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及对我国就业工作的启示

时间:2023-05-25 12:40:23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就业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话题。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人才市场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就业运作模式。近几年,我国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既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又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改革的考验,更担负着在管理体制和就业观念上重大转变的任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及实践的分析,把握其中的规律,总结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解决就业问题,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德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美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美国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政府不直接干预和限制。美国政府对个人发生就业困难原因的判断首先归结为就业信息不畅,其次是求职技能存在问题,最后是个人技能不足。据统计,因第一种原因发生就业困难的人占60%,由后两种原因造成就业困难的各占20%左右。所以,美国在帮助就业困难者时,首先是建立完备的就业信息系统,其次是开展求职技能训练,最后是对就业困难者进行职业训练。

作为主要负责制定就业宏观政策和做好就业调查等基础性工作的劳工部,其所属的劳工统计局要收集美国就业市场职业需求状况等参考数据,重点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需求的影响,作为政府决策和个人择业的参考依据,统计结果通过网络、杂志等媒体公布。劳工部的网站是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两年修订出版的《职业展望手册》是美国公认的职业信息来源。另外,在美国各州政府设有发展局负责推进就业工作,通过就业信息网络系统提供完备的免费就业信息服务,定期组织商会、高校举行供需双向选择会。

为鼓励大学生从事特定的职业或到特定的地区工作,美国联邦政府采取了免除学生还贷义务等多项激励措施。例如,规定对在指定的中小学作全职教师的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在教师短缺地区从事教育服务的全职教师,全职护士或医疗技术人员,在Head Start Program(扶持儿童)项目下的教育机构内全职成员等,可以享受贷款免还,最高可免100%的贷款;毕业生参军并在高危险地区服役,最高可免还贷款50%。

美国各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都非常重视。高校虽对大学生就业不承担责任,但毕业生就业情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学校的评估排名,甚至影响学校的招生人数、生源质量、报考的冷热程度,而招生的“行情”又关系到学校学费、社会捐助等经费的多少。因此,美国高校无一例外地重视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美国高校中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其在大学内处于中心地位,一般直接接受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领导。就业指导中心一般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及秘书等岗位,具有与学校规模发展相适应的管理队伍,大致占在校生人数的1%。

在机构设置上也自成体系,如美国马里兰大学实行校院分级管理,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各学院、企业、校友等一起帮助学生设计发展规划和进行就业指导;学院负责以开展就业心理咨询为主,有专业人员辅导学生专业定向,指导人员一般具有相应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

据统计,全美职业咨询师中80%在高校内,高校人员呈现职业化、专业化的特点。另外,在资金和办公条件上高校的投入也不遗余力,就业指导机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从场地、经费、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都有保障。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每年学校拨经费150万美元,供招聘单位与学生面谈的洽谈室就有13个,免费提供各种媒介和途径的信息情况,计算机房有几十台电脑供学生随时查询需求信息。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业指导工作便有机地与教学相结合。从入学起学校就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给学生以帮助,高年级时又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技巧训练,甚至到毕业后的很长时间仍持续给以服务。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善于加强与社会的结合,重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以及进行合作教育。通过实习实践教学,学校既获得了办学信息,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又加强了学校的教育功能。高校还重视利用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机会。

美国的非营利性就业组织非常发达,在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充当着红娘的角色,其中以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NACE)最为著名。该协会拥有美国2,000多所大学的5,200多名职业服务专家和3,000多名负责校园招聘的专业人员。该协会的宗旨是:帮助学生选择并获得满意的工作,帮助雇主制定有效的人员招聘计划并提供优秀人选。协会还定期出版刊物,对就业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求职和招聘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等进行调查和分析,其中《职业选择》杂志被许多高校列为学生就业和求职的指导用书。

2.德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德国也实行自由就业的模式,政府、学校、企业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各有自己的具体职能和责任。

德国通过立法来规范和管理就业,立法是以公民充分就业和实现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以及失业保障为目的。德国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制定了最详尽的解雇程序的国家,且有独特的教育体制和就业管理体制。通过立法,为高校毕业生待遇规定最低底线;制定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创业者提供银行贷款;政府通过降低劳动成本和降低税率来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开辟新的劳动岗位;减少加班时间,政府予以补贴,设立志愿者岗位;《大学法》规定保证大学生要有一定时间参加实习等。

德国的高校十分注重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与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对接,重视毕业生就业率和创业就业率。各高校都设置了如学生咨询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服务,主要运作方式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不适应,进行系统的课程培训;注重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并在教育过程中满足学生对专业的再选择和调整。德国高等教育推行学生实习和做义工的制度,更加体现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视。

德国的用人单位、企业也非常重视吸纳大学毕业生,重视与高校的紧密合作,共同来制定学生培训计划,并为共同开发的培训计划投资,包括提供充分的带薪实习岗位,如宝马公司每年要接受毕业生800名左右,为学校提供的实习岗位达到1,200个,毕业生实习期长达3至6个月。企业发挥择优用人的主体作用,定期向劳工局或有关信息机构申报现实岗位缺员情况,委托中介机构挑选毕业生。

二、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对我国就业工作的启示

1.增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发达国家政府对就业管理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对就业市场法规的制定上,体现在对就业服务功能的完善上,体现在对就业者利益保证和公平竞争以及对社会整体稳定的社会失业保障体系上。我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制订促进大学生人才市场良性发展的相应法规,尽快建立规范统一的就业市场和就业保护机制,具体包括: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将大学生就业纳入社会就业规范管理体制,如对毕业生待遇规定最低线,保证毕业生最基本利益,推动公平竞争;完善人才流动置换机制,采取行政调配和市场引导相结合,合理调控毕业生流向,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特定企业、特定职业就业,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补偿,通过有效的政策促进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明确大学生人才市场中介组织的条件和审批程序,界定其业务范围,逐步完善大学生人才市场中介组织的功能;建立和完善举办毕业生交流大会的审批制度,明确举办毕业生交流大会的条件和审批程序,提高毕业生交流大会的实际效果;加强对毕业生招聘的管理,明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制止乱收费、性别歧视以及毕业生随意违约等行为,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等,从而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章可循,并逐步达到规范化、法制化。

2.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

发达国家的高校投入足够的经费和专业的人员,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选择专业,并依据社会需求来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这既有利于学校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开展,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潜能、学其所好。

我国各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者往往兼管其他工作,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常把就业指导工作视为权宜之计和附带性工作。因此,我国高校一是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实施;二是要求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除了要掌握国家政策法规、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之外,还必须掌握或熟悉有关教育学、经济学、人力资源、咨询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必须接受系统的、有计划的岗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同时,各高校要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3.高校应加强市场预测,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从近几年来看,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同社会需求的矛盾是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一些专业虽然社会需求较大,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却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造成供不应求;有的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人问津;一些热门专业往往一哄而上,到毕业时已成冷专业,造成供大于求、新的就业难和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高校要重视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要依据市场需要来预测需求专业、需求人才数量,并适时调整招生结构;培养计划要有预见性,学科设置应注重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未来。各高校要建立专业信息预警机制以应对时代变化,并有计划地调整和压缩一部分与社会发展脱节的专业和课程,增加新专业和新课程,努力探索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路子,灵敏地反映社会各产业的部门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化以及随之出现的人才需求变化,同时要狠抓教学质量,以质量来提高学校和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4.提高大学生人才市场的信息化程度

在发达国家大学生人才市场体系中,主要通过人才市场网络化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呈现出现代化、快节奏、高效率的服务特点。

在我国,大学生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现有的人才市场存在着信息不通畅、各自为政等问题,在人才交流中不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国家主管部门应在大学生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联系部委、省市的就业信息网络,鼓励高校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全国大学生资源与需求的信息共享体系,建立大学生人才信息平台,大量收集毕业生人才原始情报和信息资料,形成人才市场参数,定期向社会公布,为政府决策、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资料。

5.建立与完善大学生人才市场中介机构

大学生人才市场中介组织是毕业生人才市场运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机构,其基本职能是服务、沟通、公证、维护、调解和监督等,执行规范性的人才市场操作。美国从联邦到地方各州为了规范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的行为,都分别制定了不少法律,这些法律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人才中介服务业的行为,使其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对我国来说,对大学生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的设立应实行许可证制度,明确规定大学生人才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可从事的业务及其服务对象,同时,人才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应当在服务场所公开服务内容和程序、公布收费项目和标准。此外,应提高中介从业人员素质,建立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学习借鉴外资人才市场的先进理念,增强国内人才市场实力,打造人才经营的知名品牌,积极拓展市场业务,使大学生人才市场经营体系在短期内做大、做强。■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责任编辑:蔡桂兰]

推荐访问:大学生就业 启示 国外 模式 就业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