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灯

时间:2023-05-13 17:15:1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很长很长时间,我走不出自己心灵的阴影。由于对人生和事业认知的迷茫,我陷入极度的困惑之中,心灵像撞伤的玻璃瓶,经不起一点点的震颤,但又走不出风雨的侵蚀。过去很习惯的事情做起来也不那么顺畅。家离单位比较远,每天需要两个小时,过去是从不知苦,不知累,可那段时间,疲劳到了极点,蹬上车子,泪水就无声地滑过面颊……

由于思维的惯性,也把家庭氛围染成了灰色,我的先生特有耐心,性格比较乐观,但怎奈长时间受不良情绪的侵袭,也会觉得很累。偶尔的抱怨也会使我心中隐隐作疼,是啊!有句话说:“把烦恼丢在门外,把欢乐带进家中”,我却用负面情绪影响家人,我开始反省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被浓墨泼洒的烦恼也渐渐褪色,我尝试换一种眼光看世界,把自尊调整到适当位置或者叫最低层次去改变生存法则,使自己心灵那盏灯明亮起来。

尝试读书,寻求心理的支撑点。“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把自扰的时间收集起来,沉浸于书的海洋,涉猎社会科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历史地理——畅游其中,奥妙无穷。从书中,我发现并找回自身的价值,得失宠辱皆忘,让心灵回归平静。读书就像为心灵之灯添油,心力足了,心灯也就亮了。莎士比亚忠告我们说:“有智慧的人不会为失去的事物作无谓的忧伤,他会积极地想办法减轻伤害。”读书就是最好的办法之一,通过读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可以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心情。

通过读书,我学会了比较。“当你为没有鞋子忧伤的时候,要想到没有脚的人”。比较是一门学问,比职位高低,比薪水多少,比儿女异同等等,这些则是人性之外的一种社会比较,这种比较最容易用别人的模式框自己的人生,使本来独特的鲜活的生命失去应有的张力。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有丰富内涵,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在比较中发现至善至美,知苦不苦,识甜愈甜。人应该有一种大气,才会有一种超越。

读书使我学会感激生活,从容有常。通过读书,我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总是以感恩的心态,观察自然,感激生活的馈赠。自然总是以曼妙的氛围组成,周而复失,四季轮回,它守信着最单纯最简单的平衡法则,重承诺似地踩踏着不老的诺言,风声水起自有规律,四季更迭妙在其中。这些富含诗意的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生活,它教会我们如何顺应自然。不违道的道理,便是平衡,便是从容有常。工作再苦再累,能干就是福;从失意处觅希望,随遇而安便是福;顺其自然,有容乃大;干多得少才是奉献,干少得多心亏难补。以从容的心态做人,理智与情感相和谐,信念与意志相统一。

读书疗疾。我国古代就有读书疗疾之说,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中说:“盖其辞意典雅,读之者悦然,不觉沉疴去体也。”读书,使之真正品尝到了它的妙处,药物调理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注重修身养性,提高心理素质,心与身俱健,知与行合一。

但人难得大彻大悟,拥有永远淡泊而致远的心性并非易事,正像身处一方风物绝佳的幽景,面对一湖绿潭时,你会因在心中容纳下它,而不去想象大海的狂澜,这时候你的心情是平衡的,你的灵魂是安详的,但如果不是大彻大悟,也只能在面对绿潭的那一刻获得短暂的安宁,一俟转过身去,美好的心景便会荡然无存,这就需要我们福慧双修。

杨绛在《干校六记》中曾写道:“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舍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钱钟书、杨绛夫妇孜孜读书,落索自甘,真有洞察世情又超然物外的韵味,他们已进入了消融书海的福慧境界。正如梁实秋所言:“人生苦短,而应该读的书太多。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自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因此,我愿守一份读书人的宁静,生活在简约朴素、不事张扬的状态中。

心灯亮了,看事物就会别开洞天;心灯亮了,一切都明亮了。

推荐访问:点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