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职减薪,职场“进退”辩证法

时间:2023-05-16 09:45:1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新年新气象,新年求加薪”,这是多数职场人的内心期待。但当白领们在升职加薪的道路上奋力奔跑时,一些“金领”却放慢了脚步,甚至停了下来。

Jason是上海一家知名外企的亚太区副总裁,在几个月前的公司高层会议上,他被提名为总裁候选人,并暂代总裁职务。几个朋友提前为他即将高升庆祝了一下,并打趣说年底会“痛宰”他一顿。谁知,圣诞节还没到,Jason就在聚会上坦然地宣布,他未来还是“副总”。大家还在暗地揣测他是不是得罪了上级或是工作中惹了什么大麻烦时,他一句“是我主动拒绝的”简直让众人吐了一口血。

“总裁压力有点大。”Jason摇着酒杯和我抱怨。大大小小的会议,作为公司的“形象”,他都要出席。这个拥有多年跨国公司高管经验的“实战派”觉得这简直是浪费时间,而且他正计划着转为投资人,更倾向于在幕后观察、操作。

Jason这样自发求降职的高管不在少数,他们的理由多种多样,但“降职”成为个人主动选择这一行为却不断刷新着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此前,“减薪”、“降职”,往往是被迫的:公司人事变动,竞争职位失利,和上级不和,业绩不如意……因此,降职减薪大多与“职场困境”、“事业低谷”划上等号,接到通知的人有的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怒气冲天干脆跳槽走人,还有一些则“卧薪尝胆”,等待机会东山再起。

如今,疲累不堪的职场人开始考虑主动降职的可能性。主动降职成了渐渐受到青睐的职场“减压阀”之一。

专家也建议,如果工作压力实在令你不堪重负,你希望能有更多的闲暇时光,但却不能或不愿完全放弃工作,不如考虑主动降职,减少工作量或者少背负一些管理责任。

降降更健康

Kevin,公关总监,36岁。身为半个媒体人,他对近两年屡屡爆出的如普华永道女硕士、淘宝店主、电台主播等劳累过度致死的新闻都有耳闻,但加班是Kevin不得不做的选择,“不加班压力更大。”

Kevin需要保持超高的工作节奏:每天接洽五六个客户,赶场各大会议,加班到凌晨三四点,早上八九点赶到公司。一个项目接着另一个,他只能像陀螺一样不断地旋转下去。“公司考察你,团队依赖你,怎么停下来?”

即便在来之不易的假期中Kevin也过得不好。精神高度紧张,超负荷加班导致他经常失眠,有时不得不依赖药物,在公司的例行体检时Kevin发现自己成了“三高人士”(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

2012年8月,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和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等机构针对20-45岁的青年白领人群开展为期半年的问卷调查活动。随后公布的《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之青年白领健康分析报告》中显示,受访人群中感觉到压力非常大的占11.9%,压力比较大的占35.8%,表示压力很小或没有压力一共占17.2%。其中压力排名第一的是是工作,占32.3%。

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和竞争的压力下,加上吸烟酗酒,生活、饮食不规律,身体健康自然“红灯”警示不断。“未老先衰”、“过劳肥”、“过劳死”层出不穷,心梗等传统“中老年疾病”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上升。不少职场人戏称“薪水没涨,腰围涨了;职位没高,血压高了;业绩不突出,腰椎间盘突出”。

身累的同时还有心累。有关调查结果显示,78.9%的企业员工有过“烦躁”情绪,59.4%的人感受过“焦虑”,38.6%的人觉得“抑郁”,有6.2%的人出现过情绪失控的状态。

面对健康状况不断预警,一开始选择忽视的Kevin在持续不退高烧几天后不得不重视起来。从病房重返办公室的他向上司打了报告,以身体健康为由申请自降为副总监。

妻子是Kevin“自求降职”的最大支持和推动者,她为此算了一笔账。这段时间加班赚得的工资,还不够住一次院的医药费和误工费。长此以往,超负荷工作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更不是金钱能补偿回来的。

Kevin现在对自己主动降职的决定仍然很满意:“一味追求‘往上走’忽视了健康得不偿失。不是说可持续发展么,趁着这次降职,我打算多花点时间调整一下身体和心理状态,健康了才能更好的工作。”

降职=不变or转变

IT工程师张元纠结了一个星期,还是推开了人力资源办公室的门。出门时,他松了一口气,推掉主管职位的选择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难。

降级对于张元意味着可以就任一个不需要监管别人的职位。人力资源顾问表示尊重他的意见,“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担任管理职务的。”她见证了很多技术人员被提拔到管理岗位却无法胜任的案例,他们当中有些人后来又回到了原先的岗位或者调至其他平级职位。

张元纠结的是如果他主动提出降级时,同事是不是会因此看低他的能力。“如果你已经为公司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自身的价值已经得到了证实,那么自动降职不会有任何负面影响。”这是专家给予的意见,“与其勉强自己从事不喜爱或不擅长的工作,不如勇敢地提出来。”

其实“专业人士”是个很好的选择。经理、总监、总裁会离职,销售、工程师、设计、文案、会计、营销永远都找得到事情做。无论大公司或者小公司,有时候对于核心技术人才的需求远比对管理人员的需求迫切的多。

甚至个别自由兼职的技术人员的收入和困坐在办公室里的高层管理人不相上下。如果一个清闲的、不必坐班的工程师有几个长期的兼职工作,加上不定期的一次性项目,完全可以事业家庭兼顾且年收入优渥。

有时候,自动求降职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营自己更感兴趣的事业追求,或是满足自己的业余爱好。年近四十的高级经理人苏兰本来是可以事业上更上一层楼的,但她考虑到升职后的工作虽然薪资待遇更加优厚,可出差会密集到无法承受的地步——一个月有半个月出差,五天跑四个城市的频率已经让她吃不消了,最后还是呆在原地没动。苏兰的计划是未来转职为自由作家,她陆续将更多精力投入在媒体写作方面。如今苏兰在已经在几家媒体陆续开了专栏,内容涉及职场、旅行和人生经验,很受读者欢迎。

部分女性白领“求降职”是为了慢慢回归家庭。纽约职场心理学家乔尔说,事业成功并不意味着就得每周连轴转地工作60个小时。他建议白领们要考虑一下自己对于事业和家庭生活有何打算,重新确立目标及以及对自己的评判标准。例如,工作是否可以满足你的多些时间跟家人共处、少出差、有时间从事自己的业余爱好等需求?

林艾在30岁之前想的是“我不能让别人落得太远!”说是她虚荣也好,现实也罢,“同学聚会,一个话题转几圈,差距就衡量出来了。”

在省会城市维持高质量生活的压力让林艾和丈夫都是“五加二、白加黑”工作模式,孩子送去全托幼儿园。面对孩子期盼的眼神,“妈妈,你什么时候接我回家?林艾的心里针扎一般难过。

孩子一天天长大,需要家长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大。为了不再错过孩子的成长,已经熬到了经理的林艾决定将重心移到家庭上。没想到转岗却不那么容易——同级别的工作没有合适的,她只好自降一级转为部门主管。“我的转职报告已经交上去了”,她摇摇头,“也许等孩子读大学后我会再在职场上拼一把吧。”

“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如果说林艾等人的降职转岗是基于自身情况做出的自愿性主动选择,那么卢晓的自求降职就有些“被主动”的意味了。

卢晓所在的行业今年市场并不太景气。到了年底,别家公司都在计划开庆功会,而自己公司销售部门例会却总让他觉得是催债会。年底的销售部会议上,上级透了口风,明年将重新划定销售区域分配,而且将以过去的个人业务指标为基础限定每月最低工作量,连续三个月未能完成任务则底薪不保。作为高级销售经理,卢晓算了算自己的任务量,不由咋舌——按照他对市场预期,略有闪失就可能完不成任务。

听到这个消息,部门哀鸿一片。卢晓在心底打着算盘,“与其明年完不成考核任务,不如现在主动求降职。”他找了个机会和上级申请降职为销售经理。别人会把这样“被迫”降职减薪当做躲不开的噩运,可卢晓不这么认为。

“主动降职是一种策略。”卢晓说,不能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金钱得失”的片面角度上,应该把这当作提升自身职业水准的大好时机。他降职做承担任务没那么重的销售经理,一边慢慢适应新出台的岗位要求与考评标准,缓解精神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适时充电。

卢晓已经在某高级企业高管进修班报了名,他计划一方面通过参加培训、自修等方式熟练技能,巩固实力和人脉;另一方面不断关注行业动态,捕捉最及时的新鲜资讯充实自己。他相信未来的自己在职场上更具备竞争力,暂时的“退”是自我在思想上的整理,在行走节奏上的调整。

几乎所有的高管都经历过减薪、降职、甚至失业等职场“倒退”,有些是被动接受,有些是主动为之。作为企业家,敢“退”是很重要的品质。

有时,“减薪”、“降职”之类的退却并不意味着末路,这些表面看起来似乎“失败”的经历,如果你正确对待会拥有正向的能量,更强大的内心,在事业的道路上更有力量的前进。

责任编辑 华南

推荐访问:降职 减薪 辩证法 职场 进退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