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地儿童村:“洋雷锋”的代养

时间:2023-05-09 15:50:2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从2006年开始,在天津与廊坊交界的大王古庄镇就拥有一座名为“牧羊地”的儿童村,而这座儿童村的主人——美国人贝天牧夫妇更是已有20多年在华从事慈善事业的经历。然而他没想到,一则微博让他与牧羊地成为媒体瞩目的焦点,这条微博用戏谑的口气说道:“两个美国人,在中国的地盘,养着900名中国孤儿,还为3000个做了手术,竟然潜伏了20年……你把本该政府干的活全抢了”。随后的两周内,尽管位置偏僻,从各地驱车前来牧羊地的媒体与来访人员几乎挤破了门槛。

牧羊地对来访者采取了开放的态度,即在不影响孩子们生活和休息的前提下,来访者可以自由参观并与孩子们交流。牧羊地不仅为孤儿们提供日常看护和医疗协助,更致力于他们在走出牧羊地后如何展开崭新的生活。这座中国国内最大的外资收养机构,已成为外国在华慈善的一个缩影。

2012年6月7日,天津,牧羊地兒童村,Tim(白人男子)抱着Josiah和Robert(右一),Cody(左一)在一边玩儿。Josiah 6岁半,患有复杂性心脏病。Robert 4岁半,骨骼/骨关节畸形。

容纳上千孩子的家

精美的建筑设计、优美的园林景观以及兼具中式与美式的室内陈设。在牧羊地儿童村,你能够看到它与许多政府福利院的不同之处。

更重要的是,牧羊地儿童村在对孤儿看护和医疗方面达到了许多政府福利院不具备的条件,平均每三至四个孩子就有一个阿姨贴身照顾,来自中国与美国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儿童村中随处可见。专业的医护人员常驻村中为那些患有严重疾病的孩子提供医疗服务。良好的交通条件也使得牧羊地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息儿送往北京或天津的医院进行手术。

1988年,贝天牧以英语教师的身份来到中国抚顺,彼时对中国充满未知与好奇的他并不曾料到,许多年后,他会收养四个孤残儿童,建立一所容纳上千名孩子的家,并以在华慈善作为自己生命的全部。

牧羊地儿童村建立在贝天牧与他的朋友们成立的菲利普·海德基金会的基础之上,基金会的名字是为了纪念贝天牧的一位教学助手,1994年,他的意外去世令贝天牧夫妇开始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从而开启了他倾尽全力从事孤儿救助事业的崭新人生。

十多年来,牧羊地已经帮助3000名残障孤儿进行了康复手术,将900多个孤儿送入新的家庭。严格意义上来讲,牧羊地并不是一家福利院,只能称为孤儿的代养机构,这里的所有孤儿都来自与牧羊地有合作联系的政府福利院,且95%存在各种状况的身体残疾和病状,他们被送往牧羊地往往意味着需要更好的医疗和看护条件,同时也需要牧羊地广泛的国际关系为他们搭建收养的平台。一旦这些孤儿被国外家庭收养,按照规定,他们需要先回到原来的福利院,再由爱心家庭前去领养。这些孤儿的姓名中许多都姓党,这正是他们在原来的政府福利院获得的名字。

在“爱、信、望”的引导下

对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来华从事慈善事业的外国人而言,宗教往往是他们热衷于慈善的主要动力。当中国人称他们为“洋雷锋”时,他们更愿意为自己贴上“上帝的使者”的标签。

当贝天牧1992年收养第一个残障孤儿时,他心里一度有一些犹豫,当时他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这个家庭是否还有足够的容量容纳一个新成员的到来?贝天牧回忆说:“当时我祷告上帝,上帝说我们可以收养,我们就遵照上帝的指示收养了她。”在此后兴建牧羊地、收治残障孤儿的过程中,贝天牧常常感受到来自上帝的指引,这让他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时充满热忱。

在牧羊地,贝天牧并不避讳他对于基督教的虔诚,在牧羊地的客厅、餐厅随处可见用中文书写的《圣经》名句,他甚至将《圣经》中的一句话刻在自己手臂上。实际上,牧羊地与贝天牧的名字已经包含着浓重的宗教意义,不仅基督教的图案、故事时常出现在孩子们的手工课、英语课上,来到这里的美国老师也会组织牧羊地的孩子们开展一种叫做VBS的活动,即将上帝创造世界等基督教故事融入人偶戏、歌曲、舞蹈等表现形式中与孩子们进行互动。牧羊地还设有一座手工作坊,一些从周边雇用来的中年妇女在这里制作绘有“爱”、“信”、“望”、十字架等图案的刺绣作品,善做十字绣的孩子也可以在这里通过工作赚取一些零花钱。这些刺绣作品已成为牧羊地的“特产”进行出售。

17岁的侯通是牧羊地年龄最大的男生,在贝天牧的影响下,他也笃信基督教。当谈及自己的经历和遗弃自己的父母时,他表现出让人吃惊的成熟:“我不怪他们,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也有他们的难处,我觉得反而应该感谢他们,我能有今天是他们给我的。”由于时常接受媒体的采访,侯通在摄像机面前沉稳、老练、对答如流。他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命运都是由上帝创造和安排的,应当感恩和宽恕。他同时也掌握了很好的英语水平。贝天牧多次在媒体面前盛赞侯通。由于他已经超过了收养年龄,贝天牧已考虑将他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未来从事牧羊地的管理工作。

抢救式寻找配对家庭

中国早已通过立法的方式将收养这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纳入正轨,已有越来越多的孤儿通过收养程序走入新的家庭。然而,中国家庭对被收养儿童的要求较为严苛,基本要求是身体健康、头脑聪明,因而残障儿童很难在国内寻找到收养家庭。由于牧羊地的运营资金基本依靠海外筹募,贝天牧与他的美国朋友也有良好的海外关系,国际收养成为牧羊地儿童最主要的出路。

1993年5月,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第17次外交大会正式通过《跨国收养方面保护儿童及合作公约》,对跨国收养进行了详尽的规定,而中国迟至2005年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了此公约。跨国收养在中国的规模迅速膨胀。统计显示,十年来,美国公民从中国收养了7万多名儿童。中国已成为美国、瑞典、西班牙、德国等国公民收养儿童的主要提供国。

在牧羊地儿童村的园中,所有的来宾都会在一面“希望之手”墙前驻足良久。已有上千名孤儿走入国外的收养家庭,墙上的手印成为他们命运转折的见证。这些中国孤儿搭上了国际收养的顺风车,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审核后,远渡重洋走人美国家庭开始新的生活。这似乎也为目前生活在牧羊地的儿童们描绘了一个清晰的未来。

依据199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之规定,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才具备被收养资格。14岁成为决定孤儿命运的一道分水岭对于那些年龄接近14周岁的孤儿,牧羊地往往要以抢救式的工作为他们寻找配对家庭。在上个月,截肢患儿荣荣刚刚度过她的14岁生日,幸运的是,就在她生日的前四天,经过牧羊地工作人员多方努力搭建成功的一对美国夫妇飞抵北京,办理好了收养她的相关手续。

牧羊地运营主管黎燕为此松了一口气:“我们为荣荣感到高兴,她实在是太幸运了!”

对于荣荣来说,她的人生将由此彻底改变,她对美国知之甚少,在她的概念中,美国是一个经常发生龙卷风、地震的危险国家,而且她听说美国人早点总吃汉堡包,生怕自己饮食不习惯。在去美国之前,她还特别担心自己将来会忘记了汉语,特意在行李中装了许多中国的电视剧光盘。

而对于她在牧羊地的舍友苏赢来说,去美国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年已21岁的她是牧羊地里最大的孩子,由于身患下肢瘫痪行动不便,她的人生地图只有福州福利院、北京和牧羊地而已。由于她迁往牧羊地时已经超龄,因而,当其他小一些的孤儿还在考虑如何走入新的家庭、进入新的生活时,苏赢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问题:如何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甚至组建新的家庭。在同龄人还处于闲适的大学时光时,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苏赢需要在牧羊地掌握今后独立生活的技能。经过学习,她会弹优美的钢琴曲,会做十字绣,勤学外语,同时还能熟练地上网,并拥有一份临时的兼职工作——为一家淘宝网店做客服。

200多万的资金缺口

一方面,牧羊地儿童村建立在境外基金会的基础之上,在中国并不构成独立的福利收养机构;另一方面,牧羊地儿童村又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协助者。诚如前述网友所言抚养残障孤儿是政府职能,类似牧羊地儿童村的境外驻华收养机构承担了本应政府份内的职责,而政府在其中的投入却微乎其微。

据贝天牧介绍,牧羊地儿童村目前使用的土地是当地政府以每亩地1元的象征性价格租用给他的,此举被他看做是政府对他从事慈善事业的极大支持。而如今,牧羊地内正在建造的一栋五层的职业培训中心已因资金短缺而停工多日,這200多万元的缺口依旧需要贝天牧和他的基金会通过慈善募捐的方式筹款。而金融危机,已使得海外捐款的情况不如之前那样乐观。

凤凰卫视采访总监闾丘露薇认为,政府购买服务是未来大陆政府与境外慈善机构关系的一种可能。“政府通过购买民间服务来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政府应该提供的社会服务很多,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政府自己来做。也因为这样,社会服务可以变成一个行业,而不仅仅是慈善。”

牧羊地儿童村,以及与其类似的福利机构,与其说需要资金支持,不如说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编辑 晓波 美编 黄静

推荐访问:儿童村 牧羊 雷锋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