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稳定是真正的稳定

时间:2023-05-03 16:25:2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和谐一词,从其字形直观地解析:“禾”与“口”构成的“和”,表示“大家口中有粮吃”;“言”与“皆”组成的“谐”,表示“人人能开口表达意见”。除了吃饭,还可以有别的诉求

有幸生活在改革浪潮中的这一代中国人无疑体验到了更多变迁,从一日三餐的内容到春夏秋冬的衣饰,乃至目光所及的周遭景物,几乎总是一年一个样。追溯这种种变化的源头,人们往往能发现执政党中央全会的“第一推动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调动了亿万农民生产积极性,吃什么,能吃饱吗?就不再是让国人伤透脑筋的问题;十四大之后,“市场机制”从禁忌成为了举国一致的目标。今秋这次全面完整地阐述构建和谐社会方略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让老百姓体验到什么样的变化呢?

和谐一词,从其字形直观地解析:“禾”与“口”构成的“和”,表示“大家口中有粮吃”;“言”与“皆”组成的“谐”,表示“人人能开口表达意见”。除了吃饭,还可以有别的诉求,十六后六中全会公报提出要“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公报将政治、文化、社会权利与经济权利并提,是把社会问题提到了与发展经济同样重要的位置上。这就意味着,在和谐社会里,人不仅可以追求经济权利,还要如马克思所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要引导经济发展,同时要解决社会问题。这个大转变将怎样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要达到的9大具体目标。在这些目标走向实现的过程中,人们将再次看到周遭的无尽变迁:民主法制不断完善,人们不会再为寻求司法公正远行千里;城乡、区域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更多同胞将共享发展带来的繁荣;社会充分就业,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将不再为就业彻夜难眠;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没钱不敢看病、农民缺医少药将成为往事。

社会和谐既是老百姓的迫切诉求,也反映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回顾思想史,社会主义思潮的萌动,正是有感于早期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公正、不人道。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1803年发表《全世界和谐》文稿,第一次提出要用“和谐制度”代替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

这种善良的思潮感染着人们,为争取自己和他人的一切合理权益呼吁变革,正是在这种思潮的批判和警惕之下,市场经济体制才得以避免堕入“坏的市场经济”,多数人的权益在现代社会得到保障。从历史的纬度观察,要求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思潮的灵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表明执政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这个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总结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六中全会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全会公报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当前中国发展到了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得以确立的历史阶段。市场经济强调利益驱动、多主体分散决策,它比自然经济、计划经济要复杂得多,因而也更需要社会的和谐。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人均1000美元这个阶段,如果社会利益格局严重失衡、社会分化日益加剧,将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增加,不仅不能继续发展,甚至可能陷入倒退。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起来,必将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以和谐促发展,推进改革开放事业。

社会要发展,稳定是前提,六中全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稳定要求。全会公报说:“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追求社会公正前提下的和谐稳定,以制度建设保证社会公正,是公报的又一亮点。

没有底线,不加限制的所谓“稳定”只是将社会矛盾暂时掩盖,不是真正的稳定,也绝不可能持久。上有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的制度保障,下有全体社会成员发自内心地和谐相处,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局面,惟此方能踏入“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境界。

推荐访问:稳定 和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