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科技与艺术的互动关系

时间:2023-05-05 11:00:24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

BIRi-sheng[1][2]

([1]Hebei Normal UniversityHebei·Shijiazhuang050024;

[2]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5)

Abstract: Science and art are different way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of mankind. In ancient thought and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art is homologous symbiotic, and they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The Aesthetic phenomena, artistic phenomena and contempora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ultural phenomenon are closely related. Technological culture, humanist culture (such as aesthetics, art) together shaped the realm of life and different feelings of life.

Key words: Technology; Art; Perfect life

审美、艺术、科技、道德、宗教等等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现象、艺术现象与同时代的科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同时,文化是人化,文化既是人类的创造物,同时又是塑造人、规约人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科技文化、人文文化(如审美、艺术)共同形塑着不同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情怀。

一、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流变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在古代思想文化中,科学与艺术是同源共生的关系。

古希腊人所谓的“特克奈”,是广义的“技术”,指的是人们凭专门的知识、经验、才能进行造物或其他创造活动,包括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饪、音乐、雕刻、绘画、作诗等技能。实际上,“特克奈”涵盖了今天的“技术”和“艺术”。英语中的Art一词,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最早来源于拉丁语Ars,它内涵非常丰富,凡是经过长期训练而掌握的某种技能、技巧,包括能满足人各种需要的生产、制作活动,诸如木工、铁工、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艺或专门形式的技能,同写诗、作画、舞蹈、演奏一样统统被叫作“艺术”。中世纪出现了“自由艺术”这一分类,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七个门类。直到18世纪,法国的阿贝·巴托开始使用“美的艺术”(fine arts)一词,并把它分为五种主要形式:音乐、诗、绘画、雕塑和舞蹈。这样,他把艺术的范围缩小为专门服务于愉快目的的“自由艺术”和服务于实用目的的“机械艺术”两类①。至此,现代艺术上的“自由的艺术”“美的艺术”才从“实用”的技术中渐渐独立出来。

中国古人对“艺”的认识与西方对艺术的理解大体相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艺”作“埶”解:“种也,从坴丸,持亟种之。”就是手持工具,不失时机地在土地上耕作。“艺”最早是一种劳动行为,即耕作,要求行为主体有一定的技巧与能力,所以“艺”又引申出“技”与“才”之义。孔子的所谓“游于艺”,具体指礼、乐、书、数、射、御,即“六艺”。《论语》中的“求也艺”,《礼记·乐记》中的“艺成而下”,《史记·儒林传》中的“能通一艺以上”中的“艺”都是指才能或技巧而言。直到清末,刘熙载方用“艺”涵盖了诗歌在内的文、赋、词曲、书法等,才具有了现代意义的“艺术”观。接着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才用“美术”“艺术”之概念来概括诗歌及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书法等在内的各类艺术,广义的与西方现代相吻合的“艺术”概念才流行开来。

由此可见,技术与艺术从源头上看是相通的。它们的分裂与对立是从社会分工开始出现,尤其是到了机器大工业时代,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文艺复兴开始,近代意义上的科学与艺术在思想启蒙思潮的强力推动下,开始快速向前发展。科学被插上了民主、自由的翅膀,进而成为人类的一种价值理想和价值原则。科学开始由边缘走向中心。19-20世纪的科学技术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以怒涛澎湃之势突飞猛进。然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空前发展的同时,也将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踏在脚下。人类文化进入到一个科技至上、技术至上、物质至上的理性主义主宰的时代,科学主义思潮大肆泛滥。人们在惊喜科技给人类发展提供巨大可能性的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科学至上、科技理性给人类的环境、尤其是人类的心理和精神方面造成的巨大伤害。人沦为了工具和机器,人成了“单面人”(马尔库塞),人被现代社会严重异化……

1959年,英国著名学者兼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了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讲演,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反响。“唯技术论者”推崇技术的统治地位,否定艺术的应有地位,并认为科技吞噬艺术是不可避免的;而“唯艺术论者”者则憎恶技术,把现代生活中的一切灾难归罪于科技的进步。1974年在瓦伦召开的第15届世界哲学代表会议上的《科学·技术·人》为题的讨论中,瑞士哲学家梅尔西认为:狭义理解的科学文化完全战胜了所谓人文文化……科学已成了侵略性的,它渴望在精神生活中占据领导、统治、垄断地位,而轻蔑地无视其余的一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诅咒科技时代造成“疯狂的、疯狂的、疯狂的世界”,它阉割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人道主义性,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相疏远,扼杀着个人身心健康地、自由的发展,只有艺术才是唯一的对抗科技、医治“患病的”社会的人道主义力量。②

然而,科技与艺术的对立与冲突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科技与艺术是人性解放的不同途径,它们共通的特点就是自由的精神。二者走向融合是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历史要求。

二、科技与艺术的互动关系

科技与艺术的互动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科技进步对艺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艺术对科技的发明、发现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于后者,艺术对科技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艺术给人带来审美愉悦、诗意体验、艺术情怀等,为科学家从事研究活动提供灵感和想象空间,并成为科学家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同时,技术艺术化的最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现代设计艺术。现代设计包括许多领域,诸如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动漫设计、游戏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环境的设计等等。当代的文化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创意设计。现代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技术的审美化,使设计产品更能满足人们对美的享受,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这里重点阐述第一个方面。科技进步对艺术发展的重大影响又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科技进步不仅为艺术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许多新的艺术门类的诞生都来自科技进步,而且科技还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审美价值观等一系列深刻变革,从而科技逐渐开始从本体论意义上深刻影响艺术及其发展。

有学者从宏观上概括了科技与艺术发展的关系:“我们可以参照杰姆逊关于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来考察一下200年来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史:19世纪是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典物理学和进化论构成技术观念,现实主义成为文艺主流;20世纪初至60年代是工业化阶段,基本粒子理论和系统论构成技术观念,现代主义成为文艺主流;70年代以来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阶段,基因学说和微电子技术构成技术观念,后现代主义成为文艺主流。”③

同时,从具体方面来看,高新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电子媒介技术的革新,正在使文学艺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电子媒介技术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深刻影响并改变着文学艺术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艺术审美体验。同时,高新技术还催生了一批新兴的文艺样式、文艺类型的出现。

例如,摄影成为一门艺术,源于1839年画家达盖尔和物理学家涅普斯在金属板上显现影象的技术——达盖尔银版法。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与法国化学家谢弗雷尔撰写了《色彩的协调与对比原理》研究了光色原理,从而引发了绘画色彩学的革命,由此诞生了法国印象画派。电影艺术的出现,是摄影技术、电子媒介技术走向成熟的产物。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时代到电子时代,从窄屏到宽屏再到穹幕电影、数字电影、三维立体电影等等,每次技术革新都给电影带来了全新的艺术面貌,给人们带来越来越真实而奇幻的审美体验和艺术享受。被称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传统艺术的革命性变化,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创作原则、创作手法、构思方式、艺术风格、审美观念、表达方式等。博客文学的出现,更使文学进入到一个“全民写作”的平民化时代,文学艺术从象牙塔中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出现在了令人目眩的电脑屏幕上。手机文学更创造了用最少的文字进行小说、诗歌创作的“文学神话”的时代——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当代人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数字艺术、新媒介艺术、装置艺术、网络艺术、广告艺术等新的艺术样式在新技术条件下不断涌现。

传统文学艺术的存在方式、创作模式、传播方式等等,在电子技术时代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统文学艺术由语言文字时代进入到多媒体主导的视觉图像时代;文学艺术的创作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统手段越来越被高科技手段所取代;艺术文本形态由物质实体模式转向数字媒介模式;艺术传播也由单一媒介传播转向多媒介传播,由线性传播转向立体式传播,由单向传播转向双向或多向传播;艺术创作主体由充满个性的独立个体创作逐渐转向集体合作式创作,作者由“创作者”正在过渡为“制作者”,出现了新兴的“媒介文化人”;艺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阅读习惯等等,也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④46“媒介即讯息”,就是说它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新的尺度”,“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④33。“技术使我们意识到它的心理和社会后果。在这一点上,技术开始发挥艺术的功能。”④28就是说媒介绝不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技术,而是一种“艺术化”的技术,媒介本身就是一种讯息。媒介之所以是人的延伸,是因为媒介为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感知模式。

由此可见,科技不仅从文学艺术的创作、传播、接受方式等方面对艺术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并且由技术操作层面进而影响到艺术观念的层面。科技正在成为一种支配艺术生产的“本体性”因素对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科技正在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感知模式、审美方式等。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科技进步又给艺术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电子时代带来了传统艺术的“终结”的隐忧;读图时代的人们陶醉于视觉的感性欲望狂欢,而放弃了读书给人带来的深刻的灵魂震颤和思想升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失去了昔日的神圣“灵韵”,变成了大量简单的程式化、平面化、媚俗化的“机械复制”;网络技术在赋予“人人成为艺术家”的平民化、草根化的写作权力的同时,事实上也就取消了“艺术家”应有的独特性、独创性,也就同时取消了“创作”,使全民“写作”成了自说自话式的口水式写作;网络艺术创作正在被娱乐化、游戏化;传统艺术在“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带来了艺术生活化、审美生活化乃至泛化;文学性、艺术性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漫溢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消解了文学艺术本应有的质重和深刻;便捷的艺术接受方式、传播方式带来了艺术的众声喧哗,却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承担,同量也带来了艺术剽窃、抄袭等一系列学界丑恶现象……

虽然科技进步给艺术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但经过努力,新时代的艺术是完全能克服以上种种弊端的。这就要求必须恢复对生活的真切体察与深入思考,必须恢复追问价值的执着,必须恢复直面人生的勇气。

三、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共同塑造和谐完美的人生

科技发展的最高原则应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应该是科技进步的最终目的。科技的每一次革新和进步,都为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为人类生命力的自我延续,为人类创造力的自我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美学作为人文学科,是审美领域的人生哲学。美学以超然的感性形式和灵动的情感力量,通过艺术体验,呼唤诗意的生存,塑造人诗意的灵魂,提升人的人生境界。人类可以在审美的人生境界中,调解现实生存中的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自由与必然的矛盾,以愉悦的精神去沐浴审美的阳光,开垦身心的绿洲,丰富人性的内涵,升华人生的理想,追求人类的自由解放,成就完美的人生。

我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⑤“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⑥“无论从我个人的经历,还是从世界文明史的发展来看,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都是不可分离的”。⑦著名画家吴冠中认为:“科学与艺术虽然在技法上迥然不同。但在思维上却有共通之处,即探索未知、情愫相同……二者就像是一对亲密的战友,相互渗透和影响。”⑧

由此可见,科技与审美\艺术从根本上是殊途同归而又气脉相连的。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科学技术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代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离不开审美设计,艺术的发展也需要技术支持,技术应用可以帮助艺术更好地发挥其审美功能。同时,现代高新技术又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娱乐形式与生命空间,并孕育出全新的艺术样式和艺术门类,帮助人类开拓生存的范围,为生命的多样化与自由发展提供新的艺术空间和审美空间。因此,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人类发展的内在要求。追求科技与艺术、科技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是实现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生目标的重要途径。

★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9YJC751018)。

注释:

① 后来阿贝·巴托又补充了第三类居中的艺术:既能使人愉快,又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如建筑和修辞学。

② 张帆.当代美学新葩——技术美学与技术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11-112.

③ 冯黎明.面向高新科技时代促进文学艺术发展——新技术革命与新艺术革命[J].文艺研究.2002(1).

④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4.

⑤ 李政道.科学和艺术[J].自然杂志.1997(1):1-5.

⑥ 李政道,吴冠中,熊秉明访谈:艺术与科学: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N].光明日报,2001-7-25:B03版.

⑦ 李政道先生致“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的贺信[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张蕾,殷燕召.科学巨匠与艺术大师携手探求艺术与科学内在联系[N].光明日报,2006-11-12.

责任编辑:君早

推荐访问:互动关系 艺术 科技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