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巫山民歌艺术探微

时间:2023-05-13 16:20:2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重庆巫山民歌发源于巫山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地理环境,受重庆当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和渲染,具有十分浓郁的地方特色,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迁;在艺术上,重庆巫山民歌具有民族性、地域性、风俗性的特征,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内容。此外,发源于渝地,且沾染着巫山风情的重庆巫山民歌,也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值得深入探究。

[关键词]重庆;巫山民歌;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6-0061-02

巫山地处渝东之地,偏远、秀美,据有奇峰险滩。这里历来就是“巴人”的栖息之地。自古巴人礼俗繁多,礼俗中的音乐深厚、隽永,文化意味深长。现如今,巫山主要指四川盆地东部湖北、重庆、湖南交界一带“南—北”走向的连绵群峰,巫山的顶峰位于重庆,其主要部分也经由重庆,故重庆对于巫山文化的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价值的。巫山地区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浓厚,人口广布,因此形成了巫山地区特有的文化与艺术体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究重庆巫山民歌的艺术特质,对重庆巫山民歌的艺术性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细致的剖析。

一、重庆巫山民歌的文化来源

重庆巫山民歌当中的艺术性,主要来源于重庆巫山地区的独特文化内容,包括重庆巫山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多个方面,可以说,重庆巫山民歌的各个方面,包括歌曲的创作、构成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因子,都与上述三个方面息息相关。风土人情指引着巫山民歌的基本内容,文化传统决定着重庆巫山民歌的底蕴与气质,而地理环境则影响着重庆巫山民歌的表达方式与传唱模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构成重庆巫山民歌的来源,从不同角度把握和影响着重庆巫山民歌的源流与走向。

风土人情指引着巫山民歌的基本内容,可以说,重庆巫山民歌的主要内容来源,便是重庆巫山地区的生活百态,以及生活方式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渊源,风俗与风情、风物与风貌,是产生重庆巫山民歌的最为直接的内容来源。在重庆巫山民歌当中,主要内容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日常生活以及日常风物的民歌类型,直接来源于某一项活动抑或是日常生活当中的某一种形式,例如重庆巫山民歌《豌豆苞谷》,就是对一种农事活动的直接描写。另一类则是来源于重庆巫山地区的主要风俗习俗或日常活动,例如《十块帕》和《十月怀胎》,都是这一类民歌作品。

文化传统决定着重庆巫山民歌的底蕴与气质,重庆巫山民歌的艺术气韵,来源于重庆巫山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在重庆巫山民歌中,文化传统体现在词句与段落当中,处处展现着文化的风韵,充满着文化的痕迹。如重庆巫山民歌《豌豆苞谷》中,歌词充满了重庆语言的地方特色,“五月的太阳(嘿),红彤彤(呦喂)”,括号当中的语气词,与歌词自然结合,展现出十分浓郁的地方特色,像“乖咩咩的幺妹儿要喝凉风”这种,在每一句的唱腔当中,都用当地方言演唱,将其中的语言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也能够展现出重庆方言文化独特的魅力。巫山民歌语言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口语化、通俗化,自然朴实,毫无雕饰,既易上口,又便于记忆,故而流传至今,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地理环境影响着重庆巫山民歌的表达方式与传唱模式,地理环境对于民歌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研究者往往容易忽略自然环境的因素,而偏向于人文条件,但是追根溯源,所有艺术的初始形成过程,都与地理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拿艺术举例,我们最早的舞蹈艺术起源于祭祀仪式,傩戏与傩仪被学界公认为是舞蹈艺术最为原始的,开先河的形式。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形式,就是对自然、对地理环境的一种崇拜与顺应,重庆巫山民歌的最初起源也一定与重庆“山城”的自然环境有关,独特的山城风光,形成了高亢嘹亮而又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在传唱的方式上,也有着浓厚的地理环境因素的烙印。

二、 重庆巫山民歌的艺术特征

在艺术上,重庆巫山民歌具有民族性、地域性、风俗性的特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内容。

所谓民族性,就是指重庆巫山民歌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能够凸显出较强的民族特征,在艺术表现上,被民族性赋予一定的艺术感染力。重庆地区少数民族广布,据统计,少数民族总人口210.3万人(占全市人口6.5%)。主要为土家族(142.4万人,全市人口5%,少数民族人口72.2%)、苗族(约50.2万人,全市人口2%,少数民族人口的25.4%)等。少数民族较多的乡镇有45个,有8个民族乡。重庆巫山民歌,很多便是来自于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也正是由于这些民族特色,使得重庆巫山民歌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例如我们上文提到的《豌豆苞谷》就是典型的土家族民歌,正是民族性赋予了它艺术性。

所谓地域性,指重庆巫山民歌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质,渝地的风物影响着巫山民歌的艺术气质,其中有关于地域性的内容,不仅仅是重庆巫山民歌的来源,也同样是重庆巫山民歌的艺术特征所在。如山歌《十把扇》《十块帕》,都是在重庆特有的“山城”地域特质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有的山地文化孕育了特定的重庆巫山民歌特质,突出了其艺术表现力。

所谓风俗性,指的是重庆巫山民歌当中,有着其他地区所没有的风俗展现,这不仅仅在内容上让重庆巫山民歌变得耳目一新,引人入胜,在艺术鉴赏的层面上,同样具有风俗特征所带来的艺术感,构成重庆巫山民歌的艺术特质。如民歌《十月怀胎》,将重庆巫山地区特有的风俗,通过民歌的形式展现出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 重庆巫山民歌的美学特质

发源于渝地,且沾染着巫山风情的重庆巫山民歌,也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值得深入探究。重庆巫山民歌较为突出的美学特质,主要来源于其特有的“神女”文化体系,以及巴蜀地区的美学传统。

从古老的《山鬼》开始,巫山的神女文化便已经逐渐成熟,并逐渐形成体系,巫山神女文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美学象征,它融入重庆巫山民歌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重庆巫山民歌的发展。可以说,我们对重庆巫山地区所有文化形式的解读,都离不开对“神女”文化体系和美学体系的追溯,它就如同一个重庆巫山文化的美学源頭,其美学价值与美学影响力,早已渗透到当地各类文艺形式的经络,影响其发展。

除了带有“神女”文化美学体系的烙印外,巴蜀地区多年形成的历史积淀与文化积淀,也同样构成着重庆巫山民歌的美学特质。在重庆巫山民歌中,我们的审美体验,大批量地来源于重庆巫山地区的文化特色,与渝地相关的各种美学元素共同塑造了重庆巫山民歌独特的美学特质。

受这种多元的美学元素影响,重庆巫山民歌便带有其自身特有的美学色彩,在字里行间,充满了渝地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首先,重庆巫山民歌具有原生态性的审美意蕴,在众多民歌作品中,通过最为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最为原生态的原始美感,这种原生态的美学特质是重庆巫山民歌十分珍贵的美学宝藏,也是其具有艺术价值与魅力的内在源泉。巫山民歌的作者就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底层劳动人民,他们的创作本是口头创作,有别于传统文人,更是与主流精英文化有着巨大的差距,有些创作手法甚至是传统文人所忌讳的,正因为如此,巫山民歌以其无拘无束、酣畅淋漓的尖锐特质替代了文人创作含蓄委婉、优美隐喻的艺术节奏,具有强烈的野性美和原始的活性美;其次,重庆巫山民歌的美学追求,还表现在其来源于古代的传统宗教崇拜与原始信仰,这使得重庆巫山民歌具有更加神秘的美感,凸显了更加丰富、深厚的美学价值;第三,重庆巫山民歌在山水艺术,早已融为一种潜在的地域美学体系,这种体系存在于并影响着重庆地区文化的各方面,对整个渝地文化的美学走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重庆巫山民歌的美学特质是多元的,复杂的,拥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美学来源,不同形式的美学特质与美学体系,在重庆巫山民歌当中交错、融合,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审美文化价值。

结语

重庆巫山民歌是淳厚质朴的巫山民众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与生活体验之中创作的,不但唱出了各个时期巫山民众的喜怒哀乐,而且把巫山地区的民风民俗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过去由于古代统治者的阶级和政治偏见,视民间文艺为“下里巴人”,不像对待传统文艺那样记录保存下来,致使民间文艺长期限于人民口头流传,自生自灭,巫山民歌也不例外,它的传承都是靠上辈口传心授,对于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极为不利,所幸,近些年来,巫山县政府及文化部门对该地区民歌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对巫山民歌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抢救和整理,同时进行影音文本记录,出版声像文字书籍等,使这一民歌艺术能够得以继续传承,还能与时俱进,丰富其艺术表现形式,它的艺术魅力将会永远保存在中国民间音乐的殿堂之上。

[参 考 文 献]

[1]尹庆红.文艺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与审美人类学的兴起[J].江西社会科学,2008(02).

[2]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J].广西民族学院學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3]王川平.人文三峡(之三)[J].中外文化交流,2003(09).

[4]金道行.论下里巴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

[5]陈正平.劳动歌谣震山河——“巴渠民间文学、民俗研究”之十[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6]蔡靖泉.盐水神女与巫山神女略说[J].社会科学动态,1999(06).

(责任编辑:崔晓光)

推荐访问:巫山 重庆 民歌 艺术 探微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