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造像的几种风格

时间:2023-05-22 09:20:3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德达·久美林巴(1721~1798)是藏传佛教宁玛巴著名学者、佛学家和文物鉴赏家。此文译自久美林巴文集第四章《宝石鉴定》第三节《造像鉴定的渊源分类及特点考略》,系作者云游西藏各地寺庙和观察佛教文物的基础上,依据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撰写而成,对今天佛像鉴别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汉地造像 汉地造像分为旧期汉地造像和新期汉地造像。旧期造像出现在唐代,其材质为紫色合金,像体造型肌肤丰满,鼻梁扁平,嘴唇凸出,四方脸,眼睛细长,衣褶纹饰清晰,手掌短窄,手指凸现;新期造像为大明王朝时的造型,造像材质多用青铜,也用少量黄铜,以这种材质制作的佛像被称为本尊像和法事像,本尊造像体态精美,打磨上光工艺精细,法衣褶皱纹饰美,四方脸庞棱角稍微分明,目细长,莲座上下莲瓣对称美,连珠纹间距稀疏匀称,有些造像无连珠纹饰,造像正背面涂抹的热镀金质厚发亮,装藏底盖的十字相交杵上施有釉料或朱砂颜料。有些著名的本尊像底部刻有金刚十字相交杵纹饰,此类造像像体粗糙,材质多为黄铜。闻名的法事像无其他装藏物,只是以绸缎等布料替代装藏。

大魏平和三年款合金弥勒佛坐像

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像  罗布林卡所藏“雪堆白”的代表性造像,公元17~18世纪。(供图/普智)

是一尊北魏时期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性作品。汉传佛教指流行于我国内地,以汉语言文字为传播载体的佛教流派。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内地,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在我国汉文化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具有鲜明汉文化特色的新艺术形式。此像造型完美,工艺精细,气势宏伟,体现了北方鲜卑民族胸阔健硕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是北魏造像“平城模式”的典范之作。(供图/布达拉宫)

太和八年汉文款镀金合金旃檀佛立像

旃檀佛是最早的佛陀造像样式之一。此佛像直立于莲花座上,面容庄重、慈祥和睦。衣袍至腋下随佛的手势形成具有灵动水波纹的法衣。汉文题记清晰。(供图/布达拉宫)

明宣德款镀金铜文殊菩萨坐像

布达拉宫所藏的这款明宣德时期镀金铜文殊菩萨坐像,体相镀金精美,金色明亮丰满,正背面都装饰有重叠的双合莲花瓣,莲花座垫上下都镶嵌有细密均匀齐整的联珠排列装饰,是明宣德时期造像的杰出代表。(供图/布达拉宫)

明永乐款镀金铜弥勒菩萨坐像

这尊明永乐款镀金铜弥勒菩萨坐像,镀金精美,金色明亮丰满,正背面都装饰有重叠的双合莲花瓣,莲花座垫上下都镶嵌有细密均匀齐整的联珠排列装饰,座上有“大明永乐年施”款,是永乐时期由宫廷制作赐予西藏的杰出作品。(供图/布达拉宫)

吐蕃造像 吐蕃造像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法王造像。

早期法王造像形成于松赞干布时期,造像材质多用红勒或白勒,红勒白勒排列造像,还有黄金白银和石料造像等,在大兴佛寺时达到鼎盛。此类造像面部造型少有凹凸,脸庞饱满,喉结凸现,长方脸,鼻相好,目细长,嘴唇造型精美逼真,法衣褶皱少,手势明显,法座单双层莲瓣任意,花瓣顶部柔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拉萨大昭寺内供奉的众佛像,足着藏靴,身穿宽袖长袍,似俗家人装束,三叶宝冠顶尖朝内,多有錾刻纹装饰。有些造像无莲座,也有法座有藏式软垫。众菩萨造像尤其精美,威猛寂静相微具笑容。法王自身像涂有热镀金和釉料,也有部分法王自身相无热镀金和釉料涂饰,仿品造像材质低劣。

中期法王造像出现在赤松德赞时,材料色质比较先祖佛像略显紫色,面部造型圆润,手指少打磨,铸像造型扁平,涂抹色料厚质,呈现出明显的光彩。赞普造像头顶没有巾绩,发辫悬垂于左右两肩,也有部分造像的三叶宝冠涂饰有冷镀金。

晚期法王造像在赤热巴巾时兴起,材质多用白勒,工匠为印度工匠,因而与印度中部造型相似。像体肌肤丰满,呈现出明显的威德相,盛行白银和黄铜开慧眼的“桑唐玛”,有嘴唇黄铜、目部嵌白银等各种造型,以青铜制作的仿造像造型极为粗糙。晚期法王造像多为热镀金涂饰,众菩萨威猛像与前期造像相似,由于红勒像材质合成有黄铜而色质显紫色。另有噶当黄铜造像、洛扎造像、涅罗造像和西部亚莫造像等都似法王时期诸造像,这些造像与众多前期印度真实造像相比,在色泽分辨、神态造型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必须谨慎甄别,除非有鉴赏、鉴定专家亲自分析考证,其他人很难做出定论。

合金錾刻团龙纹松赞干布坐像

此尊造像头饰布条绕缠的朝霞高冠,头上的化佛熠熠在目,五官工整端庄,神情肃穆庄严,有很强的写实感,双腿结全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身下着厚厚的软垫。铜胎厚重,弧线光洁圆润,制作精美,带有典型的西藏本土特色,公元13~14世纪。

印度造像 印度南部造像分为两种造型。红勒造像热镀金色质显紫色,像体造型松弛,脸庞短宽,喉部柔韧,塌鼻,鼻梁上部凹,眉间宽广,唇部凸起,嘴唇僵硬,额际窄,法衣缠身,无錾刻纹,法座宽展,有单层莲座或双层莲座,莲瓣低垂,有花蕊或无,此类造像多为立像且姿态优雅;南部印度“葳达”地区制作的众造像,脸庞、颧骨相比而言造型小,法衣上饰有錾刻纹,可以作为区别。

印度北部造像以合成白勒和黄铜为佛像材质,只有少数造像以红勒为材质。像体造型肌肤柔嫩,具有威德福态相,脸庞短宽,比印度南部造型精美,鼻相好,眉间窄小,法座装饰美,此类造像多为城市像等立像,属尼泊尔早期造型工艺,与印度西部早期造型相似。中期、早期东部造像和新生代造像容易鉴别,现代造像多以檀香为材质,依此在印度境内以菩提树为造像材质,也就是闻名的“金刚泥土像”或供献给龙树菩萨而著名的“龙土像”,也有以白色银大理石和黑色油润的寒林黑石为材质制作的世尊、众菩萨造像。

此外,阿里叔侄两位法王时期,造型技艺高超,造像精美。由各种优等材质合成的材料为紫勒,紫勒和花勒统称为赤金,赤金容易和印度合金相混淆,由这种材料制作的造像多数造型与吐蕃法王造像相似,造像材质、造型精美,因而也容易和中原汉地晚期的大明造像相混淆。此类造像造型精美,面相神态姣美,跏趺坐姿飘逸,双层莲座莲瓣柔嫩,瓣腰显现凹状。涂饰厚质热镀金,是谓“勒吾穷巴”造像。比“勒吾穷巴”造像打磨上光少,薄涂热镀金,法衣饰有光彩花纹,造型神态安逸,喉部稍微显柔韧,称之为“白玛卡”。

(注:本文中的“勒”,也称“利玛”,意指“合金”。)

合金释迦牟尼佛坐像 此造像释尊一面双臂,脸庞精美充满静息相,顶髻高隆,额部宽广,眉毛弯曲修长,体肤和法衣披单两处分别显现黄铜和红铜两种材质,肌体精美,狮子宝座正面饰有狮子吼观音菩萨,右面饰有绿度母,左面为静息观音 ,在宝座主尊佛像左右两边有两头大象装饰,角上各有两只狮子装饰。造像整体工艺精湛,风格古朴,明显具有印度西北部吉尔吉特造型特点,是公元8~9世纪的精品之作。

石雕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

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共八臂十一面,当中的两臂当胸合掌捧宝珠,其余右三手从上到下依次持水晶佛珠(本像中已缺失)、法轮,结施无畏印,左三手依次持八瓣莲花、弓箭、净瓶。公元12~13世纪。

推荐访问:造像 几种 藏传佛教 风格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