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需要我们重读马克思

时间:2023-05-03 15:10:12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当前一部分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理论学习的热情不高、理论素养不深,看问题办事情容易就事论事,这固然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但出版界鲜有通俗易懂、说理透彻的理论力作推出也是重要原因。

理论只有为干部群众所掌握、所实践,才能彰显其生命力。著名学者韩毓海教授的新作《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一书,在拉近马克思主义与读者的距离上,下了一番苦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入选“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该书的最大特色,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研究和回答了当前干部群众关注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亲和力。

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需要不断予以破解的难题,搞清这个问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其重要。该书在总结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之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绝不仅仅是发展经济和构建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还包含更为深层的内容,即“培养和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和造就一个新社会的中坚阶层和中坚力量”。后者常被人们所忽视,但却比前者更为根本,更为艰巨。

作者进而提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国际敌对势力还比较强大的现实面前,在中国搞社会主义需要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途必有诸多反复和曲折,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级领导者,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超的政治智慧、百折不挠的意志。

按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阐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不遥远,而是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且内涵丰富,不仅体现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还体现为先进的管理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由此,建设社会主义不仅取决于高层领导者的推动,更有赖于每个基层组织、每个普通群众的自觉努力。

又如,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尤其重要,这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密切相关。该书单辟一章“马克思与美国”,通过透视美国崛起和发展的历史,重新阐述了马克思的论断:资本主义就是“买空卖空、票据投机,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是西方形而上学在政治和经济体制上的最集中也是最高的对象化。而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其深层根源,即在于“买空卖空”式经营活动对信用的滥用。这是从哲学层面对资本主义实质所作的极其精彩的剖析。这对打破对美国的迷信和神话、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改革以国际金融秩序为核心的全球再生产体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令人感兴趣的是,该书作者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并非理论科班出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这种跨学科的学术背景,反而有助于拓宽马克思主义的视野,实现思想创新。书中既有理论论述,又有历史情节描写,一张一弛,浑然一体。文风通俗幽默、鲜活生动,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没有空话、套话,马克思主义在作者的笔下熠熠生辉,变得可亲可近。

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面临着诸多的质疑和挑战,在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年人中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任重道远。但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所讲,“不管今天有些人怎么怀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类共产主义文明更高阶段的理想,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真正合乎人性的,是真正人道主义的,它确实是人类文明的理想境界”。

(《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韩毓海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

推荐访问:马克思 重读 时代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