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与基督教文化

时间:2023-05-27 13:40:2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穆旦 基督教 上帝

摘要:受王佐良关于穆旦诗歌中宗教精神研究之影响,学界认为穆旦诗歌中宗教意识的呈现带有强烈的现实性,他所创造的上帝实则是一种生存信仰,给世人提供一种精神上的终极安慰。本文认为这一观点背离作者写作原意,也不符合具体诗歌文本;穆旦诗歌中宗教意识和深度的真正体现,在于质疑和批判了人类社会历史之于个体生命的真实性。

穆旦,如他的老友杜运燮所说,不仅“是第一流的诗才,也是第一流的诗人”。1994年,王一川、张同道和戴定南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排定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时,穆旦被置于诗歌卷卷首{1}。对穆旦的研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话题。但对穆旦诗歌中宗教意识的主流研究,却有偏差之处,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学界对穆旦诗歌中宗教的研究,迄今为止的研究实际上并没有突破王佐良的断言。王佐良的经典之论出自《一个中国新诗人》:穆旦对新诗“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一个上帝。他自然并不为任何普通的宗教或教会而打神学上的仗,但诗人的皮肉和精神有着那样的一种饥饿,以至喊叫着要求一点人身以外的东西来支持和安慰”{2}。

穆旦诗歌中宗教意识的呈现带有强烈的现实性,植根于现代中国的问题而生发,他所创造的上帝实则是一种生存信仰,给世人提供一种精神上的终极安慰。这类观点一再被国内学者所推崇,流布甚广。就连《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里也认为穆旦“用怀疑主义的眼光观照现代生活所提出的思想命题”,是“反抗绝望的自觉”{3}。

穆旦不是基督教徒,但是他的独特的生存经历,和他所接受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使他具有一种浓重的基督教的情结,并不由自主地渗透到他的诗歌当中。仅是这样,一些评论者就异口同声地认定在战争带来的混乱和苦难面前,诗人焦灼地渴求着自身之外力量的支持和安慰,穆旦诗歌中所创造的上帝无疑给世人提供一种精神上的终极安慰。这样的说法有何依据呢?我想是没有的,这不过是阅读者个人带有某种强烈偏见的阅读感受,但这样的言论却有众人捧场。下边就逐一考察上述观点。

首先,仔细审视20世纪30年代以来穆旦诗歌可以发现,信仰,换一个词即宗教,是一个长久存在的主题范畴。《神魔之争》《祈神二章》《隐现》等固然宗教意味明显,但这类作品在穆旦笔下并不占多数。关于穆旦诗歌中宗教精神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国文化缺乏宗教意识这个可疑的现成结论之上,而缺乏对穆旦相关作品的具体情形的分析。具体细致的分析表明,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固然与中国传统诗歌文化拉开了距离,但也无法与西方的基督教精神直接等同起来看待。在战争带来的混乱和苦难面前,当时焦灼地渴求着自身之外力量的支持和安慰的,并不仅仅是穆旦,而是194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心理。事实上,穆旦所寻找到的“上帝”与同时代的中国作家找到的人生归宿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差别。显然,寻找精神上的终极安慰不是穆旦所创造的这个“上帝”的特殊之处,作者不会流于这样一种通俗,这不是穆旦的写作本意。

其次,至于王佐良的观点,不能完全否认。王佐良的观点和克尔凯郭尔的一段话有所类似,“一个人不到变得非常不幸,或者说不到能深深地领悟到生活的悲哀而感慨万端地说‘生活对我真是毫无价值的时候’,他是不会企图得到基督教的”{4}。但关于完全作为“人身以外的支持和安慰”的说法,王佐良的断言其实是他通过自己的审美心灵方式对穆旦的一种误读。穆旦奉行“用身体思想”的写作原则,种种有关穆旦对于个体命运的思考都基于对现实的切身体察而形成,对穆旦及其笔下的个体来说,具有严格教义的宗教本身是大可怀疑的。因此要讨论穆旦诗歌的宗教取向问题,需结合穆旦将个体定位于不幸这样一个基本主题,并在时间序列里对其诗歌进行一番重新审视,才可能发现问题的真相。穆旦诗歌最基本的价值在于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关注,他创造了一群不幸个体。

在穆旦笔下,不幸并非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它是一个建立在个体敏锐的“肉体感觉”的基础上的,具有形而上意义上的概念。具有“糜烂”、“平衡”甚至“欺骗”性质的现实对个体的“摧毁”是个体不幸的一面;个体能够超越一般的价值观念、深刻地体察这种“摧毁”是“不幸”的另一面。由于这种不幸被渲染得非常强大,穆旦诗歌中往往充满了强大的精神压力。这凸显了穆旦诗歌中的特质:宗教取意。穆旦的宗教起源于对一种不确知的追寻,随着个体命运的不幸色彩的增强,这种信仰越来越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即被现实“鞭打”出来,其中包含了对个体不幸命运进行拯救的意味。实际的情形是这种拯救并没有实现,宗教在最终意义上只是一张幻影,是生存焦虑本身,诗人借此质疑和批判了人类社会历史之于个体生命的真实性。

自王佐良20世纪40年代在《一个中国诗人》一文中简略地谈到穆旦的宗教信仰以来,很少再有文章就这个话题深入探究,王毅的论文《围困与突围:关于穆旦诗歌的文化阐释》有了补缺的作用,并以其文化研究的视角和具体深入的讨论,给学术界带来了富有启发性的成果。王毅认为穆旦“在作品中创造一个上帝这样一个信仰重构的过程”实际上是诗人的突围自救方式(对现代文明现实的超越之路),穆旦在诗歌中创造一个上帝,“最终不过是在信仰缺失的慌乱中临时救急策略”{5},而且这种方式事实上导致了他更深的痛苦,对个体不幸的质疑和批判更为强烈,而绝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终极安慰。王毅的论述是建立在精细的文本分析基础之上的,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启发性。

以具体文本《出发》为例,《出发》的主体,是诗人对自身生存境遇之描述。矛盾、混乱、破碎,是这一生存现实的基本特征。但这种沉重的生存事实,最终被扭转过来,在神义论的视域中变成了“一个真理”,成为了有意义的生存经验:“就把我们囚进现在,呵上帝!/在犬牙的甬道中让我们反复/行进,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是一个真理。而我们是皈依的/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6}。

这样一来,诗人遭遇到的沉重的生存事实就变成了上帝的“计划中有毒害的一环”,变成了上帝的给予。虽然个人在现实中遭遇到的混乱与破碎这一基本的生存事实不可改变或消除,但却改变了它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使之变成了一种积极的生存经验。穆旦在《出发》中对“受难”之积极意义的领悟,超越了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也从根本上超越和拒绝了近代思想中的历史主义神话,把个体生命的生存根基提升到了神性的生存。

从根源上看,它显然来自于穆旦对《旧约·约伯记》的整体性理解与感悟。《约伯记》是《旧约》中最震撼人心的篇章之一,“在人类的古典思想文献中,《约伯记》对善良的人为何受苦这一问题的质询最为尖锐”{7},也是后来的思想者在遭遇到人类的痛苦与不幸这个问题时无法回避的思想资源之一。约伯的困惑也正是穆旦在《出发》中遭遇的困惑。基于共同的生存困境,约伯对自身遭遇的陈述,引发穆旦的共鸣乃是情理之中的事。《出发》对诗人置身其中的矛盾丛生的生存现实之描述,显然是从《约伯记》中受到了启发。约伯认定是自己所信仰的上帝,造就了自己无法理解的生存困境。“你的手所造的,你又欺压,又藐视”,这正是约伯无法理解的地方。在《出发》中,穆旦也是抓住自相矛盾这一根本特征来描述他被给予的生存困境的。其中不少诗行,显然是从《约伯记》中化出。“在你的计划里有毒害的一环”之于“然而你待我的这些事,早已藏在你心里,我知道你久有此意”,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在《约伯记》的影响和启示下,穆旦以神性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生命在社会历史境域中遭遇到的痛苦与混乱,使之变成了信仰领域中的真理,从而超越了现代启蒙思想的桎梏,超越了同时代人,为个体生命拓展出了一片全新的生存空间。在《出发》中,诗人对中国现代思想中的个体生存真实问题提出了尖锐的质疑。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应该放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本土语境中来看待,它是一个中国诗人在战争带来的残酷生存困境中生成的反应。但从穆旦整个精神历程看,祈神实际上是失败的,他最终未能走进《隐现》中所昭示的神性的和谐。而这“失败”又进一步引发了诗人灵与肉的搏求。继《出发》之后,穆旦在《祈神二章》《忆》和《隐现》中,继续发展了其宗教意识。但总的说来,这些诗篇都没有超越《出发》的视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之为对《出发》的复制或放大。

总体来说,穆旦诗作不是“安魂”之作,而是“忧世”之作{8}。穆旦诗作有社会现实的影子,然而其作品的卓越不在于反映的社会现实有多广,而在于他以诗人的情怀开创出一个和社会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来源于现实,但并不是给人以终极安慰,而是衍生出更多的质疑与批判。这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久已被遗忘的问题:历史理性能否保证个人生存的真实与自由,成为个体生命的意义之源,甚至成为信仰的对象?在中国现代社会的总体性变迁中,个体生存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冲动之间的结构性冲突,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20世纪40年代的战争环境使这种冲突变得空前尖锐。正如穆旦在《时感四首》中揭示出来的那样,“人民”、“历史和革命”甚至变成了个体生命“必须去死”的绝对命令。只有在这个语境中,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的意义才能被充分揭示出来:从期待历史中的解放转向祈求神恩,否定历史之于个人生存的真实性,实际上是要求个人在历史中的真实和自由{9}。

作者简介:蒋永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08级硕士生。

{1} 张同道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诗歌卷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1.

{2} 王佐良.一个中国新诗人.中国现代诗歌名家名作原版库·穆旦诗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121.

{3}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8:450.

{4} 克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日记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52.

{5} 王毅.围困与突围——关于穆旦诗歌的文化阐释[J].文艺研究.1998:3.

{6} 穆旦.穆旦诗全集[M]李方编.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150.

{7}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369.

{8} “安魂”与“忧世”之说,参考齐宏伟《论现当代文学的精神资源》,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9} 段从学.从《出发》看穆旦诗歌的宗教意识[J].中国比较文学.2006:3.

(责任编辑:张晴)

推荐访问:基督教 文化 穆旦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