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使行程录初探辽代风俗

时间:2023-05-13 20:00:0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出使行程录是宋代使臣出使归来后,要向朝廷上呈的一份奏文。《使契丹图抄》又名《熙宁使虏图抄》,它是沈括在使辽谈判沿途过程中的考察记录。出使行程录记载了出使途经地点、沿途路线、地形、里程、出使国家的典章制度、乡风民俗和双方就具体问题的交涉过程等。这些行程录可以作为研究辽代风俗的重要素材。文章从《熙宁使虏图抄》等宋使行程录出发,进一步了解契丹人生产生活和衣食住行的风俗。

关键词:出使行程录 《熙宁使虏图抄》 契丹风俗

澶渊之盟后宋辽使节来往频繁,两国交往不断加深。在典章文物、饮食服玩方面,契丹盡习汉风。契丹身居大漠,横跨辽东,占据全燕数十郡之雄,东服高丽,西臣元昊,自五代迄今,垂百余年,与中原抗衡,日益昌盛。在使节交往过程中,有许多语录流传下来。本文旨在从宋使行程录着手,探讨辽代风俗以及对中原文化的学习。

谈到辽代对中原文化的学习,钱彦远认为:“古者夷狄言语衣服与中国不同,其来也,不过驱老弱、掠蓄产而已。今契丹据山后诸镇,元昊盗灵、武、银、夏,衣冠车服、子女玉帛,莫不有之。”[2](P3844)契丹对于中原文化的学习也是一个过程。他们侵犯中原时,由之前的驱逐百姓、抢夺畜产品到之后的衣冠车服,这说明契丹更加注重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学习。苏轼也认为:“契丹自五代南侵,乘石晋之乱,奄至京邑。睹中原之富丽、庙社宫阙之壮丽而悦之,知不可留也,故归而窃习焉。山前诸郡,既为所并,则中国士大夫有立其朝者矣。故其朝廷之仪,百官之号,文武选举之法,都邑郡县之制,以至于衣服饮食,皆杂取中国之象。”[3](P287)由此可见,契丹最终被中原较高的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契丹亲眼目睹了中原的富丽、庙社宫阙之壮丽,回去之后开始学习。但是契丹在学习中原文化礼仪之时,也保留了部分自己民族的习俗。辽道宗时出使辽朝的陆佃也提到:“辽人虽外窥中国礼仪,然实安于夷狄之俗。”[4](P196)由此可见,他们是有保留的借鉴。

说到宋使行程录,沈括的《使契丹图抄》就是在出使过程中的沿途记录,又名《熙宁使虏图抄》。[1]今存《永乐大典》本《图抄》,有王民信《沈括熙宁使虏图抄笺证》和贾敬颜《〈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可供参考。它是沈括在宋神宗熙宁八年使辽谈判沿途过程的考察记录。其中记录了沈括出使途经地点、沿途路线、地形、里程,出使国家的典章制度、乡风民俗以及双方就具体问题的交涉过程等。其行程录除了沿途相关的地理山川的记录外,也不乏对沿途民风民俗的记录。《宋史·沈括传》:“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5](P10655)沈括归来后,将沿途所经“山川之夷险、远近、卑高、纵横之殊,道途之险降、纤屈、南北之变”,一一记下。

沈括的《熙宁使虏图抄》中的记录反映了契丹地区的生产生活情况。相关记录如:“永安地宜畜牧,畜马、牛、羊,草宜荔挺、枲耳。”枲耳即卷耳,苍耳。卷耳的花期一般在5到8月,果期在7到9月。这种牧草主要生长在北方的高山草地和林缘或丘陵区。由此可见,永安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沈括在《熙宁使虏图抄》中提到:“四月始稼,七月毕敛。地寒多雨,盛夏重裘。七月陨霜,三月释冻。”契丹地寒,熟期较短。七月已有霜,三月才解冻,这些自然条件制约了辽代部分地区农业的发展。由于寒冷的气候以及近海的条件,契丹大部分地区以畜牧和渔猎为主。王易在《燕北录》中简单记述:“四时捺钵,多于长春州东北三千里就泺甸住坐,夏捺钵多于永安山住坐,秋捺钵多在靴甸住坐。”[6](P287)自辽代以来,“捺钵”本义是指行宫、行营、行帐,后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这种四时捺钵活动,与中原农民一年中根据季节安排的农耕活动类似。他们都是与不同的生产生活环境相互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张舜民这样写道:“北人打围,一岁间各有所处,正月钓鱼海上,于水底钓大鱼。二月、三月放鹘,号海东青,打雁。四月、五月打麋鹿。六月、七月于凉淀处坐。八月、九月打虎豹之类。自此至岁终,如南朝人趁时耕种也。”[7](P126)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中原农耕地区主要是是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在辽朝草原游牧地区则是春季钩鱼捕鹅、夏季避暑、秋季入山打猎、冬季违寒,这是北方游牧民族固有的“逐水草迁徙”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表现。苏颂的使辽诗《契丹帐》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8](P175)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的生活方式。

契丹虽以渔猎和畜牧为主,但是在河谷地区,农业较为发达。宋使许亢宗在《行程录》中如是记载:“自显州九十里至兔儿涡……在兔儿涡六十里至梁鱼务(今辽宁黑山东锥子河附近)。离兔儿涡东行,即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曰辽河。”有河流的地方农业较为发达。在河谷,由于地形平坦,水路交通发达,又有鱼盐之利,所以农业较为发达,城市也较多。宋使宋琪对这里的描述是“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辽金的“咸州”是今天的辽宁开原,可见在辽金时期,这里已经是当时重要的农业区。

《熙宁使虏图抄》中还有关于辽人发饰的记录。“其人剪发,妥其两髦。”髠发者,剃其顶心而疏其胪后发与双鬓耳。契丹人妥其两髦的传统可以由五代人所绘制的《契丹人骑马出猎图》等画卷可知。在这里沈括说的剪发,就是剪其自顶以下,妥其两髦,两鬓下堕。苏颂在《和城发柳河馆憩长源邮舍》也提到了这种剪发的传统,诗自注:“敌人多掠燕、蓟之人,杂居蕃界,皆削顶垂发,以别番汉耳。”此削顶垂发即剪发妥髦。苏颂认为,契丹人从燕蓟之地掠夺人口,这样剪发是用来分别番汉的。发饰的区别作为区别番汉的方式,以便管理。

《熙宁使虏图抄》中还有契丹人衣食住行的相关记录。服饰上,“衣冠语言皆其故俗,惟男子靴足幅巾而垂其带;女子连裳,异于中国”。男子衣服皆小而窄,女子较为宽大,这与中原有所差异。据《辽史·营卫志中》记载:“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9](P373)沈括还写道:“食牛羊之肉酪而衣其皮。”由此可见,辽地寒冷多风,契丹人的服饰主要为皮毛。饮食方面,沈括提到:“间啖麦粥。”路振在《乘轺录》中记载,契丹在宴请宾客时,“文木器盛虏食”,汉食贮以金器,番食贮以木器。可见宴请宋使时,番汉食物皆有。“先荐骆糜,用勺而啖焉。”骆糜即乳粥。“熊肪、羊豚、雉兔之肉为濡肉。”牛鹿、雁鹜、熊貉之肉为腊肉,割之令方正,杂置大盘中。”[10](P194)路振的这些记录说明,在饮食结构上,契丹以肉食和乳制食物为主。在居住上,辽人以毛毡为主。《熙宁使虏图抄》写道:“广荐之中,毡庐数十。”“大率其俗简易,乐深山茅草,与马牛杂居,居无常处。”说明了契丹人穹庐为居,迁徙无常。交通方面,沈括相关记录有:“行则乘马。”“其乘车,驾之以驼,上施㡛。”“惟富者加毡幰文绣之饰。”幰,即车幔,用以御热。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这在辽朝并不稀奇。

在这些行程录里,也不乏出使之人感情的寄托。这些诗作主要以思念之情为主题,通过对天气环境的描写,抒发自己的乡关之思。苏颂《发柳河》诗序云:“十二月二十七日,早发柳河,蹉程山路,险滑可懼,因见旧游,宛然如此。”其路险滑可知,该诗云:“清晨驱马两崖间,霜重风高极险艰,前日使人冲雪去,今朝归客踏冰还。道旁榛莽樵苏少,野外汙来耒耨间。还似昔年经历处,下弦残月插东山。”使者在出使过程中,见到某些地名,也容易引发思乡之情。即使路途艰苦,使者仍然饱含着对祖国和家乡的眷恋和挚爱之情。他们最先领略的是异域的新奇,沿途白茫茫的山川田野。这对于常年生活在南部地区的宋朝使臣来说非常新鲜。他们的诗作向读者传达着一种对北方雪景的惊喜,但紧随其后的滴水成冰、风沙蔽日的恶劣天气也给使者添加了诸多困难。这些经历同时也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宋朝,出使异国已成为一种外交制度。首先,使臣们在出使过程中创作了具有特别价值的行程录、诗、词等作品。这些行程录丰富了我们研究其他民族民风民俗的资料。出使行程录不仅客观、准确、全面地记录了每一次出使过程,也反映了出使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状况。再者,出使使臣们以独有的经历和视角,通过诗作展现了异域风物和习俗,这对于当时的宋人来说,不失为一种了解异域的途径。出使过程中的一些纪行诗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思亲思乡的主题,只是在情感表达的维度上略窄一些。最后,辽代研究资料相对较少,这些行程录也可以作为研究辽朝的史料。出使行程录以使臣们的亲身经历为基本素材,记录下来的详实史料,是其他史书在记述上无法比拟的。

注释:

[1]《熙宁使虏图抄》,今本仅见于《永乐大典》卷一〇八七七“虏”字下,引作“宋沈存中《西溪集·熙宁使虏图抄》”,《永乐大典》编者误以《西溪集》为沈括所著,应为《长兴集》。今《四部丛刊三编》本所收《沈氏三先生文集》系一残本,其中《长兴集》残阙过半,《图抄》也在缺卷之中。

[2]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 中华书局,1992年版。

[3]孔凡礼点校,[宋]苏轼:《苏轼文集:第1册》,北京: 中华书局,1986年版。

[4]孔凡礼点校,[宋]陆游:《家世旧闻》,姚宽,陆游:《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5] [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6]王易:《重编燕北录》,《中国野史集成》编委会,四川大学图书馆:《中国野史集成: 第10册》,成都: 巴蜀书社,1993年版。

[7]张舜民:《张舜民使北记》,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8]王同策点校,[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北京: 中华书局,1988年版。

[9][元]脱脱:《辽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0]贾敬颜:《乘轺录疏证稿》,历史地理,第4辑。

参考文献:

[1][宋]沈括.熙宁使契丹图抄[M].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宋]苏辙. 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2009.

(郎婷婷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0)

推荐访问:辽代 初探 风俗 行程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