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回归学科本色

时间:2023-05-05 15:35:45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19年广西高考,理科综合卷仍然采用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全国Ⅲ卷,其中的生物试题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实验课标》)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生物)》(以下简称《2019年考纲》),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对考生生物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考查,并通过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和模型与建模思想的考查等,落实《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课标》)所倡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整套生物试题聚焦大概念,注重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凸显了生物学实验学科本色。本文将从《2019年考纲》和《2017课标》两个维度对今年的理科综合全国Ⅲ卷生物试题进行评析,并结合学生答题情况,为下一届考生提出备考建议。

一、2019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Ⅲ卷生物试题评析

今年广西高考全国Ⅲ卷的生物试题总体平稳、稳中求新,双实验设计题目是本卷一大创新。

稳:首先体现为题型结构稳定,选择题、非选择题和选做题的比例仍然是“6+4+2”的形式,共90分。其次是难度稳定,平均分为48.68分,与2018年相差不大。最后是试题梯度平稳,由易到难,由基础概念到知识运用、由实验分析到实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且设问循序渐进,由填空到原因分析,利于考生增强信心。

新:首先,体现为双实验题目设计,且非选择题都是以实验为情境,通过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考查知识的应用,体现对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两大核心素养的重点考查,凸显生物学实验学科本色。其次,实验选材关注生物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等方面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第29题验证农作物对NH4+和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的实验设计,第32题用自然条件下的玉米子粒验证分离定律的设计实验,第38题分析组织培养获得试管苗中的问题,都传达出要用科学实验指导劳动实践的理念。再次,题干简洁易懂,尤其是选择题第2题、第3题、第5题,题干只有十几个字,有利于考生快速理解题意并作答。最后,参考答案兼顾了标准性与开放性的和谐统一,参考答案中有4道必做题出现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的字样,为考生创新性作答预留了给分空间,体现了高考的科学严谨、公平公正原则。

(一)试题结构分析及答卷中所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1.试题结构分析

今年理科综合全国Ⅲ卷生物试题所考查的主要内容如表1。从《2019年考纲》维度分析,今年理科综合全国Ⅲ卷中生物试题考查的知识涵盖了25个主题中的13个主题,包括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呼吸、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21个知识点,重点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应用;选择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非选择题重点考查实验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选做题旨在综合考查考生的学科概念、实验操作规范性及分析实验和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全卷渗透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从《实验课标》和《2017课标》维度分析,试题着重考查考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同时渗透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本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培养。如选择题中的第1题、第2题、第4题、第5题,都是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以利于其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等生命观念;非选择题通过实验分析、实验设计、模型与建模等方式,着重考查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的有机结合,同时体现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赋予考生社会责任担当。

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总体平均得分为26.86分,难度为0.75,区分度为0.59,满分人数60 025人、占比29.6%。从各题得分率(如图1)来看,学生在第1题、第2题、第5题核心概念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考查中得分率较高,唯有第4题对核心概念细胞呼吸的应用和分析考查得分率较低,这说明考生能识记并理解主要细胞器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但对细胞呼吸的学习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不能将细胞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模型与建模”才能解决的第3题、第6题得分率较高,说明考生能够通过建模内化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知识应用的效果比较理想。

非选择题平均得分21.82分,难度为0.4,区分度為0.45,总体满分人数为0。从平均分和难度等可以看出,考生在第29题、第32题中得分率较低,该题考查的是有关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实验设计,要求考生用文字写出实验设计思路以及预期结果和结论,考生在较短时间内不仅要形成答题思路,而且要优化书写过程,文字表述量较大。有些考生实验思路正确,但预期结果和结论的表述反映出其逻辑混乱,未能讲清楚前后的因果关系,并因此失分。这一点在第32题上表现尤为突出。

选做题为二选一,从第37题、第38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满分人数只有10人。从评卷中发现,考生对群落、无性生殖、细胞全能性和再分化等概念回答较好,分析实验和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也表现不错,整道题得分较高。但针对第37(3)题、第38(3)题这两个分析实验操作规范性的问题,绝大多数考生漏答实验条件“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或“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不同”并因此失分,从而导致选做题满分人数极少。

(二)试题整体特点及高考命题趋势

《2019年考纲》提出:高考生物试题应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等方面的应用。2019年广西高考生物试题可以充分体现“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考查。综观整份试卷中的生物试题,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1.必备知识考查体现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

2019年广西高考生物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覆盖了《2019年考纲》中所列必修模块“细胞的分子组成”等11个主题,选修1中“微生物的利用”1个主题,选修3中“克隆技术”1个主题,如第1题、第2题考查“细胞的结构”这一大概念,第30题、第31题考查过敏反应的特点、环境容纳量等与基本概念相关的知识,第37题、第38题考查群落、无性生殖、细胞全能性和再分化等概念的应用,第29(1)题、第30(2)题考查核糖体、细胞核、叶绿体中含氮有机物的归纳以及记忆细胞的功能等。以上考查内容中,考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生理过程的,体现的是知识考查的基础性;以课本基础题目为背景创设新情境的,则体现了基础知识的应用性,比如对考生要求较高的第29题、第32题,题目情境便来自教材必修1第36页的“技能训练”和必修2第14页自我检测中的“知识迁移”、第98页“问题探讨”。

2.关键能力考查体现实验探究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

《2019年考纲》中所列的生物学科关键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且注重了难度上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考查关键能力的试题,通常以实验探究为情境,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在生活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中的第1题、第2题、第5题,情境简单,题目紧扣教材知识的逻辑顺序,依次考查基础知识、章节整合知识和模块综合知识,注重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实验设计题,则综合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对课堂的实验教学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同时传达出科学技术指导劳动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实验分析题,表面上看考的是获取信息能力,实质上仍需考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后才能作答,同时考查了实验操作的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规范性原则,因此仍属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的考查范畴。试题以实验设计或实验分析为背景,指导合理施肥、育种、环保,更是在考查实验探究能力的同时,传递出保护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倡导社会责任。

3.学科素养考查体现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相结合

《2017课标》提出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生命观念、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四个方面在今年试题中的占比如图2。其中,考查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环境容纳量、无性生殖等概念,旨在让考生树立“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实施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体现了对科学探究的考查,而其中同时蕴含了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相结合的科学思维,这也是今年高考试题中的一大特点。如第29题、第32题都要求用文字表述实验设计,赋分为15分,占必做题的38.57%。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不仅要应用所学实验设计相关知识写出实验设计思路,还要在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时用文字阐述因果关系。与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比较,今年试题中选择填空题(如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由11个减少到4个,同时原因类生成性简答题为8个,这类题目更注重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综观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可知,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成为未来高考的一个重要趋势,具体表现在:知识内容考查,侧重围绕模块知识中的大概念,考查概念的内含、外延和应用;关键能力考查,全面回归生物学科本色,开始加大实验考查的比重,凸显对实验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素养相结合的考查;题干设计趋向简明精练,回归教材,理论联系实际;非选择题的情境选材立意新颖,体现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即科学—技术—社会)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作用问题的探究,培养了解社会、致力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人才,以及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影响、并能参与科学技术事务决策的公民。今后的高考命题将延续该趋势,回归基础,突出应用,体现实验探究,着意学科素养,旨在引导考生学以致用,多角度、多方法地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而用文字阐述科学观点的题目,能同时体现实验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考查,也能达到选才育人的功能,这也是形成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念考查的一种趋势。

二、教学导向和2020年高考备考建议

(一)从试卷中的问题看教学导向改变

目前生物学科的命题已经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总体导向是“突出学科素养,重视实践操作”,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重视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试题中双实验设计的命制反映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且与即将实施的《2017课标》全面接轨。教师教学中,要利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核心内容展开讨论、分析,将学生的“学”落到实处。对《2019年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实验,不仅要让学生按要求规范操作,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讨论实验的可行性,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要求学生用文字表述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和结论,培养推理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2.重视概念教学,培养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试题以判断、辨析和运用等多种方式考查概念,对概念教学的层次性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知道核心概念的生成,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通过读与写来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比如对章节知识进行比较和整合,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尤其是课本中的STS內容,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与解析,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根据已知信息来分析推测未知信息,在思维碰撞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讲评课教学,注重答题技巧指导

试题中除实验设计题外,还有8处原因分析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用简要文字和精准术语进行概述。教师要注重研究高考中的评分参考,以便于在日常讲评课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准确、规范答题,包括学科术语的准确、相近概念或词语的辨析、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以及得分要点的全面性等。

4.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留给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很多教师急于完成每个课时的教学任务,想把教材中的每个字、每段话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延伸知识一股脑儿塞给学生,生怕学生漏掉了什么,这样做不但自己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尤其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提高。

(二)从试题特点及试卷中的问题谈复习备考

2019年广西高考生物试题呈现出“重基础、考能力、重实验、考思维”的特点,突出考查了考生的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2020年高考生物备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书读厚、读透,过好教材全面复习关

试题注重考查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从答题情况看,选择题因为有选项提示,学生对概念的正误判断不难,但一旦要求运用概念或生理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关概念记忆不牢或理解不准确的问题便出现了,比如书写概念题第30题、第31题,便出现了考生不能准确写出过敏反应特点、不能运用环境容纳量来解释原因、不能准确使用无性生殖概念中的关键词等问题。这说明,考生对概念的掌握仍然停留在前概念记忆状态,没有精准掌握概念要素和生理过程。因此,在第一轮、第二轮复习时,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加强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验操作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让学生不断翻阅课本,把书读厚;指导学生真正学会教材中的内容,能够识记核心概念、理解生理过程、熟悉实验操作步聚、分析实验变量等,把书读透;让学生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体位置,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熟悉知识结构,注重把握细节,把书读通。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复习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写、背”,把分布在不同章节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从而让复习回归课本、落到实处。

2.强化实验探究和书面语言表达,过好科学思维和表达关

近三年高考试题强调以实验探究为载体,尤其是非选择题,特别注重考查考生对实验变量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要求考生能够表达自己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的预期结果。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实验学科,课本中包含有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科学家经典实验和拓展实验等各类实验,教师要对实验材料选取、条件控制、对照设置、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过好思维关。比如对分组实验中“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可指导学生分析实验变量、对照设置;对科学家经典实验中生长素的发现、酶的发现等实验,可指导学生分析条件控制和结果等。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还要适当对实验进行换材料、变步骤、改情景等“改头换面”工作,拓展出新的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基本”的内涵,即试题情景无论怎么变,实验的“基本思路”不会变。如果能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在动手中洞悉实验思维、学会数据分析,将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今年广西高考生物试题非选择题中的原因类简答题共有8处,旨在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新情境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对科学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全面考查。如第37(3)题的设问:“单个细菌在平板上会形成菌落,研究人员通常可根据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来初步区分不同种的微生物,原因是       。”学生能回答出菌落的特征不同,但漏掉了“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这个基本前提。像这类“生成性”简答题,学生漏答现象很普遍,说明考生在有效时间内不能综合调用所学知识全面解决问题。教师在指導学生复习时,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呈现,强化“读、说、写”相结合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用学科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思维训练要从改变语言习惯”开始。

3.科学选题和限时训练相结合,过好熟练关

2017年和2019年的高考生物遗传题,文字的书写量都比较大,且学生的得分都比较低,问题主要表现为答不完题目或对原因分析题目回答不全面。据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在考试时才去推理相关知识原理,时间仓促;二是学生对识记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因此,第一轮复习的选题要针对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兼顾在新情境中运用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巩固基础、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二轮复习的选题要针对知识进行整合训练,要求综合性强,让学生达到“闻一而知十”的高度;第三轮专题训练时,则应更多采用高考真题模拟训练的方式,因真题具备科学严谨、设问巧妙、答案规范、语句简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逐渐熟悉高考试卷的题目分布、题型特点、试卷形式、难题分布等,培养从容应对高考的能力。当然,限时训练尤其必要,只有考前训练严格要求时间,才能准确了解学生究竟是不会知识,还是对知识不熟练。如第32题,学生对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验证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都了解,无非是自交或测交,但平时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书写训练,从而导致部分考生在考试时不能在限定时间内组织规范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思路,虽然写书了大量的文字来阐述,但依然不能准确表述出题目的要求。可见,复习备考时的选题和限时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朱熹曾说过: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复习时对同一个知识点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越练越强,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

(责编 白聪敏)

推荐访问:素养 本色 聚焦 学科 回归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