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云南哈尼族文学研究综述

时间:2023-05-22 21:50:1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新时期以来,哈尼族文学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建国以来这一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初步梳理,按时间分为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这几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状况及特征进行了概括总结,以求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哈尼族文学研究;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

哈尼族文学同其民族历史一样独特而绚丽,既有悠久灿烂的民间传统文学,如迁徙史诗、神话、哭嫁歌;也有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成长起来的以哥布、存文学、郎确等人为代表的哈尼族作家群所创作的优秀作品。哈尼族文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及哈尼族文学的研究其意义是重大的。就哈尼族文学的研究现状而言,其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89年是哈尼族文学研究的萌芽期,90年代初期到1998年是哈尼族文学研究的发展期,1999年以来至今为哈尼族文学研究的成熟期。

一 研究萌芽期(1949-1989):资料整理与语言翻译

资料整理与翻译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基础,由于哈尼族的传统文学还是口头文学,依靠世代口耳相传保存下来并不断充实,文字材料很少。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研究活动主要集中在民间文学的资料整理工作上。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及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民族文学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当时的“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的“十六字方针”指引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从整体上看,这项工作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其规模之大、地域之广、参加人员之多,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哈尼族文化及其民间文学事业也获得了新生,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尼族的民间文学艺术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历史时期,哈尼族中涌现了一批难能可贵的民间文学艺术工作者,如李期博、卢朝贵、白祖额等,他们搜集、翻译、整理并发表或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文学成果,如创造史诗:《奥包密色》、《十二奴局》;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波波》、《哈尼祖先过江来》;叙事长诗集和歌谣:《不愿出嫁的姑娘》、《哈尼族叙事长史集》、《西双版纳哈尼族歌谣》、《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农事节气歌》、《送嫁歌》、《安慰出嫁的姑娘的歌》、《斯批赫遮》(祭词)、《哈尼朵阿玛》(谚语集);神话、传说、故事集:《哈尼族民间故事》、《哈尼族民间故事选》、《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文学集成》、《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等。

在传统文化的哺育下,在大量搜集、翻译、整理和发表、出版哈尼族各类体裁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哈尼族新文学应运而生。特别是1976年以后,涌现出第一代哈尼族作家,他们写出第一批散文、小说、诗歌等书面文学作品,描绘自己民族的生活、愿望和精神世界,在中华民族文学走廊里,填补了哈尼族无书面文学作家的空白。1981年郎确的散文《茶山新曲》荣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1989年3月,诺晗的《神奇的山寨灯火》获《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大奖赛”三等奖。其散文《山间又响马铃声》发表于《人民日报》,并选人全国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范文课本。艾扎创作的短篇小说《金凤花》1985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作品奖。

但是与全国其他发展已初具规模的少数民族文学(如蒙古族文学、回族文学、藏族文学等)相比,哈尼族的文学研究相对处于滞后状态。大多数作家作品的影响主要在族民内部、云南其他少数民族及从事民族文学研究者中,因此也就缺少对这些作品及时的评介与研究。傅光宁、王国祥发表于《思想战线》1979年第5期上的《哈尼族文学简介》,李绩绪发表于1984年第5期《云南社会科学》上的《三十五年民族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史军超发表于1989年第1期《华夏地理》上的《哈尼族的历史分期及文学史分期》等论文都还停留在对哈尼族文学的初步清理概括和笼统介绍上,很少有专门针对哈尼族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问世。

二 研究发展期(1990-1997):稳步发展与综合研究

这一时期,随着一系列哈尼族作品的整理面世,给哈尼族文学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民间文学的初具规模与作家文学的扬帆启程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哈尼族的文学研究稳步发展起来。

首先是新生的哈尼族作家立足于本民族,以独特的审美、鲜明的文字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显示出了哈尼族文学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引起了广泛关注,走进了研究者的视线。出现了最早一批对哈尼族作家创作概况进行评价或研究的文章,如《评哈尼族作家郎确的小说》(施荣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01);《哈尼族作家文学的势头》(尚正宏,《当代民族文学探讨》,1993/01);《刻木记事民族的后代走向文坛一我国哈尼族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井力,《民族文学》,1997/02);《浅评哈尼族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马艳,《民族文学》,1997/11)。

其次是对哈尼族传统的民间文学的研究不再停留在表面的介绍解读,而是从文学理论的视角出发,并与哈尼族的民族历史文化相联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如《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哈尼族迁徙史诗研究》(王清华,《云南社会科学》,1995/05);《论哈尼族哭嫁歌及其功利目的》(白学光、汪致敏,《民族艺术研究》,1998/03);《论哈尼族神话的优美》(李光荣,《民族文学研究》,1998/02)。

第三是综合学科研究初露锋芒,研究者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更广阔的空间对哈尼族文学进行考察,在各种比较中凸现哈尼族文学的特质。杨万智发表于《华夏地理》1990年第4期的《略论佛教、基督教对哈尼族文学的影响》一文从宗教学出发用比较影响学的方法来观照研究哈尼族文学的发展及民族文化的特色。段贩乐发表于《民族语文》1991年第1期上的《哈尼族文学语言特征》运用了语言学的知识从构词、句法和词的搭配特点三个方面介绍了哈尼族文学语言的特征。

这一批研究成果虽然在数量上还不是很多,但是都突破了哈尼族文学作品简单介绍的局限,标志着人们对哈尼族文学的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扩大与深入,预示着哈尼族文学研究即将迎来一个收获的季节。

研究成熟期(1998-):深入研究和走向成熟

1997年10月23日云南省哈尼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在红河州首府个旧召开,会上广泛研讨了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的关系、文学作品的形式等理论思想和存文学、哥布、郎确等作家的作品,与会理论工作者发表22篇论文。这次研讨会振奋了民族精神,大大促进了哈尼族文学创作及研究的发展,可以说是哈尼族文学研究走向成熟的标志。1998年至今,出现了一大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哈尼族文学研究逐渐成熟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批优秀的研究论文涌现。如:《自然童话中的人生与现实一读哈尼族作家存文学小说集(鹰之谷)》(晨宏,《民族文学研究》,1999/01);《在失败的铁砧上锻打出的民族精神-论哈尼族民间文学中英雄的性格》(李光荣,《民族文学研究》,1999/03);《哈尼族诗人哥布诗歌的文化背景》(马绍玺,《民族文学》,1999/12);《论哈尼族文学的“祖先原型”》(李光荣,《民族文学研究》,2001/01);《追怀往古的思与诗——存文学文本的玛格拉峡谷情结》(章立明,《民族文学研究》,2001/01);《哈尼语文学语言的双音节化》(李泽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02);《一个崭新的女人从山寨走来——读郎确小说(半边户)(山寨轶事)(首户>》(王平,《民族文学研究》,2002/02);《并非偶然的相似—哈尼族与日本文化探源浅述》(汪力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S2);《“乡土文学”与哈尼族小说创作》(李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05);《论哈尼族女作家的女性话语》(初俄最,《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5);《红河哈尼族传统民歌的发展与传承》(岳炳丽,《民族音乐》,2007/06);《论哈尼族当代诗人的诗歌创作》(赵德文,《民族文学研究》,2007/01);《哈尼族的文学与艺术》(明伟,《中国民族教育》,2008/05)……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哈尼族文学研究的专题论文集:如200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杨红昆著《彝族哈尼族文学评论集》,2002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由李少军、李泽然选编的《哈尼族当代文学作品评论集》。可以说这些成果在研究的领域、研究的深度及所运用的新方法新视角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超越了之前,开启了哈尼族文学研究纵向深入、横向比较、多学科综合化的发展道路。

2、学术专栏和学术团体设立。云南《红河学院学报》于2000年设置“民族文化研究”栏目——“哈尼族文学研究”。该栏目以哈尼族文学和文化研究为主。吸引了众多的民族文学研究者积极投稿,从多角度和较宽广的领域反映出我国哈尼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学成就,所刊发的论文内容具有特色,质量较高。历年来刊登有关哈尼族文学、红河流域及云南省边疆民族文学、地方历史及社会文化研究等相关内容的论文百余篇。对哈尼族文学、文化和社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2006年10月云南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云南省第二届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栏目奖”。这一学术专栏的设立,对促进民族团结、发展红河地区乃至云南的哈尼族学术文化建设,繁荣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文化事业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9年以哈尼族诗人哥布为首一批哈尼族文化文学研究者在个旧成立红河州哈哈尼族文学研究会,创办了自己的刊物《梯田文化》,这是第一个哈尼族文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其他的一些学术团体如红河州哈尼学学会、云南民族学会哈尼学研究委员会、哈尼文化研究会等,也都对哈尼族文学研究不断涉猎和开拓。这些学术团体的成立促进了哈尼族文化研究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渗透,推动了哈尼学研究队伍的成长和研究成果的不断问世。

3、系列文学研究专著问世。这一时期关于哈尼族文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等全国出版的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文学书籍中占一定篇幅,而是出现了专门研究探讨的专著书籍。

1998年8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由哈尼族作家、学者史军超著的《哈尼族文学史》。这是开天辟地第一部哈尼族文学史著作,数千年来没有文字的哈尼族从此有了自己较完备的文史典籍。全书70万字,全面、系统总结研究哈尼族文学,从居住在三江两山的哈尼族的族称、族源和语言文字人手,对哈尼民族从形成时最早的文学发生、原始歌舞、巫祝符咒、创世歌谣、古代神话到民族迁徙期的文学直至当代的作家文学、著名的民间文艺家和专家学者都“一网打尽”,详加论析,凡能搜集到的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笑话、谚语、格言、儿歌、情歌、山歌、祭词统统都成为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向读者和研究者提供原始资料和文化信息,尽量囊括目前所能搜罗的哈尼族文学所有的重要成果,让史料与史论相融互补,构筑成了丰厚、翔实的体系化著作。这部文学史是哈尼族文学史编写上的重大突破,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实的哈尼族文学史,成为了哈尼族文学的权威著作,它的问世大大推进哈尼族文学的分析与研究。

2000年哈尼族有史以来第一部文学作品总集《哈尼族当代文学丛书》诞生。这套丛书包括了十六位哈尼族中青年作家的十一部著作,即长篇小说两部(朗确的《最后的鹿园》、白茫茫的《苍茫的分水岭》)、中短篇小说集四部(艾扎的《中篇小说选》、存文学的《鹰之谷》、黄雁的《无量的大山》、诺晗的《蕨蕨路》),散文集四部(哥布的《空寨》、艾吉的《清音》、莫独的《守望村庄》、李雄春的《不灭的火塘》),以及明追、车明追、明珠、卢文静、钱颖、李松梅等6位女作家、诗人的散文诗歌合集《马樱花开》。这套丛书展示了一代哈尼族中青年作家群在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的最新成果和可喜收获,可以说是整个哈尼族文学创作的缩影,比较集中地显示出哈尼族当代文学发展的最新水平和基本特点。

综观这几十年来云南哈尼族文学研究,取得的成果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在看到成绩与收获的同时,我们也还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由于种种原因,对哈尼族文学的研究还是不够,在不少领域还存在着学术空白,目前的研究也还很零碎、不成系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因此对于热心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专家学者来说,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本文初步清理哈尼族文学的研究现状,希望在此基础上对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思路及发展走向有所帮助,众多学者一同努力早日真正实现哈尼族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大繁荣。

注释:

①范学新:《一朵退开的鲜花——中国哈萨克文学研究综述》,《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②杨申宣:《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弘扬红河民族文化》,《红河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③蔡毅:《不辱没自己的祖先》,《读书》1999年第10期。

责任编辑 黄莲

推荐访问:哈尼族 云南 新中国 综述 研究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