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一片天下惊

时间:2023-05-25 08:41:0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甲骨文的发现

清朝末年,河南安阳小屯村一些农民在耕地时,不时从地里翻出大量龟甲兽骨,当时人们不知道它们的来历,也懒得琢磨,于是便很随便地把它们丢掉或埋掉。后来,不知从哪里听说这些龟甲兽骨是可以入药的“龙骨”,于是这些龟甲兽骨便被陆陆续续地卖进了药铺,又通过药铺贩往了各地。王懿荣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得到龟甲兽骨,进而发现甲骨文的。

1899年,清朝翰林院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身患痢疾,博学多才、精通医道的他为自己开了一剂药方,让人到药店照方抓药。煎药时,他照例打开药包查验,发现药材中的“龙骨”上面有一些奇怪的符号。这一发现让他十分惊奇,便立即戴上花镜仔细察看,这些符号刚劲有力,排列有序,绝非自然生成。深谙古典文献、精通金石学的王懿荣断定这不是一般的画符,而是一种已经失传多年的古老文字,于是马上派人到药房查询这些“龙骨”的来源,并将附近药铺中凡带有刻画符号的龙骨收购一空。经过仔细对比研究,王懿荣初步断定这些刻在“龙骨”上的符号当为商代的占卜文字。这一重大发现使得中国学术界自此出现了一门新兴学科——“甲骨学”。

甲骨文的发现使王懿荣欣喜若狂,他不惜重金到处收购“龙骨”。消息传开,京城士大夫纷纷效仿,一时间“龙骨”身价倍增,就连《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也被卷入其中。刘鹗嗜好金石,在收集“龙骨”之前,他已大量地收藏有青铜器、碑帖等古物。甲骨文被发现后,经王懿荣介绍,刘鹗也开始设法多方收集刻有文字的甲骨。

王懿荣死后,其子为还旧债而出售家中所藏古物,于是在1902年将王懿荣所藏之刻字甲骨大部分卖给了刘鹗。另外,刘鹗还从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商那里购得3000余片刻字甲骨,从友人方若那里获赠300余片,又派儿子去河南购得1000余片。就这样,刘鹗前后共收藏带字甲骨达5000余片,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刻字甲骨收藏大家。在好友罗振玉的建议和帮助下,刘鹗于1903年11月编辑拓印了中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此书从刘鹗所藏的带字甲骨中采用1058片,由罗振玉亲自选拓,虽说其中有伪刻5片,自重3片,倒置12片,甲骨反面有字而未录的40片,骨臼有字而未录的4片,但瑕不掩瑜,作为第一部甲骨文资料,此书一时名震天下,弥足珍贵。该书的出版使得甲骨文的发现更加轰动,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收购带字甲骨的热潮。

其实早在人们意识到刻字甲骨的真正价值之前,私自滥挖现象已经存在,不计其数的甲骨多被用来填枯井或充作“龙骨”、龟板作中药。自1899年甲骨文为世人所知后,其身价陡增,于是当地地主、农民、古董商等为牟取暴利大规模挖掘。比如1904年冬,小屯村地主朱坤率先聚众在小屯村北地、洹河南岸的农田中建起了挖掘工地,大肆挖掘带字甲骨前后达数车之多。同村霍文元、刘金声等人见有利可图,也参与挖掘,双方为了争夺刻字甲骨甚至还发生过群体械斗。最后,安阳知县下令禁止私掘,但禁止未能维持多久,私掘现象依然严重。然而人们未想到的是,在这片热土的下面隐藏着一个令世界震惊的秘密——殷墟。

无序的挖掘已严重地破坏了殷墟遗址的结构,并造成大量包括刻字甲骨在内的古代文物的散失。为了保护已遭破坏的殷墟遗迹,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便组织考古工作者迅速介入,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从1928年到1937年的近10年时间,共组织15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通过多次系统发掘,考古工作者不但发现了很多商代晚期的遗址、墓葬,同时还获得有字甲骨24918片。后来,中央研究院从中选出近1.3万片辑成《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

后来由于战乱,考古工作一度停顿。直到1950年4月,中断13年的股墟发掘工作才重新启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大量的刻字甲骨、青铜器、玉器及石器,还在小屯村东北处发现了殷商的宫殿宗庙遗址,又在洹河北岸的侯家庄北岗上和武官村北面,发掘出了殷商的王陵。这一系列辉煌成果使商代的灿烂文明得以重现于世,一个隐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远古王朝的侧影渐渐在世人面前清晰起来。

二、甲骨学的诞生

为了揭开甲骨文的秘密,很多学者投身于对甲骨文的研究中,其中成就最大的首推“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其中以罗振玉年龄最长,接触甲骨文也最早,从而位列“四堂”之首。经深入研究,学者们认定甲骨文体现了象形、形声、会意、指事等汉字构成规律,据此规律又释读出了刻字甲骨上的大量文字,并将其排列成可读通的文句。甲骨文的破解,为人们了解殷商人的生活提供了一把钥匙。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最早文字,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工作者多年的研究表明,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占卜活动的记录。殷人崇尚鬼神,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占卜,询问鬼神的意思。甲骨(龟壳或者兽骨)是殷人占卜的器具,占卜的时候,往往用3片甲骨,先将其打磨平整,然后在背面凿钻。占卜时,用火烧烤凿钻处,甲骨厚薄不均,经过烧烤就会在正面出现形态各异的裂纹,巫祝往往根据裂纹的走向来解释鬼神的旨意,判断吉凶,然后按照2枚相近的甲骨卜纹行事。随后,便把占卜的时间、地点、结果刻在甲骨上面,于是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刻画符号。由于殷人无事不卜,所以甲骨上的刻画符号涉及了殷人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历史面貌的真实反映。

甲骨文,因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而龟甲和兽骨是非常坚硬的,那么这些符号又是怎样刻画上去的呢?有人认为,经过占卜时火的烧烤,龟甲和兽骨会变软变脆,容易刻画。而大多数考古学家则认为,殷人在占卜前,用碱性的水泡软龟甲兽骨,再进行刻画。

截至目前,甲骨文的发现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然而殷墟究竟出土了多少片甲骨,谁也说不清,大概有15万片之多。据统计,甲骨上刻的文字约有5000多个单字,其中已释读的有1000多个。迄今为止,出版的甲骨文著录有七八十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出版的《甲骨文合集》是一部集大成的甲骨著录,它汇集了几万片甲骨资料。甲骨卜辞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天象、征战、田猎、农业、刑罚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还原商代的真实历史面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围绕甲骨文的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甲骨学这一考古学的重要分支,而且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学科。

三、殷墟遗址

殷墟遗址从1928年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共经历了近30次发掘。其中截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发掘了15次。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文化部文物局从1950年春到1977年对殷墟又进行了十几次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发掘,在获得有字甲骨5000多片及商代青铜器等大量珍贵文物的同时,亦使商代殷都的整体面貌清楚地呈献在了世人面前。

从遗址上看,小屯村是当时的王宫所在地。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出70多处房基,其中不仅有大型宫殿和宗庙遗址,而且也有小型居住遗址,且都排列有序。在房基附近还发现有700多个大小深浅不同的窑穴。这些穴大都是用来贮藏粮食、器具、甲骨的,有的则作为居穴。在小屯村还发现有墓葬,它们集中分布在宗庙遗址周围,多为人殉祭坑,著名的妇好墓就在该遗址的东部,王陵区则分布在洹河北岸的侯家庄和武官村一带,在这里共有13座大墓和千余座小墓及排葬坑,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商王大墓。

古代居民遗址和墓地在附近各村也多有发现,但规模都略小。只有在小屯村东南苗圃北部和小屯村西北的北辛庄分别发现了规模较大的铸铜和制骨作坊遗址。

殷墟作为我国考古史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地之一,所获实物资料极为丰富,其中经科学发掘所得刻字甲骨将近3万片,青铜器多达数千件,以及不计其数的玉、石、骨、角、牙、蚌、陶等各类遗物。所有这些都是研究商代历史最珍贵的实物资料。

从一片片不为人知的”龙骨”,到甲骨文的发现,再到甲骨学的诞生,王懿荣、刘鹗等功不可没。西方有句谚语,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大脑。当大量的有字甲骨被丢弃或被填埋时,是王懿荣而不是别的人破解了甲骨背后的秘密。由此可見,人仅仅有知识还不够,还要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王懿荣、刘鹗等以他们的努力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本文选自《收藏怎忍细说》张世科 张晋编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2.3)

推荐访问:甲骨 天下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