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魅力

时间:2023-05-23 12:30:3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毛南族是贵州仅有的两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分布在黔南自治州的平塘、独山、惠水三县的6个毛南族乡(镇)46个村,人口约3万人。毛南族原被称为“佯僙人”,199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佯僙人”为毛南族。毛南族文化是毛南族人民的珍贵遗产、精神家园和生命记忆。

千百年来,它不仅以其独特的形式技巧和审美品格,塑造并滋养着毛南族的精神与心灵;而且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孕育并传承了丰富的、众多的种类,在祖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促进了毛南族文化的发展,使毛南族优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建立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内外环境的变化,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出台;2006年《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2007年《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扶持力度的通知》等多项涉及或针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法规和措施密集出台;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出台;2011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国发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提出“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加大毛南族、仫佬族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力度”。同时,贵州省和黔南州也相应制定了一批重要法规和文件,促进毛南族文化的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已实施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发30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抢救, 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编辑出版《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程、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等等,特别是2003年《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出台。毛南族文化在这些强劲东风的吹拂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有:

毛南族猴鼓舞:1997年登上了上海“中华民族大观园”的舞台,深得海内外人士的赞美;2002年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因此被黔南州文化局命名为“猴鼓舞艺术之乡”;2008年猴鼓舞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猴鼓舞不仅登上“多彩贵州”等活动和省、州、县、乡、村文艺演出的舞台,而且已经进入了校园、走上了课堂。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毛南族“猴鼓舞”喜获表演项目综合类比赛三等奖。毛南族其他的歌舞艺术同样在黔南州、平塘县的文艺活动、旅游活动中独领风骚。

毛南族传统工艺:毛南族的纺纱、织布、染布、刺绣技艺精湛,是毛南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民族艺术。其工艺品——巨型绣花鞋更加体现了毛南族妇女的智慧和技艺。这只大绣花鞋长3.22米,宽1.25米,高0.9米,重约100公斤,鞋内可以同时睡下3个成年人。此鞋是按照毛南族特有的翘尖民族鞋身造型设计,鞋身所绣图案内容有腾飞的火龙,有吉祥的凤凰,有猴鼓舞、板凳舞等欢乐场景。这只绣花鞋曾在2006年黔南州建州50周年庆祝大会上展示,吸引了万人目光。当年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的黔南赛场上,也得到评委和众多观众的称道。平塘县2006年投入资金6万元,在卡蒲毛南族乡河中村实施土布床单、背带、鞋垫、鞋子、帽子等毛南族工艺品加工项目,并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艺品加工点”,仅2007年就实现纯收入4.25万元,实现项目户23户99人,人均增收430元。既解决了毛南族中老年妇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实现民族艺术的挖掘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成长,累计销售毛南床单3.12万床,创产值374.45万元,效益93.61万元,其他工艺产品效益13.21万元。并成为赠送、购买、收藏的特色工艺品,不仅远销省内外,甚至还跨出国门到东南亚的新加坡等地。2012年8月“毛南族特色工艺品”入选百度推广助推青年创业就业公益项目,河中村的“绣娘”代表石秀兰在贵阳接受授牌。可见,毛南族的工艺文化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毛南族文化研究:平塘县近年编写、编印了《贵州平塘卡蒲毛南族风情文化》、《中国毛南族第一乡——卡蒲》、《贵州毛南族日常用语读本》(试用本)。平塘籍毛南族作家孟学祥著的散文集《山中的那一个家园》获得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人口较少民族特别奖。平塘籍学者樊敏著的《贵州毛南族传统文化及其发展研究》是全面反映贵州毛南族历史与现状的第一部著作,获第三届黔南州文艺奖二等奖、第五届贵州省文艺奖三等奖。黔南师院邹洪涛教授和时任平塘县民宗局局长杨正举共同主编的《贵州毛南族》进一步深入、系统的描述了贵州毛南族。黔南师院承担了省长基金课题——毛南族历史文化研究。黔南州民研所承担了贵州省社科联理论创新课题——贵州毛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发展研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惠水县成立了贵州第一个毛南族学会,学会致力于毛南族传统文化、社会发展等问题的探索与研究,促进毛南族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该学会的成立,标志着贵州毛南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已步入崭新阶段。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初步建成

公共文化服务是毛南族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经历了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转变。特别是国家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以来,毛南族聚居的乡村,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整个毛南族聚居区。

这些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的建立和完善,引导和带动了毛南族文化的发展,有的村寨还成立了歌舞、体育、刺绣等形式多样的表演、展演队伍,并在各中演出和活动中得到宣传与提升。河中村的文艺队、者密镇的毛南风情艺术团等多次成功中标平塘县“幸福进万家”和“同步小康进万家”的公益演出活动。同时在2001年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成立十年庆典上演出,在平塘山水实景剧场“玉水不夜天”中、在黔南州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平塘世界地质奇观旅游节、平塘县的龙舟节、惠水县的好花红艺术节、独山县的花灯艺术节等等节庆活动中展演和演出。这些节庆活动虽然不是毛南族专题的节庆活动,但是,对毛南族文化宣传推介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特别一书的是:2006年在平塘县的卡蒲毛南族乡建设了毛南族风情园,这座具有典型的毛南族建筑风格的风情园,占地20余亩。其中包括反映毛南族文化特征的神牛门,收藏上百件毛南族清末年间生产、生活用品的毛南族文化陈列室,生动再现毛南族历史文化的风情片,大型民族文化表演场等设施。还有2011年6月独山举办了“毛南情、颂党恩”民族文化进校园专场文艺演出,演出在独具毛南族风情元素的歌舞《柳啷咧》中拉开序幕,毛南族敬酒歌、手工艺品、猴鼓舞、民歌对唱等相继闪亮登场,引起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2012年3月,首届毛南族“三月三”传统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在惠水县和平镇大新村秦家寨成功举办。再有2012年中国·平塘“和谐天地人”旅游文化欢乐周·卡蒲毛南族人民“庆丰收感党恩 喜迎十八大”活动中的开幕式毛南族歌舞表演;毛南族地牯牛、打耗尾比赛;婚俗、舞火龙活动……无论是整场演出还是系列文化活动都向观众展示了一幅神秘久远、文化独特的毛南族历史画卷,表现出毛南族同胞在党的政策扶持下,传承发展毛南族文化的真实写照和毛南族人民追求进步、奋起跨越的精神风貌。(作者系黔南州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霍庆涛)

推荐访问:较少 彰显 人口 民族 魅力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