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青海穆斯林商业经济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其特点

时间:2023-05-05 17:45:10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的穆斯林,虽然都依附于中国的主导经济——小农经济,但他们仍然保留着善于经商的传统习惯。中国的穆斯林学者和商人们,从伊斯兰教的基本思想出发,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载体,来阐释和践行自己的商业思想和活动。青海穆斯林,主要包括回族和撒拉族,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自古以来就是“亦农、亦商”的经济文化传统,重视商业发展,素有“回回善经营”之说。以伊斯兰教内的教职人员阿訇为例,许多人出生于商人家庭,或本人就是商人出身。青海穆斯林为繁荣青海地区商业经济,加强边疆和内地沿海地区的贸易联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青海穆斯林社会经济概况

我国穆斯林民族包括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儿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10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和经济体系,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整体经济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穆斯林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青海是多民族不断交汇的地方。境内现有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6个世居民族为主的54个民族。到2007年末,总人口为554.3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31%。

青海回族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以伊斯兰教信仰为纽带,经过数百年的迁徙定居、繁衍生息、融会组合,于元末明初逐渐形成的。全省回族人口87.76万人(2007年数据),占全省人口的15.83%,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34.19%。主要分布在化隆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宁市、湟中县、平安县、贵德县及全省其他地区均有分布。青海回族普遍使用汉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经济上以农为主,兼营商业,形成“亦农、亦商”经济传统。

撒拉族是我国独有的突厥语民族之一,撒拉族的先民于元代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徙而来,在中国定居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撒拉族是青海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全省撒拉族人口12.14万人(2007年数据),占全省人口的2.19%,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73%。主要分布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黄河谷地以及黄南州、海南州、海西州、海北州、西宁市等地。撤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撒拉语和汉语,经济上与回族相似,以农为主,兼营商业。

二、回族善经营:伊斯兰教崇商思想

在伊斯兰教经典经济思想的整个内容中,有关商业经济、商业道德的论述占有相当的篇幅。《古兰经》和《圣训经》中有大量的这些方面的训诫。《古兰经》中大量提到“出外奋斗者”、“大地上寻找财富者”,主要指的是商人,认为经商是真主喜爱的职业。因此有人认为:“当你阅读《古兰经》时,有时会觉得它不是一本圣书,而是商业手册。”伊斯兰教给与商人崇高的地位,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本人就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客观看,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的汉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商业通道之一。这里几乎人人经商,富商的社会地位也是比较显赫的。这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自然地理条件和阿拉伯人的传统生活和文化,决定了伊斯兰教具有重视商业、崇尚商人的价值取向。伊斯兰教经典经济思想中,关于商业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商业和商人是真主所喜爱的。真主从商人中选派了先知,肯定了商业和商人在宗教意义上的价值,吸引更多的穆斯林去从事商业。第二、鼓励教民远行经商。穆斯林商人遍及亚、非、欧等各大洲,在经商的过程中,一方面发展本民族的经济,另外一方面推动了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发展,中国的穆斯林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第三、形成了许多商业道德和约束。比如买卖公平、反对欺诈、反对高利贷、反对欺行霸市等等。

三、以商济农:商业经济文化传统的成因

(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青海穆斯林聚居的河湟谷地一带的山镇,虽然适宜农业的发展,但地形崎岖,多山地,耕地面积狭小。和中原大片的耕地相比,农业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历史的发展,大量人口的迁入以及穆斯林本身人口的快速增长,在有限耕地上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扩大了的经济生活需要。因此,在农闲时节,利用商业来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成为当地穆斯林很重要的一项经济活动。另外,河湟流域介于牧区与内地之间,是商品流通的走廊,贸易的中心。聚居于此的青海穆斯林正是“立于农而强于商”。

(二)伊斯兰教崇商的经济价值观念。回族、撒拉族等青海穆斯林对商业的热衷固然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伊斯兰教崇商的价值观念的影响。“有人认为是由于近代以来回族土地缺少,所以兼农兼商的居多。也有人认为清朝以来回族备受压抑,无兴趣从政从学,只好将精力放在商业、农业上。这些说法道出了一定的事实,但却不能解释同时期河湟地带的藏族、土族农民占有的土地更少,而却很少有人去经商的现象。再说,中国的少数民族,包括汉族中的劳动人民都受着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使得一些民族逃进深山密林,也未能步入商业领域。”(南文渊:《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在一个民族经济文化特性的形成中,文化背景的意义要远远超出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青海穆斯林以商济农的经济文化传统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乐观豁达的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素质的内容是庞杂的,就商业来讲,民族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民族成员对商业风险和收益的认知。虽然在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中有“前定”说,即人的生死祸福、利益得失等皆有预定,但穆斯林对此教义的理解是辩证的。每个穆斯林并不是消极地去对待自己的人生,“前定如大海,自由如舟楫”,每个人都抱着胜利的信念,去尝试、努力,但对最终的胜败,却能够坦然处之。这种乐观豁达的民族心理素质在青海穆斯林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穆斯林商人在赚钱之前先想到的是赔钱,大家深信商业是真主喜爱的职业,是先知从事过的职业,只要自己努力,终究会得到回报。穆斯林的商业活动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健康的心态下不断发展和壮大。同时,这种心理素质对于整个穆斯林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和继承与发扬,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良好的身体素质。高原独特的环境,造就了青海穆斯林体格强健、富有耐力、适应性强的生理特点。无论是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还是辽阔无边的草原牧区、或是繁华喧闹的内地城市,人们都可以看到青海穆斯林的身影和他们热衷的商业活动。以穆斯林为主的许多商业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如长短途的客货运输队、城市的出租车、穆

斯林建筑业、穆斯林餐饮业等等。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这样评价青海的撒拉族:“每个民族在中国民族大家庭中,都有他自己的优势,循化的撒拉族就很突出,具有别的民族不具备的条件。他们有强健的身体,善于在高原上做强劳动,又善于经商贩运,做生意、搞劳务。”青海穆斯林经常深入到牧民的帐篷里做生意,而当地的汉族农民宁愿守在家乡,极少肯到牧区经商。

四、商业经营的特点

(一)小群体,大范围的商业活动。2007年的人口统计资料显示,青海回族人口为87.76万人,撒拉族人口为12.14万人,其他穆斯林人口不足万人,总人口大约100万,实际从事商业的穆斯林绝对人口,无论从全国、整个西北还是青海省内,都可以说是少量的。另外,青海穆斯林往往以个人、家族、村落、朋友等形式,在伊斯兰教集体主义的原则下,组成经商的团队,而这种团队往往是比较小的经商群体。而恰恰是这些商业的小群体,却在历史的发展中,开创了一个大范围的商业经营活动。

从青海穆斯林商业活动的区域来看,其范围是相当广阔的。从海拔O~C的沿海地区,到海拔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腹地;从气候温和的内地到高寒缺氧的牧区;从汉族聚居的中原,到少数民族生活的边疆……,可以说青海穆斯林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历史上,青海穆斯林在青藏高原上开辟了三条贸易通道:第一是北路,即丝绸之路的北道——青海道从兰州始,经由民和、西宁、青海湖北、柴达木盆地,越过当金山口,进入南疆,直通西域各国。其二是中路,经由兰州、民和、西宁、湟源、格尔木、唐古拉山口至西藏。其三是南路,经由临夏、循化、贵德、果洛、玉樹,进入西藏。这三条道路上的许多城镇,如临夏、兰州、民和、西宁、循化、贵德等地,如今成为回族和撒拉族聚居的地区,可以说,青海穆斯林是青海地区早期城镇化发展的践行者。进入改革开放后,青海穆斯林更是拓宽了商业活动的传统区域,以青海穆斯林餐饮业为例,西宁、化隆、循化等地的穆斯林大胆到中部、沿海地区开饭馆,把青海穆斯林的传统饮食推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些有实力的个人和企业还走出了国门,在马来西亚、沙特、阿联酋等地从事餐饮业。

从青海穆斯林商业活动的经营种类来看,其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从传统的餐饮、屠宰、手工艺等商业行业,到现在已经拓展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伊斯兰教所禁止的和穆斯林传统上轻视的商业行业)。比如运输、药材、玉器、金银珠宝、服装、农副产品等。

(二)商业经营项目的选择性。伊斯兰教的经济思想属于伊斯兰教整体宗教思想的一部分,它更多、更直接地关注世俗生活的事情,但同世俗的经济思想相比,它又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它通过宗教来约束、限制、调节、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青海穆斯林商业活动中,从其商业经营项目的选择上,这一点体现的非常明显。青海的回族和撒拉族等穆斯林,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的商业活动中,由于宗教的因素,某些商业项目受到了鼓励,形成了穆斯林在这些项目领域的经商传统:某些项目受到限制,甚至于禁止。民间有这样的谚语:“宰牛屠羊卖零食、贩金倒药闯南北”,也生动地反映了青海穆斯林商业经营有选择性的特性。

从伊斯兰教来看,禁止了许多在宗教上认为“非法”的商业领域:

1.《古兰经》命人吃合法、佳美的食物,禁食自死动物、血、猪肉及未诵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可食动物,对此伊斯兰教法也作了一些规定。因此,青海穆斯林在商业经营上,严格遵守这些规定,涉及到上述内容的商业活动,穆斯林决不涉足,而且久而久之,穆斯林与穆斯林之间形成互相监督和舆论压力,使得这些宗教规定得到很有效的贯彻。

2.对于饮酒,在伊斯兰教也是在受禁之列。因此,青海穆斯林极少从事与酒有关的行业,包括制酒、贩酒、买酒、运酒等,甚至于在西宁等地的部分清真餐厅内都是禁止顾客饮酒的。

3.赌博也受到了禁止。《古兰经》中将禁赌与禁食猪肉放于同节经文中加以强调,因此,要求穆斯林远离赌博及与赌博相关的商业行业。

4.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严禁偶像崇拜包括绘画神像。《古兰经》云:“除真主外,假如天地间还有许多神明,那么,天地必定破化了。”(古兰经,2l:22)。因此,青海穆斯林极少从事出售偶像图画这样的行业,甚至极少有人从事绘画、照相等行业。

5.在商业活动中,严禁重利。《古兰经》云:“真主许可经商,严禁重利。”(古兰经,2:275)。青海的穆斯林认为:吃重利的根源就是不合理的社会经济体制,有人利用权利或控制生产数据对无权无财的人进行压迫和盘剥,这是伊斯兰社会所不允许的罪恶行为,《古兰经》对“吃重利的人”发出后世严厉惩罚的警告。因此,在青海穆斯林中与利息相关的商业活动是受到宗教禁止的并被穆斯林大众所鄙视和谴责。

由于青海穆斯林在商业经营项目上有选择性,以及宗教上的禁令、教规和青海穆斯林聚居区的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使得穆斯林的商业活动不能完全融入到社会大商业的体系之内,在发展与宗教的两难之间,创新是最关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江泽民文选》第3卷)穆斯林民族必须要实现理论上有创新,文化上有交流,实践上有开放的现代商业思想和活动。

(三)商业经营规模的有限性。伊斯兰文化认为人间的一切财富都是暂时的,而后世才是永恒的。这种观念使一些青海穆斯林在商业经营过程中满足于“小富即安”,稍有成效便不再增加投入,使原有的经营优势形不成规模经济,很多人在思想上只想解决温饱,只求安于现状,不图有所作为,贫困山区穆斯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此外,历史上青海穆斯林个体私营经商,多系小商小贩,小本经营。,J、商贩式的意识,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民族的长远发展,商业经营的范围也比较狭小,主要集中于清真风味小吃、牛羊肉屠宰加工与销售等。由于伊斯兰教强调“穆斯林皆兄弟”,许多青海穆斯林受此思想影响,不易与非穆斯林联合商业经营,做大做强。另外,在以前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穆斯林在比较严酷的社会环境里生存,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生存是封建社会里青海穆斯林主要的社会责任,因此长期以来造成青海穆斯林文化素质低,尤其是教育水平、科技素质等方面,这些都限制了青海穆斯林商业大规模的发展。

(四)商业经营方式的灵活性。青海穆斯林商人,历来就有流动经商的传统。在雪域牧区,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吃糌粑(藏族的主要食物)、喝酥油茶,不但完成了自己的商业活动,同时也为民族之间的交流、民族关系的改善、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做出了贡献。除了流动经商的方式,青海穆斯林商人还坐地为铺,从事商业活动。青海穆斯林多居住在河湟城镇

的东关、西关、南关、北关,这些地方也是传统上河湟城镇商业发达的地区。在商业交易行为中,有以物易物、货币1交易,货币兑换等。在商业融资渠道上,有个人出资并经营;有个人出资,他人经营;有合伙出资,委托经营等形式。灵活的商业经营方式,一方面是由于青海穆斯林有灵活的商业头脑,另外也是在长期的商业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发展形成的经验。

(五)吃苦耐劳的商业经营作风。商业经营是风险性很强的职业,常常需要长途跋涉、经历艰辛。青海穆斯林虽然注重两世兼修,但并不轻视现实的功利,只要是符合伊斯兰教的合法的利益,在青海穆斯林中是被大家肯定的,天道酬勤,在穆斯林中,勤奋被视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古兰经》云:“我(真主)必定要试验你们(人类),直到我认识你们中的奋斗者和坚忍者,我将考核关于你们的工作的报告。”(古兰经,47:31)。在西宁到拉萨海拔4000--5000米的青藏公路上,到处可以看到飘扬着星月标志的清真饭馆,在一年一度的斋月里,穆斯林商人们一边坚持斋戒,一边从事着繁忙的商业活动,其吃苦耐劳的经营作风赢得兄弟民族的肯定和尊敬,同时,也使得穆斯林社区表现出其独特的一面。

(六)知行统一的商业道德约束。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范畴,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经济关系之中。商业道德是社会职业道德的一种,它是调整人们在商业活动中相互间利益关系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伊斯兰教的商业道德在其经济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这同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伊斯兰教产生的沙特阿拉伯汉志地区,是传统的东西商业贸易的中心。但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前,这里商业秩序存在许多混乱的现象,连年的战争也使得社会道德沦丧,加剧了商业秩序的混乱、社会的危机和矛盾。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重塑当地的商业秩序,变得极为迫切。伊斯兰教选择了用宗教商业道德说教来完成这个任务。其商业道德的范畴包括许多方面:勤奋经商、互惠交易、严禁重利、反对垄断、严禁投机等。

青海穆斯林以宗教信仰虔诚而著称。伊斯兰教的商业道德规范,在穆斯林的社区里、在清真寺里、在集市上,都被人们大加宣传、褒扬,可以说,在理论层次上,也就是在“知”的这个角度里,穆斯林大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是极端重视的。那么在实践层次上,也就是在“行”的这个角度里,又如何呢?虽然我们不能肯定百分之百的青海穆斯林商人都能够做的很好,但是至少从大多数商人看,商业道德约束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对经商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从青海穆斯林商人和牧区藏族牧民的贸易历史中可以看到这一点。从清代以来直到今天,在与牧区藏族牧民做生意的过程中,双方关系都比较融洽。究其原因,买卖双方注重信誉,不掺假、诚实待人。穆斯林和藏区的牧民讲信用、好客、豪放,因此双方互相信赖,开创了绵延数百年的“回藏贸易”史。

在青海穆斯林的经济行为中,传统的经济文化思想和伊斯兰教的价值观对其经济特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穆斯林群众在其经济活动中,在追求世俗的物质利益的同时,还严格遵循传统文化中规定的经济原则,受其规范,在诚实劳动中既为国家、民族创造物质精神财富,也为自己谋求“两世幸福”,同时又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与青海穆斯林經济之间合璧并存、共同发展的显著特征。历史走到了今天,青海穆斯林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如何继承悠久的历史传统,发挥广泛而深刻的群众基础,以现代经济规律和经济法则为指导,在继承中有创新、有发展,不拘泥于过去保守陈旧的经济经营方式,是青海穆斯林经济未来取得突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3]喇秉德,冶福龙等.足音青海回族精品作品集[C](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

[4]马成俊等.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c]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9.

[5]南文渊.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12.

[6]刘天明.伊斯兰经济思想[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7][埃及]爱哈迈德·艾敏.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马戒.中国各族群之间的结构性差异[J].社会科学战线,2003,(4).

[9]谢佐.回族在青海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Ⅱ].青海回族,(1).

[10]米娜瓦尔.再论撒拉族族源与形成问题Ⅱ].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6).

[11]勉卫忠.清前期河湟回藏贸易的渊源及从事贸易的商人.青海回族,(11).

[12][苏]马·叶列米耶夫.伊斯兰教是多结构社会的意识形态[J]世界宗教资料,1986,(4).

[13]马进虎.伊斯兰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观初探[J].青海回族,2006,(13).

[14]冶福龙.青海回族撒拉族经济发展再透析[J].青海回族,2007,(14).

[15]马维胜.撒拉族经济述略(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3).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思政部)

推荐访问:穆斯林 青海 传统 商业 文化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