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良影响及应对

时间:2023-05-22 14:45:2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与变革,出现社会阶层多元化与利益的分化,同时社会矛盾也复杂多变。使得各种潜伏或外来的社会思潮滋生,动摇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冲击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提高民众的辨别能力,使他们自觉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

【关键词】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

继十七大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命题。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就要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更好地走人民群众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于各种社会思潮的浸入,部分大众受到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当下社会思潮的滋生及其泛滥

所谓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现象,它反映了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人们的利益要求和思想主张,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社会活动。

当代社会思潮在中国的兴起,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政治与社会坏境的深刻变化以及我国的国际化程度密切相关,而各种社会思潮往往是通过反映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并被某阶层的群众所接受和认可进而兴起、发展和推广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促进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提升,但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尤其是市场化经济体制以后带来的社会阶层的多元化以及利益追逐的分化,在人们的意识领域有了深刻变化,使得各种潜伏或外来的社会思潮滋生并泛滥。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对“文革”进行了反思,对价值体系尤其是对教条式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进行了重估,体现为人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思潮;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国政变,苏联解体,我国国内也出现了政治风波,社会主义阵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重大变化,表现为新权威主义、精英主义等思潮;到90年代,推行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及政府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以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的思潮,体现为自由主义、“新左派”和市民社会等思潮;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及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掀起了全球化浪潮以及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这些社会思潮与改革开放进程中产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相联结的,呈现出时代性与时期性、群众性与复杂性、国际性与跨文化性等特点。面对各种社会思潮,一些民众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大众,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应对各种挑战。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良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进步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潮一般会推动社会的发展,错误的、落后的、保守反动的社会思潮一般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正确认识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的主要消极影响,自觉抵制当代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

(一)直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考验源于实践的科学理论,是对人民群众实践的科学总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和教育人民大众并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各种现实问题。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也得到相应改善,出现利益群体的分化,利益格局也有所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尤其是民生问题相当严峻。目前较突出的民生问题主要有:收入分配、食品安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环境污染、反腐倡廉等。这些问题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而社会思潮在这些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之时滋生并泛滥,代表某阶层的利益或立场,宣扬某种与社会主义不相符的价值观或思想观念,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和解决这些民生问题,维护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进而凝聚人心、稳定社会、达成社会共识,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得以体现。

(二)质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直接目的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就是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广大群众理解、认可和拥护,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改革开放后,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带来了社会的深刻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及利益追逐的分化。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享受到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存在差异。加之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是否真正代表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并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另外,中国的腐败问题也相当严峻并呈现普遍性和多样化的趋势,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十分紧张,以致马克思主义在宣传教育过程中,人们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而腐败问题就是党脱离群众的一种表现形式,影响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社会思潮反映了某阶层的利益并为该阶层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相当艰巨。

(三)争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大民众

任何社会思潮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利益要求和思想主张,并一定程度上获取大众的认可与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利益,因此我国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中国国情相结合,解决了自建国以来大众面临的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满足了大众的现实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由于物质丰富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我国出现了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种种复杂矛盾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便纷至沓来,体现了特定阶层的经济利益、政治诉求和价值观,以图影响并争夺更多的大众,弱化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作斗争的过程,如何解决好大众的实际问题和满足大众的现实需要并最大限度地争取大众,是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应对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的对策分析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始终坚持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任何社会思潮能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获取大众的认可与支持,必然反映了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利益要求和思想主张。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就要始终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结合,尤其要关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并日益扩大化,比如目前我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政府的公信力问题、人民的信仰问题。马克思主义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马克思主义只有做到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结合,才能增强其理论的吸引力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力,这样可以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彻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二)深入研究并正确区分和对待各种社会思潮

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我们应高度重视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并加大相应经费和人员力度的投入,以达到能够辩证对待社会思潮,从而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如新自由主义思潮强调开放与竞争、强调自由与人权、强调市场对经济的作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强调兼顾民主价值与公平价值的统一以及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关注;民族主义思潮则强调国家利益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这些社会思潮中的某些思想和主张,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公平与效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注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具有借鉴意义。面对当前多元并存、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我们需要提高鉴别力,要搞清楚各种社会思潮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其现实原因,并预见其可能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社会影响。要区别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并认清其本质,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最大化的达成社会共识,做到辩证的否定和扬弃。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决抵制那些错误的、腐朽的社会思潮。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其指导地位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现实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确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利益需要也处在不断变动之中,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发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进一步要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理论创新要注意关注社会成员的普遍需要和解决广大群众的现实需求,深入解答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以及解答时代课题,增强理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理论自身的飞跃,提升其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魄力,巩固其指导地位。

(四)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做好舆论宣传。“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因此,要加强党对舆论的正确引导,积极探索和利用各种有效的宣传手段,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思潮往往通过各种比较时尚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基本观点,适应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变化,不能仅仅通过各种正式组织和渠道自上而下地强制或半强制地宣传普及,甚至是灌输,还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发挥它们的传播优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人类交往方式。根据这一时代变化特点,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电视、报纸、书刊等现代传播媒体教育人民,用大众化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建立和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坚决反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36).

[2] 胡朝.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引领[J].党政干部学刊,20l2(8).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作者简介:付亭亭(1987- ),女,研究生学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指导教师:汪勇,男,教授,硕士生导师。

推荐访问:思潮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应对 当代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