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微古村镇为产业集聚地的苏南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

时间:2023-05-19 18:40:2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以小微古村镇为中心实现产业集聚的苏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可谓是一石三鸟:一方面可以就近承接长三角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也为小微古村镇历史遗存的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撑;第三,古村镇休闲产业的开发、地方特产的文化品味提炼、特色农业项目的选择都是利用区域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有益尝试。文章基于苏南小微古村镇的生存现状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城镇化路径。

[关键词]小微古村镇;休闲旅游;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长三角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1-0045-06

谈到城市的起源,无论是如古代源于军事堡垒的邑城,或如近代源于商品交换的集市,城市胚胎的共同特点是都依托于驿站、关隘、码头、渡口这样的交通枢纽之地。战争、朝代更替肯定会影响到某些城市,特别是首都;但对绝大多数城市来说,城市的变迁则取决于交通地位的变化。河流改道路是古代城市沧桑的主因,陆运代替水运是近代城市兴衰的决定性因素。苏南城市源于历史上的邑城,也都曾是江、湖上的渡口,大运河上的码头;铁路代替河运之后,它们又成为铁路线上的车站;不变的区域交通中心地位是苏南经济自明代中叶以来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根基。自明代中叶以来,纺织业在江南的兴起,就依附在这些码头城市,各城市中早期的纺织厂也都临河而建。今天的古村镇,是当年中心城市纺织业的桑蚕基地和家纺制品的收购站,商人们把这里的家纺制品带出去,又把其它的生活必须品带进来。这些古村镇都有河道与中心城市连通,直到现今很多古村镇连接中心城市的河道仍在行船。中国的对外开放让沿海港口城市成为招商引资的龙头,成就了东部沿海省份30多年的快速增长,和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中国产业中心的地位。大批的农民从乡村来到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城市市民,实现了他们祖祖辈辈的梦想。当历史走过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当中国的很多家庭欣喜于换车、换房的时候,人们也突然强烈地意识到他们所居住的城市已经变得令人窒息。

一、中国新城市化的背景

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快速发展之后,伴随着产业化的城市化所带来的居住成本过高、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让产业集聚区的主要城市不堪重负,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让中国制造的人口红利渐失。这在西方国家的城市发展史上称之为城市病。发达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办法是通过产业积聚地由中心城市也向周边城镇的转移,从而构建卫星城、城市群的做法,来缓解中心城市的交通与居住压力。面对目前中国产业中心城市存在的城市病,专家们提出了在地城镇化或就近城镇化的思路[1]。本文认为,如果在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是指中西部省份的农民不要到沿海城市,而选择在家门口的镇上居住,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如果说在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是指以中西部的中心城市为龙头吸引产业,在全国建立众多的城市群,从而分散京、沪、穗的压力这是可行的,但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因为产业发展是不平衡的,中西部地区不可能在短期内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中心,它只能是区域消费的供给地。而面向全球的生产基地一定要尽可能地靠近沿海地区,才能降低生产运输的成本;即使在沿海地区,也一定要选择那些有产业经验、有研发能力、融资便利的城市。目前没有哪个省份可以代替长三角、珠三角的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位置和北京政治中心、京津地区产业中心的位置;所以,人口在这三个地区的集聚也是必然的。就全国来讲,中西部在等待着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就江苏省来讲,苏北在等待着承接苏南的产业转移;就苏南来说,周边城镇在等待着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由此不难判断,最可行的产业转移是由制造业中心城市向周边城镇的转移。苏南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带的核心区,五个中心城市市区范围内进一步实现产业积聚的土地储备已经用尽,但这一地区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产业向周边村镇的转移有了需要与可能。

二、以周边村镇为目标的城镇路径之学理分析

(一)卫星城模式的优势

产业在城市的集聚所引发的城市化进程是各国经济起飞阶段的共同特征,差别只是在于英国的城市化是通过圈地运动把农民赶进了城市的工厂,而美国、中国的城市化是农民为了养家糊口自愿到城市打工,加入到了产业工人队伍中来[2]。城市化是产业集聚的必然结果,但城市化反过来又有利于产业在城市的积聚;因为城市的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生活服务行业的分工,从而降低生活成本。这正应了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当城市发展突破最佳规模的临界点时,就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摆脱拥挤的主城区以分散原产业中心城市的压力,成为新城镇化的基本定位。那么,摆脱主城区是在主城区的周边建立卫星城,或是让农民集中在家门口的小镇中居住,是两种新型城镇化的基本主张。经过争论人们发现,把农民限制在家门口的在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是不可能:农民只所以乐意背井离乡到他们向往的大城市去讨生活;是因为大城市多样的就业机会,便利的服务设施,丰富的商品供给,厚重的文化氛围,值得他们为此而忍受都市高昂的居住成本。在产业中心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的做法只所以是可取的,是因为卫星城离中心城区不远,交通又非常快捷,因此住在卫星城中并不失都市居住的便利性,而且又可以降低居住成本。如果这些卫星城镇能够很好治理,展示出其应有的“空气清新,阳光充足;鸟语花香,老街古树;河塘别墅,生态居住;食材丰富,民风质朴”[2]之古村镇风貌,那就不是穷人不得不住进周边的古村镇,而是有钱人要主动躲进古村镇了。

(二)老街、老屋的魅力

在北京部分有钱人专门买四个院居住,因为,北京的四个院即没有离开北京现代城市服务,又可彰显身份地位。个别人甚至大老远从北京跑到徽州的古村镇买下旧房子,把室内按现代生活方式进行装修,作为自己休闲时的去处,自己不住时还可对外出租。只是由于徽州毕竟离大城市太远,所以,没有成为太多人的追求。如果我们在苏南的乡村选择条件比较好的古村镇,由于它们靠近中心城市,居住小镇并仍可方便地享受到中心城市的服务;所以,吸引部分人、特别是有钱人在这里做短暂的休闲居住完全是有可能的,或者像美国的小镇那样诱导大公司的总部在小镇上办公[3],这在苏南也是可行的。目前在苏南地区,有不少单位组织员工到周边的古村镇进行拓展训练,或是组织管理层到古村镇一边休闲放松,一边讨论公司事务。这些活动都是在古村镇上由当地居住开办的农家宾馆或农家乐承办的。

推荐访问:苏南 村镇 城镇化 战略研究 产业集聚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