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时间:2023-05-01 14:10:06 手机站 来源:网友投稿

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国民收入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收入分配的不尽合理,国民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本文分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并探讨收入分配趋向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收入分配;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距分析

(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我国是一个城乡分割,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开始逐渐扩大,GDP逐年上升。同时,根据中国统计局资料显示,1978年、1988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3.4元、1,180.2元、6,859.6元、7,702.8元、8,472.2元、9,421.6元、10,493元、11,759.45元、13,785.81元和15,781元。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16,1988年为0.386,2001年为0.395,2008年至今已达0.45左右,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据测算,在我国现有的80,000亿元左右的居民储蓄存款中,20%的高收入者拥有了其中的80%,即64,000亿元,人均近25,000元;而80%的人口只拥有其中的20%,即16,000亿元,人均约1,500元。另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

(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近年来,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尽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相比,依然较低。同时,可以从表1看出2005~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加大,突破了3.3∶1,收入数额差距也已从7,238元增加到11,020元。(表1)

(三)地区收入分配差距。我国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拉大。以东部、中部、西部的上海、安徽、西藏为代表做比较。(表2)无论是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上海,最低的是西藏。东、中、西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关系,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0∶1∶1.1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12∶1∶0.78,而2007年的数据则在各省GDP增长的同时,分别是2.05∶1∶0.97,2.85∶1∶0.78。从中可见,数字的比例变化并不大,但实际上人居收入的差值已经在原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00~4,000元,同时东部继续保持强劲势头,而中部的整体发展水平已经超过西部。

(四)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从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看,收入差距呈拉大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16个不同行业职工间的年均工资水平发生了较大变化。据统计,与1990年相比,2002年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和技术服务业收入增幅最高,分别达到912.5%、691.1%和795.4%,农林牧渔业和采掘业的增幅最低,仅为415.2%和405.3%。1990年收入最高行业的收入是最低行业的1.76倍,而2002年则变为2.99倍。(表3)不合理的行业差距不仅不会调动积极性,反而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攀比,阻碍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下面我们再用近年数据来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收入差距还是处于不断扩大趋势。

二、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化程度低,过程不公平,管理不完善造成的收入差距。我国的市场化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机会平等原则远未实现,这也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完善所导致的收入差距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垄断所产生的收入差距。垄断企业,凭借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控制产品价格,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造成与竞争性企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2)市场上的欺诈和投机行为所带来的收入差距问题。由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存在法制不健全和管理不完善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诱惑下,以钻“法律空子”和“管理空子”为手段获取收入,通过如偷税漏税、制假贩假等行为成为富有阶层,严重地危害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沉重地打击了诚实劳动、奉公守法的人,是一种绝对的不公平,也拉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而且是明显的不合理的差距。

(二)分配制度的不健全和调节手段的不到位加剧了高低收入之间的差距。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但是,再分配必须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问题在于目前我国的再分配手段还很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第一,财政体制不完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不强,不能给贫困地区以有力的财政支持;第二,税收体制不合理,在征收管理上又存在很多漏洞,没有充分发挥其调节收入差距的应有作用。这突出地表现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国家税收没有对低收入者给予应有的保护,低收入者的税负甚至高于高收入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所得税不仅没有起到调节高收入的作用,反而强化了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均等趋势。经过调查了解,有10类人是最富裕的,即一部分私营企业主,外资企业和国际机构的中方高级雇员,非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开发机构的项目经理,一部分个体工商户,部分企业承包者和技术入股者,著名影星、歌星、时装模特、作家和运动员,少数律师、经纪人、广告人和会计师,一些经常讲课、评审、鉴定的经济学家和司局长,少数违法经营者,极少数腐败官员。

(三)教育引起的高知高能人才获取较高收入。在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熟练劳动和复杂劳动对经济增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通过劳动市场里的一些模型来发现高教育、高技能人员与低教育、低技能人员之间的收差距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知道实际工资调节劳动需求与供给相等。同时,随着当代科技发展和我国正处于全面转型的时期,可能会有两种情况出现,技术进步和投资的增加意味着劳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加大了对劳动的需求,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此需求是对熟练劳动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非熟练劳动,低技能的需求是随着技术和投资的增加而减少的。复杂劳动的短缺和不足,简单劳动的大量过剩使收入拉开差距。据调查统计,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城市高收入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半,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在全社会各个行业,高知高技人群的经济待遇普遍上升。

三、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1、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东部地区城镇化建设较快,在城镇地区有大量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他们不仅可以为当地的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市场化,提高非农用地的使用效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等。而西部地区较低的城镇化程度,使得通过城镇化所提供的较多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西部农民的增收过程受阻。所以积极推进各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改革户籍制度,并为陆续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逐步转变为市民创造条件。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支持。在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同时,还必须要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的指引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的道路、电网、饮水、通信、广播、电视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使农民过得舒心、活得开心、用得放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农民自身创业以解决就业和增加收入,在税收和信贷政策方面为个体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条件。乡镇企业可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各省区自身特点,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和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要素的工业。这类金融支持对于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率。1999~2002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逐年下降,分别为104.2、95.5、92.0、87.8。2002年有所上升,但仍低于100.0。而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逐年升高,分别为101.0、105.9、106.3、110.8;2000年有所降低,为102.5,仍在100.0之上。这不仅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利,相反会进一步加大收入差距。因此,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消除农产品国家订购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差异,提高农产品的相对价格。目前,可考虑将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控制在80~90.0之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二)加强各区域优势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而到了全国基本实现小康之时,则要拿出更大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这就是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在国家政策指引下,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成绩明显,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最新统计显示,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GDP只相当于东部的38%、45%和71%。所以,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建立合理的行业制度和规则。市场需要秩序,行业需要规矩,无序竞争只能使行业走向死胡同,不守规矩必然遭到市场淘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需要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三位一体的监管体制来完善市场体系。行业协会作为自律性组织,肩负着行业自律建设的重任,任何强有力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离开行业自律的内因作保障,都难以取得实效。所以,要进一步规范业内的企业经营行为,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就要建立合理的行业制度和规则,需做到以下三点:(1)狠抓协会内部管理制度;(2)健全行业自律性约束机制;(3)组织签订行业诚信公约。因此,完善行业协会自律性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客观需要,也是克服市场失灵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只有切实从源头建立好完善的行业制度和规则,才能杜绝不正当竞争和腐败现象的出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各行业人员的工资透明和缩小差距的可能性。

(四)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特别是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资,改变教育投资体制上二元结构。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除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之外,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要素。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越多,其个人的收入水平往往越高。我国的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造成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形成“恶性循环”,即相对富裕的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能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而更多的收入使他们又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而相对贫困的农村居民能够获得的教育资源远远不及城市居民,他们甚至无法完成基础教育,积累的人力资本越少,获得收入的能力越低,而低收入使他们获得更好教育的可能性降低。为了结束这种“恶性循环”,我国应尽快改革教育投资体制,保证城乡居民都可以受到最基本的九年制基础教育。这对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避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上、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陈希孺.基尼系数及其估计.统计研究,2004.8.

[3]郭玮.城乡差距扩大的表现、原因与政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3.5.

[4]章奇.中国的金融中介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金融学,2003.1.

[5]金喜在.当代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推荐访问:收入分配 差距 我国经济发展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