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所知道的康桥》之绘画美

时间:2023-05-15 15:10:18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徐志摩的随笔式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一经问世即成为阅读经典。作者借画家的笔法抒写康桥的景物,运用中国水墨画与西洋油画的不同绘画技法,为我们呈现出灵性优美、自然生动的康河风光,这使得全文具有一种浓郁的绘画美,堪称一篇杰出的美文。

关键词:康桥 绘画美 水墨 油画

我国古代诗人很早就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一种艺术追求。现代诗人闻一多在继承先人理论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作诗写文应讲究“三美”[1],这其中也包括绘画美。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通过形体、线条、光线、色彩等多种手段,运用形象思维,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美。绘画凭借视觉的直观性和现实性等特点,达到别种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效果。所以闻一多认为只有具有绘画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可让人感知动情的形象。

具体来说,绘画美就是文学家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绘画的效果,同时适应时代的需求,借鉴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选用更具色彩感以突出意象的词藻,并且重视线条、留白、光影等绘画手法在字里行间的运用。

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徐志摩十分赞同闻一多的主张。1926年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我所知道的康桥》在绘画美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徐志摩与康桥是一见钟情的。对于这个“难得的知己”、“灵魂的依托”,徐志摩用中国水墨画与西洋油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样式,不厌其详地为读者们描绘出一幅幅以康河为中心,各具特色、绚丽优美的风景画面,真是“寓情于景、而情愈深”。当然,也正是这些“色调和谐、动静有致、虚实相生、形神俱佳”的画面才能轻而易举地唤起读者的精神感应。

一、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水墨康桥

中国画重神韵,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此在构图描物上,中国画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在透视法上它不拘于客观真实的焦点透视,而是采用散点透视,以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五种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一)宁静安逸、田园情调的康河坝筑图

“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在这幅宁静安逸、田园情调的康河坝筑图中,徐志摩用丹青笔将处在不同时空的拜伦潭、果子园、星光、水波、晚钟、倦牛这些景致浑然天成地融于一纸画卷。观赏这幅画景要跟随作者的脚步,从上游到下游,从白天到夜晚,走一路看一路。其中,果子园是特写,晚钟是远景,倦牛是近景,真是“步步有景、变化无穷”。王夫之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情与景是不能分割的。正因为徐志摩挚爱这里的风景美色,所以能情不自已的画得这么自然,充满灵气。这副水墨的绘画美才会绮丽动人,牢牢地扣住了我们的心弦。

(二)精致典雅、美轮美奂的学院建筑群

中国水墨画还盛用线条。画纸上的线条多姿多态,它们随着画家的情感意味,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但康河的精华是在它的中权,著名的“backs”这两岸是几个最蜚声的学院的建筑。从上面下来是pembroke,st.katharine’s,king’s,clare,trinity,st.john’s。最令人留连的一节是克莱亚与王家学院的毗连处,克莱亚的秀丽紧邻着王家教堂的宏伟。……”

康河两岸的学院建筑古老而飘逸,徐志摩用些许垂直线表现它们的挺拔庄严,又用几条曲线表现它们的流动潇洒,巧妙地勾勒出王家学院建筑群、教堂尖阁的大致形体。但是,这草草的、隐约的单线对于那些从没见过欧式学院建筑的人来说太难想象。于是,徐志摩又添了几笔:

“但康桥的“backs”自有它的特长,这不容易用一二个状词来概括,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画图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再没有比这一群建筑更调谐更匀称的了!论画,可比的许只有柯罗的田野;论音乐,可比的许只有肖邦的夜曲。就这,也不能给你依稀的印象,它给你的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

这便是中国画中讲究的虚实相映,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柯罗的田野画、肖邦的夜曲”不会真的出现在画中,但是有了这样的“参照物”,我们就可轻易地找出原本显得有些模糊的学院建筑,使得这些从中世纪保留至今的古朴建筑在我们心中一下子变得清晰,惟妙惟肖。

(三)超凡脱俗、圣洁飘逸的克莱亚三环洞桥

许多时候,中国人的情感表达都是复杂的,有时明明很喜爱某个对象,却非要用朴素甚至是不太好听的词语评价它。这便是语法上常用的“欲扬先抑”。

其实,不少中国水墨画家也爱借鉴这种手法,用很惊艳的美景 “遮挡”住自己真正要凸显的中心。在描绘克莱亚三环洞桥时,徐志摩就用两处“绝景”来对比克莱亚三环洞桥:

“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泠断桥不是?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不是?克莱亚并没有那样体面的衬托,它也不比庐山栖贤寺旁的观音桥,上瞰五老的奇峰,下临深潭与飞瀑;它只是怯伶伶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

一个“怯伶伶”的小桥怎么可能美过婉约的西泠断桥、奇险的观音桥?这种强烈,有些不合情理地对比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

“世界的美正是因为它千奇百怪、包罗万象。” “怯伶伶”的小桥当然有它独一无二的特色。

“它那桥洞间掩映着细纹的波粼与婆娑的树影,它那桥上长着栉比的小穿兰与兰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你凝神地看着,更凝神地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克莱亚三环洞桥的魅力就是它平凡却脱俗的外表。在徐志摩眼里克莱亚三环洞桥至纯至净、圣洁飘逸,绝不是凡尘世俗之景可比拟。

徐志摩无疑是博学多才的,对中国水墨拿手的他同样对西洋油画颇有建树。

二、生意盎然、栩栩如生的“康桥之春”

“康桥情绪”是徐志摩一生的信仰宣言。所以,作者除了用清雅幽静的中国水墨画画出康桥的“线”,还要运用浓墨重彩的西洋油画画出康桥的“点”。徐志摩选择了初春的一天作为油画的素材,严格遵循“焦点透视”原则,用光学、色彩学等近代西方科学,真实准确、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从清晨到傍晚间,众多色彩鲜明、富有动态感、立体感的康桥景物,给人带来极强的视觉享受。

(一)清晨迎春 色彩美

“朝阳是难得见的,这初春的天气。但它来时是起早人莫大的愉快。顷刻间这田野添深了颜色,一层轻纱似的金粉糁上了这草,这树,这通道,这庄舍。顷刻间这周遭弥漫了清晨富丽的温柔。顷刻间你的心怀也分润了白天诞生的光荣。‘春’!这胜利的晴空仿佛在你的耳边私语。‘春!’你那快活的灵魂也仿佛在那里回晌。”

油画的色彩被称为“感情的语言”。色彩美是油画最擅长的“特技”。徐志摩不仅给朝阳涂抹上最明艳的金色,也把田野、树林、通道、村舍都浸染上金色。“金色”是一种最辉煌的光泽色,更是大自然中至高无上的纯色,它是太阳的颜色,它代表着温暖与幸福,也拥有照耀人间、光芒四射的魅力。所以,徐志摩用金色表达了他对康桥初春散发出的朝气、生机而激动、欢悦的心情。观画者也在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金色中体会到满足、光耀与圣洁。

(二)魅丽春放 动态美

“伺候着河上的风光,这春来一天有一天的消息。关心石上的苔痕,关心败草里的花鲜,关心这水流的缓急,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霞,关心新来的鸟语。怯伶伶的小雪球是探春信的小使。铃兰与香草是欢喜的初声。窈窕的莲馨,玲珑的石水仙,爱热闹的克罗克斯,耐辛苦的蒲公英与雏菊——这时候春光已是烂缦在人间,更不须殷勤问讯。”

油画中对颜料,阴影的处理能突出景物的立体质感,从而使它们不是静止的、凝固的,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实物。所以,徐志摩笔下怯生生的小雪球飞了起来,欢喜的铃兰和香草发出了笑声,窈窕的莲馨和玲珑的石水仙舒展着四肢,还有爱热闹的克罗克斯、耐辛苦的蒲公英和雏菊等等,所有景物仿佛都被马良的神笔点触,跃然于纸上。春天里的大自然本就是这般生机盎然,油画功底扎实的徐志摩一定会用最专业的笔法让每朵花儿生动活泼、逼真传神,从而使得它们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三)崇尚自然 点睛之作

“……有一次是正冲着一条宽广的大道,过来一大群羊,放草归来的,偌大的太阳在它们后背放射着万缕的金辉,天上却是乌青青的,只剩这不可逼视的威光中的一条大路,一群生物,我心头顿时感着神异性的压迫,我真的跪下了,对着这冉冉渐翳的金光。”

夕阳西下,一大群羊放草归来,落日的余晖在它们后背放射着万缕金辉。很快,神异性的金光直逼了过来,羊群渐渐变得透明,画中的作者连忙跪伏于地,不敢直视。

徐志摩用这幅油画作为“康桥之春”的结尾,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描绘风景了,而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自古以来,有一种美丽总能轻易地逼人落泪,有一种力量总是能轻易地震撼人心。这就是孕育人类生命的大自然。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的科技突破了一个个未知之谜。人类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万物之主,不断地远离自然,甚至破坏自然。结果,终日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功名利禄层层包裹的人们越来越多地抱怨自己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人类得“病”了。

针对这个病症,徐志摩给出了一帖药方——回归自然。“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在宽度上无限填充生命的内涵”。徜徉在康桥美景中的徐志摩用一幅幅图画告诉我们水的清、花的香、田野的辽阔、树林的幽静……人类只有重新融于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才能活出潇洒、活出精彩。

胡适先生曾说过:“徐志摩毕生的信仰追求是爱、自由和美!”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性灵的水墨康桥,还是明艳的康桥之春,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爱、自由和美的意义。我们也真正明白将三者融于一体的康桥不愧为徐志摩的灵魂归宿,心灵故乡。

徐志摩凭借着对康桥景物和康桥生活的细致观察、深切爱念,以画作文,不仅画出了康桥的骨肉皮,更画出了康桥的血脉与精气。今天,即使徐志摩早已乘风归去,即使康桥仍遥不可及,只要这篇散文的绘画美没有消失,康桥就会在读者心中永葆青春与魅力。

注释:

[1]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参考文献:

[1]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语文读本(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施军.闻一多诗歌主张“绘画美”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2,(12).

(朱晓茜 安徽蚌埠坦克学院基础部 233013)

推荐访问:浅谈 绘画 我所知道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