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和佛教雕塑的关联探讨

时间:2023-05-22 10:00:0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书法是中國特有的线条的艺术,体现中国人的精神意蕴和哲学诉求;佛教雕塑是通过雕塑来传达佛教思想的一门艺术,同样体现着佛教所追求的意境和思维。艺术是相通的,中国书法和佛教雕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文章探讨书法和佛教雕塑的关联主要从石窟造像龛与佛教雕塑、碑刻与佛教雕塑、时代共通性等方面着手。文章通过对二者关联性的梳理,旨在对书法或雕塑的创作和理论研究有新的启发,相互借鉴其优势,寻求一条艺术创新之路。

关键词:造像龛;碑刻;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2-0036-01

书法和佛教雕塑之间会有什么关联?表面看无联系,实则关联大矣。艺术是相通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便是佛教中的造像龛,其中的造像和题记是一体的,而且在造型和风格上甚至是同一的,这一点熊秉明先生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书中已指出。从审美来讲,篆书为圆形结字,佛像的圆转正如篆书“婉而通”的审美特征。楷书融隶书的方和篆书的圆为一体,这种方圆兼施的特征和佛教雕塑中的方圆适中的审美取向一致。从艺境来说,书法和佛教雕塑所追求的境界一致,正如熊秉明先生先生所讲,“我们玩味书法的时刻,同时欣赏造形的意味、文学的内容和哲学的境界”①。而对于佛教雕塑同样是从它的造型、内容(题材)、形式、哲学(佛教所倡导的观点)等几个方面来品味它的艺境。

一、造像龛与书法

石窟中的造像龛是书法和佛教造像完美结合的典范。龙门石窟南端的古阳洞是我国石窟保存造像龛最多的一个洞窟,其中造像龛多达1000多个造,有造像题记的也有800多个。以古阳洞北侧的《牛橛造像龛》为例。主尊是戴宝冠交脚弥勒坐像,两狮蹲踞弥勒膝下,交脚下刻力士手托弥勒双足,龛楣下方左右立着身着胡服的供养人。这些形象于瘦硬中见纤柔,于朴拙中见雅致。龛右侧的造像碑碑首所雕的蟠龙、碑基所刻的力士、铺首和龛中所刻造像的风格一致。题记以造像时间、供养人官职、籍贯、出资造像的因由及发愿文为主要内容。结体于紧劲中见舒展,于方硬中见圆润。其“遒劲隽秀”之风和碑首、碑座以及龛中的造像风格相统一。熊秉明先生提出“北朝的造像题记应该和造像一起观察欣赏”,他认为这些“造像的峻拔瘦硬风格和书法的斩刻风格完全一致。” “有为用来赞美题记的一切用语也可以用来赞美那许多雕像:‘骨血峻宕’,‘瘦硬峻拔’,‘丰厚茂密’,‘拙厚中有异态’”。②

二、碑刻与佛像

不仅造像龛的造像和题记的风格有同一性,北朝的碑刻(指魏碑,是楷书的一种,又称魏楷,是北朝的碑碣、摩崖、造像、墓志铭等石刻文字的总称,造型介于汉隶和唐楷之间。)和此时期其它石窟的造像特点也有一致性。魏碑和此时期佛像的联系可从二者的造型特点来分析。梁思成先生在《佛像的历史》一书中说云冈石像有“极似鸟翅伸张者,盖佛自天飞降下之表象欤。……其内蕴藏无限力量,唯曾临魏碑者能领略之。”又言“我国佛教雕塑中最古者,其特征即为极简单有力之衣褶纹。其外廓如紧张弓弦,其角尖如翅羽……”③梁先生在后文的小结中再次提到了衣褶“似鸟翼似的张开”,更是在括号中注明了“这并非偶然,这时期中国书法常有尖锋”④这就指明了“似鸟翅伸张”的衣褶纹和魏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中国书法在这一时期“常有尖锋”正是魏碑的特点。龙门二十品是北魏碑刻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从其中的《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解伯达造像记》等作品中的“大”、“父”、“夫”“像”等字可以看出这种内在的关联——这文字中如“燕尾”的“捺”便是佛像中似“鸟翼张开”的衣褶。

三、时代的共通性

书法和佛教造像同样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属性和时代特征。“天凤二年的石刻,隶书在字体上有了点画的波尾”⑤,如同鸟凤之尾的隶书波尾和天凤的年号有着戏剧性的联系。魏晋时期的佛教造像特点为 “瘦骨清像”、“褒衣博带”,书法上以二王的风流飘逸为代表,二者皆是魏晋时期独一无二的“魏晋风度”的体现。则天女皇当政,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也戏剧性地显现阴柔女性之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反映了安史之乱那段社会动乱的历史。熊秉明先生将“宋人尚意”的“意”字解释为抒情,为一种恬静、愉悦的创作,个人抒情是宋代书家的共同特点。“我书意远本无法”的苏轼,“潇洒纵横,心意闲澹的山谷,“天真烂漫,姿肆刷字”的米颠,皆为自由抒情的代表。宋辽金时代的佛教中为数甚多的自在观音像,那种悠然自得,受佛教徒顶礼膜拜的观音,由偶像已变为可亲秀丽的人间女子形象。再如大同下华严寺的合掌微笑露齿菩萨,常理讲,佛在台上讲法,是很严肃的事情,菩萨岂可露齿微笑。从此也可看出宋辽人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也只有在这生活气息浓厚,以自由抒情为主的社会环境中才可能出现“尚意”的书家和工匠。

书法和佛教雕塑之间的确存在着内在的关联。然而,研究它们的联系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要对书法或雕塑的创作和理论研究有新的启发,互相借鉴其优势,寻求一条“艰辛的”创新之路,比如如何在书法和雕塑的线、体之间找到一种转换,各种书体之间的不同风格特色、行笔的特点等如何引入到雕塑的创作及理论的研究之中等方面。这些命题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

注释:

①熊秉明.书法和中国文化,看蒙娜丽莎看[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176.

②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187.

③梁思成.佛像的历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25.

④梁思成.佛像的历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46.

⑤冯亦吾.书法探求[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19.

推荐访问:佛教 雕塑 书法 关联 探讨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