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认同概述

时间:2023-05-23 10:50:3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多元文化主义影响的日益扩大,基于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功能。本研究从概念、研究的必要性、发展基础、认同条件、结构等方面对民族文化认同进行全面综述。

【关键词】:民族;文化认同;综述

一 概念界定

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民族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是文化变迁和融合中的必然现象,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与共识不仅表现为民族文化的精神、情感、规范和目标转化为民族成员内在本质的过程,而且表现为民族成员根据自己的内心、道德本性和特殊需要对本民族文化的群体价值进行整合的过程。

二 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多元文化主义影响的日益扩大,基于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功能,并且也日益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保存各民族所独有的传统文化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认同观念。

首先,文化认同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凝聚力。文化认同可以被看做文化的靈魂,以一种文化的认同为核心,在长期的文化融合中,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始终以此文化认同为向心力,不断地维护和创新发展本民族文化。

其次,文化认同支配个人文化行为。个人的文化认同一旦形成,便成为支配个人行为和情感的价值准则。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每一个人一出生便生存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接受该文化体系下的风俗、道德、规范等,并以该文化体系下的核心价值观念作为自己行为评判的准则和标准,使自己融入该文化体系中,最终成为该文化的传承者和再创造者。

最后,文化认同决定教育价值。教育作为人类成长所特有的过程,总是包含着一种不可缺少的成分——在人们中间传达某些重要的价值观,尤其是向社会的下一代传达基于历史经验证明值得恪守的价值原则,是人们面对不同文化的传播、交融和碰撞,能够正确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

三 发展的客观基础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可与共识是在相互间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道德的关系中,通过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实现的。其中,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生活与实践的活动、教育与学习的因素相互交错、制衡,共同参与了这个过程,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1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条件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内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民族文化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不仅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且能够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

2 生活与实践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依托

生活与实践可以深化对民族文化的体验和认识。生活与实践是主观精神与客观实际联系的桥梁,是民族文化认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中介,在此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民族国家的社会生活和发展前景联系在一起,与民族文化的情感、规范和目标融为一体,才能构成与民族国家事实上的责任关系,促成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3 教育与学习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途径

教育与学习为民族文化认同从自发走向自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民族文化认同所产生的个体自觉,是社会共识正确反映发展规律的前提。教育与学习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提供群体角色的规范。教育与学习使个人从民族群体的评价和奖惩的刺激中,逐步明确民族国家的价值目标和评价标准,从而把个人的价值取向与民族群体的价值目标与评价标准加以统一,努力选择与确立同民族群体相一致的文化精神。

四 民族文化认同的条件

对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认可与共识是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继承和社会外部因素表现为客观作用于主观的历炼,而自身内在因素的激发才是最终实现的根本。内在因素一经形成就会作为既定的主观条件参与意识的构建,在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

1 价值认同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

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主体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特定感受,是通过交流、沟通、提高和抽象产生出来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意识与价值理念,是国家意识的高度浓缩,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与动力。

2 客观需要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动力

民族文化认同与人们的客观需要具有本质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内在的需要,就不可能产生关于需要的意识,就不会有在目的性指导下满足需要的实践。换言之,一定的精神如果不能契合主体的需要,即使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意识,也不一定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五 民族文化认同的结构

在全球化和国际化语境下,民族文化认同的结构问题引发了广大学者的兴趣。一方面,许多学者从理论上致力于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组织单元及其组织层次;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者依托心理测评技术,致力于发展与修订民族文化认同测评量表或问卷等实证研究工具,以此来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心理结构维度。

就理论而言,大多数研究者强调民族文化认同的社会整合功能具有内容复杂多元、结构多层多维的特点。如侯红良认为,在一国语境内,民族文化认同有三层含义,即民族内部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各民族之间的民族文化认同以及各民族对国家共同体的民族文化认同。

国外的一些研究者运用心理测评等技术来推断民族文化认同内在的结构,并根据传统文化和接触文化两个指标,构建了各种民族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模式,提出了单维线性认同模型、双维认同模型、正交认同模型和多维认同模型,且得到一系列后续研究的支持。

单维民族文化认同模型将认同主体置身于获取国家主流文化和保持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张力中,认为当认同主体获得了国家主流文化或者接触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时,其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内容却期望被抛弃,并在测量水平上,将移民的文化认同状况置于一个由这两种文化类型构成的连续体上,通过计量分析考察个体的民族文化认同取向,且强调这种取向是非此即彼,两者选一的。

二维民族文化认同模型是单维线性认同模型的拓展,认为处于文化多样性社会的认同主体在特定的时间内,可以同时忠诚于不同文化中的价值系统及其实践模式,人们的认同取向不是绝对地倾向于某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可以同时保持对原住民族文化和宿主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

正交民族文化认同模型认为个体的民族文化认同是多元的、多样的,不同文化间的认同可以保持相对独立性,不存在固定的民族文化认同模式,个体民族文化认同的程度和方向有多种可能性。

多维民族文化认同模型将民族文化认同测评结构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文化符号认同、文化身份认同、价值文化认同,上一层次为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上位层级的概化和吸纳能力高于下位层级,同级不同侧面维度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又保持相对独立,自成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0(01).

[2]卿臻.民族文化认同理论及其本质探析[J].前沿,2011,07.

[3]何燕楠,张景书.浅析多元文化背景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J].前沿,2012,23.

[4]张京玲,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

[5]何辉,周晓琳.少数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01).

[6]孙迎武.我国农村少数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与发展策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9.

推荐访问:民族文化 概述 认同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