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沉浮

时间:2023-05-25 08:55:2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汉,漾也。东为沧浪水。”这是《说文解字》中对“汉”的解释。《诗经》中曾有这样的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这里的“汉”是指天上的银河。当我们的祖先诗意地仰望那群星闪烁的星空时,不知他们是否意识到,后来以同一个字命名的“汉字”,也在斗转星移中流成了一条悠长而璀璨的河。

岩画情诗 触摸文明火种

5400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将楔形文字压写在一块块泥板之上。5000年前,古埃及人在巨大的石碑和神庙中凿刻下神文,古希腊人称之为圣书字。3300年前,古代中国人在龟甲上留下占卜记事的文字。这几种文字是人类最早的古文字。盛行数千年后,大多数古文字都湮没于历史,甚至曾被人们遗忘了十几个世纪。而东方的汉字却伴随中国历史的风云激荡,一脉相承,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脉络。这些神秘优美的方块字究竟起源于哪里?

《说文解字·叙》中这样写道:“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有可能是上古部落的著名首领,曾经显赫一方。先民们用结绳与契刻传言记事,但如果记事者遗忘或死去,剩下的只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痕迹。所以文字是一种视觉的信息符号,有了它,人们才能够把自己的记忆记录下来,而且它能超越时空。中国的上古神话中,仓颉创造了文字。古书《淮南子》记述了那颇为惊天动地的时刻:“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在汉代的古墓中,人们发现了仓颉最早的画像。他端坐于地,脸上赫然是四只眼睛。仓颉,只是一个传说吗?他是否真的存在?据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智慧超人,通于神明。《史记》的开篇是五帝本纪,以黄帝为始,黄帝的时代大约在5000年前。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呢?

战国时候的一些文献有关于仓颉造字这样的记载。《荀子》《吕氏春秋》都能看到这样一些记载。在战国的《世本》里,提到了沮诵、仓颉两个人造字,而不是仓颉一个人,沮诵这个人又是谁?古书中注释,沮诵与仓颉同为黄帝的史官,但他为何又消失在历史的记载中?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似乎能给人们一些启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在古籍和神话中人们触摸到一些久远的历史,但如果黄帝的史官仓颉只是一位文字的整理者,那么当时的文字有可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中国的文字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它最早的形态又会是什么样子?甲骨文之前有一段漫长的岁月被后人遗忘,有人称它为文字的史前阶段或初文阶段。

宁夏中卫大麦地,一望无边的荒漠丘陵。1989年4月10日的傍晚,已经开车寻找了一天的李祥石终于碰到个牧羊人。一年前,地质局的同志在这里发现了岩画,大麦地岩画的发现曾引起国内外轰动,而更为激烈的讨论发生在文字起源的领域。这是发现于大麦地岩画的几个符号,它们的结构与汉字非常相似。这么多的符号究竟在表述什么意思?其中一些似乎明显地与汉字有着某种联系。世界文字的起源多数与图画密切相关。几种古文字的象形性说明图画与文字之间的重要联系,但是图画并不等于文字。

“我的图画使我成为神明,请听我的鼓声我的歌声。我坐在她的身边隐去身形。我们手臂相连,如同一人。即使她在一个孤岛,即使她在另一半世界,我的歌声也能传到她的心中,我可爱的新春的紫罗兰。”这是一首用文字画表示的恋歌。用来通信和备忘的图像,学者称之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世界上很多学者认为将图画用于传递信息是文字的源头。远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有了绘画的能力。岩画分布于世界各地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在青海、云南、宁夏等十几个地区发现了岩画。

在贺兰口西面的山壁上有一幅著名的岩画,岩画中最醒目的是两个手印,中央是一个高举双手做祭祀活动的人形,上方还有一个桃形人面像。有人说,这是远古时期的一个契约。虽然无法证明这些岩画与文字起源之间的关系,但它们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消失已久的画面。那段漫长而遥远的史前时代永远消失在时间里,石壁上深深的痕迹,经历近万年的时光磨砺,证明了曾经的存在。6000年前的刻划符号,5000年前的原始图形,黄土之下埋藏着的先民的线索,能否解开汉字起源的远古秘密。

1983年,一支考古队和当时郑州大学历史系的师生在湖边发掘一处距今8000年的史前遗址。一天下午五六点钟,队员们突然在探坑里发现了一件超乎想象的东西——最古老的一支骨笛,距今八千年以上。紧接着,贾湖村又有了更重大的发现。在一片龟甲上,发现了与甲骨文极其相似的刻划符号。如果这就是汉字,中国的汉字史将界定在8000年以前。它刻划的方式、刻划的位置与它象形的这种方法都跟后来的甲骨文比较接近。可是它时间隔得太远,这已经到了公元前六千多年了,和后来的甲骨文反而没有一个联系。目前这种问题只能作为一个科学上的疑案,以后有待于新的发现。

散发光泽的珠串或许曾属于一位美丽的姑娘、古老的占卜用具与殷商的龟甲占卜似乎有着某种联系,光滑的石箭、祭祀工具上模糊的符号……这些都让人去想象八千年前生活在这个湖泊旁的部落,他们拥有怎样的文化?又为什么在6000年前没有了他们的遗迹?专家推断,贾湖文化可能在6000年前的一场水患中消失或者迁移。

由于考古证据的缺乏,人们仍然无法解开中国汉字起源的远古秘密,但在这些已知的线索中,隐隐透露着来自过去的信息:生长于亚洲东部的先民,用他们的观察和想象创制了文字,这些线条像是优美的图画、像是炽烈的舞蹈,记录了中国人的故事,记录了这块大地的文明……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由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文明的发展将以加速度的姿态,在时间之轴上留下坐标。

灵龟甲骨 书写文明记忆

清光绪25年,执掌国子监的大臣王懿荣患了疟疾,按照中医使用“龙骨”入药。他意外发现从药铺买来的“龙骨”上刻有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一定是未知的远古时代的文字。那一年,是公元纪年的1899年。这个著名的故事,最初刊登在1931年北京发行的《华北日报》上。后来,几乎所有涉及甲骨文发现的书籍都转述过。药店是在宣武门菜市口的达仁堂,最早来源就是从这篇小文章里来的,后来有很多学者也去调查了一下,菜市口有没有这样一个达仁堂,但是菜市口并没有达仁堂药铺。故事的虚实已经无从分辨,但发现甲骨文确实是王懿荣的一大功绩,正是他的学识和眼光,使甲骨文在经历三千年后惊现于世。

这些刻有神秘文字的龟甲,记录着一段文明的记忆,而在探究这些遥远记忆的同时,又有无数人物的悲欢离合,推演着甲骨学研究的一百余年。就在甲骨文发现的第二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王懿荣投井殉国,悲壮地结束了生命。甲骨文字究竟记载了什么?在发现之初,很多人不相信王懿荣的说法。章太炎是研究《说文解字》的,他觉得《说文解字》里引到的籀(zhou)文应该是中国最古的文字了,不应该再有更古老的。所以他对甲骨文是抱怀疑态度的。他曾经讲(甲骨文)是古董商人为了谋利益,所以造假造的。而当时的古董商人也隐瞒了甲骨真正的出土地点,为了保证盈利的渠道,他们确实编造了很多谎言。有的说汤阴出土,有的说汤阴的羑(you)里出土,有的说卫辉出土……总而言之,都没人说是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村出土的。

此时,有一位名叫罗振玉的金石学者,他坚信甲骨所刻是了不起的历史秘密。在胞弟等人的协助下,他发现甲骨文的实际出土地是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接着,他又在甲骨文字中发现了重要信息。卜辞里面发现殷王名谥十余,就是商王的十多个名字。所以说他恍悟,这卜辞的出土地应该就是商朝都城。殷都,是消失了3000年的古代都城。《史记·殷本纪》虽然记载了商朝的历史,但由于缺乏商代的文字记载,在20世纪初,国际上的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夏商只是传说中的王朝。洹河边的小屯村会是3000年前那个繁华的都城吗?有人说,王国维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天才学者,他是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通过对甲骨文字的研究,王国维复原了殷王谱系。隐藏于甲骨背后、曾经失落的殷商文明初露端倪。如果没有甲骨文,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个时代还是一种神话,就是充满神话的时代。那么这段历史怎么样?我们不清楚。甲骨文一发现,至少商朝的存在是没有任何人敢怀疑的。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汉字系统。它是一种单纯的象形文字吗?是一字一音还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字不但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而且,它脱离原始文字阶段进入成熟已有一段时间。第一,它的文字的数量很多,现在最新的统计,它单个的文字已经超过4000,它可以表达很复杂的概念,它的词性就包括名词、动词、代词、副词,各种各样的词都已经齐备了。甲骨文字并不等同于象形文字,象形字只是它的一部分,它已经具备指事字、会意字,最重要的是出现了形声字。《说文解字·叙》中记载古人造字: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但是象形不是随便象,随便画一个东西,古人有一个标准,象形一般是画事物的常态特点,例如月的常态特点是缺。在一个两维度的空间里,古人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两维之间生成的方正不仅仅代表了汉字的形体,它象征着古老东方独有的人文精神,烙刻在三千多年的时光中……

青草之上,是谁曾留下驻留的痕迹?甲骨文的研究,开启了一段尘封数千年的古代文明,被风沙掩埋的历史一点一点地再现。逝者如斯,文明在不断的积淀中,前进。

声声论语 吟唱文明篇章

公元753年,唐。一艘日本商船在风浪中剧烈摇摆,人们尖叫、挣扎,但最后还是沉入大海。消息传到长安,有一个人十分悲痛,他就是诗人李白。悲痛中他写下这样一首诗:“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他的好友,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在回国途中遭遇风暴,失去了消息。717年,初到长安的阿倍仲麻吕才是19岁的少年,他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来到这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唐玄宗给他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晁衡。

那时长安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许多像阿倍仲麻吕这样的外国留学生,大唐政治清明,思想开放,文化繁荣,在国际上拥有无与伦比的美好形象,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在古代,日本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405年,一个叫王仁的朝鲜人带着《论语》到日本讲学,并教授汉字,具有文化修养的日本人开始能用汉文记事。8世纪以前汉字是日本记录书面语的工具。

由汉字脱胎而来的日本文字,以汉字为素材,并且在应用中与汉字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汉字在日本社会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普及。与汉字相联系,中国的书法艺术也传到了日本。虽然历史无法确定究竟是谁将汉字改造为日本的文字,但是庞大的遣唐使团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近300年间,留唐学生144名,其中许多人留唐时间超过了20年,甚至还在唐朝娶妻生子,从生活起居到言谈举止,全与唐人无异。他们在回国后,对日本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阿倍仲麻吕官至三品,他工于诗文,与李白、王维等同代诗人过从甚密。753年,离开家乡30多年,已经55岁的阿倍回国了,他以为能够再次拜望自已的父母,然而,这个愿望却因为海上的风暴没有实现。幸运的是,在那场风暴中阿倍仲麻吕并没有死。大风将他吹到了安南,最终又回到长安。阿倍仲麻吕卒于72岁,他的墓地至今仍保存于西安兴庆公园内,这位日本的遣唐使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不仅仅是在唐朝,也不仅仅是日本,汉字早已伴随文化流布四方。朝鲜文字原来一直用汉字,只不过加上他们自己的读音,叫做吏读。越南也是在秦代的时候就跟中国有来往了,他们一直也是用汉文作为他们的文字,一直到后来才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叫做字喃。东至于渤海、朝鲜、日本,南至安南、缅甸,西至西域,北至漠北,这一片广阔的空间,超越漫长悠久的历史,用汉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

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常在。”那一个个看似固执呆板的方块字竟然能组合成如此美丽的意境,在令人感叹仓颉的智慧的同时也感叹汉字的伟大。

回望千年历史,汉字曾经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

今天,它再次在世界掀起一股中国热。

2007年12月,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代表共一千多人聚集在这里交流办学经验。截止到2008年10月,教授汉字、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在全球已开办292家,孔子学院传达着汉语汉字的魅力,目前海外学习的人数超过三千万,到2010年将达到一亿,汉字跨越千山万水、打破千年时间的阻隔,悄然将中国文化带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

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世界为之震撼。数千书童齐诵《论语》,书声琅琅,伴随着汉简的出现,蔚为壮观。

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久远深邃的历史。自仓颉造字开始,汉字就以其浩瀚广博抒写着华夏历史,以其灵秀展示着炎黄之精神,开辟和注解着历史,正是有了方块字的诞生,才有了《左传》《史记》,才有了四大名著,才有了新文化运动,才有了屈子、司马迁,才有了曹雪琴、鲁迅。通过汉字,让我们的子子孙孙知道了中华大地的千年风云,明白了东方巨龙的深刻内涵。

中华民族是一个圆,周长可大可小,圆心无处不在,而那半径就是汉字,汉字就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中国汉字古老精深、历久弥新,它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血脉相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绵延的笔画书写五千年的文明兴衰,汉字是一个超越时空、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灵,它将占地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人们,用同一种符号连接在了一起,它独有的魅力将会继续影响着世界。

(编辑 凤池)

推荐访问:汉字 沉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