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民族文学》年度奖终评委及获奖作品评语

时间:2023-05-23 09:30:07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编者按】由本刊举办的“2011《民族文学》年度奖”于2011年12月揭晓(获奖篇目见本刊2012年第1期)。为体现评奖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性,特整理编发2011年度获奖作品的终评委评语,以飨读者。

汉文版评委(按姓氏笔画为序):

牛玉秋,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研究员,多次担任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委,迄今已发表100多万字的研究论文。

白崇人,回族,《民族文学》编委、原副主编。著有专著《民族文学创作论》等多部。

冯德华,《诗刊》副主编,著有散文集《太阳升起来》、《寸断柔肠》等多部,作品获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等多个奖项。

刘书棋,《小说月报》副主编,近年来编发了数百篇优秀小说作品,编辑出版了《从小说到影视》等书籍多部。

李建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个人专著《小说修辞研究》等多部,获冯牧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出版有个人专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十余部,获文学奖项多种。

施战军,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出版有个人专著《活文学之魅》等多部,主编出版《新活力作家文丛》4辑18卷,编选中国当代文学书库之《民族文学卷》(英文版)等。

秦万里,《小说选刊》副主编,著有小说及文学评论等,其中多篇获奖,编辑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文学图书40余种。

葛一敏,《散文选刊》杂志主编,首届河南省政府文学奖评委,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初评委员会委员。

蒙古文版、藏文版、维吾尔文版评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万玛才旦,藏族,电影导演、作家、翻译家,先后用藏文、汉文发表文学作品,电影代表作《静静的嘛呢石》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荣获多项大奖。

扎巴,藏族,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著有长篇小说《鹰傲神山与圣地拉萨》、译著《藏族当代文学研究》多部,作品获多种文学奖。

狄力木拉提•泰来提,维吾尔族,新疆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迄今翻译各类文学作品和学术文章近600万字,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阿尔泰,蒙古族,中国作协第六、七、八届主席团委员,内蒙古作协名誉主席,著有诗集《阿尔泰诗选》等多部,作品多次获国家级文学奖。

陈岗龙,蒙古族,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出版有《蒙古人》等四部诗集、《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

降边嘉措,藏族,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索苏尔,蒙古族,新疆日报社蒙文编辑部翻译组译审,从事诗歌、散文创作,以及蒙译汉、汉译蒙文学翻译,作品曾获全国蒙古语诗歌大赛奖。

铁来克•依不拉音,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处处长,从事汉译维、维译汉文学翻译,著有《新疆多民族文学•翻译文学卷》等。

热依木•玉素甫,中央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获奖作品评语:

汉文文字原创

作品:《神授》(小说)

作者:次仁罗布(藏族)

获奖评语:《神授》表现了现代科技文明进入高原农牧区后,对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强力冲击与深刻影响。作家有责任和义务把一些优秀文明的消失写下来。次仁罗布的真情抒写,使亚尔杰从一个幻境中向我们走来。那个幻境虚幻而又美丽,从虚幻的美丽中走来的亚尔杰身上,洋溢着精神的力量;而从幻境走到现实来的亚尔杰心中,却充满了忧虑和失落……所以,这是一曲挽歌,它在呼唤人们心中渐渐远去的珍宝。

作品:《梧桐》(小说)

作者:金仁顺(朝鲜族)

获奖评语:《梧桐》是一篇书写日常生活的小说。小说对朝鲜族日常生活、风情风物,特别是心理情感方式的把握,独到而准确;对母女关系的表达细致并别致。小说隐含着人对“依存”的表达,以及对“渐行渐远”的伤感。小说文字节制、简约,是一部有鲜明文体意识和生活情趣的小说。

作品:《韩先让的村庄》(小说)

作者:田耳(土家族)

获奖评语:鹭庄旅游的故事从韩先让对村子的承包开始。作者以其娴熟的叙述,让我们目睹了一座村庄的辉煌与衰败。鹭庄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开发、红火、致富、没落,再开发、再红火、再致富的循环往复之后,最后终结于一车水泥砖的进村。现代化的进程演变成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件,在最日常平实的生活场景中透露了中国农民最深沉的文化心理积淀。

作品:《山鬼》(散文)

作者:阿舍(维吾尔族)

获奖评语:读《山鬼》有被撞见的惊异。它犹如来自渊远的冥想,在天地之际,借云雾施放想象的魅影;在古今之间,留下放旷又优雅的魔兽行踪。作者试图将自己融入天地万物之间,用文字描绘奇异绚丽的画卷。作者的抒写如同梦幻,在梦幻中感知了天地山峦,感知了万物生灵。

作品:《神话》(组诗)

作者:鲁若迪基(普米族)

获奖评语:鲁若迪基的《神话》充满对大地的挚爱,对村庄的眷恋,对爱情的讴歌。他的诗风朴素而又热恋、自然而又优美,内蕴着丰沛的诗意、强烈的感染力和充分的经典性,属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令人惊喜的重要收获。

作品:《哈尼族文学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评论)

作者:艾扎(哈尼族)

获奖评语:该文通过对哈尼族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人文学创作的评析,比较深入、具体地概括了当代哈尼族文学创作在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其中包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对本民族心理素质的揭示,对本民族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的彰显,对本民族文学特质的表现以及对文学形式传承的评析。这是一篇较优秀的文学评论。

少数民族文字原创

作品:《天上没有铁丝网》(小说)

作者:阿云嘎(蒙古族)

获奖评语:蒙古族作家阿云嘎的小说《天上没有铁丝网》,是一部在蒙古族母语文学创作领域产生了重大反响的作品。作者通过描写一家牧民的遭遇,表现了作家对草原生态被破坏、人情亲情越来越冷漠和疏远的现实的忧虑。作品触及了当下草原人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

作品:《人生歌谣》(小说)

作者:德本加(藏族)

获奖评语:德本加的短篇小说《人生歌谣》,通过对藏族日常生活准确而富有诗意的描述,将人生的诸多感悟融入到流畅的叙述当中,意境深远,令人回味。

作品:《白纱巾》(小说)

作者:艾赛提•阿布都热西提(维吾尔族)

获奖评语:《白纱巾》是一部由维吾尔族青年作家用母语写成的中篇小说。这篇小说通过娓娓道来的故事,反映了维吾尔族青年鲜活的生活场景和现实人生,是近年来较重要的优秀作品之一。2010年,该作获新疆“天山文艺奖”,在维吾尔族母语文学创作领域产生了较大反响。

作品:《虚构的美丽》(小说)

作者:许连顺(朝鲜族)

获奖评语:朝鲜族作家许连顺创作的《虚构的美丽》以饱满的情感和精巧的构思,反映了现代女性生存状况的尴尬处境,凸现了当代城乡变化中的人性的复杂性。许连顺是用朝鲜族母语写作的作家,在朝鲜族母语文学创作领域,颇具代表性。

少数民族文字翻译

作品:《神话》(汉文译蒙古文•组诗)

译者:马尔卡希(蒙古族)

获奖评语:鲁若迪基的组诗《神话》原作本身很精彩,马尔卡希的翻译出色地传达了原诗的意境,更是拉近了原诗与蒙古族诗歌传统之间的距离。译作比较好地保留住了原诗饱满的感情和音乐感。原诗被翻译成蒙古语之后,其哲理性更加强了。

作品:《父亲的天山,母亲的伊犁》(汉文译藏文•散文)

译者:旦巴亚尔杰(藏族)

获奖评语:旦巴亚尔杰是藏族著名母语作家,创作经验丰富,语言能力突出,精通藏汉两种语言。在翻译《父亲的天山,母亲的伊犁》这篇散文时,他能够以作家的眼光审视作品,再以译者的叙述才能表达原文的内容。该译文语言流畅,叙述到位,译文的风格、语言、节奏、情感走向,基本达到了与原文相一致的水平,保留了原文的各种信息和风格。这是一篇优秀的译文,可选入汉藏翻译范文集。

作品:来吧,来听雪花的缄默(汉文译维吾尔文•组诗)

译者:亚森•阿瓦孜(维吾尔族)

获奖评语:该译文忠实原作内容,语言生动、准确;译者以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注重译文的韵脚和节奏,实现了较高的翻译艺术水平。译者曾翻译过《唐诗三百首》,有较深厚的译诗经验,在全国汉译维诗歌队伍中是颇有声誉的翻译家。

作品:白纱巾(维吾尔文译汉文•小说)

译者:甫拉提•阿不力米提(维吾尔族)

获奖评语:《白纱巾》这篇作品原作优异,甫拉提•阿不力米提翻译得也很出色。译文文笔流畅,比较忠实地体现了原作者本意,传达出了原作的神韵,使读者阅读译文如同译者本人阅读原作一样,达到基本相同的境界。从这篇译文可以看出译者较高的翻译水平和文学素养。

作品:草原蒙古人家(蒙古文译汉文•小说)

译者:朵日娜(蒙古族)

获奖评语:朵日娜翻译的小说《草原蒙古人家》,是关于草原梦想与现实背离的故事。译笔沉稳忠实,表达准确而简练,比较出色地再现了原作的叙事风格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优秀译作。

作品:无眠的长夜(哈萨克文译汉文•小说)

译者:阿里(撒拉族)

获奖评语:本小说译者以自己在基层工作和长期从事翻译的经验,充分发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熟悉哈萨克族生活的优长,以较高的汉语文水平准确地再现了原作的精神内涵;译文用词十分恰当、生动,有些方面甚至比原作高出一筹,表现了较高的翻译艺术水平。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心连心”专辑征文

作品:《守礁》(小说)

作者:王向力(蒙古族)

获奖评语:这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在一座不足0.5平方公里的礁石上,有五个年轻的战士,日夜守卫在这块远离祖国的地方。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以乐观的态度和大自然作抗争。小说叙述自然流畅,情节有趣,语言生动活泼,真实地再现了当代军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写出了这一代年轻人的鲜明个性。

作品:《告别刀耕火种——忆初进佤山》(散文)

作者:彭荆风(汉族)

获奖评语:一位老军人、老作家,通过对佤族人、拉祜族人告别刀耕火种这段历史的追忆、记录,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朴素的叙述,再现了一个独特的情境,也追忆着一种值得怀念的精神,是对建党90周年的深情献礼。

作品:《重提那个年月和那些人》(诗歌)

作者:高若虹(满族)

获奖评语:即使倒下,也要埋在根底;听从心底的声音,一无反顾,是为理想和责任;朴素的准备和理性的抉择,及至巨大的牺牲,均是自觉的担当。作者把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努力诉诸草鞋、绑腿……那个年月的那些人坚韧地前行,恪守住最基本的使命,将它置于远大,置于心底。

推荐访问:获奖作品 评语 评委 民族 年度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