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的回顾分析

时间:2023-05-04 09:55:19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目的:通过回顾分析,探讨中医药干预对SLE患者生存率的影响,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分析,对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优势做出总结。方法:36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过中医药干预治疗后的回顾分析,运用相关统计学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果。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年、10年、15年、20年生存率分别占98%、95%、94%、91%。中药服用年限与各疾病活动组、病程年限、脏器损害的情况:轻、重度活动组及中、重度活动组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病程的年限与中药服用年限的关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P < 0.05);肾脏系统是否受累与中药服药年限的均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服用中药达10年以上的患者群体中,非肾脏系统损害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肾脏损害组(P < 0.05)。结论:中药干预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总体5年、10年、15年、20年生存率高于国内的报道,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在中、长期的生存率上优势明显;长期的中药干预治疗,在控制疾病活动、延长生存期,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生存率;中医药;回顾性调查;相关因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较常见的累及多器官的结缔组织病。近几十年来,随着早期诊断技术,以及综合性药物治疗的不断发展与进步,SLE患者的生存有了很大的改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366例SLE患者经过中医药干预治疗后对生存期的影响,以期对中医药治疗SLE的疗效、优势做出总结。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SLE患者4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推荐的SLE分类标准[1-2],服用或服用过中药或中成药,并排除合并非SLE所致的各系统靶器官严重病变、精神病、肿瘤等疾病的患者,以及中药或中成药停药间隔时间大于半年以上者。

随访到的366例SLE患者中,男21例,女345例;平均年龄(44.47±14.13)岁;平均发病年龄(33.95±12.41)岁;确诊年龄中位数为33岁。育龄妇女(18~50岁)占全部病例的76.0%,男性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女性(P < 0.05)。根据SLEDAI分类计分,轻度活动者133例(36.34%),中度活动者169例(46.17%),重度活动者64例(17.49%),各活动度男女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36年,平均(10.68±7.15)年。轻度、中度、重度活动病程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2 方 法

2.1 研究方法 通过对本院随访到的366例SLE患者的回顾分析,采用调查问卷、采集病历资料、书面及电话调研等方式,调查经过中医药干预治疗后患者5年、10年、15年、20年的总体生存率;并参照Gladman等制订的SLEDAI积分标准[3]作为活动性指标,将SLE患者分为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重度活动组,调查包括患者一般情况、首发症状、中医药治疗年限、中医辨证、治疗方案等方面。

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生存率采用寿命表法;计量资料平均水平,以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个率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采用χ2分割法继续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生存情况 至随访结束,总计随访到SLE患者366例,失访34例,失访率为8.50%。366例SLE患者中,死亡11例,其中男1例,女10例;5年、10年、15年、20年生存率分别为98%、95%、94%、91%。其中轻度活动组死亡1例,中度活动组死亡4例,重度活动组死亡6例。轻、重度活动组及中、重度活动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1。

图1 患者生存函数图

3.2 器官损害及临床表现与疾病活动度关系 器官损害及临床表现情况依次为:肾脏系统212例(57.92%),轻、中、重度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关节炎123例(33.61%),轻度与中度活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肺间质纤维化69例(18.85%);血液系统50例(13.66%),浆膜炎38例(10.38%),轻度与重度活动组比较,轻度与中度活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肺动脉高压24例(6.56%),轻、重度活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心律失常21例(5.74%),神经系统14例(3.83%),轻、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管炎7例(1.9%)。见表1。

3.3 中医证型 热毒炽盛型10例,阴虚内热型54例,瘀热痹阻型22例,风湿热痹型8例,脾肾阳虚证46型,肝肾阴虚型192例,气血两虚型23例。其中肝肾阴虚型与其他各中医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4 治疗情况

3.4.1 西医治疗情况 激素使用率达到98.1%,其次是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占87.4%,抗疟药、环磷酰胺、码替麦考酚酯片、雷公藤多苷、硫唑嘌呤、反应停分别占65.3%、48.6%、7.4%、13.9%、16.7%、3.6%。其中行血浆置换1例,干细胞移植1例,均为重度活动组患者,均已死亡。

3.4.2 中医治疗情况

3.4.2.1 中药服用年限与各疾病活动组的关系 中药服用年限最少为5个月,最长为30年,平均为(5.78±5.15)年,轻、重度活动组与中、重度活动组服药年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4.2.2 中药服用年限与病程年限的关系 患者病程的年限与中药服用年限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P < 0.05),即中药服用年限越久,其病程越长。

3.4.2.3 中药服药年限与脏器损害情况 肾脏系统是否受累与中药服药年限的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即非肾脏损伤组患者服用中药年限高于肾脏损伤组;进一步分析表明,肾脏系统损伤与中药服用年限有关。在服用中药达10年以上的患者群体中,非肾脏系统损害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肾脏损害组(P < 0.05),而在10年以下的两组服药年限段中( < 5年,5~10年)均无此项差异。

3.4.3 中药改善的常见症状 服药后未感觉症状缓解10例,改善症状由高到底依次为胃纳欠佳188例,神疲乏力152例,便秘93例,失眠92例,烦躁73例。

4 讨 论

SLE是一个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病情复杂,证型多样,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与中医古籍中“阴阳毒”“日晒疮”“痹证”等病证相类似。先天禀赋不足、肝肾精血亏虚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肝失疏泄、肝郁化火、七情内伤是本病发生的内在诱因;日光暴晒、过度疲劳、外界邪毒入侵等为其外在因素,从而导致阴阳失调、气血失和、邪毒内郁化热,是SLE发病的主要机制。总之该病因虚致病,以虚为主,本虚标实,虚中夹实。随着人们对SLE发病机制以及病理过程的探索与研究、中西医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改进,SLE患者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美国最新生存率报道1 378例SLE患者的5年、10年、15年、20年生存率,分别为95%、91%、85%、78%[4];国内最新报道的SLE患者l0年生存率超过80%,20年生存率达到了70%[5]。

中医学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素问》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阴盛阳衰,阳盛则阴衰,说明我们的机体应时常保持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而当这种动态失衡遭到破坏时,便会发生疾病。此外,现代药理学的研究也表明[6],补气、养血、滋阴、清热解毒的药物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如黄芪、党参、灵芝、生地黄、白术、白芍等,可使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数值增高,能显著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当归具有较强干扰素诱生的作用,能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等。由此,中医药的作用疗效将更为广泛。有研究者将SLE患者在辨证分型、中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少量激素治疗,有效率及10年以上存活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和单纯中药治疗组,并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7]。本文以回顾性的方式研究本院以中医药作为协同治疗方法的SLE患者366例,其5年、10年、15年、20年生存率分别占98%,95%、94%、91%,其中重度活动组的死亡率高于轻、中度活动组(P < 0.05)。由此可见,本文研究的SLE患者生存率,不仅高于国内地区报道,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在中、长期的生存率上更是优势明显。

本组资料中,在脏器损害方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的损害分别占了13.66%、3.83%,略低于文献报道[8-9];肾脏系统损害居于首位,占57.9%,略高于文献报道[6]。在肾脏、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中,重度活动组的患者占据了脏器损害患者一半以上人群,这也说明了肾脏系统、神经系统的累及损害与疾病活动情况是密切相关的,这两者也是疾病致死因素之一。在关于脏器损害与中药服用年限间的研究中发现,以肾脏系统损害与中药服用年限关系最为密切,非肾脏系统损伤组患者服用中药年限高于肾脏损伤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服用中药达10年以上的患者群体中,非肾脏系统损害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肾脏损害组(P < 0.05),而在10年以下的两组服药年限段中均无此项差异。因此我们推测,长期服用中药对延缓肾脏损害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在此阶段的样本量较小,故有待日后做进一步的研究。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面,本组随访患者中,前3位的证型分布分别为肝肾阴虚型、阴虚内热型和脾肾阳虚型;其中肝肾阴虚最为普遍,占总数的54.1%,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SLE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损;或因七情内伤,饮食劳倦;或因房事失节,以致气血阴阳失去平衡。又因后天失养,肾阴亏耗,阴虚津涸,病情缠绵,耗血伤津;发病又以女性患者居多,而“女子以肝为先”,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肝肾阴虚之象。

此外,中药服用的年限与病程年限上也存在着相关性,即中药服用年限越久,其病程越长。可以认为,中药的干预治疗对缓解SLE疾病活动、延长生存期上,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关于中药在改善SLE患者不适症状方面,本研究也做了相应的调查。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经统计分析后发现,中药在改善患者脾胃功能、精神状态、睡眠方面均有明显疗效。

将中药作为一种协同治疗手段,长期参与疾病的治疗过程,辨证服用,保持机体在抗衡疾病与药物副作用过程中保持内外平衡状态,三因制宜,辨证施治,分析疾病性质,不断调整用药,使患者整体免疫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延长SLE患者的生存年限等方面,优势将越发显现。

5 参考文献

[1]Tan EM,Cohen AS,Fries JF,et a1.The 1982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Arthritis Rheum,1982,25(11):1271-1277.

[2]Hochberg MC.Updating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Arthritis Rheum,1997,40(9):1725.

[3]Gladman DD,Urowitz MB,Kagal A,et al.Accurately describing changes in disease activit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J Rheumatol,2000,27:377-379.

[4]Kasitanon N,Magder LS,Petri M.Predictors of survival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Medicine(Baltimore),2006,85(3):147-156.

[5]史真真.协和10年研究改写红斑狼疮患者生存率[J].美国外科教育与JcI认证,2010,2(1):105.

[6]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0,164.

[7]王萍,张芃,张志礼.张志礼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北京中医,1999,18(2):5-6.

[8]余传霖,叶天星,陆德源,等.现代医学免疫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247-1250,1293.

[9]陈湘君,周时高,苏励,等.滋阴解毒法为主对SLE免疫紊乱调节作用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6):257-259.

推荐访问:生存率 中医药 患者 回顾 因素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