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把信仰请回家

时间:2023-05-22 11:35:0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佛像:摄人心神有静气

恭恭敬敬对佛家造像说声“请”。

除了独有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佛造像近年来在拍卖市场引发的热潮,更加令藏家对其推崇备至。

2006年10月,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高约72厘米的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佛像以1.166亿港元落槌,加上佣金达1.2359亿港元,成为世界最贵的中国佛像。这个拍卖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1.2亿元的永乐佛像魅力何在·业内人士介绍,市场上拍出高价的都是明清佛像。明清佛像又称藏传佛像,由于多以鎏金铜为造像材质,存世量大,做工精美,市场表现成熟稳健。

据悉,中国内地自2004年才开始设置佛像专场,北京翰海和嘉德同时推出了佛像专场,之后佛像拍卖开始升温。到了2007年,国内已有8个佛像专场,至今,翰海、保利、匡时、中贸圣佳等拍卖行每年都推出专场,并以年20%的增长率稳步上升。

业内人士将明清之前的佛像称为高古佛像,也就是汉传佛像;而明清佛像,也称为藏传佛像。

北京书画家李大君也是收藏佛像的资深藏家,从北魏北齐到隋唐到宋元再到明清,材质包括木质、泥塑、石刻、铸铜、金佛,都有涉及。他告诉记者,内地藏家多看重明清佛造像,海外藏家更热衷于高古佛像,也就是汉传佛像。他说,中国最精美的佛像在上一个百年中悉数流失到海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战乱不休,石窟造像精品被大量盗运海外,目前出现在内地拍场的八成佛像是从海外征集来的。

近年来,翰海、匡时等拍卖行渐渐跨出了明清的局限,翰海陆续推出了北魏、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融合释、道、儒三家的经典造像,在2009年的秋拍中,3件千万元成交的拍品也均是汉传佛像。

除了拍卖市场,民间收藏如何呢·记者就佛像题材的收藏,随机采访了几位古董藏家,发现佛像收藏冷热不均:明清溜金佛像已形成固定收藏群体;研究佛教文化的人则更看重石刻佛像;也有小众藏家关注木雕佛像,以及流落民间的各类供奉佛像。

对此,匡时拍卖行董国强建议,辨别一尊佛像是否具有市场价值,无非是从历史、艺术、文物价值等方面进行考量。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佛教造像也历经几个顶峰,大致来看,北魏北齐、隋唐、宋元、明清,都有各自典型的造像特征。藏家可依此脉络,按照自己感兴趣的品类、材质、题材,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

香炉:一缕紫烟寄心怀

“日照香炉生紫烟”,本指庐山香炉峰,“生紫烟”一语却正中传统中国吉庆祥瑞,也恰恰契合了时下香炉收藏投资的意义。

2010年12月1日,香港佳士得“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拍卖专场中,香港富商刘銮雄以1.295亿港元,竞得一对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香炉,一举创下了香炉拍卖的世界纪录。

据记者了解,香炉的材质非常丰富,包括常见的瓷质、铜质、玉质,甚至还有紫砂与竹质的香炉。目前,以两种材质的香炉收藏群体最大,一是瓷质香炉,精品主要集中在宋元明清四朝的官窑制作;二是铜质香炉,即人们常说的“宣德炉”,为宣德四年时铸造的一批御用香炉。

谈到宣德炉,古董收藏家张锋超向记者介绍,从1990年开始,宣德炉就成为继紫砂壶之后的市场宠儿,海外收藏家也竞相高价收购,价格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上涨了千余倍,一般价格都达到了数十万元。

2003年,中国嘉德拍出大藏家王世襄所收藏的31件宣德炉,共拍出1179多万元。2007年,北京保利拍卖沪上藏家姜子祥先生的35件宣德炉,成交价近500万元。当年,宣德炉全国成交额逾2600万元,2008年逾4000万元,2009年逾2亿元。近三年以来,其他门类的艺术品价格都有升有降,但宣德炉始终保持着相当高的成交率。

宣德炉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中国历朝历代不乏仿制,号称历经五百年无人超越。市场中出现的所谓宣德炉都是仿器,用行业内的话说,即便是博物馆或是王世襄老先生的旧藏,也不敢打保票全是真品。铜质香炉市场扑朔迷离,专业性不够的人最好别贸然进入,建议关注存世量大,且传承有序的瓷质香炉。

从拍卖数字上来看,近年来拍出高价的都是瓷质香炉。2003年,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拍出340万元;2004年,一件北宋钧窑天青釉成交价格为25200英镑;2007年,香港佳士得以3358.08万元拍出清乾隆粉彩松绿地镂空山水四方螭耳香熏。

市场上拍出高价的都是官窑与名窑,相形之下,民窑香炉的价格则要低得多。一般的民窑香炉,在市场上还停留在几千甚至几百元的价位上,拍卖会上的民窑精品几万元也能买到。

张锋超告诉记者,大概五六年前,一般的民窑香炉在古玩市场上花几百元就能买到,而现在的价格则普遍上升200%以上。所以,对于资金量相对较少、初入香炉收藏的人来说,不妨将民窑瓷香炉作为切入点。

唐卡: 随身携带的庙宇

在辽阔而荒凉的高原上,信仰佛教的藏民逐水草而居,在哪里支起帐篷,就在哪里挂起唐卡。唐卡成为藏民随身携带的庙宇,记录着他们的历史、信仰和文化。

唐卡又称“卷轴画”,是一门以表现宗教题材为主的绘画。近年来,随着西藏热的升温,特别是2006年唐卡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唐卡的市场价格翻了近10倍。

2006年,古天一拍卖公司一幅清乾隆时的《莲花大师唐卡》成交价为102.3万元;2007年,匡时秋拍,清《世亲大师唐卡》又拍出了89.6万元的高价。而早在2002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明永乐御制的巨型刺绣《刺绣红夜摩唐卡》就创下3087.41万港元的拍卖纪录。近几年,一幅数尺大小的唐卡精品,在拍卖会上动辄拍出几十万、上百万元。

四川藏传佛教研究会鉴赏中心主任钟本基被称为中国唐卡收藏第一人。他早年是做金融与房产投资的,后来因为热爱佛教艺术,开始收藏一些佛教艺术品,最终引起他痴迷的是唐卡。到目前为止,他收藏的不同时期的大小唐卡达到几百幅,一些唐卡的品相与质量超出了博物馆的收藏级别。

钟本基在北京讲学佛教文化期间,记者有幸采访到他。他介绍,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早期的唐卡大量流入了西方博物馆,宋元唐卡已非常罕见。目前在国内,明代以前的唐卡文物价值是相当高的。现在市场中大量出现的,绝大部分都是清代的作品。一般而言,品相良好、保存完整、出自名家之手的唐卡,年代越久,价值越高。

由于家在四川,钟本基早年深入藏区收集唐卡,当时觉得这些图画美得不可思议。他介绍,唐卡用料极为考究,如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等珍贵的天然矿物颜料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天然植物颜料。这些天然颜料历经几百上千年,依然能够保持金碧辉煌,艳丽如初。没有想到十几年后,这些当时随意收来的卷轴,竟然价值超过百万。而当时,一幅唐卡仅是花了几百、上千元收来的。

业内人士认为,唐卡目前的市场价格与同类艺术品相比,远未达到合理价位。钟本基提醒唐卡爱好者,现在市场中制造出大量赝品,这就需要收藏者慧眼识真。鉴别真假唐卡,主要从题材、内容、制作工艺、材料、画工等方面进行判断。

佛经:古籍善本中的贵族

讲个真实的段子。

2006年,北京潘家园,古旧书刊交易会上。一位来自黑龙江的中年人背着一包古书,专程赶到北京,请专家鉴定几本“自己看不明白的古书”。其中,一本佛经引起了在场专家的注意,那是蒙古文的雕版印刷佛经,里面还有手写的奇怪方块形状文字。

“当我打开那本蒙古文佛经的一瞬间,我整个人都被惊呆了。” 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收藏委员会副秘书长秦杰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最后,经中国收藏家协会、国家图书馆专家和嘉德拍卖三方鉴定,确定这是康熙40年左右雕版印刷的一本经折装蒙古文佛经。

据史料记载,由于康熙年间该寺庙曾经发生过一起火灾,导致这种蒙古文佛经的雕版被火烧毁,只有几本佛经留存下来。目前,同版本的蒙古文佛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还存有2本,一本在中国的内蒙古发现,另外一本保存在蒙古国内。专家初步估价,仅仅34页的蒙古文佛经价格为每页一万元钱。

一页佛经一万块,这在专家看来并不新鲜。近几年,随着古籍善本的价格上扬,古旧佛经的价值也在不显山不露水中得以发现。2012年春拍中,中国嘉德古籍善本专场,一卷北魏写本《大品经卷第十三》拍得59.8万元。此件内写摩诃般若波罗蜜梵志品第三十三至三十五,笔迹古拙,略有残损,为张氏庆云堂旧藏之物。同一专场中,唐写本《大般涅槃经卷第卅八》,共21纸半,拍得78.2万元。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拍出2.16亿元的过云楼固然受瞩目,但相形之下,佛经的价值更显珍贵。近年来,古籍善本每年都有5至6倍的增长,而佛经的上涨则是论页计算,其涨幅有过之而无不及。除此之外,佛经没有赝品,因仿制难度较大,再者需要仿造者有一定文化水平与文化素养,否则无法辨识古籍内容,便无从得知被仿的价值。这当然也就带动了佛经的价格上扬。

在拍场中,佛经板块的结构简单,资金来源明确,赝品相对较少。佛经收藏的门槛比较高,需要比较专业化的知识,而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少之又少。

推荐访问:佛教 信仰 回家 艺术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