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机遇强力打造上海影视文化产业新高地

时间:2023-05-28 12:05:1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上海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去年年底,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文创50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文创50条”将给上海影视文化产业带来哪些新机遇?与全国相比,上海影视文化制作产业有哪些特点或者优势?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文化大都市,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将如何充分抓住机遇,取得影视产业跨越式发展?带着这些问题,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广播电视制作产业发展报告(2017)”课题近日对上海广播电视制作行业协会会长、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震华先生进行了一次深入采访。

落实上海“文创50条”,打造高品质影视文化产业集群

采访者:您认为上海影视文化制作产业包含哪些核心业务或核心产业?哪些产业属于优势产业?上海影视文化产业有着怎样的发展空间?

杨震华:上海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她开放、包容、历史悠久的海派文化。从早期“五四”精神在上海的扎根,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带动和掀起的文学思潮,通过上海这个特殊的海派码头向中国广大的城乡传播,30年代的上海在文学、电影、戏剧艺术等领域可以举出一连串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由此构成了百家争鸣、多元包容的海派文化风貌,对当代上海的文化地位和影响力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依然引领国产影视作品的创作高峰。近二十多年随着文化中心的北移,上海的优秀作品和人才呈下降趋势,但海派文化的精神脉络依旧未熄。所以,我觉得上海这么好的海派文化基础,今天怎样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创作生产中,再度扬帆起航,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

上海影视文化制作产业中包含了各种类型的内容产品,包括电视剧、电影、动漫以及上述各类产品创作全流程上的各种细分学科与功能。互联网深度重塑了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内容的创意生产、宣传发行、消费模式,其中基于互联网的一些创新内容的创作和消费模式非常受欢迎,例如短视频、动漫二次元等;而基于提升内容品质、视觉效果、互动方式的高科技应用未来还有较大空间,例如CG特效、3D、VR/AR显示技术、大数据、AI人工智能方兴未艾,在未来将对文化产业产生颠覆性影响。

在互联网和科技发展高歌猛进的背景下,我们的内容创作环境、条件、方式都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因此,我们与时俱进,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加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方式,增强扶持力度,对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政府和企业齐心协力,上海的文化影视产业就一定能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

采访者:2017年出台的上海“文创50条”,给上海影视文化产业带来哪些新机遇?上海影视文化行业应如何抓住机遇,取得快速、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杨震华:落实“文创50条”,上海可以借此加速打造高品质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并借助区位优势、加强辐射作用,更加有效地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区。

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是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五个中心,而其中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的城市定位与影视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实际上,我们今天的影视内容创作,就是需要由国际化的、先进的金融服务来推动。像美国的好莱坞,它有非常丰富和完善的融资手段,比如拿一个好的创意做一个预览片,就可以去版权分销,得到融资,可以充分有效地借助社会资金去生产一部很好的作品,把风险转交到全社会、全球。这个过程就跟全球市场结合了起来,把一个创意产品放在全球化的平台当中,用金融的力量来推动。我觉得上海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也应该和有能力具备这样的金融服务能力,并为内容产业提供更充分的支持。

上海一直以来强调提高科创能力。我觉得影视类科创应该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比如高技术含量的影视创意基地的建设。影视创业基地有两个方面的考量,一个是具备技术和金融服务的能力,还有一个是怎么样形成保障内容创作者的创作个性的机制,吸引他们落地生根,支持他们在上海做出优秀的、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上海的影视产业与科技的结合还远远不够,包括借助科技力量提升内容品质、加快创作流程,以及科技文化人才的培育、产业孵化和产品创作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上海的影视文化产业缺乏规模性的集群效应,已有的產业园不成规模,简单的拍摄基地较多。后续在“文创50条”的导向下,借力影视产业基地的搭建,建成集影视拍摄、制作、发行于一体的,围绕科创与文创发展,提供专业的影视摄制和后期制作服务的产业生态圈,从而加快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建成的影视产业园可重点致力于孵化和引进影视生产的上游产业,例如针对数字内容、创意设计的教育培训产业,结合地缘优势,增加影视城的特色服务功能。

在功能上,打造符合现代办公、商务及人才公寓需求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以吸引高端人才聚集,从而提升项目竞争力,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总结来说,就是我们要做好平台、搞好服务、留住人才,加强金融和科技推动,不断提升内容产业的工业化、数字化和科技应用水准。

培育强大国际竞争力文化企业集团,建设上海文化技术高地

采访者:与全国相比,上海影视文化制作有哪些特点或者优势,又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有哪些对策?

杨震华:上海在影视文化产业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产业化经营已具相当规模。影视文化产业是上海基础最好、实力最强的产业门类之一。从上海进行的文化产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走势已经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同时通过服务全国来提升上海文化内容产品的生产能力,以及对内容产品的营销能力。但也存在突出问题,如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滞后,鼓励创新的政策和试错机制主张不够,成为制约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缺乏富有竞争力、上规模、高水平的内容生产型企业;现代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度较低等。具体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培育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上海文化产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就必须首先建设一批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公司,并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联动,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文化交流和国际贸易概念上,要树立国际文化贸易的观念。要加快对现有文化外贸企业的改制,使之真正成为享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

二是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规,促进文化法制建设。为了使文化产业得到健康快速高效的发展,上海应制定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产业行业发展目标、资源保护及其有效利用和整合等,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包括知识产权领域的一整套第三方服务,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切实纳入规划的总体战略之中。

三是支持主营业务能力突出的文化创意企业,投资早期“互联网+文化娱乐”项目。政府的投资基金应当扮演此类创业项目的早期投资者,将引导性的投资资金交给主营业务能力突出的文化创意企业开展投资,这类企业因为与有经验的创业者存在天然的业务合作关系,更容易形成“资本+业务”的两维扶持机制。

四是为上海建立文化技术高地,配套硬件和软件。首先,是政府部门要像投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一样,投资文化产业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类似数字内景棚、云储存平台这样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其实可以由政府出资建设,委托企业管理,既可以解决出资来源问题,又可以解决公共效率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政府应着力建立全球互联互通形态下的文化科技人才培训机制和在线培训场景,从而改变传统的引进海外导师、输出人员等低效的培训机制,提供“高技术”门槛的软件支撑。

吸引国际化人才,做强“文化金融”与“文化科技”两篇大文章

采访者: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文化大都市,您认为她目前的影视文化制作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与国际接轨,还有哪些需要提升的空间?

杨震华: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历来是“国际化”色彩浓郁的文化窗口,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文化层面的交汇与融合。

与国际接轨,我们还需要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一,吸引国际化人才是核心要素,企业是要素平台。要想重建上海文化高地,留住人才是核心,更要凭借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特点,以海纳百川之势吸引海归、海外高端創意人才入沪。第二,上海真正能做强的部分就是在文化金融和文化科技这两大领域里面。做强文化金融与文化科技融合这两篇大文章,要将其作为上海最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特征进行培育扶植。第三,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力度,做优做强一批社会文化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和资源可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通过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留住国有企业的人才资源。加大文化教育产业改革,重点发展艺术类的产学研,让企业的创意人才和教育培训结合起来。第四,园区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生产和消费齐头并进。上海有很多园区,其实也是上海发展的一个优势,园区作为一个载体,政府应帮助园区转型升级,应更加注重产业的功能和集聚效应;国际化的过程中,通过园区的氛围和产业概念,让国内的年轻人在上海的优势氛围下形成大众创业的气氛。

发挥影视行业协会平台作用,创新服务机制,助力行业发展

采访者:您作为上海广播影视制作行业协会会长,请谈一谈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杨震华:上海广播影视制作行业协会是增强政府和行业、企业间的互动桥梁,它将通过一系列有效、有力的举措,促使上海文化领域迈上新台阶、建立新高度。

发挥平台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协会组建了各类专业委员会,形成全产业链的互动和交流。开展了“中英影视合作意向交流座谈会”“欧洲电影项目介绍会”和“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首届毕业生推介会”等百余项专业活动。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国际影视节目市场上,协会首次设立联合展馆,展示会员单位在影视摄制、后期制作、动画特技等领域的成果和投融资、法务、版权、培训等平台。

创新服务机制,优化产业环境。协会承担了服务机构的具体职能,为影视剧拍摄提供免费咨询和协调服务,推出了信息咨询、政府联络、摄制协调和专业人才推介等四方面内容。服务机构成立以来,吸引了600余家中央、外省市和境外影视企业和机构落户上海。截至2016年2月底,服务机构共受理咨询和协调服务955件次,为《港囧》《大好时光》《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浪漫满屋》《角力之城》等影视剧作品在沪取景拍摄进行协调,优化了上海影视的拍摄环境。

创建金融平台,助力企业融资。 协会会同影视制作、金融投资、法务及版权和保险等16家单位发起成立了上海影视投融资俱乐部,仅5个多月便促成了12个影视项目与投资方达成投资意向,既有大型企业携大制作与知名投资机构强强合作,也有中小微企业的新人新作得到投资方的关注青睐,体现了上海影视投融资平台的导向。

加强合作交流,拓展海外市场。协会与国内外影视机构建立了全面的合作关系。协会与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影视主管部门就影视交流、拍摄服务、内容合作及助推上海电影“走出去”等内容达成了框架协议;协会与中国电视剧产业协会、深圳影视协会、四川电影节组委会等形成了战略合作,为上海影视机构“走出去”创造条件。

采访者:上海民营广播电视机构整体运营情况如何?市场占有率有多少?民营广播电视机构未来发展的前景怎样?政府应该给予怎样的扶持?

杨震华:2017年,我国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或公司总计有14389家,其中,上海持有的制作主体已达2000家左右。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目前现有会员单位1300余家。电视剧生产单位大多数为民营,且百花齐放。全年通过总局备案立项的上海剧共163部6055集,位列全国第二。全年取得发行许可证的沪产剧共40部1758集,产量全国第三。2017年,沪产剧也实现了良好的播出情况,12部沪产电视剧在一线卫视晚间黄金档播出,占总量的21%。在 2017 年 CSM50 城晚间黄金时段以及次黄金时段剧目收视的前十名中,“上海出品”电视剧分别占据 3 席和 4 席,数量在全国居首。

政府应继续鼓励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整合全球更优秀的制作团队,并将国内优秀影视作品发行到海外。继续扩大对民营文创团队所成立公司的税收扶持力度,为民营机构减负。站在如何让上海民营影视制作企业成长的角度 ,上海要在技术、人才、服务、渠道等方面,打一整套的组合拳,来形成上海的核心竞争力。

“网络无国界”,台网联动,打造未来影视文化新生态

采访者:随着移动互联网、5G技术及融媒体的发展,网综、网剧飞速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受到了强烈冲击。您认为未来广播电视制作产业发展前景如何?

杨震华:未来网台联动将更进一步,双方可以打通人才、资源上的种种桎梏,共同开发更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定制化内容,以吸引口味更多元化的年轻一代用户。在未来发展中,台网联动会更为规范。而网络无国界,相信这将是电视剧传播更快速更便捷的一条渠道。

据广电总局财务司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稳中趋降,总收入1518.75亿元,同比下降1.84%,这也是近年来广播电视广告收入首次负增长。电视渠道广告收入出现了增长停滞甚至下滑的情况,这与电视渠道已经发展到成熟期以及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互联网化不无关系。

来自互联网新生态的冲击,正在分割着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的蛋糕。就以电视台的竞争对手来看,爱奇艺2015年、2016年、2017年的广告收入分別为人民币33.999亿、56.504亿、81.589亿,2016年和2017年的同比增长率为66.19%、44.39%,甚至远高于整个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增长速度。

网络播放平台的购买力正在逐渐增强,平台内容流通能力在加强,未来将会提供更多选择性的内容。观众的收看方式也在逐步改变,从以往的电视台为单一渠道,转向与网络平台、移动端共同联动、相对均衡的状态。收视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选择性地收看,势必会导致播出渠道竞争更加激烈化。这也很直接地提示了我们,在收看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需要更加优质和丰富的内容来吸引受众,需要一直加强和延续“内容为王”的产业理念。

借力国家战略新机遇,推动上海影视文化产业迈上新台阶

采访者:“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给上海影视文化产业带来了哪些新机遇,上海又该如何借力发展?

杨震华: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开放发展和交流的机遇。在“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背景下,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文化部长会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艺术节等交流平台,推动了上海对外文化艺术区域交流机制的建设。

二是扩大城市影响力的机遇。通过助推与沿线城市在文化活动、文化旅游、文化贸易及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互办、联办、合办影视节、艺术节等国际性文化活动推动区域间、民间文化交流,利用美术、影视、动漫、演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开展“一带一路”主体系列的展示、展览、展演活动,扩大上海的国际影响和传播上海的好声音。

三是发展文化贸易的机遇。 通过文化经贸建设加强与周边国际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推动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拓展国际营销网络,让上海自主文化产品更多进入国际市场。

四是城市转型的机遇。上海可借鉴国际经验,以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为两翼,推进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向市场化、官民协同化、项目品牌化的“三化”方向推进,发展上海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上海的支柱产业,未来可发挥文化、金融两大产业共振和叠加效应,推动上海城市转型。

杨震华 上海广播电视制作行业协会会长、

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郝红霞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任记者

武敬栋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紧抓 高地 上海 文化产业 强力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