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用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公共素质课程体系构建

时间:2023-05-26 11:20:0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通用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公共素质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以通用职业素质为本位,立足品德、能力、情商、智力和行动五个方面,设置思想素质、行业素质、适应素质、信息素质和身体素质五个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模块,构建“一本位、五融合、四发展”的立体化、全方位的公共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以“文化”为线,串联起公共素质课程与人才培养、办学特色、国际交流、教师发展、校外实践相融合的“五融合”途径,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  通用职业素质  公共素质课程体系  构建  思想素质  行业素质  信息素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C-0059-0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美国学者R.博亚特兹(Richard Boyatzis)对麦克利兰的素质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素质洋葱模型”。洋葱模型的本质内容与冰山模型是一样的,即知识和技巧是最容易培养与评价的,动机和特质是难以评价而且需要后天习得的。显性因素往往只能满足单一岗位所需,而隐性因素则是频繁岗位变更所需的通用职业素质,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的关键因素。

通用职业素质并非培养学生从事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技能,而是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具备的笼统综合的精神状态与能力水平。它包括从事任何职业都应该具有的基本职业素质(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和关键职业素质(如沟通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自我学习与管理发展)等。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通用素质本位的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成为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构建通用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公共素质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职业迁移能力、不同岗位适应能力等隐性职业素质,成为会做人、会做事、会沟通、会发展的“四会”人才的关键要素。

一、背景分析

世界高职教育经过了一个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再到素质本位的嬗变和发展过程。素质教育课程建构也经过了一个从注重职业技能训练到注重职业综合能力培養再到注重职业综合素质养成的过程。

(一)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界逐步关注素质教育;1999年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开展;2006年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素质教育”首次写入义务教育法;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由此可见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公共素质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受我国高职教育传统观念和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影响,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公共素质课程建设还存在资源缺乏、因人设课、课程单一、目标不清、评价片面等问题,知识本位的素质课程还在一定范围内推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偏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不甚满意。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社会产业结构整体上表现出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趋势,学生就业对口率不高,离岗率趋高。职业岗位流动和变更频率日益加快,对从业者的职业迁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视新时代背景下的这种就业状况,各国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新的反思,传统观念中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素质教育课程观发生了改变,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通用素质本位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逐渐成为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二、通用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公共素质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素质教育课程是学校育人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构建通用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公共素质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职业迁移能力、不同岗位适应能力等隐性职业素质,成为会做人、会做事、会沟通、会发展的“四会”人才的关键要素。

(一)通用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公共素质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是育人目标。通用职业素质本位的公共素质课程建设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全面发展构建课程。结合时代、社会、经济、思想等因素,在原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课程,体现全面性,促进学习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涯发展构建课程。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而适应完美生活所需要的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公共素质课程应该重视学习者职业生涯所需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培养未来的职业迁移能力为发力点,培养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可迁移的能力与素质,促进终身发展。

(二)通用职业素质本位的公共素质课程体系的建构

课题组面向所在院校不同专业随机发放了280份素质教育课程调查问卷,回收268份有效问卷,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有97%的学生认为素质课程很重要;在“你最关心当代大学生哪一方面的素质”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品德修养(88%)、综合素质(80.1%)和身体素质(70.1%);“你认为自己最缺哪一方面的能力”中,68.3%的学生认为自己最缺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在“你认为应该开设哪些具体的素质课程或者你最想上哪些素质课程”中,“思考与表达”位列首位。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结合本校毕业生的回访、调研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根据麦可思公司提供的毕业生就业与能力测评报告,明确新时代下人才培养方案中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施依据,探索以通用职业素质为本位,从“德”“能”“情”“智”“行”五个维度,立足品德、能力、情商、智力和行动五个方面,设置思想素质、行业素质、适应素质、信息素质和身体素质五个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模块,构建“一本位、五融合、四发展”的立体化、全方位的公共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以“文化”为线,串联起公共素质课程与人才培养、办学特色、国际交流、教师发展、校外实践相融合的“五融合”途径, 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1.聚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德”的维度,构建“思想素质”模块,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中国文化、社会热点专题讲座等课程,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三观”、道德素质良好的人才。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当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校内课时普遍饱和,难以增加更多的思政课程,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基本素质模块、综合素质模块与设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优化课程设置等外,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体系,把改革的关注点和着力点放在“课程思政”上面,在不增加课时负担下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在所有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思政素养,创新课程授课模式,如课前思政五分钟等。

2.聚焦特色文化,从“能”的维度,构建“行业素质”模块,开设具有办学特色的商务礼仪、商业职业道德、廉洁从商、普通话培训等课程,培养举止文明、真诚、有修养、有文化、有内涵、具有传统美德和行业品德的人才。文化是职业院校发展的DNA,职业院校的社会效用是否显著发挥,关键是文化建设。以广西商贸类学校为例,传承、发展和创新桂商文化亟须具备桂商特质的高素质人才。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将桂商文化作为切入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特色文化育人的相关规定和量化考核要求,以特色文化课程提高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重商立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业精神。比如,将诚信教育与素质教育课程相结合,在素质教育课程中融入诚信教育的内容,教育学生以诚信为本、做人做事做学问;开设廉洁从商课程,将廉洁从商与个人事业及美好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四有”,即有学时、有学分、有老师、有教材,辅以专题讲座、主题征文、电子报创意大赛、课本剧、廉洁格言警句抄写比赛、廉洁诗词朗诵、廉洁从商微视频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以特色文化课程撬动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3.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情”的维度,构建“适应素质”模块,开设中国文化鉴赏、国学、茶艺、沟通与交流等课程,培养能够适应职场、适应社会、具有国际视野、自信包容的高情商人才。随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国际化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發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共同开发国际在线共享课程,给学生提供有益的交流模式,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出在社会上有竞争力、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如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依托学院“伊尹学堂”“电商谷”“衣路工坊”国际交流项目平台,与东盟国家开展中华美食、服装、电子商务交流等项目的国际交流活动。例如以“太极”为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东南亚的大学校园,师生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体验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广阔的交际面、多样的信息源及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以积极心态挖掘自身的潜力,发展自我和提升自我,增强开放包容度,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增加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4.聚焦信息文化,从“智”的维度,构建“信息素质”模块,开设创新与思维、判断与推理、信息处理、逻辑基础、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等课程,培养具备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人才。信息素质教育是新时代下人自身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青年一代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现在的“00后”学生又称“移动网络原住民”,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更高,翻转课堂、慕课、丰富的APP应用、智能的诊断与推送等,都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和个性化地学习。信息文化具有开放性、自治性和自律性,个人道德观念也呈现多元化,还应注意信息道德的培养,优化学生的信息品质,不做法律、道德所不允许的事情。教师作为移动网络的“移民”,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授之以渔”,使学生具备在复杂信息环境下检索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出具备独立思考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者,是一大挑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努力、共同成长。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借助互联网积极探索创新授课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平台的学习社区和在线社区,与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密切的互动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5.聚焦体育文化,从“行”的维度,构建“身体素质”模块,开设体育专项、体育欣赏与竞赛组织、大学生运动健康与养生、劳动、社会实践等课程,培养心态阳光、充满正能量、身体健康、勤奋、坚韧爱劳动、肯拼搏的人才。健康的身体是打拼事业的基础,营销、导游、建筑等不同专业岗位都需要良好的体力和耐受力,拥有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必须拥有好的体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此外,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服务,促进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体育意识的养成和运动习惯的形成。以体育专项为例,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不同的专项供学生选课,每学期在网上选课一次,很少关注体育的延续性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所产生的影响。体育专项应大胆采取连续性的学习方式,即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上选择体育专项并保持延续学习一年以上,同时开设体育欣赏与竞赛组织、大学生运动健康与养生等休闲、娱乐、健身类等选修课,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终身运动的健康理念,养成“常态化”运动习惯,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样化发展、多样化成才,提高就业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充足的能量。

新时代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习者职业发展的“续航能力”已经成为各高校发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通用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新一代高职院校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职业发展空间巨大,职业迁移能力提高,职业生涯和谐持续发展;学院的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敢于开拓创新,探索新颖教学模式,师生共同成长;学校以生为本,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合办学特色,打出特色鲜明的个性名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师、生、校、企四方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2]周建松.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穆学军,李良敏.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职业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杨志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5]光明日报:德智体美劳 一个都不能少[EB/OL].(2019-03-08)[2019-06-14].http:///sh/2019/03-08/8774789.shtml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通用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公共素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5B21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 萍(1971— ),女,壮族,广西扶绥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责编 卢 雯)

推荐访问:素质 本位 高职 课程体系 构建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