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让好风景变为脱贫致富好“钱景”

时间:2023-05-26 12:25:1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仙女山度假区

武隆地处重庆市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渝东南地区,幅员面积2901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全区80%的乡镇、75%的行政村和70%的农户地处大山区、高山区和石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与此同时,武隆生态优良、风景绝佳,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是全国首批七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县之一,拥有山、水、林、洞、湿地、石林、湖泊、草原等除大海和沙漠以外的所有自然景观类型,是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地区之一。

是守着绿水青山继续苦熬过穷日子,还是创新思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老百姓早日摆脱贫困?经过深入研究,武隆提出了“依托优良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工作思路,经过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全域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2017年11月,武隆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行列;截至2018年底,全区未脱贫人口从2014年的5.5449万人减少到2910人,贫困发生率从14.8%下降至0.78%,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8900余元。2018年,武隆获评重庆市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

聚焦“山水”发展全域旅游,让“山区”变为“景区”

武隆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两分田”, 山高沟深、地少土瘠,但山水自然风光旖旎独特。为了充分利用好密布全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武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域旅游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全境作为一个大景区、大公园进行打造,推动形成了全域发展的旅游大格局。

第一,突出全路径规划。武隆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将旅游置于全市乃至全国旅游发展的大局中谋划思考,研究编制了《武隆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白马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等系列规划,健全完善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体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围绕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国优质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总体目标,确保在旅游人次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实现旅游收入和旅游税收有较高增长。总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基本实现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成功创建全国优质旅游示范区;第二步,到2025年,全域旅游产品及产业结构完成转型升级,建成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国际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基本建成;第三步,到2030年,成为全国入境游客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全面建成国际知名旅游胜地。

第二,突出全景式打造。为加快武隆全域旅游建设,助推脱贫致富步伐,区委、区政府将旅游发展与区域脱贫紧密结合起来,明确了“一心一带五区一网”的全域布局和“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的攻坚布局,确保在全域发展的同时,又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发展。一心:即以武隆城区为中心,打造“特色山水·滨江休闲”旅游城市。一带:即重点发展峡谷观光、水上娱乐、文化体验、游艇等旅游项目,打造乌江画廊旅游带。五区:仙女山片区以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天生三桥等为重点,加快配套建设和功能升级,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康养、游乐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区。白马山片区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发展健康养生、休闲养老、研学旅游等业态,打造一个以度假、康养、休闲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芙蓉江片区以芙蓉洞、芙蓉湖为支点,加快建成亲水运动生态旅游区和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大溪河片区深入挖掘当地书院文化、寨堡文化、红色文化等,带动山水体验、田园休闲、度假养生等业态发展,建成山乡文化体验旅游区。桐梓山片区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好后坪天坑自然遗产地,建成国际户外探险运动旅游区和旅游扶贫示范区。一网:即以7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起区级层面打造的精品示范点和各乡镇(街道)建设打造的示范点,形成具有武隆地域特色的鄉村旅游休闲游憩网。

第三,突出全方位服务。武隆牢固树立“游客是上帝”和“处处是美景、人人是形象、事事系发展”的理念,以游客的眼光、角度来找差距、找问题,努力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不断满足游客个性化、差异化体验需求,游客满意度连年位居渝东南首位,重庆前列。总投资7亿元大力实施“交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 “快旅慢游”交通体系。打造了全国首个区域级智慧旅游平台“一部手机游武隆”,实现游客来武旅游 “一键搞定”。深入推进“1+3+N”旅游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旅游执法管理体系和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第四,突出全球化营销。武隆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以上,坚持全方位、高强度、宽领域、多媒体营销。精心组织参加国家文旅部、重庆市文旅委组织举办的旅游交易会、博览会以及国内外旅游推荐会等节会活动;策划举办“中国重庆武隆国际山地户外公开赛”等大型节庆赛事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关注和参与。参与拍摄风靡全球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4》等影视作品,有效提升了武隆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与知名海外旅游推广商合作,在Google、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全球顶级社交媒体常年定期开设武隆文化和旅游海外专题宣传页面。赴英国、瑞士、新加坡、越南等地开展了推介交流活动,与瑞士瑞中协会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与因特拉肯少女峰地区旅游局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2018年全年接待境外游客127万人次。

聚焦“旅游+”推进融合发展,让“产品”变为“产业”

武隆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融合产业,丰富产业业态、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业对群众脱贫增收的带动和辐射效应。

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武隆有着1400年建制史,全区有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13个民族,有土坎商周遗址等地面不可移动文物1563处,数量居全市第二位,有《后坪山歌》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项。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武隆坚持“以文为魂”,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在為旅游业注入文化内涵的同时,又有效促进了助推脱贫攻坚的作用发挥。比如,浩口乡田家寨通过深入挖掘该村苗族文化和蜡染文化,成功申报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田家寨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文化旅游示范点,带动了周边60多户、230余名群众通过销售农特产品、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等实现了增收。又比如,通过深入挖掘乌江“纤夫文化”,与国际知名导演张艺谋联合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演艺项目“印象武隆”累计演出2300余场、收入3.3亿元,获得了“中国首届视界大赏年度最佳旅游演出奖”“中国旅游总评榜年度旅游品牌大奖”等20余项品牌荣誉,成为全市文旅融合的典范。当地200余名村民白天干农活、晚上当演员,每年人均增收36000多元。

旅游+体育正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依托自然山水风光和奇异多样的喀斯特地貌等独有的户外运动资源,武隆积极推进体育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特别是发起并成功举办了15届“中国重庆武隆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 共有来自欧洲、亚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支运动队伍先后参赛,已成为国际性户外运动A级赛事,成为中国户外运动的一面旗帜、重庆体育的重要品牌。该赛事的持续举办,引起了国际国内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跟踪报道,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到武隆观光旅游,为提升武隆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旅游综合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旅游+工业成为武隆旅游的新热点。一方面,着力生态环境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积极争取并以重庆市政府名义出台了《重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办法》,编制了《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严格实施环保准入,坚决杜绝和严格治理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鸭江老咸菜、羊角豆干、羊角醋、土坎苕粉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切实将工业发展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既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工业旅游参观体验项目,又让游客能带走更多的“武隆好礼”。土坎镇关滩村有48户以家庭作坊生产“土坎苕粉”,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开展研学旅游,并购买苕粉等土特产,全村年收入达4000万元以上,90%的农户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

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为武隆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武隆紧紧围绕绿色化、特色化、集约化、品牌化,积极培育打造高山蔬菜、高山茶叶和生态畜牧、特色水果、生态渔业、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中药材“2+6+N”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农旅产品集中展销等形式,将优质山地农产品向市场拓展,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鸭江镇青峰村建成的800余亩汉平金冠梨基地和800余亩香伶核桃基地,覆盖了全村725户农户和97户建卡贫困户,仅汉平金冠梨一项就实现年收入640万元,户均增收8000余元。

聚焦“致富”创新增收模式,让“上山”变为“上班”

在发展全域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武隆始终坚持“旅游扶贫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老百姓收入增长”这个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创新增收带动模式,努力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一是探索了旅游廊道带动型增收模式。武隆坚持“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确立了仙女山旅游扶贫带、白马山旅游扶贫带、石桥湖旅游扶贫带、桐梓山旅游扶贫带四个旅游黄金廊道,建成集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形象展示等为一体的扶贫开发示范区。特别是仙女山片区,已建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酒店集群,现有三星级(标准)以上酒店20家、农家乐公寓300余家。建有金马广场、仙女天街、夜宴仙女山、七色天街、雪岭仙山、仙山流云和布鲁克林7条商业街,商业街面积达30万平方米。度假区夏季,旅游高峰人口达到20万人/天以上,游客平均居住3个月以上,旅游收入累计超过80亿元。度假旅游的火爆,也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万元以上。度假区每年带动当地及周边8000余人就业,为农民直接增加现金收入4.5亿元以上。

二是探索了旅游集镇带动型增收模式。武隆积极拓展中心城区、壮大中心镇、发展建制镇和一般乡集镇。武隆城区分批推进星级酒店、游客服务中心、交通换乘枢纽等旅游接待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功能,加快建成全市旅游服务和中转基地、休闲旅游目的地,获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区”。仙女山组团打造国家旅游度假区,吸纳当地和附近2000多农户到镇上建房和创业,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名镇”。白马镇建成3.5平方公里的生态工业园区,入驻企业52家,直接吸纳当地及周边地区1万农民进城就业。羊角古城以4A级旅游景区进行规划,通过丰富商业业态、工程建设、市政服务等方面,针对性引导700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

三是探索了景区景点带动型增收模式。武隆的旅游品质较高,成功申报了仙女山、芙蓉洞等一批国家5A级景区,成功申报了天生三桥、芙蓉洞、后坪天坑等世界自然遗产地,成功创建了国家首批、重庆市唯一的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形高密度、高等级景区集群。先后完成了天生三桥、仙女山、龙水峡地缝等核心景区的步游道改造、仙女山游客接待中心、天生三桥电梯、芙蓉江索道、仙女山室内滑雪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启动了懒坝国际文化艺术主题公园、星际未来城、阳光童年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大项目的实施、大景区的开发、大旅游的火爆直接或间接带动了群众就业,喀斯特(集团)公司吸纳景区原住民2200余人就业,超过1万名辖区农民发展特色小吃、特色农家、农产品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等涉旅“第二职业”,实现年收入5万元以上。

金名片 旅游是武隆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每年吸引的国内外游客成千上万。图为后坪乡天池坝苗寨。

四是探索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增收模式。武隆加大乡村旅游专业合作建设,成功创建了赵家、双河、白马、仙女山、火炉等鄉村旅游合作社,其中赵家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在全国旅游扶贫工作大会上,作为“合作社+农户”模式唯一的代表交流发言,介绍其成功经验。

五是探索了旅游消费带动型增收模式。旅游消费是带动力强的扶贫方式,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旅游提质升级。在旅游的带动下,2018年武隆住宿餐饮营业额同比增长16.5%,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5.5%。积极引进重庆餐投、联合一百等知名品牌,建成涵盖餐饮、住宿、购物、酒吧、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复合型商贸综合体,吸引更多旅客在武隆消费,吸纳更多当地群众就业。后坪乡是武隆最边远、最贫困的乡镇,以前要行3个多小时的车才能到这里,没有开展深度贫困攻坚以前,没有一个旅客会到这里游玩,随着交通、接待能力的提高,全乡大力高山避暑游,2018年共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了当地的消费,高山腊肉、高山茶叶、土鸡蛋等农产品销售一空,户均增收1500元,有效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在具体实践中,武隆全区上下牢牢把握五个坚持:

坚持战略全局的视野。始终牢记“规划至上、规划先行”这一理念,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始终做到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平管理,高定位营销,引领武隆旅游由“重庆的武隆”、“中国的武隆”向“世界的武隆”嬗变。

坚持富民增收的宗旨。始终把“富民增收”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旅游产业的辐射联动效应,鼓励城乡居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旅游发展,尽力为群众搭建创业就业平台,让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

坚持融合发展的路径。突破一产、二产和三产的界限,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商贸、交通、农业、工业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将产业融合作为生态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形成多点支撑、融合发展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

坚持锲而不舍的态度。武隆旅游自1994年芙蓉洞开发起步25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都下定决心发展旅游,不懈怠、不折腾、不动摇,矢志不移、锲而不舍地把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一把手抓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到底。

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始终秉承 “优良的自然生态是武隆最大的财富、最大的资源”的理念,对大自然心怀敬畏,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

(作者工作单位:重庆市武隆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推荐访问:武隆 脱贫致富 变为 风景 钱景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