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戏剧教学实践新探索

时间:2023-05-26 17:05:1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面对云端时代的原住民,中职语文戏剧教学如何教、教什么应基于教学对象的学习实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四微两辩一实践”的教学形式,尝试改变、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践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关键词:翻转课堂;戏剧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4C-0036-04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契合戏剧教学本质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它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教学模式的应用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教师教学风格等要素。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风靡全球,或将成为属于21世纪特有的课堂。翻转课堂与戏剧教学的偶遇、交融使两者成效相得益彰。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称“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家里观看教师制作的课堂知识学习视频,课堂则变成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探究、运用和内化知识的过程。翻转课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宗旨,激发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

本文所指的戏剧教学即戏剧作品(剧本或脚本)教学,包括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现当代话剧、歌舞剧等。戏剧作为集文学、导演、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于一身的综合舞台艺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四大文学体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与学生不重视戏剧、教学不得法、漠视戏剧等问题。如何改变因戏剧选文结构单一带来的教学容量少、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带来学生不愿学习戏剧的教学现状,翻转课堂与戏剧的偶遇,或许可让戏剧、戏剧教学找回自己在语文教材中的应有地位。

戏剧艺术由人类文明发展而产生,它以最通俗的手法向社会昭示伦理道德、向人们宣扬宗教观念、使人们相信生命信仰、使人们崇拜英雄形象。[2]戏剧作品有如此大的教育“魔力”,作为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戏剧作品,更是精华中的精粹,对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品位和语文能力大有裨益。但是现实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正确认识戏剧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师忽视戏剧作品教学或者把戏剧教学等同于小说教学,学生在教师不重视、学习压力大的氛围影响下,无心、无力、无法学习戏剧作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就像是解救戏剧教学的一剂良药。戏剧作品的舞台性、动作性等特征要求学生真正动起来,如果课堂上仅仅讲解戏剧常识、剧情分析、人物介绍等,这与戏剧作品真正的教育意义相差甚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契合了戏剧教学的真谛,可让戏剧教学更有戏剧味。[3]

在课前通过播放与所学戏剧作品有关的微课,可以是“一微”或“二微”或“三微”或“四微”,甚至是多微。课堂中,学生根据任务单中的任务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师生一起探讨、内化、研究课文知识,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能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

戏剧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试以《窦娥冤》教学为例,以导游专业的中职生为教学对象,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设计教学,探析翻转课堂在戏剧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成效。

(一)课前“四微引学”:落实知识教学,调动学习主动性

“课前四微”即按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微课、微剧、微音乐和微任务,意在将课堂知识教学前移,帮助学生了解元杂剧,为课堂中演绎课本剧做好充分准备。微课讲解元杂剧体例和行当;“微剧”以动漫形式呈现窦娥冤剧情;微音乐呈现秦腔、黄梅戏等唱段,学生可感知不同语言风格的戏曲;微任务交代课堂组织形式,要求学生提出学习疑问等。教师将“四微”资料组成“微书包”挂至校网。采用“学分银行”制度,鼓励学生课后按要求积极主动学习,激励学生用学习积分换取班级个人加分或奖品。

本环节,重在把文本知识图形化和可视化,消解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厌倦感,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同时,凸显翻转课堂的特有教学魅力。

(二)课中“模拟公堂”:探究合作学习,培养思辨严密性

模拟公堂以“申辩”和“审辨”两个环节贯彻始末,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要求,开展探究合作学习,内化知识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培养思辨能力,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申辩环节:学生通过以解说导游词的形式复述《窦娥冤》故事情节;观看上届学生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演出的《窦娥冤》课本剧;亲身演绎课本剧“行刑”场景;比较朗读“三桩誓愿”的宾白和曲词部分;观看秦腔版的《杀场》片断五个环节。安排学生化为戏中窦娥,学生有说、有看、有演、有评、有读、有唱,多方位地为戏中窦娥申诉,加深对元杂剧语言艺术的感知与理解,真切感受这则戏由正旦主唱的念、唱、做、科等戏曲表现形式,将课前学习转移到课中理解,将专业技能和课文学习有机结合,掌握学习重点。

审辨环节:学生围绕窦娥的“善”与“不善”,三桩誓愿的“实”与“虚构”,窦娥的“生”与“毁灭”三个辩题展开辨析,感知“善”在元代社会底层的无力、无望和无助,体悟中国传统文化中弱者申冤、抵抗暴力的表现及中国观众在观戏时的大团圆和惩恶扬善的审美情趣,进而感受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美学价值和作者对儒家孝义、社会公平、法制正义的呼唤。[4]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对戏曲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突破学习难点。

(三)课后“运用实践”:学会迁移,化知识为能力

作业环节:以布置学生阅读元曲四大家作品,结合专业课在校园文化宣传馆当解说员的作业形式,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学习,将作业以微视频的形式发给教师,不自觉地在班级QQ群上发表学习感悟。教师把学生优秀作业挂在校网,供全班交流探讨学习,并给予积分奖励。在作业反馈中,有学生提到“当今百姓的追求与几百年前关汉卿对社会公平和法制正义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做到以古鉴今,学以致用。

三、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

戏剧教学案例的特色创新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元杂剧就像是从文学古卷中走来的一位古典美女,她娉婷摇曳,姿态翩然,而中职生对她却是望而却步,甚至是逃之夭夭。如何让学生走进元杂剧,领略中国古典戏曲之美?这是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个特色创新。

(一)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特色创新

本教学设计是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的一次戏剧教学实践探析,其主要创新特色体现如下。

1.“四微引学”方显戏曲品貌。为让学生感受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艺术形式,采用“课前四微”的形式,把原先的“先教后学”颠倒为“先学后用”,落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实现了戏曲对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熏陶功效。

2.“模拟公堂”回归戏曲教学。为体现戏曲教学的舞台表演性,课堂上用戏曲演绎的形式铺陈教学,学生置身于导演、演员、编剧和观众的不同角色,实现了多重角色的转换,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申辩和审辨两个环节解决文本学习重难点问题,学生获得观戏时的演员感和观众感,最后获得审美体验的集体感。

3.“学分银行”推动自主学习。为激励和督促学生课后自主学习,通过“学习积分银行”制度,让学生用日常的学习积分换取班级个人加分或兑换奖品。

(二)收获重构教学模式的实际成效

翻转课堂在戏剧教学中的应用,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和反馈看,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充分对话,戏剧深入学生内心,取得了不可预知的教学成效。

1.教学形式信息化。教学从开始的电化教学发展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再到当今的信息化教学、移动课堂、微课堂等,教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案例中,教师就是基于学生信息化的生存、生活状态设计教学流程的,把课堂要教的内容以“四微引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家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把在家里学习的知识放到教室里翻转完成训练。这完全打破了学生学习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把45分钟延伸到整个生活过程中,逐渐向“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生存状态转变。

2.教学内容模块化。以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每节课都是完成一个模块,设计模块是平面的、平行的。本案例的教学模块则是一种递进性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体现了学习的发展性。“四微引学”解决了元杂剧的相关知识点问题,为课堂活动打下了基础;“申辩”环节,学生辨析窦娥人物形象,充分体验戏剧冲突;“审辩”环节,紧紧抓住主要人物窦娥的“三桩誓愿”,以此作为教学关键点,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从“善”与“不善”的角度重新解读、解构窦娥,进而把握窦娥悲剧的社会性,引发对当今社会公平、法制争议的呼唤,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与迁移,以古鉴今。课内对悲剧原因的探析成为课后作业的铺垫。本设计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教学内容模块的设计也体现了逻辑性和发展性的结合。

3.教学活动主体化。学生的主体性在本案例中充分得以落实体现。学生充分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有说、看、读、唱、演、评、议、写,教学环节十分丰富,层层递进,丝丝入扣。教师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说,翻转课堂的教和学成功嫁接了现代与传统、文化与文明、学习与生活。翻转课堂学习、情景学习、教师带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互动学习,将成为以后学生人生中一个美好的回忆点。

很荣幸,作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戏剧教学中的运用探析,基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实践探索,《窦娥冤》教学案例在2014年浙江省“创新杯”和全国中职语文“创新杯”教学信息化设计和说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

四、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戏剧教学的反思

戏剧教学应该如何实施,笔者认为通过《窦娥冤》教学实践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要点。

(一)当网络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相逢,教师要终身学习

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是当下流行的教学词汇。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适合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或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笔者是以职高阶段唯一一个戏剧单元的唯一一篇古典戏曲《窦娥冤》作为“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实践的试验田。实践证明,翻转课堂给戏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元杂剧中涉及到的大量文化常识在课前以微课的方式呈现,学生愿意看、乐意学,比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解要生动、高效,突破了课堂学习的时空限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鼓励部分主动性不强的学生课前自觉学习,可建立鼓励和评价机制,本案例采用“学分银行”的方式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灌输了时时、处处学习的理念。因此,翻转课堂与传统戏曲教学的嫁接有着常规课堂不可取代的优势。大数据时代,当技术与传统相遇时,教学观念转变,模式创新是取胜之本。[5]

(二)翻转课堂之后,教学方法的使用至关重要

纵观古今中外知名教育者,他们提出了有效教学方法,如魏书生的“三段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等等,这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传达了这样一个理念:教师不仅仅是传递教学内容,教师更应设计整个学习过程。

《窦娥冤》案例,教师设计了“四微两辩一实践”的教学流程,教师引导的过程就是带动学生学习的过程。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发展点,从戏剧文本出发,带领学生深入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了观众欣赏戏剧心理和中国传统审美意识。课前,充分落实语文的工具性,课堂探究则兼顾了人文性,语文特性在本堂课上得以充分表现。举一反三,以后学生在学习戏剧作品时,教师在教学戏剧时,本案例将会是一个较好的范本。

(三)戏剧教学的真谛,舞台感、观众感、集体体验感的获得

戏剧剧本与小说、诗歌、散文的区别在于戏剧既包含人物的设计,也包含演员的设计,两者统一在演员的表演上。李海林先生提出“读剧本,既读角色的命运,性格和内涵,也读演员的表演”。[6]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要使学生化身剧中角色,获得观戏时的“演员感”、“舞台感”。《窦娥冤》中的“申辩”环节,学生有说、有看、有演、有评、有读、有唱,舞台感十足。二是学生要跳出剧本,清醒认识自己在看戏,以看客的视角获得阅读时的“观众感”和“剧场感”。《窦娥冤》的“审辨”环节旨在让学生获得此体验,落实了教学重难点。同时,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获得观戏时的“集体精神共享”,基于文本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所以,针对学生“窦娥善与不善”、“三桩誓愿的虚与实”、“窦娥的生与毁灭”的疑惑,教师要正确引导,防止学生出现漫无边际的解读,从而直指文本内涵。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教海无涯。戏剧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本案例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翻转课堂在戏剧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由原先的教授者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由接受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彰显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翻转课堂也打破了学校的围墙,学习不再是局限于校园中,“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成为一种常态,这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进而构建学习型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薇.中学阶段实施翻转课堂的思考——基于学习理论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4).

[2]刘丹.分类文体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六)立足戏剧之本展示戏剧之美——初中戏剧单元的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05(9).

[3]沈影红.探索中职戏剧教学改革新路径——让艺术之光洒满课堂[J].科教文汇,2014(17).

[4]宣沫.在语文活动中感受戏剧之美——对中学戏剧教学教法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3(5).

[5]左芸.网络环境下的戏剧教学探究[J].课外语文,2013(7).

[6]曾纯会.中学语文戏剧教学方法与技巧分析[J].现代语文,2013(7).

(责任编辑:张志刚)

推荐访问:翻转 教学实践 戏剧 课堂 理念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