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深译”路径

时间:2023-05-23 08:40:1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摘要:裕固族文学的域外传播,是中国民族文学外译领域的蛮荒之地。由于没有文字,裕固族文学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形式,以民间文学为其核心。裕固族文学的对外译介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文学翻译策略,“深译”是跨文化交际的必由之路。以“深译”理论为框架,结合裕固族民间文学的典型译例,从哲学、译学和伦理三个维度探讨了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深译”路径。

关键词:“深译” 民族文学 裕固族文学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就其本质而论则是文化的译介。文学与文化的复杂交织是民族文学研究者绕不开的课题。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特殊性要通过文学表现出来。民族文学中的许多语词,都负载着本民族的文化密码,有着独特的含义,深深植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民族文学的传播与发展既有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民族文学如何为异域文化所理解与接受。民族文学要走向世界,就离不开文学的译介。然而,民族文学的特殊性,即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给翻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文学与文化的传播遇到尴尬的处境。如果一味顺应译语文化,照顾到译语读者,则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则会丧失殆尽,迷失了自我,造成文化的“失语”。反之,如果过分强调民族文学的特殊性,不顾译语读者的感受,彰显自我,以我为中心,则会造成文化的“呓语”,同样达不到传播与交流的目的。因此,本文的逻辑起点与研究目的,就是要找到一条适合民族文学域外传播的路径。为了言之有据,本文特以裕固族文学的译介为个案展开论述。

  一.裕固族文学对外译介的现状

裕固族是生活在祁连山脚下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是中国“众小”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和酒泉市的黄泥堡乡,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青海省祁连县境内。

1.裕固族文学

裕固族有两种民族语言,同属阿尔泰语系,西部裕固语属于突厥语族,东部裕固语属于蒙古语族。二者互不相通,以汉语为中介语。裕固族的先祖曾使用回鹘文,但由于历史原因文字在明末清初逐渐失传。它现在只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普遍使用汉字。口传心授是裕固族文化主要的传承形式。[1]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异族通婚的增多,裕固语面临萎缩困境,使用人数日益减少,使用范围逐渐缩小。裕固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显得更加迫切。

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学一样,裕固族文学,也可以区分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个部分。由于没有文字,长期以来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形式。因此民间文学是裕固族文学的核心。裕固族嚴格意义上的作家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9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但作家文学依然带有浓厚的口头传统印记。本文所说的裕固族文学,主要指的是民间文学。对裕固族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的到来。从1914年开始,俄国突厥学家马洛夫对裕固族的民间口传文学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在俄国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是依托民间文学开展语言方面的研究。国内系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队伍的主力是裕固族学者,后来一些汉族学者也加入进来。裕固族文学,是裕固族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经验的结晶,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括神话,传说,叙事诗,民间故事,民歌,谚语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背景下,借助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以翻译为桥梁,让裕固族文学“走出去”,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传播,以保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这是裕固族文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2.裕固族文学的外译现状

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的对外译介与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薄弱环节,而裕固族文学的译介更是一片蛮荒之地。已有少数民族文学的外译成果,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于蒙古族、藏族、彝族、维吾尔族、壮族等几个民族,且多数是海外汉学家的译本。进入21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译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更是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裕固族文学的外译工作举步维艰。如前所述,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这应该是困局最深层的原因。在对外译介方面,20世纪初前苏联的一些学者出版了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1967年,俄国突厥学家马洛夫在莫斯科出版了《裕固语》一书,主要内容是裕固语长篇话语材料及其俄语译文,属于语言研究。在国内,裕固族学者钟进文多年来致力于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于2018年2月出版新著《西部裕固语366句会话句》,采用汉、英、日、俄多语对照的方式编排,同样也是对语言方面的实证研究。[2]

就裕固族文学的英文译介工作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极少。目前国内更多的研究工作,局限于将口传文学转译为汉语并进行文字记录。2017年5月,郭秀娟、秦银国的著作《裕固族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外宣翻译》正式出版,使得局面有了极大改观。[3]本书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了裕固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裕固族文化的域外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文化要走向世界,民族文学的域外传播是开路先锋,那么有什么路径可走呢?有无规律可循呢?

  二.“深译”作为文学翻译策略的规律性

“深译”,全称“深度翻译”,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受到文化人类学“深描”的启发,于1993年在其同名论文中提出的概念。“深译”为民族文学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开辟了一条重要路径。

1.阿皮亚认为,由于语言结构的不同与意识形态因素,完全的翻译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深译是学术性翻译,借助于注释和术语表,力图把译文置于丰富的文化与语言语境之中。[4]我们从“深译”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两大重要信息:一是深译的文体标记,是各种各样的解释性材料,可以是序言,脚注,或是文后的术语集释,以提供大量的背景信息;二,与此相应,这样做的目的是,译文有了丰厚的语言文化语境,为译文的生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原文的生命在异域它邦获得了“来生”。其深层动因,是让译文读者对生活于原语语境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有更多的认识,对原文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与尊重,而这也是翻译之最终目的。翻译也是创作新的文本,它在异域文化中起到的作用应该等同于原语文本在本土文化中的作用。译者的根本任务,是把文化异质性译入他者文化,并被他者文化所接受,即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彰显,译者的话语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他强调意图的重要性。话语是行为的产物,而行为必有意图,因此话语的背后都有意图的身影,了解意图是理解话语的必要前提。还有语境的重要性。意图与语境密不可分,只有理解了话语发生的语境,才能把握它的意图。再者,还要关注差异。从事翻译活动,一定要有文化差异意识,必须对他者文化抱有敬意,这也是“深度翻译”的基本观点。

2.英国翻译理论家西奥赫曼斯,也对深译进行了探讨。他在“作为深译的跨文化翻译研究”一文中,主要考察了翻译研究中对外国译论术语的翻译问题。“我们需要翻译才能研究翻译”,离开了翻译就无法研究外国的翻译思想,这是不得已的事情。他举了严复的例子。“信达雅”三字进入英语,就是很困难的事情,有15位译者进行了翻译,在信的意义上共识度最高;其次是雅;争议最大的是达的翻译,有8种不同的译文。理解是第一步,对意义的理解不同,翻译自然就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完全对等的翻译只是幻想。所以,在他看来,我们应该摒弃这样一种认识,认为我们能够对外国的译论概念找到完全准确对等的传达,这是一厢情愿的,也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因此深译理论还有其他的功能,翻译研究的任务,就是创造新的词语,让异国的翻译概念在本国文化中找到合适的位置,让本土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翻译实践中,很多译者都采用了深译的策略。以理查兹为例,他对于孟子很多伦理和哲学的术语概念的翻译,就采用了所谓的“多重定义技巧”。[5]

3.在中外翻译史上,尽管译者也许没有意识到这一做法的方法论意义,过去的研究者也许没有从理论高度予以挖掘、提炼,其实利用深译策略的实例还有很多。美国汉学家霍克斯,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译本中不仅有长篇序言,还加入了大量的注释,附录,对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语词、风土人情等作出了详尽的解释。一方面,有助于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欣赏中国文学之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再如,萧乾、文洁若在翻译有着“天书”之称的《尤利西斯》时,有学者统计,他们做的注释达到近6000条。[6]张谷若的翻译实践也是深译方法一个很好的注脚。在其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中,各类注释达到438处。译者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既能保留原文的用词之妙,又能帮助中国读者更好理解原作。

从以上这些实例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在跨语际实践中,深译策略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也就是规律性,并非单纯的个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深译策略是跨文化交际的必由之路。

  三.裕固族文学走向世界的“深译”路径

从仔细研读中我们可以发现,深译理论有三个最突出的关键词:差异,语境和尊重。三者内在联系,相辅相成。理解差异是前提,深描语境是手段,表达尊重是目的。与此相对应,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对裕固族文学“深译”路径的探讨。

1.深刻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哲学层面的要求。

各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自然有着极大的差异,差异无处不在。对此要有深刻的理解,看似简单的任务实则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习惯于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为准绳,对“他者”进行价值判断,这也是许多纷争,小到人际矛盾,大到种族、宗教、政治冲突的主要原因。对于裕固族文学的翻译,挑战同样来自于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文化差异反映在文学话语中,而话语都是行为的产物,任何行为都有其背后的理由或者动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其行为方式不千差万别,都有其原因。对差异的深刻理解,对差异背后原因的仔细分析,其基础是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塑造。这既是对译者的要求,更是对译本读者更高层次的要求,也应该是哲学教育的任务。

2.深度描写文学作品的生产语境:译学层面的任务

如果理解并承认了各个民族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各种差异,诸如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那么,对于反映民族文化身份的裕固族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的翻译,我们就要充分关注它的生产语境,即是文学作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我们要利用我们感知的差异信息,并把这种信息在译作中忠实地表达出来,让译语文化的读者能够真切地理解这种差异,领会差异产生的原因。诚如是,文学翻译的任务方可完成,文化传播的目的才能达到。以裕固族谚语为例:“水的源头是泉水,人中最大的是舅舅。”“人中最大的是舅舅”,如果仅仅按照字面的意思,可以译作: A maternal uncle has authority over his nephews and nieces.这样的译文难免让读者产生困惑,为什么舅舅是最大的权威?可以说,文本与语境的关系极似冰山与水面下山体的关系:原文就像是冰山,是浮在海面我们可以看到的部分,其实还有更大的部分在海面以下,我们看不到,这就是作品的语境。没有海面下的部分就没有冰山,没有语境也没有原文的话语。因此,我们必需补充文本缺失的信息,揭示文本在原语文化中的语境、在语意关系网中的位置,读者才能理解文本,达到交流的目的。对此谚语的翻译,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脚注或者尾注的方法,补充读者在文本中看不到的语境信息。其实,舅权是母权制的反映。裕固语中,舅舅被称作“达嘎”或“达更”,意思是“有权威的人”、“有影响力的人”。舅舅在外甥家的婚丧嫁娶、财产继承、矛盾调处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力,是必须出场的重要角色。很多的民歌中,首先被怀念的是舅舅,还有母亲,哥哥、弟弟,很少有父亲的影子,这些都带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7]这些语境信息如果在译文中没有注释,读者就完全无法理解原文信息,交流效果无从谈起。

3.深挚敬重“他者”的文化身份:伦理层面的目标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護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共存共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格局,日益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对于“他者”文化,西方文化应该更加具有包容意识,这也是西方很多学者——包括文化人类学者、翻译学者——共同的心声。阿皮亚的“深译”理论,有着明确的伦理诉求,目的是要尊重“他者”的文化身份,反对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克服非洲民族的文化自卑情结,挑战西方的文化优越感。当然,这种理论对于裕固族文学的翻译与传播有着丰富的启示意义。通过深度翻译,裕固族文化能够走出祁连山,走向世界,得到各民族的广泛认同与尊重。我们以鄂博的翻译为例。祭鄂博,即是祭祀当地的山神,也是裕固族传统的宗教仪式,起源于古老游牧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每年的农历四月至七月,肃南水草丰美,牛羊肥壮,这正是农牧民祭鄂博的时候。鄂博一般建于两山山腰之间,多用石块堆积而成,形状似塔,正中树一高高的旗杆,杆顶挂满经幡。每年祭鄂博期间,农牧民携带着各种祭品赶到鄂博处,先煨桑,再献上哈达和祭品。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文艺表演等活动,意为迎接喜神。在翻译这样一种宗教仪式的过程中,仅有字面的翻译文本是远远不够的,译者有更多的任务要做,即通过加注的方法,对仪式的过程加以详细的说明。有了“副文本”的帮助,译语的读者获得了丰富的信息,对于裕固族文化有了深刻的领悟,对于“他者”的文化身份产生深深的敬意,从而达到文化域外传播的目的。

  四.结语

文学文本是民族文化的浓缩,文学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文化,而不是文本或者语词。各民族的语词除了表达语音和词义之外,还体现了该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底蕴。[8]可以说,凡是表达民族文化中特有现象的语词,都可以而且应当采取深译的模式。深译作为文学翻译策略,不仅适用于裕固族文学及其文化的对外传播,而且具有规律性、普适性,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学与文化的域外传播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参考文献

[1]钟进文.裕固语面临传承困境[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1-15.

[2]钟进文.西部裕固语366句会话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郭秀娟,秦银国.裕固族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外宣翻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

[4]Appiah,Kwame Anthony.Thick Translation [A].in Lawrence Venuti(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5]Hermans,Theo.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 [DB/OL]. (2018-10-05)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 doi=10..1.623.8181&rep=rep1&type=pdf

[6]孙宁宁.翻译研究的文化人类学维度:深度翻译[J].上海翻译,2010,(1):14-17.

[7]田自成,多红斌.裕固族风情[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63.

[8]陈宗振.西部裕固语某些词的文化底蕴[J].青海民族研究,2016,(2):190-194.

(作者介绍:赵尚,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推荐访问:走向世界 路径 民族 文学 深译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