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致粮画村,乡愁逆袭

时间:2023-05-19 19:55:3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今年8月12日,河北省委、省政府颁发了《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育建设100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此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的家乡能否成为特色小镇?”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紧接着,9月初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将全世界媒体的目光吸引到杭州,记者们在关注G20峰会的同时,亦注意到在浙江当地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和人文风情的小镇,有媒体撰文《浙江特色小镇为G20贡献中国智慧》。借着峰会时机,浙江的特色小镇也“火”了一把。事实上,在打造特色小镇方面,浙江走在全国前列。而河北省“打造100个特色小镇”指导意见,正是在借鉴浙江等地经验的基础上出台的。

那么,在我们河北省,目前有没有这样具有产业和文化特色的小镇?它们的面貌又怎样?我们搜索着——衡水武强,保定易县,邯郸馆陶……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馆陶。截至2016年10月底,我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尚未公布,但是,这并不影响一批先知先觉的村镇已经进行的探索。

粮画的灵感

在馆陶县寿东村,最显眼的建筑群就是“海增粮画生产基地”了。它位于村里主街道的东头,紧邻村外公路,可谓这个村的“招牌”。走进园区,头顶上成排连串的彩色风车在风中哗哗作响,将人带进一种童话般的浪漫之境。再向里走,外墙绘着玉米卡通图案的“粮画体验吧”,吸引着大小游客的目光,令人想进去一探究竟。

这里确实让人大开眼界。我们看到,一粒粒不同色彩的粮食,竟组合出一幅幅曼妙的图案,而且,不论是国画风,还是西画风,可以说,没有粮食“画”不成的画。我们不妨直接引用作家牛兰学的散文《馆陶,粮食在舞蹈》中的描述,相信这是所有人的感受,但或许只有作家才能如此清晰而诗意地表达出来:

“在粮画体验吧,我轻缓移步,全神贯注,久久凝视着一幅幅图画,一幅幅用粮食在相框里‘种’出的图画。我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顿时活跃起来。他是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我分明闻到领袖笑容上稻菽带着的泥土的芬芳;它是那个叫乌镇的江南水乡,我轻轻触摸着那刚刚搅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撸桨;那幅是‘种’出来的清明上河图,虹桥旁我正‘喝’着靓丽粘稠的胡辣汤;这幅是‘拼’出来的乡村老井故事,看着看着,听到一阵‘吱扭扭’摇辘轳的声音,忽然那些种子变成水滴打湿了我的衣裳……”

那天,我们也如牛兰学一样,被《清明上河图》(局部)粮画所吸引,驻足细细观赏。这时,一位帅气的小伙子匆匆赶过来,自我介绍说他是这里的老板张海增,并递过来一张名片。我们问他:这幅《清明上河图》(局部)卖多少钱?他答:几十万元吧。我们惊讶了——作画所用的粮食,成本能有10元钱不?真可谓“点粒成金”了!当然,这是4位粮画姑娘花8个月时间一粒粒拼出来的。虽如此,我们知道,这画的最大价值,也并不在于花费了多少人工,而在于它独特的创意。或许,这就是艺术无价的理由吧。

把吃的粮食做成艺术品,这创意正是来自于张海增。听这位80后小伙子讲自己起伏跌宕的创业路,趣味性不亚于欣赏粮食画。

张海增,馆陶县王桥乡后姚庄人,1980年出生,1998年毕业于山东荷泽美术学院。18岁大专毕业时,他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没有明确的思路,很盲目地找各种工作,可以说为了生存,啥都干。在广州干过广告设计,在青岛海尔集团当过电焊工,在石家庄的超市做过保安、消防員,在饭店当过勤杂工。蒸馒头、擀饺子皮,都会,能一次同时擀出5张饺子皮。 “那是2002年吧,我的工资大概每月400多块钱。”张海增慢悠悠地回忆起来。

“结婚以后,我不愿意再出去打工了。可是家里只有4亩地,别的什么都没有。”张海增说,为了生计,他买了一辆烧柴油的农用三轮车,在县城与乡村之间往返,跑运输,当然,也包括装卸。“有时候一天挣六七十元,有时候一天不挣。”家里人想到供他上大学花了那么多钱,不由得感叹:白瞎了。那时,他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我们馆陶县有黑陶、黄金酒等特产,我就琢磨咱能不能也弄一种特产?”2008年5月,张海增正在自家院里晒粮食,盯着那一堆麦粒,他“突发奇想”——能不能把这粮食“种”到画板上、墙上?他当即去网吧搜索,但当时还查不到关于“粮食画”的任何信息。于是,他开始自己做实验。

“我是学工笔画的嘛,就先从花鸟人手,画了一幅牡丹,然后选了红豆、绿豆、芝麻、黑豆,往底稿上粘。”但是,粮食画绝不是画好再粘上去那么简单,张海增遇到了粮食生虫、开裂、脱落等一系列难题。“我总共试验过109种胶,买不到合适的我就自己调配。”张海增清晰地记得,那时媳妇给他100块钱,让他买三袋奶粉,当时的奶粉是29.5元一袋,他总是自作主张,拿70元去买两桶胶,而只给孩子买回一袋奶粉,为此没少挨媳妇的骂。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解决粮食画的技术难题,他的粘合剂配方里,甚至用上了西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技术终于成熟、定型。第一幅作品,是根据奥运题材创作的《福娃》,他把自己结婚照的相框拆下来做画框。这幅画很快卖出去了,一个朋友很喜欢,出价270元。当时,媳妇受不了他“瞎折腾”“不务正业”,已经抱着孩子回了娘家。拿到钱,张海增赶紧给媳妇打电话。“我媳妇又骑着摩托车回来了。”忆及此事,这位朴实的年轻人呵呵笑了。

可是,这270元钱支撑了没一个月,张海增的事业又陷入低谷。因为缺少宣传及营销渠道,他的画卖不出去。家人都劝他别干了,乡亲们没人搭理他。到了2009年夏天,连他自己都想放弃了。 “我那时候已经找了新工作,到一家黑陶厂刻黑陶。就在这时,听说县里要办一个画展,我就又想试试。我跟家里说,你们再给我一天时间,我去参加个展览,要是还不行,我立马洗手不干!”

那次画展来了很多贵宾,他们无不对粮食画啧啧称奇,有一位客户一次就买了4幅。这一下子提振了张海增的信心,刚找的工作也不要了,继续干!他的粮食画靠口碑传播,当地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采购作馈赠礼品,三天两头到他那里要画。邻居们看到了议论纷纷:他的画卖出去了!这时家里人说:“你别开三马子了,专门干这个吧。”为他腾出一间屋当工作室。他一个人做不及,就找了村里4个爱打麻将的妇女,教给他们技术,给他们加工费,一起做。张海增的事业,从此踏上阳光大道。

进城?返乡!

2010年,张海增成立了公司。县里为支持这位创业青年,在县城给他找了一个免费的车间。他注册了“陶山粮艺”商标,为“粮食画专用胶”申请了专利,他的加工队伍,也从最初的4个人扩充到12个人。2012年是龙年,他创作了一幅《神龙图》,结果被央视记者发现,他的创业故事上了央视一套《新闻联播》。从此,他声名鹊起,原来他的客户局限于本土,央视报道后,他的客源扩展到全国乃至世界。2012下半年,他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卖了6万多美金,按当时的外汇牌价折合人民币近40万元。前来采访报道的媒体记者多得他自己都数不清。2012年到2013年,张海增迅速发家致富了。

张海增不再满足于那个免费的车间,他想在县城找块地,扩大生产规模。这时,县委书记谢继炯跟他说: “你别找地了,你可以去一个村。”当时,作为扶贫干部,谢书记“包”着寿东村,他想让张海增把粮画厂建在寿东村,并说.一个企业太孤单,要打造一个“粮画小镇”。“我一听就不太愿意,我刚从农村奋斗到县城,将来还想去大城市发展呢,怎么又让我回村?”张海增说,尤其寿东村这个贫困村,毫无特色,没山没水没古迹,有啥旅游价值?没人来咋办?他为此多次与谢书记商量、碰撞思路。他至今记得谢书记的话:“咱们就是要用你的粮画,把人吸引来。咱们建好了,也就有人来了。”

这样,张海增从城里又踏上了返乡路。最初,他的建设速度不快,因为挣钱不容易,好不容易攒起千万身家,一下子又要投进去,买地、建厂,收拾破破烂烂的街道,投入这么多,总怕没效益,心底里还在观望。后来看到游客越来越多,心里有了底,加快了施工速度,到2015年国庆节,海增粮画生产基地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打造不一样的寿东

一个人的奋斗是孤单的,一群人的奋斗才能形成合力。让张海增心里有了底的,正是馆陶全县在为之奋斗的美丽乡村事业。

从海增粮画生产基地出来,漫步寿东村街头,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未见过这样的乡村。它整洁、优雅、宁静、浪漫,到处流淌着浓郁的艺术气息。灰瓦白墙、小桥流水、农家庭院、摇荡的大秋千……但又不全是这些。这里既保留了传统的中式元素——老房、老井、碾子、石磨,也引进了现代的西方手笔——咖啡屋、酒吧、歌厅……绝无城市的喧闹,却有城市的生活品质。你可以在这样一个乡村的街头,发现直饮水龙头,这种公用设施似乎只在大城市的博物馆、图书馆才能见到。走在村中,脚步不由自主就放慢了下来,为景色,更为艺术。主要街巷上几乎一墙一画,全部是手工画,除了粮画,还有树叶画、纽扣画、布糊画,甚至用易拉罐剪成的画,细细看起来,一天也看不完。这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岁月静好,涌起住下来享受慢生活的强烈渴望。2015年12月23日,在农业部等七部委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CCTV寻找中国最美乡村颁奖典礼”上,粮画小镇寿东村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成为当时河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

正如牛兰学在他的散文中所说: “近几年,似乎沉睡的寿东村,忽然被‘美丽’两个字唤醒。她揉揉朦胧的眼睛,看着变化的世界,抖了抖尘土,行动起来。从迷茫到迷恋,从上愁到上瘾,它走上了美丽的快车道。一项项创意产生出来,一双双手掌行动起来。街巷硬化,路灯亮化,庭院绿化,四周净化。家家户户厕所革命,污水集中环保排放,垃圾集中无害处理,建立保洁常态机制。就连看似的‘腐朽’也变成‘神奇’,两处昔日存放垃圾、尘土飞扬的大坑,蝶变成下沉式的篮球场、娛乐广场;土里土气的条条胡同,也不甘寂寞地摇身变成了彩虹胡同、葫芦胡同、紫藤胡同、葡萄胡同。乡愁回来了,企业家来了,投资商来了,外地游客来了。斑驳的街巷墙壁蜕变成艺苑,闲置的宅基地被收回绿化,村边的土地通过流转变成了采摘园,空闲的院子被老板承租变成了商店、画坊、饭店、茶馆、咖啡屋、农家乐……”

当大家都在哀叹农村越来越凋敝、只剩下“993861部队”(老人、妇女、儿童)留守的时候,在寿东,年轻人却开始回家了。张海增的粮画产业,吸收大批本地姑娘加入,他们中的少数人在“粮画吧”现场展示创作,更多的人在自己家里加工。据《共产党员》杂志报道:海增公司负责提供原材料、技术指导和成品回收,培训村民免费学习粮画技术,每人利用3-6天可加工一幅完整的粮食画,平均每天可获得70元左右的利润,每人每年靠粮食画收入达2万余元,一举解决了全村贫困农户的就业问题。

回来的不仅仅有粮画姑娘,还有备行各业的年轻人。张文娟,70后,在县城做婚庆主持。两口子都有工作,已经在县城安家,去年她却回来了。她家老宅离海增粮画园区不远,属于游人必经之地,县里领导告诉她:这样的地理位置,不做民宿太可惜。一开始,张文娟的家人不太支持,毕竟已经在县城过上了小日子。后来张文娟看到游人越来越多,开始心动:把家改造一下,就可以挣钱,又没房租,怕什么?张文娟雇了一位厨师,请公公婆婆“客串”服务员,自己则在婚庆主持之余兼顾家里,这样, “70记忆主题餐厅”隆重登场。它完全利用老宅,没有拆建,只有软装饰方面的改造,堂屋改为大堂,卧室成为雅间。有一个雅间,进屋就上炕,墙上贴着不知从哪儿找来的80年代的《红楼梦》剧照,小炕桌上摆着磕掉漆的搪瓷茶缸,饶有怀旧趣味。餐厅没有豪华大餐,就是些家常菜,原料取自于自家菜园。因为够鲜,挺普通的一道韭菜炒鸡蛋,却有很多客人吃了还要第二份。

“今天不是节假日,中午也有6桌客人。要是节假日呀,中午和晚上就连起来了。俺们光盼着放假哩。”张文娟一边麻利地擦拭搪瓷茶缸,一边飞速地算着账: “这个饭店经营一年,我们一大家子14口人的花销它全包了。”

林珊珊,也是一位回乡创业的青年。她今年30岁,大学毕业以后本在县城打工。两年前,无意中从亲戚那里听说,寿东村正在建设粮画小镇,一些临街店铺装修好了,正在招商。亲戚说话时的口气,并不看好,只是随口一说,但是林珊珊却留了心。她来到村里看了看,发现这里和想象中的农村不一样,不但没有贫穷脏乱落后的感觉,而且凸显出“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新面貌。 “我喜欢这儿,想着其他人也会喜欢。”当时,村里将闲置民房统一回收改造,将“空心村”变成了全新的“实心村”,咖啡屋已经装修好,头三年还免房租,林珊珊没有投入大量资金,只做了做内部装饰就开业了。目前,她的咖啡屋在双休日营业额能达到每日千元左右。

纷纷跟进

在馆陶,不止有一个寿东村。寿东开了个好头,更多的村子纷纷跟进。当然,自己的特色必须有。特色,是小镇的灵魂。

羊洋花木小镇李沿村,就和粮画小镇寿东村的感觉不一样。这里更多地利用自然景观,沿着河谷低洼地带,修建了长长的一条木栈道(其中有一段是玻璃栈道)。栈道的一端,有凌空矗立、用若干木柱撑起的“空中餐厅”,栈道的另一端,则与村落相连。在这里漫步,一边是卫河故道里的流水,清清浅浅,缓缓流过,一边是河岸树林,浓荫密布,鸟鸣声声。虽然没有名山大川,也照样营造出了浓浓的诗意。试想,假如不修这条“悬空”栈道,人们如何踏足那谷深草密之处?

花木小镇的村中,自然也整修得颇具“艺术范儿”,这里突出的是“怀旧风”。在“乡愁街”头,画着一辆28自行车的那面墙上,一行“那些年一起走过的岁月”题字,引得不知多少人在此合影留念。“发呆免费”“上网免费”“赏字画免费” “观百年古椿免费” “乡音互动免费” “看农具展示免费” “做乡愁梦免费”以及“艳遇从天而降,请注意”,这些刻在木牌上的广告宣传语,往往令游人会心一笑,感叹乡村里也有时下流行的幽默。

李沿村有經营羊的传统,过去以买羊贩羊出名,至今村里还有活羊交易市场。20 14年,冀南花木集团入驻该村,在村边建了近500亩的苗圃,改善了村里的环境,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为该村赢得了“羊洋花木小镇”的美名。村里的雕塑、壁画,多以羊为题材,而进村道路的两侧,则摆了两大排羊形花盆:羊身子是一只大铁皮桶,下边安着四条腿,大桶一端焊着一只小桶作为羊头,另一端则焊着尾巴。所有部件都喷了白漆。桶里则盛满了土,这样既能防止被风吹倒,又可以栽种花卉。这羊形花盆可真是扣住“羊”与“花木”两大特色了!

还有一个很知名的小镇是翟庄,那里的特色是黄瓜。该村旱在30多年前就兴起了黄瓜大棚种植,据说和山东寿光是同时起步的。现在村里几乎所有的地都在种黄瓜。别的村子,年轻人往外走,这个村,年轻人普遍在家,劳动力还不够用,还经常需要雇人帮忙。村里建了黄瓜博物馆、黄瓜种植大学,游人在玻璃展示大棚里可以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百余种不同的黄瓜,在村里的饭店可以尝到黄瓜宴。在街头还可以花几元钱带走一盒村民自制的黄瓜小菜,口感脆爽,咸香宜人。

还有杂粮小镇郭辛庄,其特色是杂粮种植。其实,若论村落的扮美程度,它可能不如寿东村,论依水傍林的自然条件,它可能不如李沿村。但是,它的美在于田野。每到秋季,成片的红高梁,呈现着来自于土地的无言大美。只是,这些土地分散在农户手里,你种什么,他种什么,并无统一的规划,难以形成大片的景观。去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将部分农户的地集中起来,连成一片。“一般的土地流转,每年每亩租金600-800元,这里给农民达到每亩1200-1400元。集中起来的地块,统一种植,制造景观效果,制造旅游资源。农民既能得到较高的租金,又能通过旅游搞副业创收,一举两得。”郭辛庄的大学生村官宋志伟说。

据宋志伟介绍,这一大片地,去年种的红高梁,播种时事先在田里安排好,等到十月一举办第一届“高梁节”时,游人登上附近的观光塔俯瞰,火红的田野里清晰地显现出“我在小镇等着你”字样,引无数影友竟相掐照。今年春天,这片土地种了一季油菜花,宋志伟说,油菜花的产值比较低,种油菜花不为赚钱,只为吸引游人。到了夏天,又种了一季油葵,葵花盛开的季节,有关部门举办摄影大赛,邯郸市摄影协会还请来了模特,一时间郭辛庄的街上全是人, “葵花节那三天时间,总共接待了两万多游客。”宋志伟说。

合作社“醉翁之意不在田”,种的东西,能保平不赔即可,所以它能给农民以较高的土地租金,实际是让出了应得的种植收益。而通过举办节会拉动,为村民营造创收机会,村民所得又何止是田里那一点点!宋志伟说,今年葵花节期间,郭辛庄的主要街道路边全是村民摆的摊,家家户户都赚了不少。再加上美丽乡村建设,村里路面硬化、街道净化、夜晚亮化,附近村子的人到了晚上都来郭辛庄乘凉,就算不是节假日,村里晚上也有摆摊的,这已经不是普通村庄可以相比的。 “别的村都非常羡慕我们。”

当然,宋志伟也并非没有压力,他需要不断地琢磨,如何为村里继续增加景观、增加游乐设施,如何让当地的杂粮不仅在网上热卖,更在游人面前成为一种品牌。从县城公主湖边延伸过来的长达十几公里的健身步道,就经过郭辛庄村旁, “地理位置的优势还是有的,现在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用好。”

据馆陶县文明办主住王洪宝介绍,除了上述几个村,馆陶县还有教育小镇、轴承小镇、鹊桥小镇、漆画小镇等诸多小镇正在建设中。截至目前,已经建成开放的小镇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中共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等多位领导曾分别前来调研。

馆陶模式

说到最后,必然要了解的,是馆陶县特色小镇的运作模式,或日成功经验。对此,河北省委政研室做了专题调研,形成了《“美丽乡村+文化旅游”的生动样板——来自馆陶县的调查报告》。

正如报告中所说,馆陶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带,是省级贫困县、黑龙港流域平原农业县。远离中心城市,在自然资源上也没有特别之处。但该县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与文化旅游结合的新路子。他们的经验,首先是注重设计,因地制宜出特色。

突出人文特色,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粮画小镇所在的寿东村,以粮食画为产业,充满艺术气息,定位是创作氛围浓厚的艺术小镇。教育小镇所在的王桃园村,125户、500多人的村子走出了100多位大学生,崇文重教的底蕴深厚,定位是宁静温馨的书香小镇。

突出产业特色,以产强村、以富促美。一是引入产业,如寿东村,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引入海增粮艺,实现村企合作,形成致富产业。二是挖掘产业,如王桃园村,对教育现象进行挖掘,形成卖点,使之成为旅游产业的支撑。三是整合产业,如郭辛庄村,在原有种植传统下,整合北方所有杂粮品种,通过与中科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四是做强产业,如黄瓜小镇翟庄村,将原有的黄瓜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谋求绿色旅游、技术输出等新的发展方向。

突出旅游特色,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打造的各个特色小镇,彰显了乡村特有的恬静优雅之美,吸引众多游客徜徉其中、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突出环境特色,注重“美”的打造。被弃用的大粮食缸种上花草,错落有致地摆成了一景;石磨、轱辘、碌碡、老井这些传统村落印迹,载满幽古之情;百年土房、纺车、织布机、煤油灯,唤起人们对故乡“美”的记忆。

众所周知,扮美乡村是需要花饯的。那么,馆陶县打造特色小镇的钱从哪里来?都是政府拨款吗?非也。据上述调查报告,馆陶县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

首先是财政资金撬动。政府主要通过投入引导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如修建道路、垃圾站、污水处理厂、供气、供暖设施等,让村庄具有市场运作的条件和可能,以此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截至报告刊发前,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共投入资金2.08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仅占9%),群众自筹800万元,整合社会备类资金1.2亿元,吸引工商资本6000万元,有效化解了資金瓶颈难题。

其次是村级自筹促动。集体经济壮大有能力的村,率先拿出积蓄,投入村“两室”建设,扩修村内道路、建设文化广场。黄瓜小镇翟庄村,年均集体收入100余万元,分别建设了村史馆、黄瓜大学、县委旧址等,有力支持了美丽乡村建设。

最后是民资涌入牵动。注重村企共建,通过先行企业示范带动,让众多企业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主动加入进来。金隅集团为粮画小镇寿东村捐资100万元作为村发展基金;海增粮艺有限公司除在村内建设粮画加工厂外,还投资20万元修建道路1公里。黄瓜小镇翟庄村,由中国黄瓜研究所、河北工程大学参与共建。杂粮小镇鄣辛庄村,由中国农科院参与共建。花木小镇所在的李沿村,由冀南花卉公司参与出资建设。民资的大量涌入,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打造一批特色小镇,不光是找特色、找资金的事,它还是“人”的事。事实上,人的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没有什么比方方面面协同作战、聚集力量更有效的了。县委常委直接分包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并从县直各单位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到创建村任第一书记,组建特色小镇建设团队。打造的15个特色小镇全部选派了第一书记。该县还建起了美丽乡村大学,为乡村建设持续输送人才。

在方方面面的协同中,干部与群众的协同,是最关键的。干部组织群众观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电教片,村民看到人家的家乡那么美、生活那么好,无不激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接下来的建设中,群众积极配合做好土地流转和闲置宅基地回收等工作。更令人感动的是,今年春节假期,来自县直单位和乡镇的400多名党员干部到备小镇开展志愿服务,每天上午8点到晚上10点,疏导交通、规范摊点、应急值守,有力保障了小镇的交通顺畅、环境整洁和节日的欢乐喜庆、安全祥和。工作做到这份儿上,想没效果都难啊。

这,就是馆陶给我们的启示吧。

推荐访问:乡愁 别致 粮画村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