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生态理论演进及相关研究述评

时间:2023-05-17 16:20:0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保险生态理论尝试从生态学的原理和角度剖析保险行业发展的本质特征和自然规律,打开了保险研究的新视野。对我国保险生态的理论根源和演进路径进行系统梳理发现,生态经济学为保险生态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保险经济系统提供了研究依据和研究基础;保险生态理论的产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经济发展阶段下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内生需求;而人们对保险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为保险生态理论在保险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的结构关系上的拓展提供了宽阔思路和实践依据,奠定了保险生态理论的研究平台。

关键词:保险生态;理论演进;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7-0038-05

2007年“两会”,金融生态问题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化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关键”。作为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保险业的发展无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然而,相对于金融生态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来说,有关保险生态的探讨至今零星可数,成体系的理论追溯与范式构建更为罕见。与此同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中国保险业整体上的不成熟又不可避免的滋生了诸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行业矛盾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业经营、发展的效益和质量。而对于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们的认识和理解尚存在较大偏差,缺乏相对客观、量化的指导依据,亟待从理论和实证上对其展开切中要害、科学理性的探讨。从生态学的原理和角度认识保险业的本质特征与属性,有利于更加深入的理解保险业发展的自然规律。本文尝试对我国保险生态的理论根源和演进过程展开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探讨,并对我国保险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后续的应用分析和行业实践指导提供相对科学的理论支撑。

一、保险生态的理论渊源——生态经济学

应该说,保险生态的提出直接的来源是人们对于金融生态的探讨①,二者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概念,外文文献中并未有直接与之对应的词汇,然而,国外相关学科的发展的确为我国保险生态的研究提供了逻辑起点,并不断为其拓展和深化提供新的路径。与金融生态类似,保险生态的理论根源为生态经济学。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E.Haeckle初次对生态学进行了定义,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人类开始关注有机体与其非生物环境以及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后,生态学基本原理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极大地丰富了生态学的内容。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入,今天,对生态系统的普遍理解是: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在此基础上,E.P.Odum(1958)等生态学家不断拓展生态学新的内涵,生态系统研究逐渐成为现代生态学主流。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学家们开始对人类经典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全面反思。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Boulding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开创性的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Boulding认为,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是“增长型”的,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是“稳定型”的,因此,在生态经济系统中,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就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围绕这个矛盾,就必然要推陈出新,走向更加理性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模式,而是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学的出现超越了传统经济学独立考察经济系统内在规律的研究局限,通过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围绕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探索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求其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而从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热点趋势来看,生态经济学的本质内涵和研究对象由最初的广泛意义上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关系”研究逐渐转向重点关注生态基础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生态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认为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功能结构和演化过程与生态系统具有内在一致性,这一论断确立了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1]。由此可见,生态经济学为保险生态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保险系统提供了研究依据和研究基础,为世界经济“生态化”背景下探讨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

二、保险发展理论促成保险生态理论的产生

如前所述,发展是经济系统中所有经济部门的一致目标。基于传统经济学中经济部门增长的基本模型,最初的保险发展理论集中于微观层面保险系统内部发展能力的分析,以保险发展与资本、人力资源、产品数量等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主要工具支撑行业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实现了高速增长,全国保费收入由期初的4.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保险公司由最初的独家垄断增加到2010年年底的146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从无到有,包括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在内截至2010年底已达到2 550家,兼业代理机构近18.99万家;保险营销员更是发展到2010年底的329万余人。②然而,随着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保险发展理论开始面对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如何发展以及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业(吴定富代表中国保监会在很多场合的多次讲话)等新的研究内容。与此同时,保险业从国民经济系统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成长为举足轻重的“台柱子”,其自身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却似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保险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步伐尚未协调,迅速成名的光环背后各种行业隐患和矛盾开始浮现。这些都对保险发展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要求。保险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趋势所形成的现代保险发展理论热点。

保险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保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保险要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要实现保险系统内部需求与供给、规模与结构的协调发展,在微观层面上加强保险经营、销售、投资等行业风险分析;另一方面还要实现保险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发展,从宏观层面上确立保险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地位。研究保险外部发展能力的制约因素,对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分析论证。上述研究目标恰恰促成了保险生态理论的产生,后者实质上成为传统保险发展理论向保险可持续发展理论跨越的桥梁。首先,以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探讨保险发展问题,打破了传统保险理论“孤芳自赏”的研究束缚,尝试跨学科、多维度的系统研究模式,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而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产业,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实现保险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保险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系统性问题,准确理解、合理利用保险与外部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支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基石。保险生态理论正是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仿照生态学的概念体系,借鉴生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尝试剖析保险生态系统结构,探寻保险组织活动的特征和规律。因此,在目前仅有的少数业内人士如郭兴仁(2005)、周道许(2007)论证了良好的保险生态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特殊意义,并提出了推动保险生态系统建设的积极措施;中国人保财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2005)、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课题组(2009)则从区域角度探讨了优化保险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毫无疑问,保险生态理论的产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经济发展阶段下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内生需求。

三、保险功能理论拓展了保险生态理论的研究内容

对于保险本质和功能的探讨是保险理论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尤其是保险功能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相关学科理论等的推动下不断发生演变,保险功能理论也得到了不断拓展,为保险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路径。目前,业界及学术界对世界范围内保险功能演进的三个阶段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包括周道许(2006)、魏华林&李金辉(2003)、张金林(2004)、李金辉&宋玲(2004)、彭芳(2011)、薛生强&石健(2006)、黄理恒(2010)等③。发展初期,保险以互助保险、合作保险等低级形态为主,随着17世纪后半叶保险精算学的产生和数理技术的进步,理论意义上的人寿保险成为现实,保险的一大基本职能——经济补偿功能逐渐得到了发挥,所谓的“单一保险功能说”也就形成于这一阶段,人们对保险功能的认识仅限于经济补偿与给付;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保险业和金融市场日益发展壮大,商业保险已成为主流的保险形态,作为“契约型储蓄机构”,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建立保险基金筹集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保险基金补偿和给付的时差性及其内在的保值增值需求又促使保险公司将积累的大量资金以投资的方式进行运用,成为金融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从而衍生出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保险功能理论相应的发展为“复合功能说”;随着学术界开创性的将保险作为经济杠杆应用于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Wilhelm Lexis,Victor Ehreberg,Georg Boblmann,1895),以及运用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如系统工程理论、动态分析方法等)分析保险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角色,人们开始较为普遍的认识到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爆发的保险危机、巨灾风险等突发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政府重视利用保险解决社会问题的步伐,由此逐渐形成了涵盖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三大功能的“现代保险功能说”,并延续至今。

由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起点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其间又经历了较为波折的历史反复,因而保险功能在我国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表现也相应滞后于上述时期。魏华林&皮曙初(2008)、薛生强&石健(2006)等指出几个标志性事件作为我国保险功能演变的三阶段分割点: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恢复办理企业财产保险的联合通知》,国有企业损失补偿自此由财政拨款转为保险补偿。可以看作我国对于保险经济补偿功能的正式认可;199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保险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确立了保险业作为中国金融三大支柱之一的独立经营地位,保险在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资金融通功能日渐显现;进入新世纪之后,保险业迎来了发展高峰,行业规模、结构都取得了历史突破,而同时期,“非典”、“禽流感”、冰灾、地震等一系列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出现,唤起了人们对于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强烈审视和探讨,中国保监会武汉保监办课题组(2003)、保监会主席吴定富(2003)等均明确提出现代保险具有保障/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三项功能,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更是将“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列入了“国10条”。

尽管也有学者对保险的上述三大功能在哲学逻辑上提出了疑议(包括林宝清(2004)、吴成良&姜占英(2004)、王竹&陈鹏军(2010)等,其核心观点均在于有关保险功能与作用的区分),但保险在社会经济体系中所发挥的效应和角色定位应该说得到了普遍认可。实际上,从世界范围来看,保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都是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和滞后的领域,20世纪中期以后,学者对保险功能的关注逐渐由其微观层面扩展到中观、宏观层面,这一理论演变的背后是保险产业发展环境和保险实践活动特征所带来的变迁。首先,经济发展增加了人类的风险总量,并引发多样化的风险形态,从而对保险经济补偿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化新趋势带动金融混业经营浪潮,保险与银行、证券之间的渗透融合愈演愈烈,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资金融通功能日益受到重视,在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中的影响不断扩充,客观上对保险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提出了创新要求;第三,世界各国频繁遭受巨大自然灾害和突发风险,单一的政府财政补贴与慈善捐助已力不从心,且社会成本偏高,而保险在应急体系中所能发挥的高效、稳定作用则越发显现,与此同时,和谐发展的世界经济新内涵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提出与推广,社会管理功能成为保险新的历史使命。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普遍意识中对于保险的上述功能已越来越清晰,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显然不是一个行业、几个企业就能承载得了的,必然有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来实现[6]。保险生态理论正是以全新的视角和系统的发展观来探寻现代保险功能的有效路径,指导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终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人们对保险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为保险生态理论在保险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的结构关系上的拓展提供了宽阔思路和实践依据,奠定了保险生态理论的研究平台。

四、我国保险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

梳理国内有关保险生态的专题研究成果,其探讨内容大体包括:①保险生态建设的意义及措施。郭兴仁(2005)、周道许(2007)论证了良好的保险生态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特殊意义,并提出了推动保险生态系统建设的积极措施;朱金伟(2008)揭示了当前保险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保险业加强对保险生态环境研究利用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了努力的方向;中国人保财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2005)、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课题组(2009)则从区域角度探讨了优化保险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②保险生态的基本概念、特征与内涵。郭兴仁(2005)、周道许(2007)简要地将保险生态定义为多元化保险主体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在特定生存环境中共同构建的复杂联系、有序竞争、良性协作的动态平衡系统;朱金伟(2008)探讨了保险生态环境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的内涵;傅强、张东风(2006,2007)则从生态学原理出发,阐述了保险生态的概念、特征和内涵,分析了我国保险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陆渊(2008)给出了保险生态圈的定义,并建立保险生态圈模型说明其基本架构、组成与相互关系。③保险生态评价。王擎等(2008)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西部十二个地区的保险生态和谐度进行了比较评价;张东风(2008)在其博士论文中建立了保险生态系统的四元结构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对上海、重庆、贵州三地的保险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高星星(2010)的硕士论文以山东省为例,对比64个城市测算了其保险生态环境的优劣,并简要探讨了保险生态环境对保险需求的影响。

显然,业界和学术界的上述研究开启了保险学领域的新视野,很多尝试更是起到了开创性的示范效应,为推动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努力。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关于保险生态的研究应该说还处于萌芽状态,无论是其理论探讨还是实证分析,均未成体系。不过,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作为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各界对于现代保险的生态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已有较为普遍的认识,这也使得现有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从行业发展的宏观角度理念性的探讨。少数关于保险生态评价的实证研究成果,在体系构建和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均有一定局限性,仍存在较大的思考和改进空间。

注释:

①国内在近三十几年的生态经济学建设进程中,较具创新的延伸出有关金融生态的探讨,其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然而,其中众多学者所讨论的金融生态微观落脚点均是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周炯,韩占兵,2010)。但保险与银行等其他金融行业存在显著的组织活动差异,现有金融生态研究成果并不适用。

②数据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

③尽管个别学者对于不同阶段保险功能理论的称谓稍有差异,但其内涵描述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戴锦.生态经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科学·经济·社会,2004,(4):26-28.

[2]张德昭.生态经济学的范式——生态、经济与德性之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5):99-102.

[3]周道许.保险理论研究:主要成就及发展方向[J].金融研究,2006,(11):183-190.

[4]吴定富.推动保险理论创新 促进中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J].经济科学,2000,(5):5-10.

[5]魏华林.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保险研究,2008,(11):10-17.

[6]魏华林,皮曙初.“风险社会”保险业的功能定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474-479.

[7]林宝清.论保险功能学说研究的若干逻辑起点问题[J].金融研究,2004,(9):19-24.

[8]张金林.现代保险功能:一般理论与中国特色[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6):74-80.

[9]黄理恒.论保险的三次大发展[J].上海保险,2010,(2):24-27.

[10]李金辉,宋玲.论保险功能的演进和发展[J].上海保险,2004,(2):8-12.

[11]薛生强,石健.保险功能的认识和发展探析[J].金融经济,2006,(18):68-69.

[12]王竹,陈鹏军.浅议保险三功能论[J].经济研究导刊,2010,(6):64-65.

[13]彭芳.论保险功能的演进及发展[J].金融经济,2011,(4):37.

[14]中国保监会武汉保监办课题组.对保险功能的再认识[J].保险研究,2003,(11):11-14.

[15]魏华林,李金辉.论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J].保险研究,2003,(11):35-38.

[16]吴成良,姜占英.保险“社会管理”功能论值得商榷[J].市场论坛,2004,(2):31-32.

[17]张东风.我国保险生态系统的评价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8.

[18]傅强,张东风.关于我国保险生态问题的研究[J].生态经济,2007,(5):83-89.

[19]张东风,傅强.论我国保险生态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J].上海金融,2006,(11):27-30.

[20]王擎,吴晓辉,吴蒙.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西部保险生态和谐度综合评价[J].保险研究,2008,(10):47-51.

[21]陈华,王稳.中国保险发展对技术创新长短期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3):82-87.

[22]高星星.区域保险生态环境评价及其应用——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大学经济学院,2010.

[23]周道许.优化保险生态,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J].中国金融,2007,(5):38-40.

[24]中国人保财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全面优化广东保险生态环境[J].南方金融,2005年增刊:90-91.

[25]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课题组.优化区域保险生态环境研究[J].甘肃金融,2009,(2):30-32.

[26]郭兴仁.论和谐社会中的保险生态体系建设[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0):68-69.

[27]陆渊.保险生态圈的构建研究[J].商业时代,2008,(34):83-84.

[28]朱金伟.保险生态环境及其研究利用探索[J].老区建设,2008,(8):20-22.

责任编辑、校对:梁 佳

推荐访问:述评 演进 生态 理论 我国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