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方式

时间:2023-05-22 12:55:1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强调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形成结论,而是学生亲身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施要求学生实现三种学习方式。

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自主地学习和有主见地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结论和前人的经验,忽视学生的经验与体会。现阶段的小学生是在电视剧、互联网前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比过去的少年儿童成熟得更早,对人和事物的认识显得更敏锐,对自己更自信,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强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少年儿童,他们知识面广,遇事有自己的见解,不再畏师和唯上,他们渴望参与。“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重视用自己的经验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问题、认识社会,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思考和选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对生活和社会问题进行个性化了解。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教师要把思考的权利和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不用既定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

二是让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它强调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它将班级与小组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来看待;将教师与学生作为社会中的角色看待;将教学内容作为“法定文化”,将教师个人和学生群体作为亚文化;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人际交往作为社会活动。合作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在合作关系中,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或研究性的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的成员应当恰当地分工,搜集资料,相互讨论交流。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能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感觉到与自己不同的体验,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人、事、物,学会与人交往和沟通。

三是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将在中国土地上实现现代化的未来建设者来说,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基本的、至关重要的“看家本领”。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探究学习无处不在。如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探究如何珍惜时间,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探究规则有什么用,自己给自己定规则;让学生通过调查,体验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并讨论如何当好自己的角色。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作铺垫,没有基础的探究性学习,其效果必然是很低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要重视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能力。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推荐访问:品德 探索 课程 方式 小学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