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字在甲骨文中的释义探究

时间:2023-05-24 21:35:1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汉字体系里,车字最早出现于殷墟甲骨文中。在甲骨文体系中,车还仅仅是一个新发明的文字,其写法高度象形,亦字亦画。西周以后,车字才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并出现了规范的、简化的、与现代汉语中相似的“車”字写法。这说明我国古代的战车并非中原原有之物,而是在商代晚期才由外部传播而来。

【关键词】车;甲骨文;金文;战车

目前我国发现的成体系的最早文字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商代晚期,除甲骨文字外,尚有陶文、玉石文和金文等等,而以甲骨文最多最为重要。况且殷墟甲骨文字下启西周文字,与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同属一个文字体系,所以我国汉字的早期形态以殷墟甲骨文字为代表。甲骨文字在造字方式及其书写方式已经具备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从文字学的角度系统分析甲骨文中关于车字的形成和演变将对探究我国古代车的起源问题带来帮助。

一、车字本义当为古代战车的写照

现代汉语中,车的本意指车子,指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这与英语词汇中的vehicle相对应,意为运载工具、车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说:“车,舆轮之总名,象形,凡车之属皆从车。”那么车字在初创时的原始意思是指什么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车之事多矣。独言舆轮者,以毂辐牙皆统于轮,轼较轸轵轛皆统于舆,辀与轴则所以行此舆轮者也。故仓颉之制字,但象其一舆兩轮一轴。许君之说字,谓之舆轮之总名。言轮而轴见矣。浑言之则舆轮之总名。析言之则惟舆称车。”段玉段这里所谓的“車”:上下两横表示车的两轮,中间的“田”字外沿表示车箱,“田”字中的“十”字表示车轴与车辕在车箱下的交叉,纵贯的一竖表示车轴。这很明显就是对古代战车中最重要部件“轮”、“舆”、“轴”等的形象描述。笔者大胆推测车字的出现当为古代战车的写照,这从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车字写法也能得到证明。

在汉字体系里,车字最早出现于殷墟甲骨文和金文中,其字有多种写法,皆象古代战车车形。《甲骨文编》中共收录车字27个,《金文编》中共收录车字52个,这些“车”字写法各异,但都是对古代战车的抽象实物描写,而且这些写法中又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没有反映长辕、衡及轭等驾马工具,仅仅描绘出了轮、轴、舆、辖等战车局部的面貌(半貌车字)。如《明一九〇六》中的车字,仅有两辖、两轮、一轴和一个车厢,而《乙八〇八一》和《铁九一·四》中的车字最简单,仅有两轮和一个车轴。另一类不但有轮、轴、舆、辖,还详细地描绘出长辕、衡、轭等驾马工具的车字,反映出了古代战车的整体构造(全貌车字)。如《存七四三》中的车字,清晰地显示出双轮、方舆、一軸、一辕和辕首端的曲衡及轭等战车最基本的构造部件;《买车卣》中的车字,很明显地能看到两辖、两轮、方舆、长轴、弯辕、曲衡和驾马的轭。这些都反映了车字在初创阶段的不规范,大多都是对战车整体或部分的如实描画。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殷墟遗址陆续发掘出了大量晚商时期的战车实物痕迹,其构造一般为木质结构,两轮,方舆,独辕,车辕后端置于舆下的车轴上,辕前端置衡且衡多为曲形,曲衡之上缚有驾马用的轭,等等。这些实物遗迹的发现再次说明车字的本意是对古代战车的写照。

二、车字的形成与演变

我国汉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阶段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出了汉字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发展规律。现代汉语中的“车”字,在篆、隶、楷、行、草等字体中除有因书法书写的不同和简体繁体的区别外,该字的构造并无变化,只有在甲骨文中,车字的构造和写法才千奇百怪。

从《甲骨文编》和《金文编》中的车字我们还可以明显地发现有一个区别,就是甲骨文中的全貌车字的笔划有明显断裂的现象。我们知道,甲骨文是用刀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一个横平竖直的笔划本该一笔刻成,为何要刻意断开呢?而且从这些断开的部位看,这些笔划还有重叠的部分,这该怎么理解呢?笔者大胆推测原因有二:其一,这些字可能反映了当时车马作为陪葬品的一种情形,当时负责记录此事的卜师就照原样刻写下来了。其二,就是卜师在记录战争或田猎时对战车损坏情形的描绘。从殷墟发现的战车遗迹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战车非常笨重,而且车轴和车辕又较长较细,这就使得战车在战争或者田猎中难勉不受损坏。所以当车轴或车辕折断时,卜师就照着折断时的原样把车给画出来也是可能的。通过甲骨文中常见的笔划断裂的车字可以看出,商代晚期的人们开始时并未根据古代战车实物真正抽象概括出车字,甲骨文中之所以出现车字仅仅是对战车的一种无意识的实物轮廓描绘。除全貌车字外,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车字中还有仅反映车轮、车厢及车轴等局部面貌的半貌车字。在《甲骨文编》收录的11个半貌车字中,既有反映出双辖、双轮、方舆及一轴等部件的车字,也有仅反映双辖、双轮和一轴的车字,还有仅反映两轮和一轴的车字,等等。这些半貌车字的形成,可能是当时人们对破损战车的真实轮廓描绘,也可能是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辖、轮、轴和舆是战车的重要构造,所以在刻画车字时只描绘其重要部件。但到了周代,金文半貌车字却有很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统一。从《金文编》收录的19个半貌车字中,仅有《父丁斛》和《父丁豆》这两个车字是反映战车的两辖、两轮和一轴的现象,剩余的17个半貌车字在写法已高度抽象简化并统一为“車”,这种写法一直沿用至今。

三、车字的形成与古代战车的出现

由前文可知,汉字车字的本来意思是指古代的战车。由甲骨文中车字对战车各种形态的一种无意识的实物轮廓描绘逐步到金文中车字的统一,这说明车字在商代晚期时还仅仅是一个新发明的文字。所以车字刚出现时高度象形,亦字亦画,西周以后,车字才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并出现了规范的、简化的、与现代汉语中相似的“車”字写法。这也说明在商代晚期战车应当在中原大地出现不久,对当时的人民来说战车还是一个新事物。另外,在至今发现的 10万余片有刻辞的殷墟甲骨中虽有大量关于战争的卜辞,但提到车字的并不多,而且有的车字还多次与人名或地名相关,这一方面说明了战车虽已出现,但数量并不多,人们对此的了解和使用有限。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战车对战争的胜负不起主要作用。

另外,我国现代汉语词汇中有大量以“车”作偏旁的字词,如轮、舆、轴、辖、轩、辕、轭、辐、较等,这些字词的本意都是与战车的部件有关,但在甲骨文中,这些以“车”为偏旁的字却极少发现,《甲骨文编》中收录的以“车”为偏旁的字只有三个“舆”字,其写法相同,都表示用手扶车厢的意思。再者,我国古代战车由木质部件和金属装饰构成,这些表示战车部件的字词为什么不采用“木”字或“金”字作偏旁呢?这很可能表明商代晚期的人们是认识战车整体后再认识战车部件的,所以在文字上相对应就先有车字后有车部件的字。如果这种猜测成立的话,那么就说明我国古代的战车并未中原原有之物,而是在商代晚期或者商代晚期销之前才由外部传播而来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关从与西方少数民族战争中俘获战车的验辞也可以为此观点作一佐证。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甲骨文编[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 1965.

[2] 容  庚. 金文编[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3] 夏含夷. 中国马车的起源及其历史意义//见夏含夷. 温故知新录——商周文化史管见[M]. 台北: 稻禾出版社, 1997.

推荐访问:甲骨 释义 探究 文中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