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能源研究评述

时间:2023-05-14 21:15:0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长对工业能源的依赖程度,可以说工业能源问题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我国的发展,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梳理了国内学者对我国工业能源问题的研究成果,发现我国工业能源的需求与其利用率、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因素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从短期以及长期两个层面思考了我国工业能源的未来发展问题。

【关键词】 工业能源 评述 能源需求 能源利用率

全球经济增长表现出了对能源较强的依赖性,能源的消耗,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尤为显著,工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建立在对能源的大规模消耗之上,可以说,工业能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发展。现有的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国工业能源的需求以及能源利用效率,分别从时间、区域、行业等角度考察了我国的工业能源问题。但其考察工业能源问题的综合性不够。鉴于此,本文梳理了关于工业能源消耗与利用的文献,在分别深入研究工业能源消耗与利用问题的基础上,综合探讨了我国工业能源的短期和长期发展战略,并对我国工业能源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关于工业能源需求的研究

了解不同行业以及区域对工业能源的需求差异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的工业能源问题,现有的研究也分别从行业、人口区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行业层面,王少平、杨继生(2006)以我国工业12个主要行业为横截单元、以各行业1985—2002年的时序数据组成综列数据,建立了我国工业能源消费的综列协整模型,得出了我国石油加工业及炼焦业、机械、电气、电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都具有能源高消费特点以及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发展都对能源具有强依赖特点的结论。蒋毅一、王皓良(2009)采用面板数据对我国36个主要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大多数行业对能源具有高消费和强依赖的特点。从静态依赖性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及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都具有能源高消费的特点。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而言,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都对能源具有强依赖的特点。屈小娥、袁晓玲(2008)以1995—2006年我国工业部门10个高耗能行业的截面数据为依托,构建了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面板协整模型,认为各行业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差异,并把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费划分为:一是对能源消费依赖性大的行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石油加工及炼焦等;二是能源消费处于中等水平的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非金属矿物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等行业。

在人口区域层面,洪丽璇,梁进社、蔡建明、庄立(2011)对99个地级以上城市在2001—2006年间工业能源消费变化量进行分解,认为经济规模扩大是导致城市工业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因素,并将区域的人口数量纳入研究范畴,通过分解99个样本城市2001—2006年工业能源消费变化量发现,20—50万人口规模的中等城市具有最显著的结构效应,超过这一人口规模范围的城市,结构效应的节能作用随着偏离20—50万人口规模程度的增加而减弱,但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的结构效应节能作用要好于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

当然,影响我国工业能源需求的因素还有许多,刘畅、孔宪丽、高铁梅(2008)不仅研究了技术进步及能源价格对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还考虑了高耗能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产权结构以及能源替代等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能源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工业行业的节能降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刘畅、孔宪丽、高铁梅(2009)随后通过建立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对1978—2007年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长期影响因素和短期动态调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再次证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及科技投入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有着显著的长期影响,并且能源价格存在明显的“逆向”非对称效应。于珍、李保明、施祖麟(2010)也将产业机构变化纳入考察,研究了其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通过分析1995—2007年工业能源消耗结构和结构的演变,发现多数产业能源消耗结构并没有变化,少数产业能耗比例下降或者上升,个别产业对能源消耗转变的情况。

二、关于工业能源利用率的研究

与工业能源的需求相类似,不同行业部门、不同区域间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现有的研究大都在研究我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现状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工业的节能潜力,为其转型提供理论以及实证依托。

余晓泓、张超(2012)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通过引入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数据包络分析,测算了中国工业部门2000—2009年的能源效率和CO2减排潜力。实证结果表明,以既定最优生产前沿为参考,中国工业部门的总体能源效率偏低,减排潜力较大;各行业能源效率与减排潜力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行业能源效率与减排潜力呈现差异性动态变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差异性碳税政策、灵活利用碳市场机制、强化节能技术研发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加强企业环境执法监管等举措来推动中国工业部门提高能源效率。

唐玲、杨正林(2009)首先对能源经济效率的几种常用衡量方法进行了归纳,然后利用DEA 方法测算了1998—2007 年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 模型探索工业经济转型对能源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和提升空间;工业能源效率变化具有明显的工业经济转型特征,开放程度高、竞争性强的行业能源效率较高,而开放程度低、垄断程度高的行业能源效率水平低;工业能源效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特征。

屈小娥(2011)以中国省际工业为研究对象,运用DEA 效率评价方法,实证测算并分析了全国30 个省份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可节能量和节能潜力,研究了影响工业能源效率的因素。结论认为,我国各省份工业能源效率差异较大,工业能源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省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工业节能潜力和节能规模较大,其工业能源效率提高对于全国能源效率及节能力度有较强的拉动力。

王海宁、陈媛媛(2010)从外部性的角度探讨了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产业集聚也可以提高能源效率的假说,并借助中国2001—2007年25个工业行业的数据,采用DEA 的方法测度了全要素(各类)能源效率以及产业集聚程度指标。结果发现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而能源非密集型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资源依赖性行业及出口密集型等行业集聚程度较高;烟草行业的能源效率和集聚程度均居首位。随后文章采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产业集聚及其所引致的外部性可以有效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和单要素能源效率的假说。

三、综合性研究

事实上,关于工业能源需求以及利用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交互性,能源利用率往往被视作影响工业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另外,行业或经济增长等因素也通常被视作影响能源需求的另一主要因素。

王少平、杨继生(2006)的研究结果证明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且长期均衡具有显著的短期调整效应,屈小娥、袁晓玲(2008)基于10个高耗能行业的实证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蒋毅一、王皓良(2009)则研究了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特征,以如何降低高耗能行业能耗水平从而减小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为出发点,认为要降低工业能源消耗可以采取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两种方法。周建(2007)利用1978—2005 年的样本数据,通过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能源需求、经济增长、效率改进等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模型等对能源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能源需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效率改进等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能源需求的短期波动除了受到相关因素的直接影响外,制度变迁等不可观测变量对能源消费的模式及其变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对我国能源需求影响的众多变量中,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尤其是重工业比例在国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提高对能源需求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四、结论与思考

纵观我国工业能源的现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我国工业能源的需求存在行业以及区域上的差异,能源利用率、产业结构变化、行业发展、经济增长等因素往往也对其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大多的研究也证明了工业能源需求与能源利用率和行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短期的关联以及长期的均衡,本文关于我国工业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也将分别从短期以及长期两个层面展开。

短期内,煤炭消费比重和工业部门内部重工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提高科技费用支出比重能有效提高能源效率。对于效率不高而短期调整效应又不强的行业,应建立一定的能源监督监管机制,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使行业增长与能源消费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而短期能源利用率的提高需要政府针对各省区的能源效率特征、影响因素的不同及短期调整速度的差异,制定有层次、分对象的调控制度,充分发挥邻近区域能源利用率的辐射和示范功能。

长期内,将各行业的发展趋势、能源开发与供给、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能源需求的因素纳入战略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需将低成本使用能源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使节约利用资源、能源的企业从中受益并快速发展。应对能源静态依赖性较强和收入弹性较高的行业进行适度调整与技术改造,特别应重点支持和鼓励有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创新与更新改造投资。另外,由于制度变迁因素错综复杂,其中许多是无法准确量化的潜在的重要解释变量,因此,若要减轻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过度依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最根本的办法是继续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能源需求的安全保障体系。

总而言之,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能源问题不可忽视。由于技术进步相对于能源效率提高有相当长的时滞,因此,制定相应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短期节能措施,把结构调整、技术改造、节能管理、政策指导结合起来,使行业增长与能源利用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少平、杨继生:中国工业能源调整的长期战略与短期措施

——基于12个主要工业行业能源需求的综列协整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4).

[2] 蒋毅一、王皓良:我国主要工业行业能耗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3).

[3] 周建:经济转型期中国能源需求的长期均衡及短期波动:1978

—2005[J].南开经济研究,2007(3).

[4] 屈小娥、袁晓玲: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面板协整分析——基于10个高耗能行业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6).

[5] 郭金童、赵光明: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动态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8).

[6] 刘畅、孔宪丽、高铁梅: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8(9).

[7] 洪丽璇、梁进社、蔡建明、庄立: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工业能源消费的增长——基于2001—2006年的数据分解[J].地理研究,2011(1).

[8] 于珍、李保明、施祖麟:中国工业能源消耗结构演变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1).

[9] 刘畅、孔宪丽、高铁梅: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机制与价格非对称效应研究——基于结构VEC模型的计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3).

[10] 王美红、孙根年、康国栋:中国工业发展的能源消耗、SO2排放及行业类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20).

(责任编辑:张琼芳)

推荐访问:评述 中国 能源 工业 研究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