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公众参与,推进决策民主化

时间:2023-05-24 12:15:0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是推进决策民主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对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论证增强公众参与在推进决策民主化中的必要性,分析我国公众参与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探析推进决策民主化进程的道路。

关键词 公众参与 决策民主化 政治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

推进决策民主化作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对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着重大意义。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公众参与作为决策民主化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在近年来不断引起社会关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增强公众参与是公众参与决策、保证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体现,更是推进决策民主化的关键。

一、公众参与对推进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意义

在2020年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在十八大会议上提出的奋斗目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公众是公共政策参与的主体,增强公众参与,无疑会对我国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也必然会给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带来深远影响。

(一)增强公众参与是推进决策民主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主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民主,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公众参与作为民主最直接的体现,关系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增强公众参与对提高民主水平,健全民主制度,推动决策民主化进程都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二)增强公众参与是决策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础源自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和接受。而公众参与决策,可以使得政策更易于被社会公众认同和接受,这种认同感进而增进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减少政府推进政策执行的成本投入。近年来,随着民众民主意识的觉醒,公共政策与普通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针对公共决策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导致决策不能顺利执行。而只有增强公众参与,才能减少公众对决策的质疑,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从而以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决策,保障决策的顺利运行。

(三)增强公众参与是民主化决策在新形势下的客观需要。

社会的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公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他们逐渐认识到参与公共决策对于他们利益分配和利益实现的重要作用。对于关乎自身利益的事情不再是冷眼旁观,而是主动的希望参与到公共决策的制定,向政府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决策机构为提高决策质量,保障决策顺利运行,就必须扩大这些利益群体对公共决策的参与,对公众的要求及愿望有所回应。

(四)增强公众参与是提高决策质量的有效途径。

决策的运行是策划、决定、执行、监督的一系列过程。增强公众参与,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决策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很多地方,公共决策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精英决策,缺乏与民众的必要沟通和互动。广大民众对决策过程几乎是信息闭塞和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精英决策模式很难避免专断决策,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及问责机制。而增强公众参与,必然会对这种决策权力形成一种监督和制约作用,从而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产生积极作用,提高决策质量。

二、 公众参与决策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成功开辟与坚持,也为我国努力实现人民民主的目标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但因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还不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推进决策民主化的进程。

(一)公众参与决策的意识比较淡薄。

1、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我国受传统封建文化影响较深。一方面,受官僚主义和长官意志的影响,一些决策部门习惯于把公民当作公共政策的客体,认为公民素质低,同时又担心公众意见不一,影响决策效率,不想或不愿让公众参与。另一方面,受“权威崇拜”、“自扫门前雪”、不愿多管“闲事”等小农意识和“少数人定政策”观念的影响,不少人认为政策决策是政府部门的事,怎么定就怎么办,即使有了参与的机会,也多表现得沉默、被动。公民自主意识不够,历史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还有待加强。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总体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都相对较低,公众的权力意识淡薄,参与决策的动机层次不高,民主参与的理念还没有深入整个社会民众心理。公众的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高,参与的效果不太理想,这具体的表现在公众不愿参与社会调查,问卷调查等,对于政府的信息公开机制也都漠不关心,没有参与公共决策的意识。

(二)公众参与决策的门槛高,渠道少。

我国公众参与决策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虽然近年来也发展了信访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等,但总体说来,我国公众特别是基层人民参与决策的比例仍然较低。人民只能通过选举人大代表,以代议的方式将自己的愿望通过这些代表来表达,但也只能间接参与到立法和制度政策;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选举政协代表,以与执政党协商的方式将自己的意愿反应到政策制定中。而且,在这些参与方式中,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的比例都比较少,大多都是党员干部,一般公众很难有机会参与其中。

(三)公众参与决策的形式比较单一。

公众参与决策的过程应该包括决策中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管理权,监督权。但就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分析,公众参与一般都表现为一种很极端的示威游行的方式,以阻止公共决策的执行,逼迫政府作出让步。而在前期推进民主决策,提出决策意见、加强监督等方面都少有参与。

(四)公众参与决策的内容比较局限。

在现阶段,我国公众参与决策的主要内容是在选举人民代表,加强立法等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努力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并不断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不断拓宽民主决策的范围和丰富民主的内容,但相比公众的具体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究其本身,这些只是公众对决策的知情权,是公众参与决策的基础,而非公众具体参与的过程。

三、 如何增强公众参与,有效推进决策民主化

公众参与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力,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扩大公众参与,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力。要如何增强公众参与,推进决策的民主化,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不断提高公民参与决策的意识。

推进决策的民主化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公民素质,提高公众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是培育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实现公众有序参与,推进决策民主化的基础。要加强公民的民主教育,向公众传输民主政治文化及政治参与的知识,并加强其制度化参与能力的锻炼,使其能够正确表达自身利益需求和政治诉求,使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不断走向有序化、健康化发展轨道。另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人员的政治民主意识,为增强公众参与提供良好环境。

(二)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是保证民主化决策的根本保障。一是要建立信息收集机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收集能反应公众期望的信息,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二是要建立民主咨询认证制度。对重大事项、重大工程项目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通过提交人大、政协,咨询公众意见,给以网上公示,开听证会等方式给以民主咨询论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三是建立多种方案的比较制度。多种方案的比较制度是实现民主决策的重要方法。重大公共决策应当请有不同背景的咨询机构或专家参与咨询论证,提出多个决策方案,使决策论证建立在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之上。

(三)完善公民参与决策的法律保障。

没有健全的法律保障,再好的民主决策也没有执行的根基。公众参与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正的法律程序,以交流、沟通、博弈、协调的方式达成共识,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最大实现决策的民主化。政府部门应不断完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条文规定社会各方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应有的责任,并根据有关法律出台一些有利于扩大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相关具体细则,使决策从制定到完成,形成一整套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保障,从而推动我国公共决策的民主化。

(四)畅通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

畅通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要保证两个方面。一是要保证现行民主决策的制度要通畅。要保证人大代表作为代表人民利益,民主决策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监督政府行为的主体地位,建立重大公共决策项目的信息公开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由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公开听证制度。二是要拓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要创造条件,让公众参与到政府的公共决策中来,让人民监督政府;创建平台,在全社会公开鼓励形式多样的公众参与决策热情,为人民群众参与政府决策提供方便,最大限度地扩大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作者:中共南昌县委党校科员,本科学历,从事理论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顾戛良.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选择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01).

[2]俞可平.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学习时报,2006-12-18(05).

[3]刘超.公共决策中的利益集团及其控制.甘肃社会科学,2011(01).

推荐访问:民主化 决策 增强 推进 公众参与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