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学习型小组”在社会工作课程中的应用

时间:2023-05-21 19:05:1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目前该课程的改革仍停留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方法的介绍,而忽略了社会工作专业及学生的特点,也缺乏对改革成效的实证研究。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方法出发,将课程纳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中考虑,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心理特点设计“互惠学习型小组”。通过实验法与AB基线法测量学生知识掌握度、社会支持度、人际交往水平的结果发现,“互惠学习小组”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交往水平提高与自我成长,从而有利于培养具有专业价值与实践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关键词:互惠学习小组; 社会工作; 社会研究方法; 小组工作; 参与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 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3)04-0066-05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的助人服务工作,其应用性、实践性取向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工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创新之处。[1]而目前社会工作教育有着“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轻实务”的导向,[2]更多强调课程设置与设计的规范化、体系化、学科化。[3] 与此同时,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面临社会理解和公众认同的差异和疏离等一系列挑战。[4]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大多对专业陌生,甚至是调剂至该专业的,缺乏专业认知与认同,且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社工专业教育中面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专业价值理念、巩固专业思想的问题。而且新一代大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在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快速、便捷。传统教学观点认为教师与学生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沿袭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强调结构性、标准化、文本化和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在国际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越来越强调行动和反思性的教育理念时[5],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亟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改变传统的课堂“教”与“授”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自主性。

社会研究方法是社会学及社会工作专业主要课程之一,它与另一门社会学专业主要课程“社会统计学”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社会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更高级研究方法的初级课程体系。[6]作为一门方法课,它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它能够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导向作用、促进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发展社会工作行政能力;深化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对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有重要作用。[7] 同时,社会工作研究与社会工作实务紧密相关,无论是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还是制定服务计划、评估服务效果、检验和发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都离不开社会研究。[8]

虽然已经有很多教育者意识到社工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性与改革的必要性,尝试多种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如“三位一体”“协同学习”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关于社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多停留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革思路、方法介绍,对效果的评估也多是直观感受,缺少严谨的实证分析和评估数据资料。在课程设计理念上,也缺乏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特点的设计,而只单纯作为一门方法课程进行教学,未将其放入专业知识培养体系中整体考虑。而实践性是社会工作专业最为突出的特点,价值观则是其专业基础。这一特点要求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操作技巧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需要注重学生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养成。因此,本设计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专业方法出发,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科学背景、心理特点进行设计,融入社会工作的技巧与方法,将研究方法课程设计放入整个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中考虑。通过“互惠学习小组”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相互支持、促进人际交往水平提升与个人成长,进行社会研究方法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

二、研究框架

在教育部高教司修订的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研究方法课程建议总学时为54—72学时,需要完成对研究方法的概念与原理介绍,系统学习社会研究的设计、抽样、测量、资料收集处理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内容。“互惠学习小组”按照小组工作理念设计课程教学环节,在操作中引入参与式的学习理念与技巧。郑州轻工业学院《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为54学时,为期18周,具有充裕的时间完成“互惠学习小组”的设计、操作与评估。而且,《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往往安排在《社会工作概论》与《小组工作》课程之间,在研究方法课程中采用“互惠学习小组”的方式,既可以实现研究方法知识的参与学习,又能够在专业课程上衔接,使学生获得小组体验的经验。

在教学效果的评定方式上,以本专业2011级50名学生作为教学改革实验组,2010级未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生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人数、性别比例以及入学分数上均无显著差异,因此两组具有相似的特征与学习能力,可作为良好的实验——对照组。以研究方法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以及研究调查报告作为知识水平的操作化变量,核查学生在参加“互惠学习小组”后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差异。在对学生个人成长上的测量,通过AB基线测量的方式对2011级学生在参与小组前后的“人际交往水平”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进行测量。通过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以确定“互惠学习小组”对该课程的实际效果。

三、“互惠学习型小组”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互惠学习型小组”即是以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方法为基础,引入参与式教学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多次互动和交流,形成学习支持小组,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技巧达成学习上的互惠团体,以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促进个体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发展,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在小组模型中,个人在小组中具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通过组员之间的联系达成共识,获得帮助。

(二)理论基础

1.生命周期理论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大学生处于生命周期中的青少年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将发展出独立与自主的品德。[9]在这一时期,他们有着要求独立自主、减少依附的需求;期望发展出认同的品质,为适应未来生活发展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和价值观。这一特质在大学教育与学习中体现为渴望尊重、理解、肯定自我、发展自我的心理特质。但如果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的品质发展出现障碍,则会出现焦虑、缺乏归属感与认同感、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互惠小组建立在平等关系之上,充分尊重组员、相信组员的能力、发挥组员自身的能力与资源,这一理念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有助于发展认同的品质。

2. “镜中我”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认为,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中产生的,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来源于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自我观念的形成在于互动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互惠模式小组活动中担当各种不同的角色,通过观察他人的表现,借鉴或接受其他组员积极的思想价值观念、学习经验,获取正面经验,从而有利于塑造个体的行为,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自我完善与发展。

3.小组动力理论

小组是利用小组所产生的动力来达成工作目标的,小组过程中那些复杂和互动式形态的动力变化是小组工作发生作用的基础。[10]小组的特性、小组带领者的因素、小组成员的特性以及小组领导方式与形态、小组的沟通和冲突、小组发展的阶段特点和任务,以及小组的评估等相关理论均可为“互惠学习型小组”的组织、发展提供具体的理论支持。

(三)教学理念

参与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11]“互惠学习型小组”为核心的参与式教学建立在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发挥学生的潜能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小组中,引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接纳学生在小组中的各种尝试与探索。通过在小组互动中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发挥自我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支持团体和氛围以及个体的自我成长的目的。

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小组被视为互动的系统,小组中的成员依靠相互之间面对面互动获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资源;(2)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独立的,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见解,都可通过与同组成员的交流合作、讨论来展示自己,表达自己;(3)尊重、倾听、信任是小组的文化,每一位组员必须尊重小组文化,遵守小组的规则;(4)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小组组员间的互动、互助的过程本身,为满足组员的需求提供支持。互惠模式的小组工作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社会过程。小组组员通过互相支持和学习的过程,确认自己的价值,重新认识自己,发挥个人潜能,克服困扰;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最终实现开发个人潜能,使个人获得成长。

四、“互惠学习型小组”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互惠学习型小组”在实践中,按照课程进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在教学前期,教师主要承担着知识传授、小组的发起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中期,则作为辅导者和引导者协助学生自主开展独立研究。后期,重新回到主导地位,指导学生将研究中的技能和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引导学生自我觉察,从学习小组互动中发现自我的改变与成长,并将这种变化转化为正面、积极的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抗压力。教师通过接纳、尊重、同理心、连接等技巧,支持、维系小组持续的、完整的和循环的互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满足感,继而激励学生保持积极、正向的学习态度,提升专业的认同。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如表1。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独特性,譬如学生的个性、能力、知识基础等,还要注意在学习小组中成员的发展,关注小组的发展,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让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具体来说,可以使用到以下技巧。

第一,问题教学。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在社会研究方法第一节课,就从大学新生的电子装备这一话题开始,通过不断的提问,如图片中的12位学生的电子装备有哪些?有什么共同与不同之处?男生、女生的装备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尝试给出一个什么样的解释?这一解释是基于常识还是哪一个学习过的社会理论?能够得出什么结论?等等。帮助学生从一篇图文报道中用专业研究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这些时事和热门话题讨论是社会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可能会涉及多章的内容,这也是学生们最为感兴趣并且反应最为强烈的部分,最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学生们提出的观点也是五花八门的,这对于教师也是一种全新的冲击与体验。

第二,角色扮演。通过各种角色的演练,训练学生面对问题的应对能力,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如问卷调查中进行访谈情景的设计,学生进行访问。设定配合的被访者、拒绝的被访者等等,以此来在互动中学习应对的技巧与经验。

第三,“presentation”系列作业。通过选题、撰写研究方案、进行问卷设计、修改问卷等等一系列作业,形成最终的小论文。当教师布置研究任务之后,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查找资料、确定选题、收集分析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完成调研报告,最后在课堂上以PPT和讲演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这种方式能够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尝试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提高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

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互惠学习型小组”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虽然初始对学习小组的形式有些不习惯,但经过两次的小组讨论后渐入佳境。“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解决的问题印象深刻,比自己看书记得牢多了”“和班上同学的关系更近了”“重新认识了以前不熟悉的同学”等。甚至有些同学开始提问“这是不是就是小组工作?”这些回馈说明“互惠学习型小组”基本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发挥自我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支持团体和氛围以及课程衔接的目的。

五、效果评估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互惠学习小组”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但在考试成绩上的变化并不明显。参加小组的2011级学生期末考试平均分为76.4分,未参加的2010级学生平均分为78.1分。在对成绩的独立T检验中,P值为0.153,大于0.05,因此认为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对不同题型的单项得分分析中发现,在案例分析题、方案设计题上2011级学生的得分要好于2010级学生。同时,课程中的社会调查报告撰写质量上,参加小组的学生报告与现实生活联系,调查方法的运用与报告撰写要好于未参加小组的学生。可见,“互惠学习小组”在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暂未看出明显差异,但在知识灵活掌握和实践操作上具有明显优势。

在个人成长上,参加小组前后“人际关系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得分都有明显变化。社会支持量表得分由25.1分,提升为36.1分,在针对主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利用度等三个方面的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这三个维度上的社会支持水平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0)。在针对人际关系水平检测的结果为,T=-9.27,P值为0.000,小于0.05。因此,从统计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互惠学习小组”在大学生的主客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上都与未参加小组存在差异,在人际关系水平上,参与小组的学生在参与后人际水平具有显著提高(见表2)。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互惠学习小组”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础;(2)“互惠学习小组”有助于学生社会支持水平提升,促进人际交往水平提高与自我成长。

六、总结

通过课程实践发现,“互惠学习小组”参与式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心理特征,易获得学生认同。小组当中所获得的知识、经历、情感体验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学生通过亲自查阅文献、思考问题、撰写报告等一系列的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在学习中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带来成功的满足,又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中相信个人能力、尊重和接纳个人和群体的差异等这些价值理念也藉由小组活动传递给学生。在通过自身参与学习小组的体验感受到社会工作的价值与理念,了解到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与认同感的同时,也为后续的《小组工作》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开展做好铺垫。

“互惠学习小组”参与式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教学实践中既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特色,也将传统教学的“教”“授”关系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平等互动关系。通过充分的课堂设计和互动控制,以小组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其理念与方法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与推广性,可尝试将其引申至其他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学生切身体验,培养具有专业价值与实践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王圣军,张绮莹.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0—24.

[2]史柏年.“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与发展”笔谈[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4):85.

[3]李晓凤.社会工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再反思——以中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计为例[J].社会工作,2007(3):9—13

[4]柳拯,黄胜伟,刘东升.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前景[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16.

[5]刘斌志.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及其本土策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39.

[6]教育部高教司,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4.

[7]马林芳.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社会工作,2009(4):33—36.

[8]刘媛媛,王丽云.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教学与实践模式探讨[J]. 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5):4—7.

[9]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6—220.

[10]刘梦. 小组工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9—44.

[11]李学会.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社会政策与法规》课程为例[J].社会工作,2012(10):49—51.

(文字编辑:邹红责任校对:王才章)

推荐访问:社会工作 学习型 互惠 小组 课程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