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人改动过雷锋日记?

时间:2023-05-19 15:00:0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1.雷锋日记是如何发现的

运输连的人发现,每次下班后雷锋总喜欢一个人独自找个地方坐着,或在营房靠窗的地方,或在营房外面的操场,或在一棵独立的大树下,自己埋头在一个小本子上写着什么,就是有人从他旁边走过也不知道。

如此专心地做一件事情,而且是在下班之后,是在学技术,还是记录行车情况,还是在做别的记录?雷锋的行为让人“可疑”。

有人跟雷锋开玩笑说:“你是在写入党申请书呀!”

雷锋听后笑着说,自己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就有个记日记的习惯,是在记日记。

军队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军事组织,更何况工程兵10团当时正在执行保密的国防施工任务,到底雷锋每天都在记些什么呢,部队必须得将这件事情了解清楚。

雷锋将自己的日记交到连里,连里的领导一看,那个小本子上已记了不少,大都是从他参军那天开始,记自己在部队里的工作、学习与思想,其中也包括平时帮助别人一些事情,写得很有思想深度。

连里将这件事情反映到团里的政治处,政治处又将情况反映给韩万金政委。韩万金听后非常高兴,没有想到这样一名有着培养前途的战士,除了平时表现突出、觉悟高、乐于助人之外,还坚持记日记,以此来督促自己。

韩万金要求看看雷锋的日记。

韩万金看完后大加赞赏,认为教育战士们热爱祖国,忠诚向上,记日记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也发现雷锋由于文化水平不是太高,个别地方在用词造句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韩万金希望政治处能帮助雷锋,让他在用词造句方面能有进步。

1960年10月底,团政治处接到沈阳军区政治部通知,要借调雷锋到政治部去,配合工程兵开展“两忆三查”,让雷锋到工程兵下属各部队去作“忆苦”报告。政治处让他将日记带上,因为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要看他写的日记。

王寄语是个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同志,在了解了雷锋身世之后,又听说这样一名小战士,入伍后还坚持写日记,觉得难能可贵,想从这些日记里更多地了解雷锋。那时部队里的战士跟现在不一样,文化水平一般都比较低,还有的一字不识,有一个像雷锋这样的新兵,能每天在紧张的军训和工作之余记日记,是一件非常稀奇的新鲜事。

雷锋开始时不愿意,认为那都是记的个人的事情,没有多大价值。但是,这是上级的命令,作为战士必须服从。

就这样,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雷锋带上自己的日记来到沈阳,到工程兵政治部报到,并根据要求交上了自己的日记本。

王寄语认真地读完了雷锋的日记,大受感动,认为这是自己读到的最好的日记。从这本日记中,他看到了雷锋的成长历程,进一步了解到这个战士苦难的家史,以及对新社会深深的热爱之情,触摸到了一颗怦怦跳动着的战士的心。他为之激动,为之赞叹,立刻安排人摘了一部分,然后打印出来,分送给军区工程兵部每位党委委员一份。

党委委员们从来没有阅读过这样特殊的“文件”,那些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着的深刻思想,那一件件鲜为人知的好人好事,展现在他们的眼前,他们被这位年轻战士的言行深深感动。日记中那些平实而深刻的人生感悟,充满哲理,体现了这位年轻士兵对生命的认识与自身的价值取向,是那样平凡而崇高,人民军队多么需要这样的战士啊!

于是,党委委员们又将这些日记推荐给部队的其他领导同志看。

由于雷锋不断地到各个工程兵部队去作“忆苦”报告,他的名字也越来越多地为战士们所认识,也为军队的媒体所关注。

有一天,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李健羽来到沈阳军区《前进报》社,在总编辑嵇炳前的带领下来到军区政治部,说是要了解雷锋的情况,希望能采访一下这个小战士。

政治部派人将他们带到雷锋的临时住房,在与雷锋的交谈中,更进一步了解到他苦难的家史和自身成长的经历。当他们站起来将要离开的时候,在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的一个日记本,于是便问他,这个日记本是不是他自己的,能不能看一看。

得到雷锋同意后,3位记者当场翻看,只见在日记本的第一页上贴着一张从报纸上剪下来的黄继光的照片,雷锋在照片两侧空白的地方竖着写道:“英雄的战士黄继光,我永远向您学习!”再往后翻,便是雷锋所写的日记,他们立刻被日记中那些感人的事迹和闪光的思想所吸引,便产生了想借去看的念头。

日记是非常私人化的文字,一般情况下写日记的人是不太愿意让别人看的。事后,他们找到王寄语,非常赞赏雷锋所记的日记,并将要求给他讲了,希望这件事情能得到军区政治部的支持和帮助。王寄语当即表示同意。

记者们拿到雷锋的日记本后如获至宝,连夜阅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雷锋同志,愿你做暴风雨中的松柏,不愿你做温室中的弱苗……

那一件件平凡的事情,一次次助人为乐的举动,那些饱含着思想光辉的文字,那些充满着人生哲理的语言,那些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爱之情,那种无私忘我的品质追求,无不闪烁着一个年轻战士思想的光芒,令阅读的人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世界上竟然会有这样纯粹的青年,这样高尚情操的战士!读着这些文情并茂的文字,他们如同发现了丰富的宝藏,见到了闪亮的金子,决定将这些日记摘抄部分在报纸上发表。

1960年12月1日,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首次以整版的篇幅摘录发表《雷锋日记》,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抄摘》。这次共摘发了15篇,是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中所选出来的。

1963年4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雷锋日记》,在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日记》。

毛泽东看过《雷锋日记》后,称赞“此人懂得一点哲学”。

从此,这本不朽的私人生活记录,便得到了亿万人民的喜爱。从那些闪光的文字中,人们感受到了一颗怦怦跳动着的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战士之心,感受到我们民族所向往和渴盼的心灵共震,以及希望看到的我们未来国家和子孙的形象。

雷锋逝世后,他的日记本、笔记本共9本,连同雷锋其他遗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全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久珍藏。

2.是否有人改动过雷锋日记

谈到雷锋日记的发现过程,我不由得想到不久前听到的一件事情。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有个青年人曾经问我,雷锋只有高小文化,日记能写那么好吗?我们现在别说是小学生,恐怕大学生也写不了这样的日记。这本日记在发表的时候,编辑们是否做过加工,是否有人改动过,所以才这样好,这样感人,这样充满文采。

青年人的话让我从雷锋日记想到了现在的教育,我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教育上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思想上的差距不谈,现在莫说是一个高小生,就是一名本科大学毕业生乃至于个别硕士生、博士生,在文字上的功力恐怕也赶不上雷锋,因此,年轻人怀疑有人改过雷锋的日记也就不奇怪了。

我认为,雷锋日记写得那么好,首先在于他自己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事实是基础,思想是灵魂,他自己没有做那么多事情,群众没有那么多信邮来部队里赞扬他,他的日记里的内容就不会那么丰富。他没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就不可能去做那些平凡小事,日记里也不会闪烁出那些如朝霞般灿烂的思想。

雷锋的日记大体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内容:

一部分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所做的事情,这当中有很多是他主动帮助别人,也有从别人那里感受到的东西。

第二部分是他自己的思想活动,私人内心的表达。

再有一部分就是他从书上报纸上读到一些名言警句,这不是他自己的,是从别人那里摘抄下来作为警句勉励自己的。

这样一分类就十分清楚了,我们在学习雷锋日记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方向,就不会产生误会,更不会想到是谁帮他修改过日记了。

工程兵10团的韩万金政委在学习雷锋的时候曾经讲过,一定要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夸大。对雷锋本人也是经常谈心,要他正确对待荣誉,外出作报告要实事求是,报告回来要向他汇报,并经常派政治处的人员随同雷锋一起出去作报告。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一本已经白纸黑字写下的日记,谁还敢改动?

当然,有没有细小的改动呢?也许是有的。雷锋只有高小文化,在一些用词造句上难免会出现不太通顺的地方,为了让读者读起来通顺自然,在正式出版雷锋日记的时候,把个别语句不太通顺的地方顺了一下。这种改动极少,总的不会影响到日记的内容,更不可能有“造假”的事情出现。

雷锋的日记中摘录了很多名人名言,由于雷锋没有在日记里注明,这个很难让人分清,但凡是能分清的,部队和出版社都进行了分清,是摘录的都加以了说明。

例如:前面说到的,雷锋日记中的4句名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据说在报纸上发表时,有人曾提出过那第三句与其他几句不对称,是否在最后加几个字的形容词,这样4句话就“对称平衡”了。

报社领导、记者、编辑对此进行过讨论,最后还是否定了这个意见,认为必须尊重日记的原样,不能任意改动,就是要动,也只能是一些必要的说明或者是个别语句不通的地方。

在这种尊重日记原作的基础上,为了说明雷锋这几句话不是他自己创作的,而是从别人那里摘抄在日记里来勉励自己的,因此在前面加了几个字:“我要牢牢记住这段名言”。

这些细微的处理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读到的雷锋日记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是尊重雷锋日记原意的,是没有请任何的“高人”进行修改加工的,完全是一本原生态的日记。

那个时候的纪律十分严格,谁还敢在这上面动手脚,那不是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去开玩笑吗?

雷锋日记里还有一段精彩的名言:“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开始大家都认为这是雷锋写的,也就将这句名言放在雷锋日记里面。

这句话就一直作为雷锋的日记流传,许多报刊也相继引用。

后来在出版雷锋日记的时候,有人发现这句话不是雷锋写的,而是另外的人写的,这个人就是当时的中央党校校长、著名的理论家杨献珍,雷锋在读书的时候发现了,觉得这句话很有意义,于是摘抄在自己的日记本上,作为对自己人生的鞭策。

弄清了事实真相,在后来正式出版雷锋日记的时候,就没有用到这段话。

从这些不难看出,对于雷锋日记的出版是非常慎重的、严肃的,都是最大限度地保留雷锋的原意。这是一本真实可信的个人生活记录,是雷锋的行动与真实思想情感的表达,是一部在我们民族史上,在雷锋生活的那个时代最珍贵的个人生活与思想情感的记录。

(摘自中国工人出版社《走近真实的雷锋》 作者:沈国凡)

推荐访问:改动 有人 日记 雷锋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