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

时间:2023-05-24 19:15:1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什么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经过了若干年的研究,我得出了这样的看法,这个主题很简单,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

天道、人道之源

天道就是探讨天地来源的自然法则。人道就是人自身和人类社会的道理。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不防提一下“天人合一”的问题:“天人合一”只是天道和人道关系的一种看法,一种很有价值的看法,但不能用“天人合一”来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主题,因为还有其他方面。例如,古代除了讲“天人合一”以外还有“天人相分”,天和人即相分又统一。这种观点也有很深刻理论思维的意义。如此“天人合一”不能做为中国传统文化主题。

政治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都和这个主题有关系,它的涵义面很宽,把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概括进来。紧接着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主题而不是其他主题?这是由中国的历史所决定的,而且是由中国历史跨进文明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由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我们这条路的走法有我们自己的特点。

中国有很长的农耕的历史,通过农业考古告诉我们,距离今天7000年,在江南某些地区就有稻米了。农业考古不是凭想象的,要看地下发现的东西,要看有没有稻米、稻谷的种子。实际的东西是历史直接见证人。在今天的浙江省余姚,有一个河姆渡村,在河姆渡村的东北发现了一个遗址,1973年开始发掘,后来考古学家给了一个名字,就叫河姆渡文化。在考古学上是一种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实际上也属于仰韶文化。

大家都到过古城西安,到西安以后,有一个地方大家是必须要看的,就是半坡遗址,距离今天西安城东面不是很远,半坡遗址整个的规模、当时我们的先民住的什么房子、用的什么陶器,大家看得一清二楚,距离今天6000年。遗址发现了几斗谷子,我们北方人叫谷子,谷子磨过以后,把谷子的皮去掉,就成了我们今天的,J眯。我们还可以看到,半坡遗址的很多土颜色发黑,为什么发黑呢?考古学家研究,当时种小米用烧荒的方法,烧荒以后土壤比较松软,便于种谷子。例子不止以上两个。考古学而得出一个结论,距离今天6000年到7000年,南稻北粟的农业基本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原始农业靠天吃饭,因此要解决天和人的关系,就必须研究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天道和人道成为传统文化的主题不是偶然的,是由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农耕历史所决定的。

天道、人道之合

在《周易》中说:君子必须懂得两门学问:即天文与人文。懂得天文,就是了解时间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把农业生产搞好;与此相称的,还要了解入文,“人文”这个词并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首先出在《周易》这本书里。懂得人文,“以化成天下”,是说懂得社会制度、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一个文明的人,就必须懂得人文,提得很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主张学天文,这和农业生产有关;学人文,人自身的道理、社会制度的道理,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中国古代学术最辉煌的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活跃的时期,也叫做“百家争鸣”的时期。究竟有多少个学派?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说有六家,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里讲有十家,这两者不矛盾。儒家,孔子开创的;墨家,墨子开创的;道家,老子开创的;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还有法家,法家并不是讲“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是近代意识,法家主要是讲君主如何实行统治之术;还有名家、小说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共十家,非常丰富。这十家互相辩论、互相学习、互相驳难、互相吸引,它们都为中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

《尚书·尧典》里就有“文明”一词。文明指什么呢?文明是指治国者的道德品质、才能就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叫做“文明”。文明是和野蛮对称的,文明多一分,野蛮就少一分,文明进一尺,野蛮就少一寸。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大的论争,论争“文野之分”,要把文明和野蛮区别开来,当时的先进人物都打着文明的旗号来反对野蛮。荀子说:“不敬文,谓之野;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荀子·礼论》)

文化和政治、经济是同等重要,就叫做交融论,理解今天的国际事务,必须要有文化、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看得清楚。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天道和人道。

推荐访问:天人 中国传统文化 主题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