整体。我们的歌唱是在一定的心理作用下进行,心理作用又对歌唱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歌唱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心理活动的调控,心理活动始终伴随着声乐演唱,并不断地指导或影响着生理机能。

关键词:歌唱与心理;辩证关系;歌唱审美心理;歌唱情绪心理;歌唱想象心理

中图分类号:J 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3-0077-03

声乐艺术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声乐教学与歌唱者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心理活动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支配下完成的,歌唱艺术自始至终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声乐心理学的研究,例如《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里的“心”就是感受,而这种感受又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声乐学科是以声乐演唱为主旨 ,集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音响学、哲学等多元素为一体的音乐学科。歌唱心理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产生的意识,它包括歌唱者对自己声音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等一系列的心理因素。演唱者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演唱的技术才能得到正常发挥,作品的内容、演唱者的情感才能得到最佳的表现。声乐教学直接的任务是训练人声,通过调整、协调人体所有参与发声的器官,从而发出圆润、优美的声音,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不管是演唱的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需要,声乐演唱是在人的心理支配和控制下的艺术创作,学生不同的心理差异和声乐演唱的特殊性决定了声乐教学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对心理的培养和训练同样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古代就有大量文献对声乐心理进行了研究,如元•燕南芝庵著《唱论》、清•徐大椿著《乐府传声》、明•魏良辅著《曲律》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每个声乐教师在不断更新、完善和提高自己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 ,还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内容 ,才能适应21世纪人才竞争、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文主义的大教育观是以人为本 ,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 ,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 ,站在教育的制高点去培养人才和塑造教育精品 ,这应成为新世纪每一位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歌唱中的心理调控在演唱和声乐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它支配着歌唱者对生理的感觉,影响着歌唱者情感的表达、控制着歌唱行为向高层次技术水平的发展;同时心理调控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歌唱时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综合心理活动。因此,心理调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歌唱的成功与失败。众所周知,声乐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它是以歌唱中的人体作为“乐器”,以创造主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是一种内容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其各种心理因素又互相促进。

一、歌唱与心理的辩证关系

歌唱与心理是紧密相连的整体。歌唱总是在一定的心理作用下进行,心理作用又总是对歌唱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歌唱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心理活动的调控,心理活动始终伴随着声乐演唱,并不断地指导或影响着生理机能。一方面,歌唱的生理受心理支配,歌唱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是歌唱者意识的外化。另一方面,声乐演唱者正是运用了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对歌唱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充分理解了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不断运用心理调控的有效手段,最终提高演唱水平,实现声乐艺术的艺术价值。

歌唱是制造乐器、完善乐器、正确使用乐器的过程。它的难点是,在制造乐器的一瞬间又必须正确使用乐器。一个状态和一种感觉之中体现两重任务,即制造乐器和正确使用乐器。教师对于学生发出的声音,在用听觉去进行判断的同时,还要用视觉去观察学生身体内部是否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深刻领会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辩证统一的教学思想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要去伪存真、去粗为细、化繁为简,建立一套既符合生理,又符合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只有从歌唱内部结构规律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阻碍声乐学习进步的问题,建立起正确教学观念和方法。

二、歌唱审美心理

发现美、创造美是艺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美的原则贯穿着艺术活动的始终,而这一切又都是以艺术家的审美心理为基础。作品的创作或表演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审美心理的外化过程。歌唱表演是通过对人的声音和体态、表情的塑造,首先体现出一种形式美,而后又通过其对歌唱内容的表达来体现出各种自然美、社会美的内涵,歌唱表演对这些美的表现是一种综合的、具体的表达。

哈格里夫斯在《音乐发展心理学》中指出,音乐反应的个体差异变量研究,有年龄、性别、智能、个性、所受音乐训练的水平,以及职业和社会背景等变量的不同,会在音乐接受中存在接受类型、听觉习惯、评价标准和音乐趣味等差异,存在审美理想、判断能力与效果的区别。①我国古代唱论中也谈到“凡歌之所忌,子弟不唱作家歌,浪子不唱及时曲;男不唱艳词;女不唱雄曲;南人不曲,北人不歌。 ”②

人类的音乐审美意识产生是以音乐艺术客观存在为前提,通过各种音乐审美实践来实现的。声乐艺术是人类长期劳动实践中,通过声音传递信息,表达喜、怒、哀、乐等心灵感觉,达到感官愉悦的精神享受而产生的。声乐艺术的审美有它自己的时代性、民族性与阶段性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产生了中西不同的声乐艺术。中国古代音乐以“和”为境界,追求意境的清幽、淡远空灵与雅致,数千年形成自己民族独特的审美标准。中国音乐中横向旋律的丰富变化与高度发展使得中国人在审美中特别注意旋律美及对歌唱艺术的评价,特别注意音乐与语言的结合,讲究咬字与韵味,强调歌唱者声音的本色与个性发挥,自然真切。

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宗教统治一切的时候,人们推崇音乐中那种庄严、肃穆、平稳和谐的崇高美,以表达对上帝和彼岸世界的崇拜和虔诚,因而和声获得高度发展,其声乐审美往往有一种神秘厚重的宗教色彩,讲究声音的共鸣,声部划分严谨,讲求各声部的和谐,重声不重字,缺乏鲜明的个性,每个声部几乎是同一种色彩。近年来,我们在“洋为中用”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受美声影响,也出现了“千人一声”现象,这在声乐界一直是较有争议的事情。我想责任应该在教师,用民族审美标准指导我们,问题也就解决了。“诗以言志”、“歌为心声”,声乐教学全部凛然于释放学生的嗓音,塑造美妙的“乐器”,充分发展个性;教会学生发现声音的美、体验美、展现美,弘扬民族文化,慰藉人们精神世界。

三、歌唱情绪心理

达尔文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情绪具有概括化的驱动性质,它可以调动机体内的生物化学能量,使机体处于唤醒和激活状态以备各种行动之需。”情绪的产生是有一定规律的,是“感于物而动”,它总是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的体验程度和认知关系。

情绪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在声乐课堂上,情绪的变化会将直接影响到声乐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情绪情感主要是通过歌唱行为体现出来的,因而,一方面,在声乐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运用良好的示范与美妙的歌声,尽可能地感染、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另一方面,声乐教师还应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引导学生打开情感记忆的“闸门”,把教学对象个体曾经的情感体验释放出来,更好的为体验声乐作品的所体现的情感、塑造声乐艺术形象服务。只有当学生的歌唱激情被激发,其身体各个参与歌唱的器官才能处于开放状态,自然、放松、积极。发出的声音也会优美、舒展、动听,并且由于精神饱满、精力集中也易于做到使声音富于力度和支持点,这样,声乐教学可望收到良好的效果。情绪的调控对学生如何将歌曲演唱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环节,在有效的时间内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进行声情并茂的演唱,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歌唱想象心理

想象与联想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通过积极主动的想象与联想,能生动形象地间接概括歌唱的发声特点。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是无限的,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声乐学习者的进步。联想与想象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与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及意志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它不仅是一种客观反映过程,而且还是一种主观积极的心理活动。想象既是贯穿在歌唱、发声训练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又是歌唱活动的中心环节。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想象调控,是教学活动中产生一系列心理活动的中心环节。《乐记》中所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人的感情常由外界物质所引起,所以“乐者,象成者也”。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借鉴内心想象和联想,能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积极主动的想象与联想是声乐学习的必需方法之一。歌唱者本人就是自己的“乐器”,在操纵自身乐器的过程中,人的声音看不见,摸不着,难以观察,是种抽象的物理音响。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声音、习得演唱方法,会用上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教学语言,例如用比喻性词语、某种场景的写实或夸张性的描述等等。学生依据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展开想象与联想,想象与联想越丰富,对音乐、发声技巧的感觉力就愈加敏锐、愈加强烈,对抽象声音、技巧的概括重组就愈快。

在声乐教学中,歌唱想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想象贯穿于声乐教学、演唱的全过程。想象丰富了歌唱意识,歌唱意识也影响着想象力的发展。运用声乐艺术心理学原理来论述想象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的作用及歌唱想象力的培养。

从心理学中我们知道一个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历史造就了特定的民族心理、性格、气质,而且个体后天的音乐、文化休养、生活经历等使不同个体在同一文化氛围下会形成生理结构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心理结构具有稳定性,因此,它会影响到我们的情感结构,必然导致演唱时想象的不同。这样演唱歌曲时,在总的情感基调下,想象展开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歌曲意境。

五、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一个优秀的演唱者不仅要有娴熟的歌唱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这样才能运用所学的演唱技能表达音乐作品。但实际的演唱中因紧张、怯场而影响歌唱技术的发挥导致演唱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因而,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声乐演唱并非单纯的生理运动,它是在人的心理支配和控制下的艺术创作,学生不同的心理差异以及声乐演唱的特殊性决定了声乐教学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对心理的培养和训练同样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声乐教师应该认识到心理调控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心理调控,多方启发和诱导学生去感受、理解歌唱的内在和外在的艺术规律,将复杂生理过程简单化和情感化,通过提高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达到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获得最佳演唱效果的目的。

引起学生演唱紧张心理的原因,除外部的因素以外,更大部分在于学生个体的自身固有的因素。声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性格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克服演唱时的紧张心理。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既要考虑声乐表演的特殊性在学生心理上的不同反映,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性格和个性心理特点区别对待,如: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多用鼓励和心理暗示的方法为主,对演唱实践中的缺点不宜直接批评。除了平时要多鼓励、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外,还要多安排他们参与演唱实践,在演唱曲目上合理安排他们力所能及的作品,增加他们成功的希望,通过多次成功的体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学生在演唱实践中熟悉舞台、熟悉观众,提高了应变能力,适应了声乐演唱这种音乐作品二度创作的特殊性,紧张、怯场的心理会慢慢在实践中消失。

声乐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一个刚刚萌发、初创,急待开发且大有作为的领域,对于它的研究需要有一个大的飞跃,以跟上其他学科领域研究的步伐。声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健全科学声乐理论,指导声乐教学,帮助歌唱者获得高度声乐技术、技巧,正确处理作品,在演出、比赛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歌唱水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整个声乐艺术事业的向前发展。回顾过去,声乐心理学学科从无到有形势喜人,展望未来,我们继往开来满怀信心。可以相信,在21世纪的中国声乐心理学术研究领域中,我们一定能做出前人所未有的、与其他领域相媲美的新的成就。

责任编辑:李姝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71).

[2]王甦,汪安圣.心理学辅导丛书: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4.

[5]彭麟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注释:

①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②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C].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年。

推荐访问:歌唱 心理学研究 辩证关系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