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汉民族交往调查研究

时间:2023-05-05 20:15:1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汇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的民族问题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文章对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交往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力求发现影响维汉民族交往的社会因素。这不仅能巩固和增进民族团结,而且对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疆 维吾尔族 汉族 民族交往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新疆的民族关系是新疆发展与进步的生命线,而维吾尔族与汉族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大局。因为新疆全区总人口有2240.78万人,而维吾尔族和汉族分别居全疆人口的第一、第二位。据2013年新疆年鉴统计,新疆维吾尔族人口925.50万人,占总人口的44.94%;汉族人口798.66万人,占总人口的38.58%。①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维汉民族的相互交往中,一些交往问题和障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些问题和障碍在21世纪将影响新疆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研究维汉民族关系状况十分必要。

维汉民族的历史交往

维汉民族互市。互市又称为“榷市”、“胡市”等,是我国古代在贸易交换过程中形成或指定的贸易地点。它是我国历史上不同民族间的一种沟通形式和民间的经济交往。回鹘虽然是游牧民族,但有着经商的传统,曾与唐朝进行互市,以自己生产的马匹换取唐朝的绢帛和茶叶。据史书记载,回鹘和唐朝的马匹与绢匹贸易的影响远超出其贸易本身。在持续80年的马绢贸易中,回鹘从唐朝取得了所需要的绢匹和茶叶,绢匹和茶叶除了供回鹘贵族自用外,回鹘可汗们还利用占有丝路要冲的有利条件,向西域开辟交换市场,赚取巨额利润,积累了财富,引起了自身经济的变化,促进了回鹘社会的繁荣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唐朝则达到了有利于边防安全和内部稳定的目的。互市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扩大了古代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满足了彼此生活上的需要,还促进了古代维汉两民族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从而丰富了两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对促进古代维汉民族间的和平共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维汉王朝朝贡。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周边民族前来中原称臣纳贡,请求建立朝贡关系,其中包括回鹘。朝贡作为国家间的官方贸易,与民间的或由地方进行的“互市”有严格区别。朝贡是由皇帝和可汗达成协议后才可进行的,而且一般总是可汗本人或可汗特使入朝的贸易。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回鹘可汗派遣使者朝贡,进献礼物,唐太宗亲自接见来使,厚赠以归,由此拉开了双方你来我往、互相交好的历史帷幕。此后,回鹘可汗对唐朝岁贡貂皮等物,唐朝对回鹘则负“济难止争”之责。可以看出,朝贡作为国家政权之间一种正式、高级别的政治经济关系,反映着回鹘和中原关系的亲疏。因此在史书上屡见“于是岁贡不绝”、“每岁遣使朝贡”、“此后频遣使朝贡”等诗句。

维汉民族和亲。和亲是不同邦国与部落为实现政治目的而达成的一种关系。中原与回鹘通过和亲不但可以维系与深化彼此的亲睦关系,而且巩固和强化了其统治地位。回鹘与唐王朝的和亲先后有三次:唐肃纵乾元元年(758年),唐王朝封回鹘葛勒可汗为“英武威远毗伽可汗”,应回鹘请婚之求,将肃宗幼女宁国公主嫁给了葛勒可汗;唐德宗贞元年(787年),德宗让咸宁公主嫁给回鹘可汗;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唐王朝册封回鹘嗣君为“崇德可汗”,并把永安公主嫁给了崇德可汗。回鹘也有一位毗伽公主嫁给了唐朝德敦煌王。无论是从次数还是从和亲公主的出身来看,唐朝和回鹘的和亲都是引人注目的,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进步意义,减弱了民族偏见,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化与同化,为维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宽松环境和有效途径,给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和睦相处的氛围。

维汉民族会盟。会盟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政治联盟。古代维汉民族之间最突出的政治联盟就是回鹘与唐朝的不断联盟。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回鹘联合漠北诸部落,配合唐军攻灭薛延陀汗国;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和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回鹘婆闰可汗两次率兵助唐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之乱;公元755~763年间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回鹘两次派出援军给予帮助,为收复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立下了汗马功劳;安史之乱后又协助唐朝抵御吐蕃对河西、西域的侵略。由此可见,回鹘在维持唐朝政权的存在、维护西部边陲的安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古代维汉民族会盟标志着两民族团结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维汉民族的历史交往,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作为两个有悠久文化与历史的民族,在其交往过程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在两个民族利益共享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交往上的障碍。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现代维汉民族交往的几个变量分析

居住格局。从居住格局可以看出一个民族所有成员在居住地点与另一个民族相互接触的机会。如果维汉民族之间混居比例高,那么就可以断定他们彼此间的交往与合作较大。因此可以说民族间的混杂程度与民族关系的密切程度是成正比的。

表1:反映了维汉民族在选邻时的意愿(%)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维汉民族在居住格局上存在“居住分异”现象。由于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更希望和本民族居住在一起,而汉族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因此也可以说维汉民族在居住格局上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特点,这就在居住格局上形成了一定的交往局限。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新疆流动人口数量剧增、住宅区和商品房不断兴建,因此很多维吾尔族传统的聚居区受到新式住宅区的影响,导致维汉民族相互杂处、交错杂居的形式与日俱增,民族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强。

语言使用情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不同民族间语言的相互学习,不仅是相互交往的前提,也是他们相互交往的结果。调查民族间的语言使用情况是研究多民族杂居地区族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参数指标。在维汉民族交往中对民族语言的依赖性强、认可度高有利于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

表2:反映了维汉民族的语言是使用情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汉语的使用范围远大于维吾尔语,维吾尔族对汉语这种异民族语言的掌握程度较高。造成维吾尔族掌握汉语程度较高,而汉族对异民族语言掌握程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是近几年来维吾尔自治区大力实施“双语”教育,将其作为提高维吾尔族的教育质量、维护新疆安定的政治局面、实现维汉两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措施。其次,一些大城市,如乌鲁木齐、库尔勒、阿克苏、石河子等,汉族等使用汉语的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占据优势,因此那里的维吾尔族想要融入环境,必须得掌握汉语。

族际通婚。对于民族关系而言,族际通婚具有重要意义。马戎先生认为,只有当两个民族群体的大多数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达到一致或高度和谐时,他们之间才有可能出现较大数量的通婚现象。②从这个角度来看,族际通婚是民族关系融洽和谐所带来的结果。

表3:反映了维汉异族通婚态度(%)

维汉民族交错的族际婚姻为数不多,通婚阻碍大,通婚率低。因为维吾尔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在一个普遍怀有宗教感情、宗教气氛浓厚的地方,赞同族内通婚而反对与汉族通婚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宗教信仰。当维吾尔族青年迎娶汉族或不信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女子,或汉族男子及其他不信伊斯兰教男子迎娶维吾尔族女孩时,若改随伊斯兰教者,都会受到欢迎和尊重。从访谈中我们得知,族际通婚者在婚后面临着民族文化的冲突与协调问题并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舆论,使一些族际通婚者以离婚而告终。

宗教信仰。马戎先生认为:“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宗教信仰不仅与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俗、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和精神面貌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涉及现实政治和民生的稳定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宗教对民族关系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③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而宗教问题历来对维汉民族之间的关系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宗教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来衡量维汉民族之间的交往。

表4:宗教信仰对维汉民族交往的影响(%)

众所周知,维吾尔族群体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他们一生下来就是伊斯兰教教徒,民族身份和宗教身份重合在维吾尔族身上。因此他们的宗教信仰不仅与日常生活、风俗习惯、民族情感、思维模式紧密联系在一起,还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此外,维吾尔族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等社会生活都受到伊斯兰教的规范和制约。相比之下,汉族的宗教信仰多元复杂。因此维汉民族交往在很多领域都将对方排斥在外。

风俗习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显著标志。在维汉民族的长期互动和交流过程中,维汉两民族的群众对彼此风俗习惯的理解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民族关系的好与坏。周恩来总理曾说过:“对民族风俗习惯,如果不尊重就很容易刺激感情。”因此可以看出,维汉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民族交往中十分敏感的问题。

表5:风俗习惯对维汉民族交往的影响(%)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是维吾尔族还是汉族都对彼此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由于维吾尔族风俗习惯中有很多禁忌,一些风俗习惯还来源于伊斯兰教,因此许多人也无法分清哪个是风俗习惯,哪个是宗教活动,导致汉族对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了解一点”。而汉族的历史悠久,风土人情丰富异常,多姿多彩,导致维吾尔族对汉族的风俗习惯大体上“了解一点”。总的来说,为了搞好民族团结,使维汉民族关系更加和谐,两民族都愿意主动了解彼此的习俗。

影响维汉民族交往的社会因素

经济交往中的诚信湮没。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经商之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诚信又是企业和经商者的无形资产。在经济交往中只有做到诚信交往,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换关系。在与他人相互交换时要有良好的信誉,讲道德,以诚信为本,服务周到,信守诺言,才会赢得市场,最终获得最大效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人为了私利,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这些人唯利是图、过分追求金钱而忽视了民族情感,使得市场贸易缺乏诚信。例如不久前发生的切糕事件,由于卖切糕的商人不诚实,强买强卖促使双方引起争执,引发了一系列事件。经此事件后,切糕生意惨淡经营。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卖切糕人贪图一时获利,没有讲诚信,从而断绝了自己的谋生之路。此外,一些商家把本不是清真的食品(清真食品,即符合伊斯兰Halal食品标准的食品,通常是指按照中国穆斯林饮食习惯屠宰、加工、制作的符合清真要求的饮食产品)说成是清真食品销售,一些不是清真的饭店冒名清真饭馆。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故意使用清真标志,对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造成了极大伤害,引起了群众的极大不满,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冲突。如果此类事件不被及时制止和管理,将会成为破坏维汉民族关系的危险因素。

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各个民族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会在生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方面产生纠纷和摩擦。如果这些摩擦和纠纷得不到妥善的解决,那么其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偶然的个别事件中成为导火线,激起民族感情进而引起突发事件。”④的确,只要是同一民族,就算素不相识,见面了,关系自然会融洽,本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意识会得到加强。因此容易引起具有相同利害关系的少数民族群众的共鸣,在一些偶然性事件上,他们往往把将发生在本民族个别成员身上的矛盾纠纷,简单等同于“本民族的事情”,使个体事件转变为群体性事件,从而导致民族关系的破裂。

流动人口的剧增。流动人口是影响维汉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了城市的容量,加剧了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竞争。这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内地的汉族流入新疆,使部分维吾尔族认为自己的就业机会被“外来者”抢走;此外,从内地来新疆的汉族大多不了解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因此在日常生活和经济交往中容易发生矛盾和纠纷。其次,疆内的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进入大城市,他们的生存环境普遍恶劣,生活贫困、就业率低、家庭负担沉重,这与生活条件较好及收入稳定的群众形成了一定的差距,导致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产生心理上的不满情绪。

总结

维汉民族关系是新疆最重要的族际关系,妥善处理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是新疆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根本。从历史与现状来看,维汉民族关系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融洽的局面。虽然出现融洽的局面,但是由于维汉两个民族在众多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两个民族在共同交往与生活中发生一些矛盾在所难免。在维吾尔族聚居区,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维吾尔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始终唱响民族团结的主旋律,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于汉民族来说,要尊重维吾尔族的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此外,民族之间的经济差异也会引起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因此要加快维吾尔族聚居区的经济建设,改变维吾尔族聚居区贫困落后的面貌,缩小维汉之间的经济差异,消解维汉民族冲突造成的心理隔阂,进而促进新疆各族人民繁荣昌盛。

(作者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第167页。

②马戎:《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37页。

③马戎:《民族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7页。

④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47页。

责编/边文锋

推荐访问:汉民 新疆 调查研究 交往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