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以生活品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时间:2023-05-22 15:15:21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一、生活品质评价实质是对人民福祉的评价

生活品质,是指人们享受物质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对于这种享受的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它包括客观的生活品质和主观的生活品质。客观的生活品质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收入和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获得的包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在内的服务。主观的生活品质是指人们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收入以及对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获得的包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在内的服务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客观生活品质和主观的生活品质共同构成完整意义上的生活品质,缺一不可。

生活品质一方面决定于人们从市场,或者说是从一次分配中获得的收入以及通过这些收入购买的服务和物品。另一方面,取决于广义的社会福利状况。社会福利的供给包括三类,一是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是公共财政在社会发展领域的支出和政府在社会领域的服务,包括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二是社会的服务,包括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事业的财物捐赠、时间捐赠和知识捐赠;三是企业对于社会发展所承担的责任、对于所在社区的责任、对社会的捐赠和提供的直接服务。

生活品质评价是基于价值角度和居住者需求层面展开的评价,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广义概念而非特定的区域)所能提供给居民以及外来人口所能感受和拥有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设施、环境、技术、服务等的总和。其中,政府的公共服务是构成生活品质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还包括社会自组织系统内可能提供的服务,如社区组织、志愿组织、慈善组织等。后者正在成为影响生活品质发生变化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二、提高生活品质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目标

(一)提高生活品质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目标

根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全面发展的核心,也是生活品质评价的核心。经济增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但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必须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加以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的需要,使人的体力和智力等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就是实践科学发展观。

(二)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及生活品质评价需要解决的问题

协调发展不仅要求发展的各个要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要求经济发展满足社会要素发展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协调发展表现为质的协调发展和量的协调发展两个方面,即经济、社会要在性质和数量上相互适应对方的要求。所谓质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求经济收入以及对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获得的包括公共服务在内的服务必须与人们的主观感受保持一致,正确处理好客观的生活品质与主观的生活品质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一致起来。

(三)可持续发展是体现国家和地区长远发展的最终需求,也是可持续的生活品质的基本原则

发展不应当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考虑下代人以及未来的人们的需要的满足。可持续发展观非常强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认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在构筑以生活品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纳入生活品质评价体系,不仅要看到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对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意义,也要看到它们给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不十分丰富的国家带来压力。在提高生活品质的过程中,环境资本与生活品质是相辅相成,我们既可以利用环境资本提升生活品质,也可以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使环境资本得以充分的发挥,环境得以改善。

三、生活品质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成果的最终体现

生活品质问题在20世纪提出的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唤醒了人们重视生活品质的强烈意识,使人们从仅仅关注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加转向关注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品质,使人们在价值的层次上思考发展的意义。

针对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人类提出了治理的种种办法,如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国家福利,加强对社会的管理,等等,为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提供了底线保障。国外对生活品质及其指标的研究已约有50年的历史。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密不可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把发展的重点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人们把生活水平定义为人均GDP,意味着生活水平测量就是一种对食物、衣服等基本需求满意度的测量。因此,人均GDP和人均GNP被广泛用于测量世界各国的人民生活水平。与此同时,20世纪50-60年代的世界发展也留给人们一个疑问,为什么在科技日新月异和消费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生活品质却依然遭受着环境破坏、收入不平等、医疗保健和教育卫生等基本人权的缺失、公共政策的失效、城市衰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威胁?是不是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出现了什么偏差?使用以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等为核心的经济指标体系来反映生活品质的传统做法,显然对人感知和情绪的测量效果不尽人意,然而生活的感知度和个人的精神状态才能真正反映出人们在不同标准下对生活品质做出的主观评判。因此,在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中间,就出现了废弃人均GDP或人均GNP测量的声音。人均GDP或人均GNP对生活品质测量的失败,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寻找一些替代性的指标来测量福利。这就引发了大量研究,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指标、生活品质指标、基本需求指标和人类发展指标的不断涌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活品质的研究又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方面组织对各个国家生活品质的各项因素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对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品质进行微观的和定量的探索。进入新世纪以来,对生活品质的研究更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各界人士的重视。20世纪的发展最终告诉我们,为了应对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也为了更好地使人们享受发展的成果,人类必须进一步明确发展的目标和目的,GDP显然不能成为发展的目标和目的。在新的目标下,人类将根据如何提高生活品质来设计自己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要提高生活品质,人们必须有闲暇时间。从生存方式来看,闲暇时间以及闲暇活动的质量体现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特别是生活品质。

闲暇时间和闲暇活动的增加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现代经济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从生产与消费结构分析,为了有利于消费就必须有适度的闲暇时间,

从而休闲就成为合理的了。消费就是花钱并消费时间。事实上,在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消费已经成为为数众多的人的主要选择。”

四、在主观评价与客观测量基础上构筑生活品质评价体系

生活品质的测量和评价必须充分考虑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物质产品和各类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更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感受和要求,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最大满足。坚持生活品质的主观与客观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对执政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必须在充分、深入调查研究人民群众要求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必须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通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管理来实现包括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内的各类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供给,实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目标。

人们的生活品质既与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关,也与对生活的主观满意程度有关,每一方面都只能构成反映生活品质高低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反映生活品质的好坏情况。生活品质,也必须从社会生活的供给与人们生活需求两方面进行评估,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构建生活品质指标体系的过程包括,第一步:确定指导思想,围绕指导思想开始收集有关生活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资料,进行理论预选。第二步:明确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确定了指标遴选原则和方法。第三步:在经过大量的反复的研究和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预选了包括居住环境与居住条件、生活出行与公共安全、社会福利与医疗健康、教育与文化娱乐、社会参与社会公平在内的5大类135个指标。第四步:专家筛选。第五步:回收问卷,统计分析,得出指标体系中各子系统的权重和各个具体指标的权值。

以生活品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居住环境与居住条件:生活污水处理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噪音污染程度感受、年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逆指标)、城镇每万人口社区服务设施数、城市空气质量满意度、城市水质量满意度、居住区环境卫生状况评价、社区生活便利程度评价、社区配套基础设施(供水、电、煤气、供暖及社区服务设施)满意度。

教育与文化娱乐:初中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教育收费合理性的评价、对于城市文化氛围的评价、享有休闲娱乐时间的充分程度。

生活出行与公共安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房价收入比、从住宅到工作单位路上平均交通时间、刑事案及其案数、人口火灾发生率、每万人口交通事故数、居民安全感体验、居民对于全市整体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居民对于交通安全状况的评价、居民对于交通拥堵的评价。

社会公平与社会参与:贫困人口比例、基尼系数、对社区生活的感受、公共事务公共参与率。

社会保障与医疗健康:每千人口医生数、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每日工作时间、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百分比、居民对于医疗保险的满意度、居民对于养老保障的满意度、医疗卫生收费满意度、医疗机构就诊便利性、对工作的满意度、居民家庭收入满意度。

根据专家权重和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在45个指标中,主观指标有20个,占44%。许多国家的生活品质指标都不少于50个,如新西兰用于全国八个最大城市生活品质评价的指标是56个。生活品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的方面比较多。目前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来表征整个生活品质似乎时机还不成熟。考虑到简洁性,我们尽量使用较少的指标。

推荐访问:构筑 导向 评价体系 品质 生活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