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小微古村镇休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时间:2023-05-19 18:00:1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苏南地区有300多个小微古村镇,随着居民的搬离,老街院落年久失修,古村镇生态遭到破坏,周边河水污染、河塘失修问题严重,虽有少数小微古村镇已纳入各级政府的文物保护范围,但缺乏整体保护措施。基于长三角产业工人对休闲服务的稳定需求和当下国内旅游热,提出以老街风情、特色小吃和观光农业三位一体的旅游开发模式,科学规划,恢复老街的商业和服务功能;创设村史馆、打造文化街区,开办苏南五市地方报纸、电视和网站专栏,提升地域知名度,实现跨区交通无缝连接。通过区域文化和老街古建筑的特色旅游经济价值利用达到延长小微古村镇历史遗存的目的。

[关键词]苏南;古村镇;古建筑保护;休闲产业;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064-03

[作者简介]李亚卿(1964- ),男, 河南开封人,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学。

[基金项目]常州工院科研课题“常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项目选择与培育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YN1124)。

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市,位于长江以南的江苏,习惯上称为苏南。有江南水乡之称的苏南地区处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发展带的一翼,也是长三角产业带的核心区。长三角产业带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加上苏南五市与上海、杭州之间不超过300公里的路程和这一区域内便利的交通条件,构成对区域内稳定的休闲旅游需求。尽管各地现有的休闲旅游去处已有很多,如果以古村镇的老街为背景,把特色小吃、观光农业及休闲河塘等其它休闲项目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也是对老街古建筑提供一条市场化的保护路径。

一、苏南小微古村镇老街保护的产业价值

乡村文化的积聚不仅存在于邑镇,还存在于集市,并共同构筑成乡村的文化生态,因此,保护乡村文化必须进行整体保护,只保护邑镇,而不保护集市,就丢掉了乡村商业中心多元化的特性。小微古村镇绝大多数是历史上没有镇级行政级别的乡村集市。太湖流域有7000多年的人类生存史,自东晋以来,苏南一直是中国的粮仓,明清以来又是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中国产业的发祥地,这些灿烂的文化蕴含在星罗棋布的集、镇之中,周庄、同里是小微古村镇中两个最具特色的个体。目前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对古村镇保护规划的原则是:在一个地理文化区域内的古村镇群体中选择几个规模较大、保护较完整的作为代表申请加以保护,而不是对古村镇群体实施保护。这是文化资源经济利用的原则,而不是文化资源保护的原则。即只有当项目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才会在利用中得到保护,否则就只能任其闲置或废弃。苏南的现实也正是这样:那些仅靠门票收入不能实现收支平衡的古村镇,即使纳入政府保护范围,其老街老屋也是处于闲置状态,既不能拆,也无大用;那些没有纳入政府保护的古村镇的老街老屋则在居民的随意拆建中变得面目全非。尽管小微古村镇的文化遗存在同类型的古村镇中并不突出,但它们蕴含着乡村文化的信息,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未来必将蕴含着不可替代的产业价值。如何保护这些文化遗存,为今天特别是将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可持续的方法是变“文物的保护”为“文化资源的利用”,即通过文化资源的经济利用达到保护的目的。

二、苏南小微古村镇老街的特点

苏南地区小微古村镇的老街、老屋中没有太多的富商宅院、名人故居,多是普通的村镇集市;房矮巷窄,最低的房子,人们伸手可以够得着房沿儿,街窄的地方,两个人相向而行也需注意避让,所以,小微古村镇上的老街,是普罗大众的老街。苏南地区小微古村镇上的古民居也有着典型的江南民居的特点:以抬梁硬山式砖木结构为主,青砖黛瓦,木雕、砖雕和花纹多样的格扇门窗,布局以平房和两层小楼,二至三进院落为主,适应了街市“上宅下铺”、“前店后坊”的功能配置。苏南五市每个城市周边30公里范围内,都会有30~50个这样的古村镇,这些村镇每10~20分钟都有一班到市中心的公交车,它们都在市区商业中心大件商品的商圈之内,实际上已经是市区的副中心区或卫星城。在这些村镇中,多数是老街、老房整体得到了保留,至少是零星的老房子还在,老街的空间都还保存完整。与新街相比,一眼就看出其浓重的水乡韵味:小桥、流水、临河而居的宅院。现有的老街老屋通过整修门面、恢复商业、保持卫生,老街仍是一个适合商业与居住的地方。

三、苏南小微古村镇老街的现状与问题

(一)商业中心转移造成老街有街无市

苏南水乡古村镇建立之初的地理格局多以水运码头为中心向周边延伸,临河建立商业街。商业街的店铺与房舍常常是镇上最好的房子。但随着陆路交通成为主流,村镇又以公路为依托开发新的街市,于是,码头边上的商业街成为村镇的老街。随着居民在新街上的集聚,商业、服务业逐渐撤离老街,最终导致老街上有街无市,让老街失去商业中心的地位;加上房子年久失修,老街于是沦落为廉租店或低收入者的居留地。

(二)乱搭乱建造成老街院落功能失调

一个院落可以供养的人口是有限度的,结婚生子人口繁殖,当几个孩子成家后,本来是供一家居住的就变成几家居住,甚至中间又用界墙把院落分开。乱搭乱建不仅占去了院中原有的休闲空间;而且花井、厕所这些公共设施也不堪重负;于是,老街变得不适合居住。实际上不是老街房舍的格局有问题,而是乱搭乱建,住户过度膨胀,造成了院落功能失调所致。由于老街房舍结构各异,加上老街上多是低收入者,老街住户对新的服务设施,如煤气、网线的需求不旺,导致新的服务设施建设滞后,老街越发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三)各自为政的住房改造对老街建筑生态造成破坏

老街居民往往自主将房子进行改造,把砖木结构变为钢筋水泥结构,木窗户变为铝合金窗户,外墙粘贴上鲜艳的磁片,改建或新建房子的新潮外饰与老街、老屋的风貌格格不入,这破坏了老街的建筑生态。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对古建筑的改造是做到“只修里不修外”、“修旧如旧”。这个古建筑保护的原则,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尚且不能坚持,更何况乡村地区。当然建筑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不能指望某个建筑永存,但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维护建筑多样性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原则。

(四)河塘失修、拦河填塘导致河水污染和排涝难题

河运需要年复一年地挖河清淤,才能保护畅通,这就像今天对公路的维护一样。随着陆运代替水运,河流失修,导致河废水污;为了治污,拦河填塘,而河塘是村镇的排涝系统,拦河填塘之后,雨季时积水多天不退,大面积的房舍被淹,临河的老街更面对水患威胁的老街住户,也都纷纷搬离,致使古村镇更加破落。

四、小微古村镇休闲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

(一)定位与基本原则

小微古村镇休闲旅游的基本定位应坚持老街风情、特色小吃和观光农业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即老街的历史遗存、就地取材的农家乐以及果园、菜地、瓜棚、花房、休闲河塘等项目间相互支撑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小微古村镇的老街、餐饮和农业生产单位看上去特色不是很突出,但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有特色的休闲地。因此,小微古村镇开发的基本原则是:第一,老街的整修要以基本的保护为主,不可大兴土木,更不要把住户都赶出去,将其包装成各种店铺,保持原生态的老街是最好的选择。起动老街修缮工程需要政府财政投入支持,对于多数小微古村镇来说,鼓励镇民、村民装扮好自家宅院是可行的选择。第二,农家乐的特色是就地取材,突出生态与无公害的食材特性,当然传统的地方小吃也是一个好选择。第三,发展观光农业要坚持一边搞生产,一边做旅游的原则。各地市应先选择其中保留较完整的、最具地方特色的老街景点作为试点,积累一些经验,再陆续开发新的景点,做到常看常新。不能一哄而上,造成过度竞争。景点建设要有规划,不要抢进度,资金投入也要量力而行,避免浪费。

(二)促进开发的主要措施

1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恢复老街的居住功能

充分利用现有的河、湖、塘、湾进行景观房产的开发,让沿河的院落、码头从颜色到格调浑然一体,把村镇开发与老街、河塘的保护结合起来。镇区规划路不宜过宽,房不宜过高,前后高低错落有致。维护建筑群落“自然的街线、高低不同的天际线”对于部分居住膨胀的老街,鼓励一部分人搬出去,恢复原有的院落功能;对于被居民放弃的老街,可以通过整修,变成公共租房。力争部分小吃店、特产店、手工艺作坊重回老街,或在老街上开立分店;利用老街保存较好的老房子,开办客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老街的商业与服务功能。同时,借鉴社区化的卫生保洁、治安管理,先让老街变成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

2创设村史馆,打造文化街区,展示古村镇的文化内涵

利用老街上保存较好的房子或者过去大户的宅院进行整修建立村史馆,收集有地域特色的家具、农具、文化器物进行陈列,并把地方名人与历史典故以展板的形式在村史馆内进行展览。在一个片区的古村镇群中,选择有条件的古村镇建立地方戏曲舞台或艺术茶楼,并吸引艺术工作者、特别是高校的相关专业前来开办工作室,力争把有条件的老街打造成文化街区。所谓“有条件”是指在一个片区中,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小微古村镇,打造文化街区不能遍地开花。

3开办各地市媒体文化专栏,提升地域文化认同感

长三角产业群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休闲旅游市场需求巨大,要促进苏南地区古村镇的休闲旅游,首先从提升当地居民的认同感开始。苏南五市应开办地方报纸、电视、网络的古村镇文化专栏,把古村镇的故事、特色小吃与风景图片介绍给公众,先让古村镇成为本地人休闲旅游的地方,然后再推向周边。地方性的报纸、电视常苦于没有好的栏目来吸引读者,开办地域文化专栏应该是一个恰当的选择。鼓励各高校开设地域文化课程、地域文化专题讲座;通过地域知识竞赛、地域文化科研课题,让大学生更多了解古村镇沿革历史;进而培养青年学生从地域文化旅游认知过渡到古村镇休闲旅游。

4调整完善公交线路,让苏南古村镇发挥集聚效应

江南五市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但五市村镇连接处存在很多死角,主动脉虽连通,但“毛细血管”不通,如常州的余巷与无锡的五牧村相邻,公交线路只有1公里的路程却不能完全接通;常州的北曹桥与无锡的南曹桥,一河之隔,公交线路之间只有区区2公里,只要一方稍做延伸,就可连通。打通这些地方,让旅游者,特别是学生和老年旅游者,乘坐公交汽车即可游遍整个苏南。既方便了游者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提高了出行效率,又有利于市域交界处的古村镇相互依托,实现片区内的合作,产生规模效益。单独一个小微古村镇可能不值得一看,但由3~5家小微古村镇集群就会具有一定吸引力,从而产生规模和集聚效应。

[参考文献]

[1]李亚卿建筑生态维护中的问题与城市公共政策选择[J]价格月刊,2008(10):46-47

[2]杰克舒尔茨美国的兴旺之城—小城镇成功的8个秘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7

[3]沈世伟Morice Jean-Ren 法国古村镇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品牌网络模式研究——以“特色小城”协会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0(7):39-40

[4]李亚卿朱仙镇旅游开发的项目选择[J]开封大学学报,2003(4):26-28

[5]如何塑造开封城市生态旅游形象[J]河南经济,2001(10):31-32

[6]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2

[7]李贺楠天伦之居 古韵悠然——江南水乡名镇周庄民居的艺术特色[J]中国房地产,2002(11):75-76

[8]梁思成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J]文物,1963(7):9-11

[9]宋喜信中原城市群竞合关系及一体化研究[N]开封日报,2006-11-10

(责任编辑:刘润婉)

推荐访问:苏南 村镇 旅游开发 模式 休闲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