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尼采的道德理念

时间:2023-05-27 14:25:1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人类社会生活里,人们的行为和评价行为的善恶,都有一定的准则和规范,都应符合所谓的道德。道德是贯穿尼采一生的主题之一。他在很多作品中抨击了基督教的道德,推崇肯定自我、提升自我的自主道德,希望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尼采的道德理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道德;生命哲学;自主道德;奴性道德;善;恶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061-03

引言

在人类社会生活里,人们的行为和评价行为的善恶,都有一定的准则和规范,都应符合所谓的道德。道德是独立于任何个人而存在,是一种客观的知识。其内容主要为全称价值判断及其逻辑推演。道德的来源主要是传统,而传统的形成是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道德的中心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问题[1]。因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就会有不同的道德理念。其中基督教的道德理念是宗教道德学说的代表,它认为上帝是道德主体的创造者,是道德规范的制定者、监督者和裁判者,是道德表彰和惩戒的实施者,是道德理想境界的化身。

道德也是贯穿尼采一生的主题之一。他所理解的人类的基本关系是一种自我关系,即人能够而且必须对自身采取某种态度。他在对道德的分析中发现了其带着假面具的原始的残酷性[2]190-191。正如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在其所著《尼采思想传记》中对此的描述: “在公共意识中上帝应该已经死亡,但在怜悯的道德里尼采还能感觉到上帝的影响……尼采责备基督教,是基督教削弱了生命意志。”[2]321那么, 尼采所推崇的自主道德究竟是什么样的道德理念呢? 笔者想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剖析。

一、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

从《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一直到《看哪,这人》(1908),尼采在很多作品中都抨击了基督教的道德。他无情地揭露了基督教道德的起因是非道德的,所谓道德的历史也是非道德的。

如他在《快乐的知识》(1882)中对道德的定义是:“道德乃是个人的群体直觉。”[3]120在这本书中,尼采指出道德实际上代表着一个群体的需要,是一切个体的最高价值标准。任何人做出损害群体的行为,就是违反了这个最高价值标准,都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因此人们以抛弃个人意识为代价,来拥有所谓的美德。

又如,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1883)的第二章《道德之讲坛》尼采写道:“现在我很明白人民寻觅道德的教师甚于一切的原因了。他们为自己寻求沉酣的睡眠,寻觅催人睡眠的麻痹的道德。”[4]28在这里,尼采指出人们寻求道德,其实是寻求与人们最强烈的需要相吻合的道德,也就是相信自己道德。而同时道德的鼓吹者把道德作为催眠工具,使人们对道德何以为道德不加以询问,不再思考道德,因此也不再寻求真理。

在《反基督》(1888)中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更加彻底和直白:“基督教被称为怜悯的宗教。怜悯背离了让人生机勃勃的情绪,它使人抑郁。”[5]360尼采把基督教看作是一种不断实践和鼓吹灵魂的自我折磨的宗教,并对其怜悯的道德理念进行了抨击。他认为,所谓怜悯本身只是意味着虚弱、否定和不幸。它是苦难的实际伴随者,并且只能为这个世界增加新的苦难。一个人如果总是沉浸在对周围苦难的同情中,那就一定会被这些苦难所摧毁。怜悯的道德说教经常以“爱你的邻人”的面目出现,针对“邻人”一词,尼采认为那些赞扬无私,把它说成是一种美德的人,其实是在赞扬某些对群体有益,同时却伤害着个人的事。他们没有看到,那些希望得到无私的爱的所谓邻人,其本身却并不是无私的。因此基督教的道德包含着一个根本矛盾:它要求和提倡为另一个自我而抛弃本身的自我。

在《偶像的黄昏》(1889)中尼采称自己是第一个要人们警惕基督教怜悯道德的人:“它是一切颓废者固有的生理过敏的一种表现。”[6]98尼采眼中的自我颓废者都有致命的弱点,即懦弱,而懦弱通常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这就给怜悯道德以可乘之机,使颓废者像吸食毒品一样依附怜悯。

二、基督教道德与尼采生命哲學的对立性

由此可见,基督教的道德理念与尼采的生命哲学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性:

第一,基督教道德否定生命的本能,与尼采的生命即权力意志学说相悖。尼采认为意志总是寻求健康的本能,基督教道德强调无私、利他即是本能的崩溃,“当一个人变得利他之时,他也就完了。”[5]93基督教提倡的所谓驯服与怜悯,只会使人类变得懦弱和无力,这是从根本上反对生命。而那些说教者只看到人的动物性,缺乏对于人的尊严的尊敬。

第二,基督教道德否定自我,抹杀人的个性。基督教道德鼓励人们放弃个人意识,要求个人行为与群体一致,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而“自我”在尼采的生命哲学中一直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自我”是无所不能而充满希望的,“自我”是解救自己的唯一依靠,如果个体没有了“自我”就意味着不幸。尼采认为基督教道德就是颓废道德,“丧失了自我的道德就是卓越的没落道德”[7]324,它使许多能够超越自我的人成了道德的牺牲品。

第三,基督教道德反对人的创造力,阻碍人们去寻求真理。尼采对创造力的推崇,在《尼采思想传记》的第十四章也有描述:“现在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去发现对生命有益和可提升生命的真理……”[7]325尼采认为,生命的冲动就是创造的冲动,权力意志也就是生气勃勃的生命力、创造力。而基督教病态的道德理念却教导人们畏缩不前,抑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阻碍了人类探寻其第一天性即追求真理的脚步。

三、尼采的道德理念

尼采的生命哲学是肯定生命的本能、肯定自我、期望通过创造力提升自我的哲学。他的基本信条是拥有幸福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人所能期待的最高境界只能是一种英雄的生活。只有按照自然的旨意降生于世的人,即如他本人那样的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和创造者,那些真正的人,才能通过他们的天性(高贵而善良)影响着其他人,才能将普通的生物真正提升为人。因此他所推崇的道德必然是肯定自我、提升自我的道德。让我们看看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中的道德律令吧:“你该成为你自己的主人,也做自身德行的主人。以前它们是你的主人;可它们只能是你其他工具旁的工具。你该能够控制你的赞同与反对,学会懂得根据你更高的目的,把它们公布和收回。你该学会在每种价值评判中理解有前景的东西。”[8]188在《善恶之彼岸》的第九章《什么是贵族?》里尼采“通过对地球上迄今为止曾经流行过或现在仍在流行的诸多美好的道德和粗野的道德的一番巡礼” ,发现了“某种有规则地一起出现而且相互关联的特性……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在同一个灵魂内部,也存在着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9]187笔者认为这里的“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翻译成“自主道德”和“奴性道德”更贴切尼采的本意。奴性道德当然包括基督教道德,它的本质是实用的道德,即同情、仁慈、助人为乐、容忍、谦卑等最实用的品质得到了敬重,而权力和危险就是“恶”,那些健壮而独立的人被认为是危险的,因而被奴性道德认为是“恶”的。自主道德是强者的道德,这里的强者不是指社会地位高的人,而是指尼采后来所谓的“超人”,即那些生命力强盛并能自己创造道德价值的人。因此自主道德是以权力意志为最高的价值评判标准,它认为“善”就是生命力的强大和增强,“恶”就是生命力的衰弱和弱化。在《反基督》中尼采写道:“什么是善?凡是增强我们人类力量感的东西、力量意志、力量本身,都是善。什么是恶?凡是来自柔弱的东西都是恶。”[5]358

尼采把自己划为“高贵的人”一族,在精神崩溃前他甚至认为自己是纯正的波兰贵族,是酒神狄奥尼索斯,但在他身上我们也可以发现自主道德和奴性道德同时存在。一方面,他想在善与恶之间成为一个创造者,破坏一切原有的道德价值,对价值进行重估;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是基督教道德的受害者,他身上也有奴性道德的影子。尼采的父亲是个牧师,尼采十二岁时也被人称作“小牧师”,他自己也自喻“生长在墓地旁的植物”,因此他本人很难脱离基督教上帝的影响。尼采的性格中多多少少带有基督教的怜悯、同情色彩。他鄙视奴隶与贱民,认为人种里应有超人与末人之分,但同时又对奴隶的境域表示了些许同情与内疚。“艺术应感谢不公正,因此享有参与艺术特权的人就不能陷入狂妄。”[2]69他在1883年给瓦格纳妻子的信中也承认同情是他要克服的弱点[2]168。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尼采的结局:1889年1月3日,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他看到一个马车夫在鞭打马,哭着扑到马脖子上保护它。“被巨大的同情心击倒,他精神崩溃了。”[2]330另外尼采也承认自己有颓废倾向,但与瓦格纳不同,他已克服了颓废倾向,而瓦格纳的艺术则慢慢被颓废掌控:“我与瓦格纳一样是这个时代的产儿,我想我抵制了颓废,只有我保护了我自己,我身上的哲学家保护了我自己。”[10]322因此我们可以说尼采的一生也是他努力摆脱奴性道德的一生。

四、希腊哲学对尼采道德理念的影响

尼采推崇希腊哲学,所以他的道德理念必然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

首先,希腊哲学的主题是获得关于宇宙万物的必然性或规律的知识,它最初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希腊人把自然看成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神圣的存在。尼采的生命哲学也崇尚自然,肯定人的本能及肉体的存在,主张人可以有健康的自私。因此尼采称自己倡导的道德为健康的道德、自然的道德、道德的自然主义,即以生命本能为基础的道德。他谴责基督教道德压抑人的身体、本能、心灵自由及对美的追求,称之为反自然的道德,即敌视生命的道德。

其次,希腊哲学体现了希腊人探索命运和必然性的那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尽管希腊人承认一切都是由命运和必然性所决定的,但是他们并不因此就对命运采取放任自流、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是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尼采偏爱的自主道德也主张由强者自己创造新的道德价值。“强者是那些为事物名称立法的人。”[11]698尼采称他们为“高尚的人”,而将那些靠怨恨本能而获取奴性道德的人称为“群畜”、“奴隶”和“贱众”,认为“群畜们”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没有奋发有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创造的愿望,只懂得服从命运、同情和怜悯弱者,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但却想把自己的道德价值强加于人。因此基督教道德也是他鄙视的羊群式道德。

最后,希腊哲学是建立在城邦制度上,同时得益于其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产生。民主的社会制度为思想的自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对尼采来说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尼采所建立的与传统的基督教道德不同的新道德也同样肯定自由,自由在《悲剧的诞生》中表现为酒神的狂欢;在《偶像的黄昏》中表现为砸向偶像的铁锤;在《权力意志》中表现为重估一切价值……因此我们可以说尼采的道德就是崇尚自由的道德,是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的道德。

综上所述,尼采道德理念的主要特征就是自然、自主和自由,其出發点则是自我。

五、尼采道德与康德道德、叔本华道德的比较

康德的道德哲学从道德的根据、道德的机制、道德的规范等不同层次对道德进行了探究,认为无论人们做出什么行为,只要是出于善的意志,便一定是善的行为。他倡导“至善”,追求幸福与德行的最高统一。所谓“至善”,即人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出自义务或职责,自愿地执行道德法则。所谓道德法则乃是理性自己为自己所确立的法则,理性自己立法自己遵守。“至善”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同于动物性的求生本能或任何感性愉悦,而只是为了服从道德法则。康德认为,实现“至善”,不能仅仅意味着每个人洁身自好,还必须追求社会之善的“至善”,也就是要使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变善。为了证明自己道德理论的正确性,康德提出了实践理性的三个“公设”:即“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12]201-224。

叔本华认为道德的真实基础是源自正义和博爱的天生的同情心。“真正的道德原动力就是同情。”[13]178并认为“自我、利己与一桩行为的道德价值绝对是互相排斥的。”[12]143但这个世界上“我们所能见到的真正的和纯粹的道德简直少得可怜。”[14]280他认为意志的本质是盲目的欲望和永不疲倦的冲动,其本身就意味着痛苦。因此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就是痛苦的源泉和悲剧的基础,要消除痛苦就必须否定生命意志,抑制人的欲望,摆脱一切世俗的利益和要求,去除一切现实生活和现实的理想和目的,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观念以及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而进入无我之境。

尼采认为为理性主义所支配的道德哲学限制和扼杀了每一个人独有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不能对人的道德行为所具有的真正价值进行估价。其道德理念扼杀了人的个性、自由和创造性,使人消沉颓废、麻木不仁。他认为,是自主道德使高贵的人们的生命和本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使他们不受任何确定的、被当作普遍的道德原则的约束,达到了超越奴性道德的善恶标准的彼岸。尼采的道德理念是以权力意志为基点,它肯定人的本能,并主张以自己的意志来创造价值。

我们把这三种道德理念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康德的道德法则贴近形式主义,他把应当发生的道德法则当作实在发生的事情,把假设当成根据,公设了“意志自由”、“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他的道德理念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 而叔本华想要强调的是,从对有的否定达到对无的肯定,否定的是生命意志,肯定的是虚无,更贴近虚无主义。而尼采的道德理念虽来自于叔本华,但却超越了叔本华,他不仅肯定生命意志,而且认为,当生命意志是表现、释放、改善、增长内在的生命力的意志时,就是权力意志。更进一步提出,在上帝死后,人就必须自我超越,成为超人。这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六、结语

尼采希望对各种道德价值进行淋漓尽致的批判,对那些被看成是永恒不变的价值的价值进行重新审查,从而为他的超人哲学做好理论铺垫,《权力意志——一切价值的重估》就是他这一工作的成果。遗憾的是,尼采虽然摧毁了基督教的道德理念,发现了自主道德,并对一切旧价值进行了重估,但却没来得及为后人树立一个系统的道德理念;他强调了个人的完整性,突出了个体的生命意志,但却忽略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奇.道德学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5-16.

[2]Safranski, Rüdiger: Nietzsche -Biographie seines Denk ens München/Wien: Carl Hanser Verlag, 2000: 190-191.

[3]尼采.快乐的知识[M].黄明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4]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M].楚国南,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5]尼采.反基督[G]//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6]尼采.偶像的黄昏[M].周国平,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7]看哪,这人[G]//Safranski, Rüdiger. Nietzsche Biographie

seines Denkens München/Wien: Carl Hanser Verlag,2000.

[8]人性的,太人性的[G]//Safranski, Rüdiger. Nietzsche- Biogr

aphie seines Denkens München/Wien: Carl Hanser Verlag,2000.

[9]尼采.善恶之彼岸[M].程志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0]瓦格纳其人[G]//Safranski,Rüdiger. Nietzsche Biographie

seines Denkens München/Wien: Carl Hanser Verlag,2000.

[11]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2]张志伟,马丽.西方哲学导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13]叔本華.论道德的基础[G]//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叔本华.通往解救之路[G]//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尼采 小议 理念 道德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