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影片《2012》谈影视音乐元素的使用技巧与策略

时间:2023-05-28 08:30:3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影片《2012》引发了大量热议。我们不能忽略这部电影中音乐元素的出色使用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影视音乐元素的恰当使用地位相当重要。影视音乐必须能在音乐与影视传媒之间找到一个切实的切入点来进行创作,否则一切都是枉然。

[关键词]《2012》;影视;音乐;元素

美国影片《2012》在全球的上映,激起了强烈反响,引发了大量热议。人们在对电影宏大的场面、震撼的灾难镜头津津乐道的同时,还关注起了其中的中国元素。然而,我们在得到感官刺激的同时不能忽略这部电影中音乐元素的出色使用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众所周知:影视音乐对于影片情节烘托和场景营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使用得当就会使观众沉浸于导演处心积虑的镜头组合的意境中,达到影片所欲求达到的心理效应,征服观众、打动观众、抓住观众,从而最终赢得票房的巨大收益。虽然在网络时代,人们能否被吸引进电影院,还和媒体宣传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对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元素的精确判断和认定,轻则砸了导演的招牌,重则会使导演和众多演职人员在很长时间内难以走出阴影,尤其是一些主角甚至有可能因之成为所谓“票房毒药”而一蹶不振,事业严重受挫,更不用说其票房了。在这个问题上,观众不仅用脚来投票,还会用各种传播媒介去抵消制作方耗费巨资进行的宣传,从而使其化为泡影。而好的电影音乐不仅会为电影锦上添花,甚至还会拉动电影本身更多的市场效应。比如中国电影《小花》的主题音乐《妹妹找哥泪花流》至今仍为人们传唱不衰,电影也因此至今不为人们淡忘,其中的主要演员唐国强、陈冲和刘晓庆更是一举成名,迄今还有不衰的人气。

可见,影视音乐元素的恰当使用不仅不是可有可无,而且地位相当重要。

电影中的音乐元素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纯粹的主题音乐;另一种就是主题歌曲。这两种形式未必都同时出现在同一部影片中,如有的电影就只有音乐而没有插曲或主题曲。还有一种极为特殊的形式,比如在日本影片《追捕》中,就使用了由低沉的男中音“啦呀啦,啦呀啦啦呀啦……”的名为《无字歌》的典型音乐形式,不仅无伤电影主题,而且从中可以使观众从这样的特殊音乐中体会到人物内心的压抑、无奈,影片意境的辽远,还会随着音乐的曲调高低回环感受高仓健饰演的主人公杜秋不屈抗争的坚强意志。

音乐元素的恰当使用很重要,也很出彩。但并非只要有音乐就可以不分场合、不论情节是否需要,胡乱堆砌其中。这样做的结果首先反映出相关人员对影视音乐的概念不明、定位不准,其次还会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场景的营造,尤其是单调乏味的音乐,频繁使用,甚至从头至尾音乐不断,劳力费神,还不讨观众的好,严重的还会使观众心情烦躁、难以入戏,从而对影视作品本身产生厌倦甚至敌对情绪,收视率、票房也就不能指望了。这是传播的手段失误导致最终的失败。这方面的教训有20世纪90年代台湾版《一帘幽梦》、内地电视剧《火烧阿房宫》,前者严重收视率不足,后者则干脆在某些电视台播出没几集就在观众强烈反对下停播大吉。当然,这是笔者的意见。虽然未必完全由音乐造成,音乐确实难辞其责。

而恰当地使用音乐元素的也可找到不少的实例。

电视剧《牵手》是没有主题歌的,但著名音乐人三宝为其进行的配乐则相当成功地烘托了气氛,与情节浑然一体,甚至在某些关键节点上使观众被深深打动而入戏。如剧中晓冰的男友何涛遭遇意外,晓冰单独一人在房间低声念诵“涛涛,涛涛……”的时候,背景音乐响起,在这里,三宝的音乐低沉、委婉、回旋,配合镜头回忆两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令人感同身受、柔肠寸断,愁肠百结,为晓冰而惋惜、悲伤,掬下一把泪水。而在晓雪上夜校,儿子丁丁一人在家,钟锐出差在广州,丁丁给爸爸打电话,钟锐立即赶回家,音乐变得紧张、迫切,镜头在匆匆的钟锐和定定的泪眼间不断切换,音乐极好地将父子情深和钟锐对晓雪的不满表现得淋漓尽致。镜头切到晓雪夜校下课,音乐戛然而止。晓雪回到家,钟锐正给儿子洗脚,两人之间的冲突就势在必发了。这样使得情节发展自然精到、水到渠成,真是干净利落。

所以,即便只有纯音乐,音乐元素也不可擅用,否则徒劳无益,反而有害。在这个问题上,不论国内外都是如此。

另一部内地电视连续剧当年也曾万人空巷,那就是《渴望》。其中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李雪健、张凯丽的精彩演技不待赘言,就其音乐来讲同样运用得相当出色。歌手李娜的一曲《好人一生平安》今天已经成为流行经典。听到这首歌,许多人眼前就能浮现出张凯丽饰演的美丽、善良的刘慧芳和李雪健饰演的老实本分、乐于助人的赵大成……音乐与情节达成了默契,不可分割。国外影片音乐《卡萨布兰卡》和《毕业生》中的《寂寞无声》,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听到这熟悉的旋律马上回忆起这经典的影片内容以及影片所塑造的经典人物。

作为声音的艺术,音乐在表达形象上是特殊的,它不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具体的意义,而是借助于声音效果、音符的组合来制造出或忧伤、或喜悦,或激昂、或压抑,或热烈、或凄切的感情效果。这样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影视制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表现力。

影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媒介,必须考虑大众的普遍接受能力,而不能一味强调高雅,也不能完全流俗。倘若片面强调高雅,受众群体将十分狭窄,影视的效益难以保证;如流于庸俗,则很难让人们在情感上接受,而最终被观众鄙弃。所以,音乐作为影视传媒的一部分,也必须有自己的运用技巧。

下面简单谈谈音乐在影视制作中的运用策略和规则。

1.音乐只能作为影视作品的元素之一

除专门的音乐片外,影视作品中音乐都是为表达和渲染主题而使用的,不能过度使用,不能泛滥为必备,甚至替代表演、替代场景,否则就是喧宾夺主,造成不良影响。上文已有论及,不再赘述。

2.音乐应服务于情节,不能脱离主题

影视作品按照其题材,表达不同的意义。影视片场景的变换频繁,人物心理在不同的场景中也有相应的变化。因此音乐就不能一成不变,也应该随之做相应的调整,以符合情节和主题的要求。脱离开作品的主题,音乐就会成为累赘或者包袱,如果因此伤害了主题的表达,就得不偿失了。与其如此,有音乐不如没有音乐,纯粹通过表演和场景来说话。

3.音乐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凸显主题,为主题助推

最简单的例子是人物悲伤的时候不能使用喜庆的高调,同样人物兴奋和喜悦的情节也不能使用悲哀的压抑的音乐色调。不分轻重缓急地一个旋律到底更是影视音乐创作的大忌。

虽然可以认为受众音乐感受力和理解力存在差异,但不能以此胡乱使用音乐。国产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以谋女郎章子怡而受到关注。其音乐元素的使用虽算不上成功,但也有一定的亮点。如片中父亲回城,母亲奔跑着寻觅他的身影,后来两人一个在坡顶、一个在路上遥遥相对,音乐响起时,悠扬、开阔,与影片画面精妙的融合,表达了两颗年轻的心灵间莫名的吸引、相互的感应,浪漫的情调与未来主人公情深意笃、不离不弃、终成眷属的情节发展前后呼应,感人的艺术效果水到渠成。

4.运用音乐调动观众情绪

相对画面而言,音乐是最能调动人的情绪的工具。在某些情况下,音乐比用纯粹画面更有效,更能抓住观众的心理。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结尾,导演使用了该篇的主题曲——加拿大歌手席琳·迪翁演唱的My heart will go on,不但恰当地表现了电影主人公处在那种环境下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感,使影片主题和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5.乐器的选择十分必要

不同的乐器音色不同。小提琴的安详、钢琴的厚重、二胡的苍凉、箅篥的悠长、埙的悠远、小号的激昂、萨克斯的纯净,都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和主题、场景的切换恰当地选用。影片《泰坦尼克号》就选用了很合乎爱情故事主题的苏格兰风笛,多次演奏My heart will go on这段缠绵悠长的音乐,巧妙地运用了具有高潮又带有一些伤感的乐曲,不但实现了故事情节上的过渡和转场,而且将主人公杰克和露丝在泰坦尼克号这艘轮船上发生的短暂但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升华,也表现出了杰克为爱牺牲的伟大、露丝对杰克的无限怀念、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以及对于痛失至爱的无限哀伤,痛苦化作生存的勇气,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这比任何人为的表演、痛哭、解说都来得简洁、巧妙和含蓄,这是哭哭笑笑、吵吵闹闹的琼瑶式影视作品所不能匹敌的。

6.必要时音乐元素可以暂且不用

影视制作中不能过分夸大音乐的作用。影视制作毕竟是以视觉画面为主的。只有当我们对影视表现的各个元素的特性有所了解掌握后,我们才能在影视制作中科学地运用这些元素,并发挥它们各自的表现优势。这就要看编导对各种艺术元素是否具有高超的理解力和驾驭能力了。

我们可以用中国文艺评价的一句话来概括某些时刻放弃音乐元素的好处——“此时无声胜有声”。默片是由技术条件所限不得已而为之,有声影视有选择地在某些节点不使用音乐是很不容易达到的艺术境界。中国年轻导演陆川在影片《可可西里》中音乐元素的使用也不多,但用的地方就很精到。如片尾,野牦牛队幸存的惟一一个成员孤独的身影伴随的背景音乐,使用得很是出色。因为影片主题就是要以纪实的风格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偷猎与反偷猎、残害生灵与环境保护的故事。

7.音乐元素自身的选择要慎重

众所周知,音乐有着不同的流派和风格,还有不同国度音乐的差异,不同地区的音乐特色,中西音乐的巨大分歧。对于影视音乐创作来说,就有原始与现代、地方与全体、主流与非主流、宗教与世俗、东方和西方等不同的音乐风格可以选择。如果选取不当是不利于音乐元素自身作用的发挥的。《泰坦尼克号》选用的乐器、歌手、曲调都很合乎主题要求,我们不能设想,假如使用典型的中国音乐《茉莉花》或者使用山西地方音乐“上党梆子”,会是个什么样子。而歌剧《图兰朵》采用《茉莉花》就显得十分自然贴切;电视剧《水浒传》借用民间曲调《王大娘补缸》增强了梁山好汉的豪迈气概;电影《成吉思汗》选用了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和民族特色的多声部技法,民族韵味浓郁,是电影音乐的经典。

8.影视音乐的大众化问题

影视作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市场性,还有模范效应、教育意义等属性。但其大众性的根本是不能动摇的。影视作品脱离了大众就必然遭到观众抛弃。所以,影视作品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艺术元素,都应以满足大众需求作为终极目的。这和不与影视结盟的纯音乐有着很大的不同,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纯音乐本身的追求是艺术创新,不以最广大的受众为对象,无需迎合最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感官心理,只要具有艺术创造力、表现的张力,哪怕是单纯艺术表现形式的突破就可以了。

影视音乐若不能为影视作品本身服务,就不是真正的影视音乐。换句话说,影视音乐就是纯音乐的通俗化,但不是音乐的惟一出路。

由此,为影视作品服务的音乐必须服从于影视作品本身,其创作也必须遵循影视音乐作品自身的艺术规律、服从于大众的艺术欣赏心理。也就是说,影视音乐必须能在音乐与影视传媒之间找到一个切实的切入点来进行创作,否则一切都是枉然。

[参考文献]

[1] 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28.

[3] 姚斯.走向接受美学[A].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C].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6.

[4]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6.

[5] 边月波.影视音乐浅论[J].中国电视,1998(03).

[作者简介] 林莉(1977—),女,云南人,硕士,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推荐访问:使用技巧 影视音乐 元素 影片 策略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